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利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 延安 716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缺血性腦 疾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1]。研 究 發(fā) 現(xiàn)[2-3],頸 動 脈 粥 樣 硬 化 (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本研究選擇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536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探討炎癥因素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為急性腦卒中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536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均符合腦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4-5],均經頭顱CT確診。男349例,女187例;平均年齡(62.3±6.2)歲。排除標準:(1)依從性較差者;(2)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唬?)嚴重精神障礙者;(4)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入院時記錄所有患者的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7~12MHz探頭,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探測患者的頸總、頸內及兩者分叉處的動脈壁,以管腔內膜到中膜與外膜交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動脈內膜光滑、IMI<1.0mm者為正常頸動脈(正常組),1.0 mm≤IMT<1.5mm為硬化組,IMT≥1.5mm且增厚的內膜向血管腔內凸出為斑塊組,動脈管腔狹窄率>30%者為狹窄組。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的靜脈血液2~4mL,檢測白細胞(WBC)、血糖(FBs)、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H)和纖維蛋白原(Fib)等指標。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取χ2檢驗。各危險因素對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強度的比較采用多元邏輯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因素與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對比 各組DBP、FBs、TG以及TCH等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其他各組與正常組比較,年齡、WBC、Fib以及SBP等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因素與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
表1 不同因素與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指標 正常組(n=121)硬化組(n=179)斑塊組(n=132)狹窄組(n=104)年齡/歲 60±12 66±11※ 71±9※ 69±11※SBP(mmHg) 140±22 147±21※ 147±21※ 148±24※DBP(mmHg) 86±14 86±14 87±15 85±11 FBs(mmol/L) 6.0±2.4 6.2±2.2 6.2±2.3 6.3±2.5 TG(mmol/L) 1.7±1.0 1.7±1.1 1.7±1.0 1.7±1.2 TCH(mmol/L) 4.8±1.2 5.0±1.2 4.9±1.2 4.9±1.0 Fib(g/L) 3.4±0.9 4.0±1.2※ 4.2±1.2※ 4.1±1.2※WBC(×109/L) 5.8±2.0 7.2±2.7※ 7.0±2.7※ 7.3±3.0※
2.2 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多元邏輯回歸分析 將表1中單因素提示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年齡、WBC、Fib以及SBP等4個因素進行多元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炎癥標志物Fib和WBC均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有顯著作用。見表2。
表2 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多元邏輯回歸分析結果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習慣的變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趨勢,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嚴重干擾[6-7]。研究報道[8],動脈粥樣硬化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炎癥則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纖維蛋白原是由肝細胞產生的糖基化蛋白,可降解為纖維蛋白。研究發(fā)現(xiàn)[9-10],纖維蛋白及其降解產物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其可通過參與炎癥反應,加速血栓形成,并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和血液流變學變化,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遷移,從而促進了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
本研究通過檢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炎性標志物纖維蛋白原(Fib)和白細胞(WBC)的水平,并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其他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代謝性因素如血糖、血脂等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沒有明顯關系,而年齡、WBC、Fib以及SBP等4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其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聯(lián)系[11-12]。其中,年齡雖為獨立危險因素,但其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作用較弱,而相對于正常組,SBP在硬化組、斑塊組和狹窄組的OR值分別為2.77、2.77、2.79,表明其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在早期不明顯,而后期相對較為顯著[13-14]。Fib和WBC在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發(fā)展中均有作用,相對于正常組,F(xiàn)ib在硬化組、斑塊組和狹窄組的OR值分別為6.37、8.57和8.24,WBC的OR值分別為3.37、3.27和3.35,均明顯高于年齡和SBP等指標,表明其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強度大于其他因素[15]。
綜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中,炎癥因素如Fib和WBC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較其他傳統(tǒng)危險因素更為明顯。因此,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預防中,應積極干預炎癥過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和進展。
[1] 韓亞州,張洋,閆軍 .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與炎癥因子IL-18和脂聯(lián)素的關系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22):42-43.
[2] 鐘小婷,張苑,劉其強 .頸動脈粥樣硬化不同進展時期血清炎癥因子的變化及護理措施[J].中外醫(yī)療,2013,14(5):161-162.
[3] 瞿萍,夏蘭,陳貴海 .炎癥與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0,32(13):1 701-1 702.
[4] 溫慧軍,楊余鎖,張建軍 .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血液炎癥因子水平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2,25(1):54-56.
[5] Ma YQ,Plow EF,Geng JG.P-selectin binding to P-selecting glycoprotein Hgand-1induces aimer mediate state of alpha beta 2activation and acts Cooperatively with extracellular stimuli to support maximal adhesion of human neutrophils[J].Blood,2012,104(13):2 549-2 556.
[6] 張梅,田英,劉翠平 .腫瘤壞死因子與腦卒中的炎癥反應關系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16):2 079-2 080.
[7] Yakovlev S,Zhang L,Ugarova T,et al.Interaction of fibrin with leukocyte receptor alpha M domain beta 2(Mac-1):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binding region within the central domain of the fibrinogen gamma-module[J].Biochemistry,2012,44(14):617-626.
[8] 羅紅波,楊金升,石向群,等 .急性腦卒中后伴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雜志,2010,37(3):212-213.
[9] 朱沈輝,柳四新 .頸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清炎癥因子與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1):35-36.
[10] 粟顯才,鐘才 .腦梗死與炎癥關系[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2,7(2):268-269.
[11] Heart Protection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the vassal:Benefits of satin therapy;analysis of 20.X36patients in the Heart Protection Study[J].Lancet,2011,377(9 764):19-23.
[12] 陳巖,郭荷娜,李偉,等 .炎癥前因子在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病情進展中作用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11):1 462-1 465.
[13] 潘元美,李焰生,林巖 .炎癥因素與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臨床神經疾病雜志,2012,21(3):174-176.
[14] 林蕾,吳志鵬 .強化降脂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炎癥因子的影響及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50(18):45-46.
[15] Naito M.Effects of fibrinogen,fibrin and their degradation products on the behavior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Nipp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12,37(13):45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