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芳
摘要: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已有實際認知水平巧妙設計“問題串”,通過連續(xù)地釋疑解惑,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問題串”貫穿課堂,循序漸進地激發(fā)學生的物理思維;利用“問題串”解決教學的重難點,激發(fā)靈感的火花;利用“問題串”化解課堂提問的尷尬,點拔思維增強信心;利用“問題串”深化拓展知識,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關鍵詞:問題串;循序漸進;探究;物理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4)4(S)-0022-3
《物理課程標準》倡導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要變“學會”為“會學”。教學中要求“在課程實施上要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怎樣才能既做好教師的引導作用。又突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呢?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的第一個特征就是“它始于問題——實踐及理論的問題”。他甚至認為,“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問題,越來越能啟發(fā)新問題的問題”。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建構(gòu)需要精心的問題設計。因此,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已有實際認知水平巧妙設計“問題串”,通過連續(xù)地釋疑解惑,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物理創(chuàng)新思維,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實施中,筆者有以下幾方面體會:
1 利用“問題串”貫穿課堂,循序漸進地激發(fā)學生的物理思維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物理教學離不開概念、規(guī)律的教學。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課堂教學,都離不開科學探究的過程,怎樣才能做到讓他們在學習中親歷探究的樂趣。并深刻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呢?這就需要教師把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有計劃、巧妙地寓于符合學生實際的各種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產(chǎn)生有效的認知沖突與碰撞。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之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主動提出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譬如,在“速度”概念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組“問題串”——在播出一段博爾特百米賽跑的最新視頻后,提出“誰快誰慢?”的簡單問題,再順勢提問“怎樣比較運動快慢?你有幾種方法?”在對比不同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后,再提出“通常。人們采用哪種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在討論交流最后確定用“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來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后自然得出速度的概念。概念得出后,公式、單位應運而生。這時,進一步要解決的是:“生活中的一些運動物體的速度如何?”你能“說出它們的物理意義嗎?”最后,在理解自行車、小轎車、動車、飛機、磁懸浮列車、戰(zhàn)斗機等速度的物理意義后,請他們展開想象“你想要的將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可達到什么水平?”“以光速、超光速的運動又將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的又是什么?”……這樣的一連串問題貫穿整堂課,層層深入到主題并有所拓展,不但激起同學們的求知欲望,還不自覺地親歷了探究一個新概念誕生的全過程。這樣的學習既輕松、自然、順暢又使人記憶深刻。
對于一節(jié)高效的物理課而言,好的“問題串”有助于將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連接成一個整體,有助于課堂由學生實際導向預設的目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思維過程得以順利流暢地進行。知識生成的過程也因此更為合理。
2 利用“問題串”解決教學的重難點。激發(fā)靈感的火花
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現(xiàn)代教育學認為,一般的教師是傳播真理,好的教師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每當課堂教學中遇到重難點時,教者不應只是簡單、直接、生硬地“灌輸”相關知識,而應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中生成新的知識經(jīng)驗。這時的課堂,若能適時出現(xiàn)“問題串”,或許能激發(fā)出學習者思維靈感的火花,達到預期的效果。
譬如,繼“壓力”概念后,在《壓力與壓強》的課堂教學中,解決“壓強”概念的重點時,筆者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第一問是:“壓力大時壓力的作用效果就越強嗎?”并要求同學們交流討論得出結(jié)論。結(jié)果“胸口碎大石”及“針尖刺痛感強”的現(xiàn)象推翻了這個命題:筆者順勢誘導第二個問題:“那么,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在剛才對生活中多種現(xiàn)象與經(jīng)驗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猜想得出“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受力面積有關”;這時,再問第三問:“如何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受力面積的關系?”結(jié)合過去“密度”概念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來探究實驗:在實驗得出結(jié)論后,第四個問題適時拋出:“用什么方法可比較壓力作用效果的強弱?通常,人們會用哪種方法?”:當類比速度概念形成后,再次交流討論得出“用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時,繼續(xù)逼問第五問:“壓力的作用效果強弱簡而言之為壓強。那么。壓強該如何定義?”這時,壓強概念應運而生;當壓強概念出來后。為了能順勢解決“區(qū)分壓力與壓強的關系”這一難點。最后一問:“壓力等同于壓力作用效果,還是壓強等同于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力與壓強的區(qū)別何在?”總共六個問題串起來,清晰了同學們的思路。撥開了“壓力與壓強”兩個容易混淆概念理解的迷霧。使教學不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zhuǎn)換。
3 利用“問題串”化解課堂提問的尷尬,點撥思維增強信心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當同學們在學習中遇見困難時,教師應機靈應對,為某一問題重設“問題串”有效激起他的學習熱情與信心。
例如,在《物態(tài)變化》的課堂教學中,當用水壺燒開水時,筆者引導同學們觀察壺嘴不遠處的一團“白氣”并提問某同學:“你所看見的‘白氣是氣體嗎?”他的回答是:“白氣就是水蒸氣”筆者聽完他的回答并未立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也不急著讓他坐下,立即問了一小串問題:“水燒開時發(fā)生了怎樣的狀態(tài)變化?”(回答:水汽化成水蒸氣)再問:“水與水蒸氣各屬什么狀態(tài)?”(回答:水為液態(tài),水蒸氣為氣態(tài))接著問:“水壺壺嘴旁有剛沸騰時產(chǎn)生的水蒸氣嗎?”(回答:有)再問:“可水壺壺嘴旁為什么看不見白氣?”(答不上來。但已經(jīng)找到自己回答的矛盾,即白氣若是水蒸氣,應該在壺嘴旁就可以看見的。)繼續(xù)追問:“為什么離壺嘴遠些的地方卻有白氣?那個我們看見的白氣是水蒸氣嗎,還是別的什么?”隨即,筆者拿出兩塊玻璃片,分別放在靠近壺嘴和較壺嘴遠些的地方,并出示實驗結(jié)果:都形成小水滴??匆妼嶒灛F(xiàn)象后。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水蒸氣在靠近與遠離壺嘴的空氣中都有。它是肉眼看不見的氣體,只有當遇冷時變成水珠時才被我們看見。這樣的課堂即興“問題串”,既活躍了同學的思維,點燃了思維的火花,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通過該同學與教師及與其他同學的合作、交流,反復修正錯誤的概念,在思考中逐漸形成對知識的正確認識,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4 利用“問題串”深化拓展知識,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伽利略若沒有大膽地想象、推理,“理想實驗法”就不會誕生,“牛一”定律就不會這么快建立了;愛因斯坦若不敢大膽地假設物體的運動速度與光速相當甚至更快?!跋鄬φ摗本筒粫柺溃号nD若不敢大膽假設在地球上的某一足夠高處拋出物體的速度逐漸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物體將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就不會有衛(wèi)星,更不會有人類遨游太空的夢想變成現(xiàn)實的可能。創(chuàng)新思維就是在一個個想象的“問題串”中誕生的。中學時期正是人極富好奇心與求知欲望及征服欲望的特殊階段,如果能在這階段引導他們的大膽想象,也許,一個小小的夢想就此形成。甚至最后成真而造就了一個大家。
在《重力》教學中,說起牛頓從蘋果落地開始展開的廣闊的想象,筆者提出這樣一組“問題串”:樹上的蘋果為什么會落到地面而不飛到天上?如果蘋果樹再高些,蘋果還會落下來嗎?如果蘋果樹足夠高。若高過月球,蘋果是否會從月亮上落下來呢?如果蘋果大到和月亮一樣大。也和月亮一樣高。蘋果還會落下來嗎?如果蘋果大到超過地球呢,那時,到底是蘋果落向地球還是地球落向蘋果?……
巧妙設置“問題串”可以將知識點連成串??梢园褟碗s的物理探究有序化,可以幫助學生在循序漸進中不斷深化理解知識本身,甚至培養(yǎng)想象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皢栴}串”,教與學不再是簡單的傳授,是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是反復的交流思考與探究,是步步緊逼真理的有效鑰匙,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充分發(fā)揮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很好的一種教學方式。經(jīng)驗告訴我,“問題串”令學生印象深刻,迫使他們學會專注地步步為營地嚴謹思考,也使他們在“問題串”的激發(fā)里懂得了尋找正確的探究方向,并大膽地推進探索的方向,還讓他們對物理充滿了信心與求知欲望。
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币惶煤谜n,離不開教師的設疑,學生的質(zhì)疑和教師的答疑。教師如能精選物理問題,以問題串的形式層層設疑,設問方式自然,設計問題有角度,有層次,有開放度,有思維度,則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理課堂問題情境,構(gòu)建一個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彭夷.主動參與式物理課堂的建構(gòu)路徑及實施方案[J].物理通報,2012,(9):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2009年12月第19次印刷出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欄目編輯 劉榮)
物理教學探討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