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軍
摘要:現(xiàn)今諸多音樂分析方法的實現(xiàn)途徑與手段大同小異,即先從文本入手,進行材料、結構上的分析(部分分析者到此為止),再將作品放到社會與歷史的語境中進行觀照。但事實上,音樂是一門關于聽覺的藝術,聽眾的耳朵最終所感知到的是最重要的。因此,本文要探討的是一種基于聆聽的分析模式,即以聽覺為主,以文本為輔,將聆聽到的信息作為分析的主題,以此來重新構建作品在分析者內(nèi)心的世界,并作出評判。當然,方法無優(yōu)劣與好壞之分,而此種方法也僅僅是為音樂分析提供一種別樣的途徑。
關鍵詞:聆聽;音樂分析;聽覺;文本分析
中圖分類號:6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X(2014)04-0114-0410
在音樂領域,二十一世紀上半葉將是一個音樂分析的時代,一切的音樂活動都將從音樂分析開始。相對于二十世紀以前的作品,表演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對作品進行分析,才能夠進入作品的詮釋;對于美學家、史學家以及民族音樂學家來說,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音樂,分析同樣成為頭等大事與首要問題,并將由此而產(chǎn)生出更多的理論成就,從而繼續(xù)推動著音樂藝術的發(fā)展;而對于追求創(chuàng)新的作曲家來說,只有通過分析他人的作品,才可以找到獨立于他人的創(chuàng)作方法,因此,現(xiàn)代作曲家大多都是音樂分析的行家。導致音樂分析變得如此重要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音樂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極端的個性創(chuàng)作時代。現(xiàn)代的作曲家們各具所長,新的作曲技法層出不窮,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因此對于分析就帶來了極大的障礙。對于一些作曲家的作品,如不能知曉其作品核心的組織方式,就無法完全進入其內(nèi)部,分析將受到極大的阻力;而更有極致者,如凱奇的部分作品,屬于不可分析的作品。因此,對于現(xiàn)代音樂的分析猶如一項“解碼”的工作,其“破譯”之辛苦也只有分析者自知,但這也成為分析活動中獲得滿足感的來源之一。
音樂分析涉及了諸多方面的因素,如作曲技術理論、音樂歷史、音樂美學以及社會學、闡釋學、現(xiàn)象學以及符號學等。不同的分析者目的不一樣,到達的深度也就不一樣,但音樂分析并沒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分析的終極目標因人而異,并無定數(shù)。但盡管如此,其實現(xiàn)途徑與手段卻是大同小異,即先從文本入手,進行材料、結構上的分析(部分分析者到此為止),再將作品放到社會與歷史的語境中進行觀照,以期望獲得作品所反映的與社會歷史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人文關懷與精神訴求。而下文要探討的是一種基于聆聽的分析模式,即以聽覺為主,以文本為輔,將聆聽到的信息作為分析的主題,以此來重新構建作品在分析者內(nèi)心的世界,并作出評判。此種方法也僅僅是為音樂分析提供一種別樣的途徑,而并非一定就優(yōu)于其他途徑,事實上,在分析過程當中,往往是不拘一格,視具體情況而行。
一
音樂分析對于當今以及以后的音樂生活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分析的方法與手段就顯得尤其重要了。當今最為通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申克圖表分析法、阿倫·福特的音級集合分析法、萊蒂主題分析法、十二音序列分析法以及倫納德·邁爾的節(jié)奏分析標示體系以上分析法的歸納來自《現(xiàn)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姚恒璐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書中對于“倫納德·邁爾的節(jié)奏分析標示體系”的概述為“倫納德·邁爾和格羅斯文納·庫伯的節(jié)奏分析標示體系”,本文采用的是常用的稱謂。等。盡管對于一部現(xiàn)代音樂作品來說,沒有一種分析方法能夠完全解密其中的所有信息,但是,也沒有哪一位分析者會僅僅局限在某一種方法上,不同個體對于分析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再者,任何分析法也無法窮盡作品的所有信息,“如果分析真的能夠達到自然科學般的嚴密與邏輯,音樂的神秘與費解恐怕也就不復存在了?!?7
無論是哪種方法,通常采用的途徑就是直接進入分析對象——音樂作品。通過一定的方法對作品的旋律形態(tài)、節(jié)奏節(jié)拍、音色音響等材料、以及結構進行細致的分析,此后的進一步發(fā)散程度就由分析者的學術背景決定著。姚亞平認為分析的步驟是從文本閱讀(包括模式識別、創(chuàng)作構思與歷史維度)到闡釋,而中介就是作品中的符號意義。這種觀點闡述了大多數(shù)理論家的分析途徑。盡管許多作曲家并不認為分析一定要涉及諸如符號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諸多學科,但是,對于音樂文本的分析是分析活動主體這一認識卻是一致的。當然也有異數(shù),“新音樂學”興起于上世紀70、80年代的音樂學流派。的部分研究者就認為,對于一部作品的分析完全不必局限在這部作品上,而是可以拋棄文本,分析者在分析中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即便如此,其最初的分析來源,同樣是對于文本的分析。
恰恰一個事實是:音樂是一門關于聽覺的藝術。盡管當今作曲家或多或少地借助于許多外在的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但無論是凱奇(ohn Cage, 1912—1992)、魯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 1913—1994)還是澤納基斯(Xenakis, 1922—2001),不管他們采用何種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追求一種獨特的音響,而音響只有到達人的耳朵才能被感知到。盡管二十一世紀出現(xiàn)了所謂的“書法音樂”等稱之為用來“看”的音樂,但其中的“看”也只是一種外因,不難想象,如果沒有了聽覺,所有的視覺會變得索然無味!因此,對于聽覺上的分析與感受,甚至比對于文本分析還要重要。
二
其實,音樂的音響作為音樂存在的方式之一,同樣可以作為音樂分析的對象,并越來越受到分析者的重視?!耙魳贩治龅膶ο蟛坏貌槐徽J真審視:它或是樂譜文本本身;或(至少)是樂譜所投射的聲響效果……所有這些范疇均可能是分析的對象?!?6德文大型音樂辭書(簡稱MGG)中,對于分析,也提到:
音樂分析是對一部或一組具有相互關聯(lián)的音樂作品所進行的分解、說明和釋義。它包含著三個不同的層面,即寫作技術分析(對一個音樂作品整體形式所作的具體剖析)、心理學分析(對以寫作技術分析為基礎的音樂張力運動的分析)和表現(xiàn)力分析(對聽者超越純音樂所獲得體驗的描述與解釋)。據(jù)陳鴻鐸《音樂的歷史與現(xiàn)狀》(第一版)“音樂分析”詞條。
MGG中對于音樂分析的這段描述,說明音樂分析中對于聆聽音響獲得體驗的分析也很重要,它能夠揭示音樂的表現(xiàn)力。而科恩則指出:“有一點很清楚,即真正的分析作品是通過耳朵且為之服務的。最偉大的分析者(如做得最好的申克)是那些具有最敏銳耳朵的人;他們的洞察力揭示了一部作品應該怎樣聽,接下來提示該如何演奏作品,分析是演奏的向?qū)??!?16
所謂通過聆聽進行分析,就是在沒有接觸到樂譜之前,首先通過聆聽音樂來獲得對作品的諸如主題動機、主導音色與音響、特性節(jié)奏、對位方法、作品結構方式等顯性要素,以及音樂織體中的特性音型、富有意義的經(jīng)過與連接、音色與力度的轉(zhuǎn)換方式等更為隱性的要素的整體姿態(tài),在形成感性體驗的同時,通過對各種素材的整合,在腦海中形成這部作品的輪廓。在這一步驟中,除感性的體驗之外,其實也包含了理性的分析,即借助自身的理論知識,通過聆聽獲得素材以及將其整合再現(xiàn)作品,并將其悉數(shù)對照分析的過程,就是一個理性的過程,因此這一步驟是理性與感性并行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切都來源于聆聽——這一音樂賴以存在的根本。
抓住音響的主題(動機)是此分法首先要做到的。一部作品從呈示到發(fā)展再到結尾,總有一個或幾個主要的主題(動機),這種主題或是旋律性的,或是織體式的,甚至是以音色線條呈現(xiàn),代表著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與整體性格,這些主題(或動機)總會以各種方式在樂曲的不同部位出現(xiàn)。即運用諸如倒影、逆行、模仿、分裂等多種手法將主題進行變化,使其既有對比又體現(xiàn)內(nèi)在的統(tǒng)一。而每一次主題或其變形的出現(xiàn),則涉及作品情感線條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抓住這些信息,無論是對于把握作品的細節(jié)還是整體結構,都是及其有效的手段。其次,抓住作曲家刻意的強調(diào)特性節(jié)奏或某種重音,因為在音樂作品中,強調(diào)的因素都具有非一般的意義。再者,就是要抓準音樂中某中有意義的經(jīng)過句與連接句,以及頻繁出現(xiàn)的特性音型與音調(diào)。許多作曲家都喜愛將某種特定的情緒寄托在一些形式上顯得次要的經(jīng)過句(音型)上,通過重復形成某種固定的音調(diào),從而從側面來展現(xiàn)情感。最后,就是要把握作品的結構。
作品的結構方式體現(xiàn)作曲家的整體構思,優(yōu)秀的作曲家——特別是現(xiàn)代作曲家都會在作品的結構中融入某種寓意,從樂匯、樂句到段落,甚至全局都將統(tǒng)一控制在某種理性的預設之中,但又很難從表面上一眼看出,從而在看是形散的外表之下,從內(nèi)部體現(xiàn)作品嚴密的邏輯。要在聆聽中把握一部作品的結構,首先就是做到以上幾個方面;然后就是分清楚各種材料的呈現(xiàn)與組織方式。聆聽到的長音之后的氣口、形似收句的漸慢、節(jié)奏因素的變化、新的素材的加入、音高關系的變化這里所說的“音高關系的變化”就是指現(xiàn)代音樂中所使用的音高組織方式的變化,如序列的變化等,在傳統(tǒng)調(diào)性音樂作品中則指和聲語言的變化。、音色的變換等都將有可能帶來樂句及短小結構的變化。而速度的變化、固定音型的出現(xiàn)、織體的變化、旋律走向的明顯對比以及大面積的演奏法的改變,將預示著較大的結構的轉(zhuǎn)換。再現(xiàn)是絕大部分音樂作品的原則,即便沒有明顯的再現(xiàn),在聆聽中找到主要材料的多次顯現(xiàn),總能夠更為全面地把握結構,而把握了結構,就可以將作品了然于心,為進一步揭示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這一層次的分析中,細致的分析者將會從較為全面再現(xiàn)的作品中,將所有的信息進行有機地整合,對于作品做出一個全面分析后的判斷,做好這一步已經(jīng)能夠較為全面地把握作品了。但是,追求完美永遠是理論家的特點,畢竟演奏當中會有遺漏,因此,就有了第二步。
三
第二步就是分析樂譜。由于有了熟悉的音響經(jīng)驗,對于樂譜的分析就變得輕松多了。這里的樂譜分析主要解決的問題有:①補遺,即找出認為對于作品非常重要而音響中又遺漏了的信息。②釋疑,即找到聆聽時對于某些音響構成方式的疑惑。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將會使分析結果變得盡可能的完滿,因此是第一步的必要補充。
在聆聽后的文本分析中,補遺是比較關鍵的一環(huán),但是這種補遺是有前提且選擇性的。前提就是將所有通過聆聽獲得的因素作為作品的最終感覺,而不再進行相關的重復分析,就算某些地方與文本有一定的出入,也將以聽覺為準。而在文本分析中所要關注的就是音響中沒有而文本中有且重要的信息。任何演奏都會或多或少地遺漏一些信息,這些信息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作品的面貌;例如一些聲部的節(jié)奏組織方式是一個斐波拉奇數(shù)列,但是由于演奏者的遺漏,使得數(shù)列不能成立,而通過補遺就能還原;再比如演奏中遺漏序列中的某個音,而造成分析上的困難,這都需要通過對于樂譜的分析進行補遺。當然,遺漏盡管不好,但是有些遺漏并不會影響作品的全貌,如某個并非關鍵的長音、音塊中的某個音、甚至不被強調(diào)的音型與經(jīng)過句等,但是隨著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理性化程度的深入,這種情況將會越來越少,一些作品的每一丁點信息都將同等重要,這就要求演奏家更加細致與嚴謹。
通過文本分析來對聆聽信息的釋疑也是必要的。比如通過多種手段對一些主題進行的變形處理是聽覺上無法分辨的,一些超密集的微復調(diào)、音塊以及個性化的特殊演奏法、特殊樂器等,都需要進行必要的文本分析才能解決,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音樂中又為普遍。解決聽覺中的疑惑有助于對于作品技術構成上的把握,從而也更加有利于對于作品的全面細致的理解。
帶著對于文本分析后補遺與釋疑的結果,對于作品進行再聆聽也是必要的。這里并不體現(xiàn)感性—理性—更高的感性的認識過程,因為對于聆聽分析來說,最開始的聆聽已經(jīng)進入了分析,具有相當?shù)睦硇猿煞郑虼松衔恼f過,只要做到第一步,就已經(jīng)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分析。第二部的文本分析當然是理性分析,而對于作品的再聆聽則并非簡單的“更高的感性”,而是對于前面的綜合與提高,也就是將文本分析的結果放到聆聽中進一步觀照,從而得到比第一步更為精準的分析結果。
四
聆聽音樂是一切音樂活動的本源,回到本源也受到當今包括音樂分析者在內(nèi)的大部分理論家的重視。作曲家最初的創(chuàng)作就是基于聽覺的,而其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也是實際聽覺。從作曲家的內(nèi)心聽覺(構思)到文本(樂譜),到音響還原與演繹(表演),再到大眾聽覺(欣賞與分析),就是一個聽覺再現(xiàn)過程,只不過這種再現(xiàn)必定是變化再現(xiàn)。一部聽覺上喜歡的作品一定是一部值得分析的作品,而一部分析上頭頭是道的作品,不一定是聽覺上能接受的作品;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個人不能接受的作品并不能表明作品本身的價值。
如果分析讓一個人否定一部他繼續(xù)聽仍然認為是很優(yōu)秀的作品,那么結論就是他的聽覺出了問題,或是他的方法有問題。既然他不能拋棄他所擁有的唯一一雙耳朵,而對于作品的判斷首先都基于這雙耳朵。那么他就必須指責他的方法。隨后,他就會發(fā)明一種基于其聽覺的新理論。這個理論會證實,而不是違背他的音樂判斷。427
科恩的上述言論至少說明了兩點:第一,對于一位有經(jīng)驗的分析者來說,對于一部作品基于聽覺的判斷總是比文本分析要重要的多;第二,基于聽覺的分析理論的建立是有可能的。
相對于傳統(tǒng)的基于文本的分析,基于聽覺的分析具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第一,聽覺上對于音色、音高、節(jié)奏重音、力度等要素的感受是直接的。當分析者面對樂譜時,無論內(nèi)心聽覺有多優(yōu)秀,對上述要素的感受也不可能有聽覺來得直接。第二,文本分析往往關注的更多的是作品的主要信息,而那些看似零散的音型、潛伏性的線條就很容易忽視,但是聽覺中,這些因素恰恰可以勾勒出作品的外形,對作品形象的完善有著重要的意義。第三,文本閱讀中對于旋律線條的所蘊含的韻味需要通過多種想象進行間接感受的,而當你聆聽到這段旋律時,由于加上音色、演奏法、力度變化等“看”不出來的因素,旋律的形象以立體的方式呈現(xiàn),韻味與輪廓一覽無遺。因此,盡管通過聽覺再現(xiàn)的作品與原文本會有出入,但卻可以認為能夠傳達給聽眾的信息即為作品最為重要的信息。
當然,基于聆聽的分析無疑是一種在專業(yè)程度上要求更高的分析途徑。對于分析者來說除了需要有扎實的作曲技術理論功底外,還需要具有良好的多聲部聽覺能力,同時也要有豐富的聆聽經(jīng)驗。所謂聆聽經(jīng)驗,就是在聆聽過程中能夠懂得既抓住主要部分,又不忽視次要部分;在聆聽中有在內(nèi)心再次重構作品輪廓的能力。此外,良好的音樂記憶能力也是必須具備的。
基于聆聽的分析方法所依賴最為重要的關鍵點就是演奏家的二度創(chuàng)作,同一個作品由于詮釋的版本不一樣,其分析的結果將會有相當大的差別,二度創(chuàng)作后作品的面貌就是此種分析的全部,而且也是它的特色所在。不同演奏版本之間的差別有時候是很大的,但這其實并不影響作品本身,而一個作品的多種詮釋只有讓作品本身更加豐滿,同時也更加體現(xiàn)二度創(chuàng)作的價值。毋庸置疑,由此所開始的分析同樣帶有較多的主觀成分,但是往往這種“主觀”,使得對于作品的詮釋更具有多樣性,使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能夠并發(fā)出更燦爛的精神火花。
本文所討論的基于聆聽的音樂分析指的是以聆聽開始分析,這種聆聽盡可能使多次反復的,而不是單次的,同時在分析中也可以借助鍵盤,以求得音高上的準確性。其次,此分析法并不排除文本的分析,它將文本分析作為重要的補充。再者,分析結果如與文本有出入,如非聽覺原因造成的,則可以以聽覺的分析為準。最后,基于聆聽的分析更多的是關注音樂本身,對于其在社會、歷史以及哲學上的意義的觀照,則將與基于文本的分析走上相同的闡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