董秋瑾
摘 要:集中培訓可以使教師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加人性化的教學理念與科學的教育方式。但是,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教師在通過集中培訓后自身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沒有獲得明顯的提升,浪費了國家提供的寶貴教育資源。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其原因在于部分培訓內容與教師的實際工作相脫節(jié),培訓中涉及的知識沒法與實際教學相融合,無法有效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這就需要負責培訓的部門及時總結培訓經(jīng)驗,在實踐中積極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與手段,以此來切實保證教師在集中培訓期間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集中培訓;有效性;培訓模式
為不斷推動我國中小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教育部與財政部聯(lián)合啟動了“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這項計劃簡稱為“國培計劃”。這一計劃對切實提升我國中小學教師,尤其是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與教育教學能力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每個省份的教育發(fā)展程度不同,相對來說,東部沿海城市的教育體系相對就比較完善,教學模式也比較先進,教學質量也比較高;中西部地區(qū)的教育資源則相對短缺,教學理念比較落后。因此,要提高包括中西部地區(qū)在內的全國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質量,對廣大中小學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訓項目的定義與培訓時效性的介紹
1.培訓項目的定義
目前實行的中小學教師集中培訓是一種因地制宜的教育模式,各地教育部門依據(jù)自身的發(fā)展需要對轄區(qū)內的中小學教師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集中培訓活動,一般受訓地點多選擇在教育水平較高的院校,時間多為20天至3個月不等,培訓內容多采用專家授課、參與體驗、配合研究等形式,通過這些多樣化的培訓模式可以循序漸進地對教師的綜合能力進行強化提高。集中培訓模式可以為學校培養(yǎng)出一批專業(yè)素質過硬、綜合教學能力扎實的教學骨干和教育帶頭人,以此實現(xiàn)對學校內部的學術輻射。
2.有關培訓實效性的介紹
培訓期間的教學可行性與最終的教學效果就是對集中培訓模式的實效性的體現(xiàn)。教學操作的可行性包含著模式創(chuàng)意、課程設計、授課理念,實施的培訓效果就是在培訓結束后所呈現(xiàn)出的結果。從宏觀上分析中小學教師的集中培訓的實效性,就是研究學員通過這樣的培訓后的自我評價與教學反映,從而對集中培訓的研修目的予以相應效果的觀察;在微觀層面分析,就是要通過集中培訓觀察學員對受訓期間的課程內容、培訓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具體反映。本文借助于“中小學教師在集中培訓模式下的實效性研究”這一調查所得出的結論,針對廣大教師在集中培訓期間存在的問題與呈現(xiàn)出的培訓效果進行了分析闡述。
二、中小學教師在集中培訓階段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我國知名教育學者鐘祖榮對教師集中培訓這一模式進行了結構上的闡述,他認為在這一模式中由人組成的結構包含了培訓者與受教育者;在知識結構層面包含著培訓方式與教學內容;集中培訓的基本結構是由培訓的理念、主體、受訓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對學員的管理所構成。對于集中培訓模式中的“模式”的解釋,國際上比較認可的定義是:任何一種領域都需要一個探究的過程。在對特定的結論得出鑒定結果或是給出與問題相關的定義、解釋的假說之后,在這個變量或假說間存在的內在聯(lián)系獲得系統(tǒng)的闡述之時,就需要對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予以合并,使之成為一種假設的模式。就是說,“模式”是存在于實踐與理論之間的媒介。
今天的中小學教師集中培訓形式非常多,但是最終目的還是要求教師在培訓之后能夠實現(xiàn)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但是,從目前推行的一系列集中培訓活動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進修培訓的活動頻次歸于分散,沒有建立起系統(tǒng)化的培訓機制,培訓缺乏制度化管理;培訓缺乏鼓勵機制,這樣就導致集中培訓對教師的吸引力不強,導致教師的自主受訓思維沒有被激發(fā)出來;培訓途徑較單一;培訓中設置的教學課程缺乏實用性,在課程的內容設置上過于側重理論知識,課程沒有考慮到中小學教師在課堂中應該更多地與學生進行實踐互動,這也導致許多教師通過該階段的理論學習后回到課堂教學時還是無法掌握將知識從課本轉移至學生頭腦的有效授課方式;目前運行的集中培訓模式?jīng)]有建立起一套科學可行的教師學習評價機制,中小學教師在受訓之后基本沒有獲得完善的反饋評價;許多參加集訓的中小學教師多以這樣的培訓來獲得評定職稱的繼續(xù)教育培訓要求,完全沒有做到將知識反饋于學生的目的。
三、集中培訓有效性的宏觀分析
一般來看,中小學教師在集中培訓階段的研修課程還是非常多的,但從整體上可分為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在培訓階段,每名學員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教學要求制訂研究課題,在完成研修培訓后要對研究課題進行成果展示,達到培訓的標準方可合格。通過對部分中小學教師的調查,我們對集中培訓有了直觀、深入的了解。廣大受訓的中小學教師在自身的綜合能力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從對150名調查對象的調查結果中可知,有60%的教師認為集中培訓對自己的專業(yè)技能有很大提高,對未來的教學幫助很大;有40%的教師認為通過培訓,自我教學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提升。在對培訓效果的主觀態(tài)度認識方面,有41%的教師認為對教學有直接促進作用,只有4.8%的教師認為與自身教學關聯(lián)不大。在調查是什么動力促使教師來參加培訓的研究中,培訓授課的人員素質和培訓內容分別居前兩位。
從宏觀角度對集中培訓的效果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集中培訓對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幫助是非常明顯的。為了從更加細致的角度對培訓的有效性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從培訓時間和培訓內容上入手,對集中培訓項目的有效性予以進一步評估。
四、培訓方式與有效性分析
1.對培訓方式的有效性分析
受到各地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等差異的影響,各省市對中小學教師的集中培訓方式也有較大不同。培訓部門要根據(jù)所培訓的對象來具體制訂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我們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教學特點,通過對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觀摩實踐、參與式培訓、網(wǎng)絡教學這些事項的調查可知,學員最喜歡、最感興趣的還是觀摩實踐這種培訓形式,參與這一部分教學的學員達到總人數(shù)的94%。同時,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的參與人數(shù)分別占總數(shù)的79%和69%。對于網(wǎng)絡教學參與人數(shù)僅為16%的這一現(xiàn)象,我們得出的原因是部分教師在實際課堂中對多媒體的應用有限,對計算機網(wǎng)絡的操作不甚了解,在培訓中深感計算機操作的難度,因此這種實踐與技能相脫節(jié)的培訓方式必然會導致培訓有效性的降低。
2.在時間層面的有效性分析
選擇合適的培訓時間是保證培訓質量的關鍵因素。合理的培訓時間可以從外界因素方面對學員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以置換脫產(chǎn)研修項目為例,綜合以往的培訓時間,主要集中在7、8月份,培訓期為三個月。在這期間,學員每周休息一天,其余時間均有課程學習。經(jīng)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很多教師對這樣的時間安排并不滿意,影響了參加學習的心情。從學習任務上看,教師每天上午要參加專題講座,下午有其它專業(yè)課程,每堂課都要做大量的筆記和感言,晚上要參加班級討論,都有班主任跟班監(jiān)督,這就使得學員在時間上始終處于緊繃狀態(tài),同時學習任務又比較繁重,教師普遍感覺自己就像機器一樣在做著重復的無用功。通過對男女教師在時間要求上的差異性做出的分析可知,受性別差異的影響,男女對事件的要求顯示為女性對自由支配的時間要求明顯偏高。女性普遍傾向于短期的培訓,希望集中培訓時間為3天者達55%,另有10%的女性教師可以接受7~10天的集中培訓,可接受10天以上培訓的女教師為10%。但在相同的調查中,可接受10天以上培訓的男性教師就達到30%。因此,在培訓的時間安排上,確實應該多考慮女性教師的特殊性,她們對家庭生活和個人事務的處理確實需要更多的時間。因此,集中培訓要合理安排培訓時間,讓女教師把生活事務和培訓任務都處理好,在沒有后顧之憂的前提下再進行集中的培訓。
五、關于教師集中培訓模式的深化發(fā)展
當前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強化對廣大中小學教師集中培訓的有效性。要不斷強化培訓的有效性,進一步深化培訓的未來發(fā)展,就需要在集中培訓階段對多個環(huán)節(jié)予以考慮與分析,主要包括對教師學習欲望的激發(fā)、培訓節(jié)奏的把握以及培訓后的理論知識持續(xù)性的保持與穩(wěn)固。激發(fā)學習與把握節(jié)奏是指在進行培訓階段,對于教師的實際需求要在培訓中予以體現(xiàn),培訓主題不能跑偏;培訓后期的持續(xù)關注就是對集中培訓的后期質量與教學應用進行跟蹤,要實現(xiàn)集中培訓模式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就不能忽視對教師培訓后的跟蹤調查,主要是檢查教師是否真正對培訓的內容有充分的理解與應用,從而實現(xiàn)對教師工作習慣與思維模式的優(yōu)化。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當培訓結束后,回到原先的崗位上,教師還是會和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發(fā)生沖突。當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實際困難時,依然會受到舊有習慣與思維方式的影響,最終導致不能堅持運用培訓中所提供的教學思路。因此,培訓部門要加強在集中培訓中的教學真實性與實踐性。同時,負責培訓的部門也要總結經(jīng)驗,調整自身在培訓環(huán)節(jié)中的定位,積極探求合理的培訓模式和內容,以強化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為基本,在此基礎上運用新理念幫助教師發(fā)散教學思維,以此來促進教師在集中培訓期間能夠實現(xiàn)自身綜合教學能力的提高。
六、結語
為提升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授課質量,教育部明確要求教師必須要參與培訓,這就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必須對轄區(qū)內的教師堅持“先培訓再上崗,不培訓不能上崗”的原則。堅持中小學教師的再教育工程對提升我國教育隊伍素質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如何保證教師集中培訓階段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闡述我國目前中小學教師的集中培訓現(xiàn)狀,分析了在培訓期間影響教師的諸多因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確保教師集中培訓有效性的策略。我們希望借助對廣大教師的學習情況的后期調查與研究來不斷促進我國中小學教師在集中培訓這一模式下的學習質量。同時,也需要負責培訓的部門及時總結教學經(jīng)驗,科學調整在培訓過程中的內容定位與方式定位,積極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與教學理念,以基礎教育為根基,以新理念、新方法為培訓出發(fā)點,以此來切實保證教師在集中培訓期間的學習效率和質量,為我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魚霞,毛亞慶.論有效的教師培訓[J].教師教育研究,2004(1).
[2]應畏之.走出師資培訓的“誤區(qū)”[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Z1).
[3]倪婷婷.農(nóng)村教師培訓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蘇州:蘇州大學,2007.
[4]羅娟.“國培計劃”農(nóng)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置換脫產(chǎn)研修的文獻綜述[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
[5]閆霞.美國教師教育評估及對我國的借鑒和啟示[J].淄博師專學報,2007(4).
[6]李斌.關于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改革與發(fā)展的幾點思考[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7]陳玉華.骨干教師培訓實效性調查研究——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區(qū)級骨干教師培訓為個案[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11).
[8]啟迪.基于教師發(fā)展的教師培訓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2).
[9]于偉,梁建,楊玉寶.新課改教師培訓效果調查報告[J].中國教育學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