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171醫(yī)院 1)神經內科 2)體療科 九江 332000
缺血性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因各種原因所致的局部腦組織區(qū)域血液供應障礙引起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研究表明,通過住院期間及出院后的康復治療,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1-2]。本次研究觀察早期康復訓練在促進缺血性腦梗死后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恢復中的作用。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08-06—2013-06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腦梗死病例260例,發(fā)病時間在1周內,均經頭顱CT/MRI證實為初發(fā)者,且僅有單一病灶,符合1995年第4次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神經系統(tǒng)癥狀體征不再進展并持續(xù)24h以上且有肢體功能障礙;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SC)評分>8分,無意識障礙。排除既往有腦梗死病史者,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或出血性腦梗死患者,合并肝、腎或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30例。對照組男69例,女61例;平均年齡(65.23±8.91)歲;病程(3.52±1.21)d。觀察組男72例,女58例;平均年齡(64.17±8.58)歲;病程(3.37±1.15)d。經統(tǒng)計學分析2組患者人口學、病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根據(jù)病情采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0.1g/d口服)及活血化瘀、調脂(辛伐他汀10mg/d口服)等基礎治療。觀察組患者自入組之日起即進行早期系統(tǒng)康復訓練:采用Bobath技術、PNF技術、運動再學習方法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進行坐臥位自我輔助練習及運動平衡訓練,滾桶訓練、穿脫衣物訓練、穿脫鞋襪訓練、床到輪椅及返回動作訓練,并協(xié)助患者進行各關節(jié)的活動鍛煉,注意不斷鞏固己恢復的功能,鍛練患者運動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在治療過程中輔予心理治療,以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使其配合康復訓練。以上康復訓練45min/次,1次/d,每周練習不少于5d,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入組時與治療后第1、4周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量表、改良式肢體運動功能(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數(shù)對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失情況、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NIHSS量表總分42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神經功能缺失越嚴重;Fugl-Meyer量表考察患者的運動功能、平衡能力、感覺、關節(jié)活動、關節(jié)疼痛等多方面,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運動障礙越輕微;Barthel指數(shù)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獨立能力越強,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越好。
治療后第4周,對2組患者的療效進行評價,參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主編的《中國康復醫(yī)學診療規(guī)范》所制定的療效標準[3],分為完全康復、顯著有效、有效、無效、惡化、死亡等6個等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2組患者的年齡、病程、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等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卡方檢驗,軟件包為SPSS 17.0,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2組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1周及治療后第4周,觀察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F(xiàn)u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梢?,通過早期康復訓練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腦梗死所致的神經功能缺陷,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2組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比較()
表1 治療前后2組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NIHSS評分 Fugl-Meyer評分 Barthel指數(shù)入組時對照組 130 28.72±7.35 43.56±9.52 39.67±7.65治療后第1周 23.41±6.82 49.67±9.15 45.20±7.14治療后第4周18.13±6.74 58.31±9.25 52.33±7.58觀察組 130入組時 27.45±6.32 42.67±9.11 39.30±7.36治療后第1周 20.06±6.13* 54.60±8.25* 49.68±6.39*治療后第4周 14.51±5.41* 67.69±7.12* 61.23±7.52*
2.2 治療4周后2組療效比較 由表2結果可見,觀察組顯著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無效率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治療4周后2組療效比較 [n(%)]
我國每年有300萬以上的人發(fā)生腦卒中,其中腦梗死占大部分,腦卒中幸存者中75%遺留殘廢,其中40%重殘。因此,腦梗死的治療,尤其是腦梗死后神經功能缺失的改善和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一直是醫(yī)學界的重大課題[4]。目前,臨床上保護缺血腦細胞、促進腦細胞功能改善的藥物主要有早期溶栓、抗凝藥物類,鈣通道阻滯劑、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拮抗劑及釋放抑制劑、自由基清除劑、抗氧化劑等神經保護劑,以及一些脫水、調壓、平衡血糖等對癥治療藥物。單一的藥物治療療效并不理想,臨床上仍主張采用綜合干預措施治療缺血性腦梗死后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障礙[5-6]。
康復是綜合利用各種有效的手段,促進患者活動能力的恢復,使患者的身心障礙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使其適應生活、工作和社會。目前,康復訓練已在缺血性腦梗死中廣范使用,研究顯示,腦梗死發(fā)病后,應盡早進行康復訓練,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功能恢復,減輕殘疾[7-8]。康復訓練根據(jù)腦可塑性和功能重組理論,能夠加速腦側支循環(huán)和神經軸突聯(lián)系的建立,增強腦的適應性改變和自身恢復的敏感性,從而改善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和反應性,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平衡功能[9-10]。本次研究結果證實,通過早期的康復治療,能有效提高基礎方案治療缺血性腦梗死的療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缺失的改善和運動功能的恢復,是治療缺血性腦梗死有效方法之一。
[1] 饒明俐 .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21-129.
[2] 莊禮興,賈超,賀君,等 .靳三針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偏癱[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3):5-7.
[3] 陳紅霞,莫秀云,郭友華,等 .補陽還五湯配合康復訓練對氣虛血瘀證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的效果評估[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3):37-39.
[4] 王志靜,吳敬,任鐵生,等 .腦卒中臨床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1):73-74.
[5] 張子明,李惠蘭 .中風臨床與康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225.
[6] 2006腦血管病三級康復治療方案研究課題組(A組).三級康復治療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綜合功能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22(1):3-7.
[7] 羅穎,徐程瑩 .康復訓練和出院后康復督導對腦梗死康復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10):1 646-1 647.
[8] 李樂軍,陳麗萍,劉曉麗,等 .中藥泡洗結合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1):173-175.
[9] 王明霞,尚曉霞,劉燕 .腦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1):88-89.
[10] 古聯(lián),蘇莉 .急性腦卒中患者的早期中西醫(yī)結合康復治療[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