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軍芳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神經內科 鄭州 450053
本文分析我院2011-10—2012-10收治的30例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病例資料,分析臨床特點與預后,探討如何提高診治水平。
1.1 一般資料 30例患兒均符合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標準[1],重癥標準至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意識障礙;(2)頻繁抽搐;(3)肢體活動障礙;(4)呼吸節(jié)律不齊。年齡6個月~13歲;男18例,女12例;入院時起病1~7d。入院前均有發(fā)熱,體溫>39℃,11例有流涕、咳嗽等前驅呼吸道感染,15例有嘔吐癥狀,23例發(fā)生抽搐,5例頻繁驚顫、呼吸節(jié)律不齊。排除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中毒、急性腦出血等。
1.2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病原學檢測:單純皰疹病毒抗體IgM陽性5例,柯薩奇病毒抗體IgM陽性8例,EB病毒抗體IgM陽性3例,EV-71病原學分離陽性5例,腺病毒抗體IgM陽性2例,病原學檢測陰性7例。患病1周內查腦脊液:白細胞數(shù)(0~15)×106/L 9例,(15~400)×106/L 21例,蛋白正常25例,輕度升高5例,葡萄糖及氯化物均正常,治療2周后復查腦脊液白細胞數(shù)、葡萄糖及氯化物均正常,腦脊液蛋白升高者10例。患病1周內查頭顱CT:正常21例,異常9例,表現(xiàn)為散在片狀低密度影、腦水腫或局灶性高密度影?;疾?周內查頭顱MRI:正常14例,異常16例,表現(xiàn)為彌漫性腦水腫,局灶性高密度影,多發(fā)片狀異常信號,異常低密度影等異常,波及丘腦、基底節(jié)、顳葉、額葉、枕葉、小腦等不同區(qū)域,DWI像異常信號明顯。治療2周后復查:頭顱CT 15例異常,表現(xiàn)為局限性軟化灶、腦萎縮,頭顱 MRI 20例異常,表現(xiàn)為病灶消失或縮小,腦萎縮,腦內液化灶、軟化灶形成、膠質增生,細胞毒性腦水腫等。動態(tài)腦電圖:患病1周內,30例均有異常,均表現(xiàn)為背景節(jié)律異常,表現(xiàn)為彌漫性低波幅或高波幅慢波,見于單側或雙側,20例伴出現(xiàn)陣發(fā)性或局灶性尖波、棘波、尖慢波,單側腦電圖異常者頭顱MRI顯示為單側異常信號。治療2周后復查:10例背景節(jié)律異常明顯好轉,表現(xiàn)為背景波略慢,仍18例有背景節(jié)律明顯變慢,11例合并癲癇波發(fā)放。血清及腦脊液神經元烯醇化酶(NSE)檢測:患病第1周內血清NSE異常升高者13例,正常17例,腦脊液NSE異常升高20例,正常10例。治療2周后復查血清NSE升高8例,腦脊液異常升高10例。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早期采用20%甘露醇液2.5~5 mL/(kg·次)靜脈注射,每4~8小時1次,交替應用呋塞米注射液(0.5~1)mg/(kg·次),1~2次/d,或甘油果糖注射液2.5~5ml/(kg·次),1~2次/d;抗病毒治療采用利巴韋林針10~15mg/(kg·次),分2次靜滴,7~14d,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EB病毒感染者,采用更昔洛韋針5mg/(kg·次),q12h,連用14d,或阿昔洛韋針10mg/(kg·次),q8h,連用14d;同時應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針400mg/(kg·次),連用5d;早期用地塞米松針0.3~0.5mg/(kg·次)靜脈注射,連用3~5d,高熱不退時用至1~2周;同時用醒腦靜針0.5 mL/(kg·次)靜滴,連用5~7d;同時給予維生素、能量、電解質、吸氧、退熱等治療,發(fā)生臟器功能損傷者給予保肝、營養(yǎng)心肌等治療,行氣管切開輔助呼吸2例,鼻導管吸氧10例,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18例,應用苯巴比妥針、地西泮針、咪達唑侖針、丙戊酸鈉口服溶液、左乙拉西坦片等控制抽搐措施。
30例患兒中臨床治愈13例,13例中病初腦脊液均有異常,病初頭顱磁共振2例異常,表現(xiàn)為小片狀低密度影,治療2周后復查MRI基本正常,或僅表現(xiàn)為腦萎縮。其中患病1周內查血清NSE異常者1例,腦脊液NSE異常者6例,治療2周后復查血清及腦脊液NSE均正常。遺留輕微后遺癥8例,表現(xiàn)為單側肢體活動障礙或癥狀性癲癇,智力無明顯異常;5例頭顱MRI早期有異常,2周后復查病灶明顯縮小,異常信號逐漸消失,其中3例頭顱MRI病灶范圍位于基底節(jié)區(qū)、丘腦區(qū),2周后復查時病灶趨于膠質化、縮?。辉缙谘錘ES異常3例,腦脊液NSE異常5例,治療2周后復查血清NSE異常1例,腦脊液NSE異常3例。嚴重后遺癥7例,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肌力肌張力障礙、智力障礙、癲癇、失聰、失語等。7例中患病1周內頭顱磁共振及治療2周時復查均有異常,病灶范圍廣泛,波及腦干、皮質及腦內多區(qū)域異常信號,治療2周時復查腦電圖仍為低波幅慢波,治療2周時復查腦脊液及血清NSE仍高。死亡2例,死亡原因為神經源性肺水腫、肺出血、呼吸衰竭,患兒年齡為10、14個月,感染病毒均為EV-71病毒,早期查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均未見異常,NSE升高,頭顱磁共振均提示有腦水腫或腦干病變,因死亡未復查腦脊液。2例行氣管切開輔助呼吸者,均在住院第4個月時拔管,轉康復科治療,年齡均>5歲,其中1例意識清楚,智力、運動基本正常,1例智力低下,肢體活動無明顯障礙。見表1。
表1 本組患者預后情況
兒童病毒性腦炎是各種病毒性感染誘發(fā)宿主失控的免疫反應[2],其病情輕重及預后與患病年齡、感染病毒種類、治療早晚、患兒自身免疫功能有關。本組30例患兒中2例死亡,年齡均<2歲,頭顱MRI提示腦干病變、預后差,感染病毒均為EV-71病毒,有研究認為,兒童腦組織代謝旺盛,腦細胞代償功能強,組織損傷修復迅速[3]。但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兒童重癥病毒性腦炎中,年齡越小,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可能與嬰幼兒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不能耐受病毒性感染誘發(fā)的強大異常免疫反應有關。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腦炎又稱急性壞死性腦炎或出血性腦炎,本組病例中,5例患兒感染單純皰疹性病毒,2例遺留嚴重后遺癥,3例預后較好,預后較好者頭顱MRI未見到明顯典型出血壞死性改變,僅表現(xiàn)為大腦半球的水腫或小腦病變,可能與宿主抵抗力強,異常免疫反應未影響到顱內關鍵部位有關,亦可能與治療及時、有效阻斷了異常免疫有關。EB病毒感染的病例中,臨床治愈率較高,柯薩奇病毒感染的患兒多有咳嗽、嘔吐、流涕等前驅癥狀,病情輕重不一,臨床治愈者亦有遺留嚴重后遺癥者。本文認為,預后主要與治療是否及時、宿主的抵抗力、是否發(fā)生多臟器功能損害有關。在病毒性腦炎的診治中,腦脊液檢查、頭顱影像學檢查及腦電圖檢查常作為協(xié)助診治手段。本文發(fā)現(xiàn),30例患兒動態(tài)腦電圖檢查均有背景節(jié)律異常,波幅越低提示病情越重,預后越不佳。頭顱CT在兒童重癥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早期不優(yōu)于頭顱MRI。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住院1周內行頭顱CT檢查正常,頭顱MRI檢查已發(fā)現(xiàn)明顯病灶,且發(fā)現(xiàn)頭顱MRI病變越廣泛預后越差。研究認為,MRI表現(xiàn)病灶累及范圍越廣泛,彌漫性腦腫脹越嚴重,臨床上意識障礙越重,此時應采取措施減輕腦水腫[4]。本文發(fā)現(xiàn)NSE血清和腦脊液聯(lián)合監(jiān)測對判斷病情輕重及轉歸有臨床意義。病毒性腦炎患兒NSE升高,可能與大腦神經元腦細胞變性、壞死,進而將神經元細胞胞漿內的NSE釋放有關[5]。
總之,對兒童重癥病毒性腦炎的診治,除積極有效的抗病毒、調節(jié)免疫、對癥治療外,及時進行頭顱MRI、腦脊液、動態(tài)腦電圖、病原學檢查、血清及腦脊液NSE檢查能有效指導治療,為改善預后、降低后遺癥的發(fā)生率提供參考。
[1] 諸福棠,胡亞美,江載芳,等 .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59-762.
[2] 湯春輝 .兒童急性重癥病毒性腦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32例臨床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10,17(3):276.
[3] 李波,雷?;?,劉少波,等 .急性CO中毒遲發(fā)腦病的影響因素及 MRI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3):12-14.
[4] 侯曉君,謝文煌 .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磁共振影像特點[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7):537-538.
[5] 湯衛(wèi)紅,江雪娟,王惠庭,等 .病毒性腦炎患兒NSE、SI00B蛋白和神經肽Y水平變化的研究[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0,12(4):47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