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還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落實“愛的教育”。本文結合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通過分析比較,重在闡釋教師的愛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影響。
關鍵詞:教師;真愛;學生;身心發(fā)展
21世紀是教育改革的時代,自由與民主的思想已融入教育實踐之中。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踐行“真愛教育”,將“真愛”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將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自由發(fā)展作為落腳點??v觀當下,教育被賦予了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成績是否優(yōu)秀、行為是否符合規(guī)范成為教師教育管理的主要方面,輕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為實現(xiàn)教育的“授業(yè)”目標,一些教師盡心盡責,早晚自習必到,中午不回家,與學生一起做“午間作業(yè)”。但也有部分教師體罰學生,甚至拳腳相加,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
實踐證明,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當下的發(fā)展,更要觀照學生未來的生存,使之獲得幸福感。因此,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專業(yè)技能,還要完善學生的內(nèi)心,提高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更要實施“愛的教育”,使學生的內(nèi)心沐浴陽光,促進學生情感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
一、教師的愛是對學生心靈的呵護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睂嶒炞C明,學生在學校習得的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但思想接觸過的東西,則會深藏在心底,給情感和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
教育實踐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患了重病的一年級女孩,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化療,她的頭發(fā)全部掉光了。一個光亮的腦袋對于七歲的她來說是多么殘酷。為了不給女孩的心靈留下創(chuàng)傷,班主任鄭重宣布:要求所有同學都要帶上帽子上課。后來女孩重返校園,站在熟悉的教室門口,卻遲遲沒有走進去,她害怕看到同學嘲笑自己帶帽子上課,害怕看到他們怪異的眼神。可是,當她看到教室里的每個同學都帶著帽子時,忐忑不安的心終于安定下來,于是從容地開始了新的學習。
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既是對學生的真愛流露,也是對學生心靈的呵護。古人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面對學生的困境,教師要善于做學生的知心人和解憂者?;仡欉@一事例,倘若沒有班主任愛的付出,沒有全班同學的關懷,女孩也許會背負嚴重的心理負擔,甚至會自卑、抑郁、自閉,留下一生都無法平復的陰影。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懷揣摯愛之心,落實“愛的教育”。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要健全學生的人格和身心。說到底,師生關系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彼此關懷,才能實現(xiàn)二者的和諧發(fā)展。
二、教師的愛是對學生心靈的撫慰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比人的心靈更寬闊的是教師的真愛。當今時代,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更需要教師奉獻出自己的真愛。教師不僅肩負著“授業(yè)”和“育人”的重任,還需要對學生實施積極的、全面的關懷和教育。可以說,關愛學生就是教師的本職所在。
一位教師在談及教育經(jīng)驗時說,她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他不僅有亂花錢的習慣,還有健忘癥。每次交伙食費的時候,他總要拖上好幾天。有時甚至會把伙食費當零用錢花了,吃午飯時就躲在樓下,央求同學把剩飯給他吃一點。教師在了解了情況后,考慮到學生年紀小且性格膽怯,便沒有直接批評他。后來,每當交飯錢時,教師就提醒他,若是沒帶錢便會幫他墊付;有時零用錢用完了,教師就會把他請回教室,買飯給他吃。學生的母親知道后,特地來到學校,感謝這位保護了學生自尊心的教師。
實踐證明,訓斥和體罰并不能改變學生的壞習慣,善意的叮嚀和幫助,更能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很多時候,教師總會不自覺地采取一些極端行為,而忽視學生的感受力。其實,每當學生犯錯后,比任何時候更需要教師的關愛。只有教師潛心研究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奉獻無私的關愛,才能抓住教育契機,探索出更實用的教學方法,撫慰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教師的愛是對學生心靈的啟迪
很多教師都讀過陶行知的“四塊糖果”故事。每次品味這“四塊糖果”,我們都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到無限甘甜,這就是教師的愛對學生的啟迪力量。相反,那些見諸報端的極端教師,不僅對犯錯學生態(tài)度惡劣,甚至采取辱罵、體罰等粗暴方式,不旦起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傷害學生稚嫩的心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好教育的“度”,不能脫離“愛”的軌道。教師要善于“長善救失”,對每個犯錯的學生悉心疏導。要相信愛有改變學生的力量,愛有啟迪學生心靈的魔力,只有相信愛、付出愛,才會使學生的內(nèi)心充滿陽光。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真摯的、樸實的、深沉的,應建立在崇高的職業(yè)道德基礎之上。有道是:立事者不離道德,調(diào)弦者不失宮商。知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思想道德的力量。教師應樹立為教育事業(yè)奮斗終生的職業(yè)理想,用真愛之心觀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培土固基,修枝剪杈,付出汗水和熱情。教師的責任,不僅在于“授業(yè)”,更在于“育人”。而提高育人者的道德水平應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理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古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為師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高深的學識和高尚的情操。這就要求教師在注重業(yè)務的同時,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在教學中落實“愛的教育”,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用真愛創(chuàng)造教育奇跡。
參考文獻:
[1]張文舜《愛的教育思想下的師生管理》[J],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4月
[2]野曼《淺談愛的教育在教育教學管理中的關鍵作用》[J],改革與開放,2011年8月
作者簡介:顧奕 (1988-),男,遼寧省丹東人, 碩士, 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