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世界范圍內(nèi),泰國的漢語教學一直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然而由于教育理念、民族文化以及漢語教師的教學能力等原因,使得泰國中小學漢語教學的課堂管理變得相對困難,漢語教學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變得費時低效。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障,同時二者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我們試圖從中泰教育的對比、中泰文化的不同、漢語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教育心理學以及教育社會心理學等角度來探討解決泰國中小學漢語教學課堂管理問題的途徑,以期能提高其漢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泰國 漢語教學 課堂管理 教育理念 文化
隨著“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升溫,國家漢辦每年派出大批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和公派教師到各國教授中文并傳播中國文化。泰國因與中國地理相近,自古交好,又血緣相親,文化相通,所以其漢語教學一直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
北京大學東方研究院教授李謀說:1990年以后泰國的華文教育進入新生階段,華文教育逐年有很大的發(fā)展。[1]中國駐泰國大使管木說,中泰合作的“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2003年啟動以來,泰國漢語教學蓬勃發(fā)展,方興未艾,今年志愿者派出人數(shù)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但仍與泰國政府的需求相距甚遠。“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已成為中泰文化交流的亮點。國家漢辦駐泰國代表陳永山說,如今中國漢語教師志愿者已遍布泰國的東西南北,教學層次涉及大中小學幼兒園和各階層社會學員,泰國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也隨之大幅提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泰國有3000多所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達到80多萬,此外中泰還合作成立了12所孔子學院和11家孔子課堂。今后,國家漢辦將繼續(xù)在志愿者教師派遣、赴華夏令營和師資培訓等方面予以泰國更多支持。據(jù)了解,截至2013年,國家漢辦應泰國教育部的邀請,已累計向泰國派遣了12批共計8715名漢語教師志愿者到泰國教授漢語,傳播中華文化。[2]王宇軒在《泰國中小學華文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一文中也從漢語項目注入資金、2005年至2008年中國向泰國輸出漢語教師志愿者人數(shù)、2008泰國開設漢語課程的中小學數(shù)量三個方面證明了漢語教學在泰國方興未艾。[3]
然而所有的駐泰(非泰籍)漢語教師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課堂管理。我們在此僅探討泰國中小學生漢語教學課堂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期望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當前我國教育方式以填鴨式為主,課堂上主要是老師講授,學生則是被動地聽講。中國的學生很遵守課堂秩序,規(guī)矩地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初到泰國的漢語教師會無意識地將國內(nèi)的這種教學方法帶到課堂,并以為泰國的學生會和中國的學生一樣自覺遵守課堂秩序。但實際上在泰國的中小學教室里,桌椅通常會擺成各種形狀,學生有的坐、有的躺、有的站、有的爬。在講課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甚至會在教室里到處走動。如何管理好課堂是國家漢辦屢次強調(diào)的問題,也是深受中國課堂管理觀念影響的漢語教師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根據(jù)多位漢語教師的工作總結(jié),將泰國中小學生漢語教學課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總結(jié)如下。
1.漢語教師易無意識地將中國的教學管理方式帶到泰國的課堂。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企圖讓所有學生都規(guī)矩地坐在椅子上認真聽課;對不聽話的學生大聲吼叫恐嚇,試圖以此來使學生就范;有的老師甚至體罰學生。
2.漢語教師易無意識地將中國的教學方法照搬進泰國的課堂。例如:課堂以老師教授為主,實行滿堂灌的中國課堂教學模式;試圖在一堂課中傳授較多的書本知識;布置課后作業(yè)等等。
3.漢語教師的泰語運用能力不夠,課堂指示不能夠有效地傳達。現(xiàn)在派往泰國的漢語教師多數(shù)在出國前都經(jīng)過了一定的泰語培訓,會一些基本的泰語課堂指示。然而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堂管理都是一個復雜的集教育學、心理學與管理學于一體的過程。同一個課堂指令常常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每種方式在受眾學生那里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而課堂也常常不是按我們預設的情況展開,總會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發(fā)生。因此出國前所學的泰語課堂指令等顯然無法滿足課堂管理的機動需要。泰語課堂指示運用得不到位是漢語教學課堂管理效果欠佳的一個重要原因。
4.漢語教師對泰國文化不了解,或者有所了解但缺乏真實的體驗和準確的認識。與大多數(shù)中文教師的課堂相比,泰國教師的課堂要井然有序得多,學生會很配合泰國教師的教學,積極認真地學習。導致這樣強烈的反差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漢語教師對泰國的文化不了解,或者也可以說并未真正融入泰國文化。泰國社會等級鮮明,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比較高,學生普遍很尊重老師(具體情況參見下文“中泰文化的差別”)。相對來說,中國的師生關系更加平等平和,是在相互尊重前提下的一種朋友關系。初到泰國的漢語教師也會無意中將這種平等的觀念帶進教學,并著力營造這種平等的氛圍,于是打破了威嚴的漢語課堂便成為泰國中小學生難得放松的地方。漢語課堂秩序因此常常失控,管理上也很有難度。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是教師課堂行為中的兩個重要方面。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主要行為,其目的是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保證學生按照教師的預期在行為、思想、知識、能力等方面有所變化,它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行為與活動。而課堂管理始終圍繞教學進行,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手段和保障。二者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同時發(fā)生,表現(xiàn)為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堂管理的作用,促使課堂各個要素相互協(xié)調(diào),發(fā)揮其最大的功能,使課堂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向著最優(yōu)化方向發(fā)展。泰國中小學漢語課堂管理的困難讓漢語教學變得費時低效,學生學漢語的興趣也因此難以激發(fā)和維持。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管理以提高教學的效率效果是泰國中小學漢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F(xiàn)在我們從中泰教育、文化的對比、泰語課堂指示的運用和教育心理學等角度入手來探討此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期能為泰國中小學漢語教學提供一定幫助。
一、中泰教育理念及教育目的不同
中國的教育是一種“書本教育”,注重向?qū)W生“灌輸知識”。其教學目標旨在讓學生掌握好書本上的知識。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中國基礎教育的目標僅停留在注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社會性發(fā)展方面涉及相對較少。而泰國的教育理念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學會生存”,泰國的教育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基本上嚴格遵循了這一理念?!吧娼逃笔冀K是泰國教育的核心,它貫穿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中。這種教育的目標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性和合作意識。在學習書本知識時,泰國的教育更注重讓學生掌握“如何學習”的方法。因此泰國的“生存教育”較好地將教育心理學中“認知發(fā)展和社會性發(fā)展”這心理發(fā)展的兩大方面融入在教學活動當中。
在“生存教育”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泰國教育內(nèi)容的側(cè)重點也和中國教育大不相同。在課堂教育中,泰國學生除了學習知識以外,還要學習各種才藝包括手工、音樂、繪畫等。在課堂教育之外,每個周三下午泰國所有的中小學都要進行童子軍活動,每年童子軍們還要進行夏令營負重遠足一次,時間持續(xù)一周左右。泰國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德育教育切實滲透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當中。每天早上八點,泰國所有的單位都要升國旗,在學校,學生和老師們都要對著國旗唱國歌。升旗儀式完畢后,必要時校長會進行訓話,有時訓話會將上午的第一節(jié)課占用,訓話結(jié)束時基本是第一節(jié)課下課的時間。泰國還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因此泰國從小學到大學都開設了與佛教相關的兩門課:修行課和佛教課。每個學生必須修滿這兩門課一定的學分才能畢業(yè)。泰國教育亦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承,泰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都要學習傳統(tǒng)禮儀,包括如何行禮、如何坐、如何站、如何拜師、如何獻花、如何受獎等等。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泰國學校都會放假并舉行盛大隆重的慶?;顒?。由此可知,泰國的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中的比重遠沒有中國那樣高,課堂中的學習僅是泰國學生所有學習的一小部分。
認識到上述這些不同,駐泰漢語教師在課堂管理中應明了漢語教學的目標,應與泰國的“生存教育”理念保持一致,應轉(zhuǎn)變中國式的“書本教育”的理念,在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目標,而不是單純地識記知識及對知識進行量的積累。樹立與泰國教育一致的教育理念和目標,是管理好泰國漢語教學課堂的第一步。
二、中泰教育方式不同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當前中國的課堂教學多以老師講課、學生聽課這種填鴨式的方式進行。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課本為綱,強調(diào)背誦理論并進行大量習題練習,較少與實際結(jié)合。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務于考試而不是學習知識,在學生思維方式的開發(fā)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有所欠缺。
而在“生存教育”的理念指導下,泰國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訓練而非理論性知識的灌輸。他們把理論知識置于實踐中,使學生能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的原理,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4]因此泰國的課堂以學生為主,老師的講授通常只是課堂的一小部分,課本僅僅是教學的一種參照,教師可選取教材的某些主題讓學生進行實踐練習,并不單一要求學生將課本上的內(nèi)容牢牢記住。教師也常常提供提綱式的資料,讓學生依據(jù)資料的主題臨場發(fā)揮?;凇霸⒔逃跇贰彼枷胫敢碌那榫笆浇虒W、角色扮演、做游戲等手段是泰國中小學非常常用的教學方式。
泰國中小學漢語課堂管理若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就必須對泰國的教學方式有深刻的認識并學會將這些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運用到自己的課堂當中。比如在對小學生教授中文的零到九這十個數(shù)字,比起中國課堂的讓學生從一背到十的方式,數(shù)字接龍(讓學生按數(shù)字順序從零開始逐一報數(shù),規(guī)定某一個數(shù)字不能說,說出的學生要表演節(jié)目,然后再從零開始重新報數(shù))這種游戲的方式更能引起泰國學生的興趣并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取得較好的課堂管理與教學效果。
三、中泰文化有差別
中泰文化的差別在教育領域的體現(xiàn)首先是師生關系的不同。鮮明的等級制度是泰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泰國人民很講究尊卑長幼、身份地位的高低,他們也十分尊師重教,教師在社會上擁有相對較高的地位。[5]泰國學生不能隨便和老師開玩笑,見面必須行“合十禮”,許多泰國學生有問題請教老師或者交作業(yè)給老師,都是單膝或雙膝跪地,以示尊重。泰國師生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嚴肅的,各種禮節(jié)也比較繁多,有著嚴格的傳統(tǒng)等級制度要求。泰國每年有兩個關于老師的節(jié)日,一個是1月16日的教師節(jié),另一個是6月21日的拜師節(jié)。在教師節(jié)這天全國學校放假停課,而在拜師節(jié),不僅學校通常都提前數(shù)天準備,學生在拜師節(jié)上要對教師跪地叩頭并敬獻鮮花。在泰國學生心中,教師是威嚴的,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信仰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是重視社會等級的,但隨著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平等的觀念被社會廣泛接受。因此相比泰國而言,中國的師生關系較為平和,更體現(xiàn)平等,更加相互尊重。從教育心理學上來講,這兩種師生關系各有利弊,它對教學活動的作用取決于教師對二者的運用。我們認為,初到泰國的漢語教師還是不應貿(mào)然簡單地將這種平等的關系帶到課堂,而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后再決定是否要采用這種平等的關系,或者怎樣逐步實現(xiàn)這種平等。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泰國的師生關系雖然有明顯的等級痕跡,不如中國平等平和,但如前所述,泰國的教育方式卻是寓教于樂、輕松、開放和靈活多變的。中國的師生關系雖比泰國的平等,但課堂卻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方式進行。漢語教師應對泰國的師生關系和教育方式有一個整體綜合的把握,而不能片面孤立地理解,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對課堂進行有效地管理。
中泰文化的不同對漢語教學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兩國人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非常能吃苦耐勞,而當前社會的中國人做事亦注重效率,時間觀念較強。相對來說,泰國人則更注重享受生活,時間觀念不強,生活節(jié)奏也較慢。披耶阿努曼拉查東寫道:有人說,與中國人相比,泰國人是“懶惰的,只要眼前夠吃的,就不想再多干活,滿足于自己的命運,對金錢和發(fā)展經(jīng)濟不感興趣,保守,滿足于依附的地位”。這是對的,因為周圍的環(huán)境和條件使他們這樣。[6]因此在漢語教學中,若教師試圖讓泰國學生像中國學生一樣在一堂課中積累大量的知識,或者布置課后作業(yè),其結(jié)果不是受到泰國學生和家長的歡迎,而是招致他們的反感和質(zhì)疑。初入泰國的漢語教師切不可急于求成,而應順應泰國的文化,把握好課堂的容量與節(jié)奏,盡可能地不要布置課后作業(yè),若有作業(yè)當堂完成即可。
四、漢語教師應能夠熟練得體到位地運用泰語課堂指示
要想做到這點,我們認為這需要漢語教師不斷地學習、練習和積累經(jīng)驗。初入職的漢語教師一方面要從各種資料中(包括網(wǎng)上的相關教學視頻),學習泰語的書籍等等學習泰語的課堂指令。另一方面要向有經(jīng)驗的漢語教師及泰國教師學習,要多去觀摩他們的課堂,從中學習他們的泰語課堂指令以及課堂管理方法和教學方法。隨著不斷的學習和練習,相信漢語教師的課堂指令會運用得愈加到位。當然,隨著教學的逐步深入,很多泰語課堂指令也可轉(zhuǎn)換成漢語課堂指令,這樣更有利于營造接近于沉浸式的漢語教學氛圍。但我們還是認為漢語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大量的泰語課堂指令,這不僅是因為在教學初期運用泰語課堂指令是非常必要的,還因為若出現(xiàn)了不曾預料到的情況,得體到位的泰語課堂指令能對課堂管理及教學起到更好的效果。
五、漢語教師應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心理學中課堂管理的方法
教育心理學從理論上對課堂管理提出了建議: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和班級的特點都對課堂管理會產(chǎn)生影響,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對課堂管理有極大的幫助,建立良好的課堂規(guī)則和程序可以有效維持課堂紀律[7]。從教師自身來說,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職業(yè)角色有著準確的認識,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并具有威信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與課堂管理效果。[8]教育社會心理學也從自身的角度對課堂管理提出了要求。美國的班尼(Mary A.Bany)和約翰遜(Lots V.Johnson)從課堂中教師的領導任務、領導的途徑、影響課堂領導的因素以及教師對權力的運用四個角度對課堂管理提出了建議。[9]在班尼和約翰遜的基礎上,何立嬰從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學生的個性、學生的自我概念、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的領導行為(教師的權力、教師的領導方式、課堂目標結(jié)構、獎勵與懲罰)、教師期待(如“羅森塔爾效應”)、師生關系四個角度對教學和課堂管理提出了詳盡的建議。[10]本文主要從中泰兩國教育及文化的對比角度來探析泰國中小學漢語教學課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教育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心理學角度對課堂管理進行的探討已較為成熟,我們在此便不再贅述并詳細展開了。
綜上所述,漢語教師在熱愛國際漢語教學事業(yè)、熱愛學生的基礎上,若能對中泰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同有深刻的理解,對中泰文化的不同有切實的體悟,并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泰語水平恰當運用教育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心理學中有關課堂管理的理論,積極改善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和管理方法,相信一定能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從而讓漢語教學變得省時高效又富有趣味性、知識性與啟發(fā)性。
注釋:
[1]李謀:《泰國華文教育的現(xiàn)狀與前瞻》,南洋問題研究,2005年,第3期。
[2]黎藜:《千余名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泰任教》[EB/OL].[2013-5-15].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3-05/15/c_115782873.htm.
[3]王宇軒:《泰國中小學華文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4]潘懋元:《東南亞教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2-68頁。
[5]戚盛中:《泰國民俗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3-112頁。
[6][泰]披耶阿努曼拉查東著,馬寧譯:《泰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俗》,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頁。
[7]陳琦,劉德儒:《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88-506頁。
[8]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11-345頁。
[9][美]Mary A.Bany,Lots V.Johnson,邵端珍,孫名之,張世富,孫煜明,肖毓秀等譯:《教育社會心理學》,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52-184頁。
[10]何立嬰:《教育社會心理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郭璞 湖北武漢 武昌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430065)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