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東 丁萍
認識到語言教學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語言教學能夠實實在在地得到落實。語文課堂上的語言教學還有誤區(qū),存在著概念化、簡單化的傾向。離開了語言去從事語文教學,是難以把語文教好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依托語言,在“語言”上下足功夫。
一、從文體出發(fā),深入到文字內部賞析語言
詩歌言情明志,散文重寫景抒情,小說亮在人物塑造。針對不同的文體,明確語言表達的目的,有的放矢地進行語言教學。如《祝福》一文中,有這樣的二次對話:
①“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彼膵鸹琶Φ恼f。
她訕訕地縮了手,又去取燭臺。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彼膵鹩只琶Φ恼f。
她轉了幾個圓圈,終于沒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開。
②“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
在一般的練習設計中,往往是問學生,“你放著罷,祥林嫂”與“祥林嫂,你放著罷”在表達上有何不同,但在我看來,僅僅賞析這兩句,是假賞析,是不能很好地深入到這兩段文字內部去的。
中國小說以情節(jié)見長,以塑造特定環(huán)境中典型人物為目標。因此,從小說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出發(fā),有目的性去賞析這兩小段話,就有味道了。①處的祥林嫂經歷了再嫁及喪子之痛,面對四嬸的呵止,從“訕訕”,“又去”,終“疑惑”離去,可以看出其對社會的認識仍處于一種“懵懂”狀態(tài)。四嬸雖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但在四叔“暗暗地告誡”下,對祥林嫂已有了防范之心,但二人的主仆關系還能保持著表面的和諧。所以①處四嬸的話有著主人對仆人的指令,卻也有著四嬸對祥林嫂的表面上的客氣。而在②處,魯鎮(zhèn)人對祥林嫂的厭煩早已超過了同情。祥林嫂想通過捐門檻的方式洗清自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她“終于”或者說“已經”認識到自己身上“罪惡”。她想通過捐門檻的方式來“漂白”自己,接近最莊嚴的祭祀,此時四嬸除了不客氣地制止她,是別無他法了。所以②處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是主人給仆人下的命令,不再有點滴同情與尊重。離開了小說這一文學樣式的特殊性,忽略小說本身的情節(jié)與環(huán)境,所謂的深入與理解體悟必定是膚淺的,或者說是公式化的淺閱讀。
二、從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出發(fā),賞析語言
現今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尚有諸多問題,其鑒賞能力高低不言自明。結合學情,我們可以把那些需要鑒賞的句子拿出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再與文本語言作比較,就教學效果來說,這種方式可能更有效高效些。如:
“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不少學生對這句話是沒有感覺的。怎樣讓學生對這句話有感觸呢?最佳的方式是讓學生閱讀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大致的意思。不少學生很容易寫出這樣的話:
“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放著一個空的破碗;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下端開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p>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現出他們的語言鑒賞水平。我們將學生改寫的句子與原作比較,讓學生自己找出二種語言表達的差異,尤其提醒學生注意不同的語言表達在表情達意上有哪些差異。學生當然就能看出原句“個性”之所在:“空的”單獨提出放在句子后面,起強調作用,能反映出魯鎮(zhèn)人對祥林嫂的冷酷;“下端開了裂”也有類似作用,它說明祥林嫂淪為乞丐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自己的語言表達固然清楚簡潔到位,但只是客觀地陳述了一個事實,缺了魯迅文字中的那種“言外之意”,少了點“味”。這個“味”是語言的“味”,也是語文的“味”!
三、抓細節(jié),品讀語言
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往往抓住常人無視處,從而使課堂精彩紛呈,語言鑒賞亦如此。
《雷雨》中對周樸園性格的把握,大多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來總結概括的,但如果能通過周樸園本人的言語挖掘效果更佳。
在《雷雨》的前半節(jié),也就是周魯二人重逢的場景中,細加觀察,就發(fā)現周樸園有一口頭禪:哦。這當然體現了周樸園作為一家之主高高在上的那種優(yōu)越感,但難道僅有此意味嗎?文本前半節(jié)出自周樸園之口的“哦”居然有幾十處之多啊。如果將“哦”單獨提出來,對“哦”多加賞析,就能品出不同的味道。試舉一處的“哦”感悟下。
周:(忽然立起)你是誰?
魯:我是這兒四鳳的媽,老爺。
周:哦。
此處的“哦”,試吟誦品味,應以降調處理,可以適當地有此拖音,周樸園借這個“哦”掩飾了他那個一瞬間的慌亂。此刻的周樸園心理想必極為復雜:有對魯侍萍的警惕,有怕被人揭開老底的驚慌,也有自以為是的心安。虛偽丑陋之本性一下子就出來了。如果在教學中,將文本的“哦”多找?guī)讉€出來,一個個地揣摩,深入感覺一下周樸園的心理,這個人物形象一定會鮮活地顯露在我們面前。
長期以來,我們教學生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上品味鑒賞語言,如果一味這樣去指導學生,必須存在著程式化、片面化的弊端。語言的賞析除了修辭和表現手法這兩條路外,應該有更多的方法與途徑,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追求與探索,讓語言這朵美麗的花,結出絢爛的語文的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