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關于紅學界的紛爭一直就沒有停息過。其中一個重要爭議就是有關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位女主角的。廣大文學愛好者的觀點大致可分為兩類,即“褒黛貶釵”和“擁釵貶黛”。本文將從林黛玉和薛寶釵她們兩個人的出身環(huán)境、家庭教育、生活環(huán)境、進入賈府后的成長歷程、求同存異的處事方式等五個方面論述兩個人鮮明迥異的經(jīng)典藝術形象,擬打破長期以來“非褒黛即擁釵”偏頗的成見,期望實現(xiàn)多元化的文學見解,提倡百家爭鳴的藝術氛圍。
關鍵詞:淺析;紅樓夢;林黛玉;薛寶釵;形象
著名紅學家袁圣時在他的《紅樓夢研究》里寫道:“蓋賢與不肖之性,皆通人所兼具,非可以判然劃分者也。人以寶釵為奸險,而陰為邢岫煙贖棉衣事,則亦仁厚。以黛玉為天真,而譏笑一村老嫗為‘牛為‘母蝗蟲,則亦刻薄。且寶釵寬大,黛玉偏狹,寶釵善體諒他人,而黛玉則心存嫉妒,然則寶釵必不肖而黛玉必賢乎?謂寶釵之美德全出于造作亦過,要而言之,人之天性不同,所表現(xiàn)者亦異也?!?[1]此番論述,指出黛玉和寶釵的賢與不肖所兼具,打破了長期以來“非褒黛即貶釵”的常論。
在一些紅學粉絲的眼中,書中的林黛玉雖然生性多疑敏感苛刻,但每一行每一言,都透露出“真”; 而另一面薛寶釵的溫柔敦厚大方,卻總讓人感覺是偽裝之態(tài),充滿著算計,果真如此嗎?下面就從五方面對比分析《紅樓夢》書中兩位女主角林黛玉與薛寶釵形象,透徹了解曹公是如何平等的描寫自己喜愛的黛釵的。
一、出身環(huán)境的差異
空靈的林黛玉出生在江南漁米之鄉(xiāng)的蘇州,文化氛圍較濃厚,林家既是鐘鼎之家,又是書香門第,這也為她具有滿腹經(jīng)綸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出生在這樣的一個世家,到了她這一代卻是僅僅剩下她一個人。盛門的背后,展現(xiàn)的卻是無比的凄涼和孤苦。父母相繼去世,無依無靠是必然的結果。生長在這樣的世家,從小接受的不是生存技能,而是精神氣質(zhì)上的追求,那么她的傲氣自然是油然而生。但是就是她這樣一個經(jīng)過精神洗禮的女子,卻要過著寄人籬下,在賈府魚龍混雜的地方看著別人的眼色生活,心中的悲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是孤高自詡,目下無塵,根源在于自己本身的生活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
書香世家講得是讀書認字,詩詞歌賦,但是皇商講得卻是生意人際的交往。跟人打交道,肯定沒有跟書那么的簡單,和人打交道,在利益衡量之間,講得是人心的爾虞我詐和勾心斗角。敦實的薛寶釵出生在這樣的皇商家庭里,已經(jīng)處于人心斗爭的漩渦之中。她在這樣的出生背景下,還可以有著可以和林黛玉一較高下的文學才華,著實不易。這還要歸功于她的父親,將她當男兒一般來撫養(yǎng),使她比他的哥哥強了一百倍。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才讓她從小就生活在家業(yè)的重擔之下,父親早逝,唯一的哥哥又不成器,家族的輝煌已是西山落日,光芒漸消。家族的重擔無時無刻地壓在她的肩膀上,令她做事不能隨心而發(fā),須得左右權衡,小小年紀被迫接受大人的世故圓滑。同處于封建賈府那種人性受到壓制的地方,兩人同是薄命,黛玉是活得太率真,而寶釵是呢,則過得充滿壓抑。
二、家庭教育的區(qū)別
寶釵出生于皇商世家,封建教條的管束自然沒有那么地重,但是她卻是一個封建社會標準的淑女,而黛玉出生于書香世家,封建禮教自然是自小就學,從小就知,但是她在《紅樓夢》中卻是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這樣的位置轉換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也足以體現(xiàn)曹公的匠心獨具。其實,從她們兩人的生長環(huán)境就不難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對子女,特別是對女兒遵守禮教的教導,一般都是來自于母親,但是林黛玉卻是幼年喪母,這樣,封建禮教的第一導師就沒有了。之后父親林如海給她聘請的老師賈雨村也是一個漫不經(jīng)心,只想求取個人功名的勢利之人,自然對她的封建教化就更不會放在心上。那么林黛玉可以說自小根本就沒有接受過什么封建禮教,那么她會目無禮教,敢于反叛,只管真心就不難理解。
在這一方面,薛寶釵正好相反,她是幼年喪父。也就是在父親死后,她才停止了詩書方面的用功,為了不讓母親操心而專心于針鑿家計等事,此時寶釵母親對女兒封建禮教的教導現(xiàn)在才剛剛開始。之后薛家有心想讓女兒進宮選秀,要合封建第一帝王的心意,在封建禮教上更是不能放松。于是,他們?nèi)諒鸵蝗?,年復一年的教導寶釵,想讓她慢慢地轉變?yōu)榉饨ń痰男l(wèi)道士,這也是許多評論家對她下的定義?!八杂鬃鹂鬃x經(jīng),學會一套陰險狡詐的統(tǒng)治本領,她把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同日益衰敗的階級利益緊緊的聯(lián)在一起?!盵2]
三、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
寶釵從她大哥薛蟠的累累劣跡就可以看出她生長的環(huán)境是多么地紛繁復雜,再加上一個大家族里所謂的一些奪權爭產(chǎn),明爭暗斗之事,在她年幼的心里已經(jīng)埋下了現(xiàn)實是殘酷的種子。她是一個具有遠見和才識的女子,本想明哲保身,然而周圍的環(huán)境卻始終不相宜,讓自己的才華在對現(xiàn)實的遷就之中漸漸的隱沒,這對她本人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然而林黛玉自小的生活環(huán)境極其簡單,是一個純凈空靈的世界。直到父母的接連去世,讓她開始知道生命無常和世事變幻莫測。對這種世事無法掌握和對逝去的難以割舍讓她有著一顆惶惶之心,不安時刻籠罩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以致她才會有異于常人的想法,“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保ǖ?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對繁華散盡之后的感嘆痛惜,無奈傷感一一洞明。
四、進入賈府后的成長經(jīng)歷
林黛玉進了賈府,便開始她悲劇的一生,她是一個仙靈并舉的女子,在賈府如此一個混雜之地,無疑是一塊美玉掉進了一個泥沼之中。所以她會悲傷、會痛斥、會冷笑、會哭訴。那是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被社會所不容的女子,在不愿意同流合污卻又不能抽身而退的情況下,她除了垂淚還能做什么?
她就是在這樣和自己性情格格不入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唯一可以讓她無依的心靈上得到慰藉的只有寶玉對她純潔的感情。但是,美好的東西伴隨著的往往都是殘酷的考驗。面對封建衛(wèi)道者的堅決抵制,使林黛玉的愛情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就連最疼愛她的老祖母,在這一方面上,也是對她謹嚴再三,讓她不能越雷池一步。
如此之下,能不讓她如履薄冰嗎?她使小性、慪氣、疑心重重,卻都是為了這一份想愛卻不能愛,可遇而不可及的純真愛情,那么,在她如此純潔真摯的心靈面前,又有誰能去怪她呢?黛玉對人之誠,在教香菱學詩的這件事上,由此可見一斑。
香菱的坎坷遭遇,黛玉內(nèi)心深為同情。一心一意,用心良苦,使本來對詩歌不甚了之的香菱可以做出令大觀園里那群才華橫溢的女子都贊美的詩篇。她一開始對寶釵心生嫌隙,但是一旦坦誠相交,立刻親如姐妹,連寶玉都感到訝異。就是這份真誠,讓她有感于春花的盛開和凋落,寫下了她的靈魂之作《葬花吟》,悲戚于秋草的蕭條,寫下了《秋窗風雨夕》,她是用自己的心靈去寫詩,去生活,去看這個社會。當看見理想的東西被殘酷的現(xiàn)實活生生地摧毀時,她便會不知不覺地悲由心生,為它們流淚嘆息,如此悲天憫人之心,實為罕見。
再來瞧瞧薛寶釵,她進賈府之后,已經(jīng)是少女的時候,她之前在家里所養(yǎng)成的行為處事之法,在賈府可謂是如魚得水,游刃有余。不到幾天,就大得人心,連小丫頭都喜歡和她玩,因此,自然引起了黛玉的不滿,于是,不少讀者便將寶黛之爭的序幕拉開歸結到這個時候,其實,此時是黛玉有心而寶釵無意。
薛寶釵剛進賈府,此時是皇宮中待選的秀女,她在賈府只是為了打發(fā)待選的時間,對于“寶二奶奶”的位置,根本就無心去想,也不能去想,所以說什么“金玉良緣” 是她有心策劃在寶玉面前演戲的說法實在是不敢茍同。她能在賈府泰然處之,是因為她根本就用不著爭什么,她自己有家,終身歸宿又有去處,在賈家只不過是一個過場,她又何必鋒芒畢露,強做出頭鳥呢?她會察言觀色,投別人的所好,完全是處于她自身的生活習慣,并不是刻意表現(xiàn)出來的。
所以與其說黛玉和寶釵是天生的死對頭,不如說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心中各取對方之好,以補自身缺憾,以慰自心失落,實為殊途同歸。 薛寶釵是一個頭腦冷靜沉著的人,對于黛玉和寶玉相戀的事,她知道的比誰都清楚,但是她卻沒有大肆宣揚中傷,反而處處提醒,在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她的胸襟氣度和不流于俗世的不凡品性。她對香菱的庇護,對史湘云的慷慨仗義,對邢岫煙的體貼相助,以及對林黛玉的殷殷教導。她所真心幫助的人都是一些靈慧不俗的女子,她有著和黛玉一樣的憫人之心,只是所表現(xiàn)的方式不同而已。而且她有著比她們更敏銳的眼光,看透了現(xiàn)實的殘酷,為了生存,只能是面對現(xiàn)實,有些東西只能違心埋藏。
五、黛釵二人求同存異的處事方式
寶釵的言語都為一些雅俗共賞之詞,真正讓她說出喜厭的時候不多,但是在和眾人聽戲的時候,她公然在寶玉面前說出了對一首曲詞的喜愛,那就是一首富于孤憤、反叛色彩的《山門 · 寄生草》,(第22 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這還是一首有關禪語的曲詞。為此還引發(fā)了寶玉的第一次悟禪機,也為寶玉后來的出家埋下了伏筆。林黛玉歷劫完畢,重返“太虛幻境”,而薛寶釵必定也是以另一種方式修行,以回歸太虛。出世之說,從她對賈寶玉出家的頓悟起到了啟蒙催化之中不難猜出。程高本后四十回顯然篡改了曹公原來的構思,抹殺了原著中寶釵引導寶玉“悟道”的重大主題,將品性不凡的三位主角落入庸俗的“三角戀”的爭奪之中,藝術文學含量大減。魯迅說:“自從《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盵3]可是程高本又將這部曠世之作寫回了傳統(tǒng)之中,簡直是狗尾續(xù)貂。
黛玉的日常生活和賈寶玉的愛情就是她的生命之源,倘若失去,那就是沙漠中的一棵孤木,只有干涸而死。對她來說,當愛情破滅的時候,就等于是她生命的終結。但是對于當時賈府的情況,她愛情的破滅是必然的結果,所以她的死也是必然的結果。許多讀者將林黛玉的死歸咎于薛寶釵的橫刀奪愛,認為是她逼死了林黛玉,認為她兩面三刀,先取黛玉真心,令其不防,再步步為營,最后一舉成功。會有這樣的誤解,不能怪讀者,只能怪是高鶚的續(xù)寫后四十回。那里寫的黛玉的死,的確是哀怨凄慘,寶釵的無情無義也是令人發(fā)指。但是是對曹公的原意的嚴重歪曲。[4]
偉大作家曹雪芹將黛玉和寶釵并排于金陵十二釵之首的用意,是因為兩個女子對賈寶玉的遁世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黛玉是毀其情欲,寶釵是點其凡心,寶黛二人并無先后和主次之分。名著《紅樓夢》歷經(jīng) 200 多年而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越讀越讓人大呼過癮,寶黛兩位女主角功不可沒。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廣大的紅粉絲們卻從自身的經(jīng)歷和水準出發(fā),肆意對寶黛二人臆斷并評論優(yōu)長,形成“非黛即釵”的片面論斷,這與曹公的原意是相悖的。他洋洋萬字的描寫了幾十位上百的如此眾多,秀外慧中性格鮮明,不偏不倚的美女子、奇女子,真為古今中外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注釋:
[1]周遠斌編著,杜貴晨主編的紅樓人物百家言系列之《薛寶釵》,中華書局2006 年出版,第 242 頁。
[2]同上,第 130 頁。
[3]轉引自鄧志遠主編《畢業(yè)論文選萃》,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1 頁。
[4]轉引自中國中央電視臺 10 頻道《百家講壇》 , 中央電視臺 2011 年版,第一集。
作者簡介:張穎鋒(1978.8.20-),大專,群眾文化專業(yè)助理館員,現(xiàn)就職于深圳市寶安區(qū)西鄉(xiāng)街道文化體育中心,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