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紅
重慶市長壽區(qū)人民醫(yī)院皮膚科 重慶 401220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主要見于青壯年,臨床可分為局限型和泛發(fā)型,是以皮膚陣發(fā)性劇癢、苔蘚樣變?yōu)樘卣鞯穆陨窠浌δ苷系K性皮膚病,好發(fā)于頸項部、腰骶部、四肢伸側、肛周、會陰等易受摩擦的部位,頑固難愈、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工作、學習、生活。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是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所致[1]。病程緩慢,遷延不愈或反復發(fā)作,患者非常痛苦。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服用抗組胺藥物和局部使用外用糖皮質激素,但療效并不十分滿意,且容易復發(fā)[2]。研究發(fā)現(xiàn),神經性皮炎與局部皮損組織中P物質的升高有關,辣椒堿與利多卡因都具有鎮(zhèn)痛止癢的作用。本文通過聯(lián)合應用利多卡因與辣椒堿軟膏,觀察其對神經性皮炎的療效以及對患者局部皮損P物質表達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11—2012-11在我院就診符合局限性神經性皮炎診斷標準的患者81例為研究對象,男61例,女20例;平均年齡(37.2±8.9)歲。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功能不良、高血壓、心臟病、結核病、糖尿病、胃潰瘍、全身真菌感染、惡性腫瘤、有皮質類固醇激素禁忌證者?;颊吲R床癥狀典型,診斷明確,均發(fā)生在頸側項部、背部、肘部、骶部、陰囊等部位,皮損面積1~10cm,皮損較局限,患者均有皮膚苔癬樣變,以陣發(fā)性瘙癢為主要癥狀。81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0)和治療組(n=41),2組性別、年齡、病情和病程等方面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先進行常規(guī)碘伏消毒皮損區(qū)及周圍皮膚,然后在神經性皮炎病灶邊緣及周圍皮膚斜行進針刺入皮損基底部,皮下局部勻速注射鹽酸利多卡因5mL(含100 mg),至皮損表面腫脹蒼白為度,拔針迅速并壓迫針孔數分鐘,以防藥液外滲。面積較大者,可采用邊進針邊注射,注射量根據患者皮損區(qū)部位多少和面積大小而定,對部位較多者可分次注射,但1次劑量利多卡因不能>150mg,以防引起局部皮膚萎縮。注意操作時藥液一定要注入皮損區(qū)皮膚明顯隆起為度,但不能過深,否則注入皮下正常組織則達不到治療效果。在注射藥物過程中要觀察病人面色,也可邊交談邊注射,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避免病人精神緊張而出現(xiàn)暈針現(xiàn)象。每周注射1次,2次為1個療程,每次治療觀察記錄治療前的皮損變化情況,以及自覺癥狀和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辣椒堿軟膏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的用法、用量,外用4次/d,進行適當按摩,抹勻晾干,促進藥物吸收。對照組只進行皮內注射鹽酸利多卡因治療,用法及操作要求同治療組。2組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一切藥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酒,治療結束后1個月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繼續(xù)電話隨訪3個月內的復發(fā)情況。
1.3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前后參照表1方法對癥狀、體征進行評分。癥狀評分與體征評分為總積分,用藥后以積分下降指數作為評定依據。具體計算方法為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為療效指數100%,顯效為50%<療效指數<100%,好轉為30%<療效指數≤50%,無效為療效指數≤30%。痊愈+顯效為總有效。
表1 神經性皮炎癥狀、體征評分
1.4 ELISA方法檢測組織上清液P物質水平 每個研究對象取相同質量的皮損標本,組織浸泡在0.9%生理鹽水里勻漿,1 2000r/min離心5min,取上清液。用人P物質ELISA檢測試劑盒(上海研生生化試劑有限公司)檢測組織上清液中P物質,嚴格按照試劑盒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于波長450nm的酶標儀上讀取各孔的吸光度(OD)值。皮膚組織中P物質(pg/g)=上清液中P物質濃度(pg/mL)/勻漿皮膚組織質量濃度(g/mL)。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情況 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73,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2組療起效時間比較 對照組治療后癥狀緩解平均時間(7.3±1.2)d,低于治療組的(2.8±1.8)d,2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2組治療前后皮損組織中P物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皮損組織中P物質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皮損組織中P物質水平降低,且治療組患者P物質水平降低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皮損組織中P物質水平 (,pg/g)
表3 2組治療前后皮損組織中P物質水平 (,pg/g)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6.99±3.42 12.38±4.21組別 n﹠治療組 41 16.79±4.36 7.16±1.28﹠﹡
2.4 2組神經性皮炎復發(fā)情況 比較隨訪3個月后,治療組有效35例調查對象中,3個月后得到隨訪,復發(fā)1例,位置在原發(fā)處復發(fā)。對照組有效23例,3個月4例(17.39%)復發(fā),3例在原發(fā)部位復發(fā),1例(2.86%)在新部位復發(fā)。治療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3,P<0.05)。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或領瘡,是以陣發(fā)性劇烈瘙癢和皮膚苔蘚樣變?yōu)樘卣鞯穆?、炎癥性、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本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臨床認為可能與飲食、精神因素、內分泌失調、局部刺激以及胃腸道功能障礙等諸多因素有關,且常因精神緊張、失眠、過度疲勞、煙酒過度而發(fā)生或加重,發(fā)病機制可能與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有關,可能是脊椎病變致使相應的神經營養(yǎng)功能障礙,造成支配區(qū)域的皮膚病變而引發(fā)[3]。病程中形成的瘙癢-搔抓-瘙癢的惡性循環(huán)是造成本病發(fā)展并出現(xiàn)皮膚苔蘚樣變的主要原因。病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表皮突延長、表皮角化過度和棘層肥厚,也可伴有輕度海綿組織形成,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增生和纖維化及真皮毛細血管增生等。本病常反復發(fā)作,預防和治療主要盡量避免各種誘因[4]。
神經性皮炎的病因復雜,瘙癢是其主要的自覺癥狀。瘙癢主要由化學物質組胺、激肽和蛋白酶的釋放而介導產生,嚴重的瘙癢可以影響患者的睡眠和情緒,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研究發(fā)現(xiàn),P物質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介質,可以把疼痛和瘙癢由外周神經傳入到脊髓神經及高級中樞神經中[5]。P物質是在神經元胞體內特定的細胞器內合成,經加工修飾轉變?yōu)橛谢钚訮物質再轉運并儲存在神經末梢中。當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時,囊泡中的P物質立即釋放,并與其特異性受體結合而產生生物學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神經性皮炎局部皮損組織中P物質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皮膚,說明神經肽P物質在其發(fā)病及致癢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6]。
鹽酸利多卡因為酰胺類中效局麻藥,具有作用快、安全范圍大、彌散力和組織穿透力強、單位時間后可反復使用等特點,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基本無毒副作用[7]。鹽酸利多卡因皮內阻滯是通過其與神經細胞膜鈉通道軸漿內側受體結合,降低細胞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可逆性阻斷鈉離子內流,阻止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去極化,從而抑制神經纖維傳導沖動,阻斷神經末梢外周感受器對惡性刺激的神經傳導,降低外周神經對有害刺激的興奮性,緩解神經功能障礙,達到止痛止癢的目的,并改善局部血流,使機體正常調節(jié)功能得到恢復[8]。
辣椒堿是從茄科植物辣椒中提取出的天然生物堿。研究表明,辣椒堿主要通過與初級神經元末梢和細胞上的香草醛受體結合,選擇性地興奮C型感覺神經元,導致神經肽P物質的釋放、合成和儲藏而起止癢作用。局部外用辣椒堿作用于外周神經軸突,導致來自所有神經元(外周和中樞)P物質的減少,從而實現(xiàn)止癢的功效[9]。
本文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應用利多卡因皮內阻滯與辣椒堿軟膏可明顯改善神經性皮炎患者的臨床癥狀,縮短治療起效時間,并明顯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在聯(lián)合應用辣椒堿軟膏與利多卡因后,可明顯降低皮損組織中P物質的含量,這可能與局部使用辣椒堿不僅可以耗竭外周感覺神經末梢的P物質,而且能使整個神經元的P物質耗竭,導致來自所有神經元(外周和中樞)P物質的減少,從而實現(xiàn)鎮(zhèn)痛和止癢的功效有關。聯(lián)合應用利多卡因皮內阻滯與辣椒堿軟膏可達到治療神經性皮炎的目的,結果安全有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1] 黃明坤,譚登琴 .利多卡因皮內阻滯治療神經性皮炎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2):48-49.
[2] 趙莉,李玲,胡春華 .曲安奈德聯(lián)合利多卡因皮損內注射治療神經性皮炎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1,26(3):32-33.
[3] 王瓊,原紅 .布特軟膏聯(lián)合辣椒堿軟膏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6):139-140.
[4] 王麗麗,李衛(wèi)華,岳華 .辣椒堿軟膏臨床應用72例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2,6(12):97-98.
[5] 段鵬,王欣 .中藥為主治療神經性皮炎98例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31(14):208-209.
[6] 楊閏平,劉元林 .神經性皮炎局部皮損P物質的表達及辣椒堿軟膏的療效觀察[J].轉化醫(yī)學雜志,2012,1(3):161-162.
[7] 楊閏平,劉元林 .皮膚瘙癢癥血清P物質的檢測及辣椒堿軟膏的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11):974-975.
[8] 許文頻,王欣,李敏,等 .比較研究奇正青鵬軟膏與辣椒堿軟膏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及機制[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0,15(10):1 100-1 101.
[9] 胥建中,李繼科 .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止痛止癢效果觀察[J].華西醫(yī)學,2010,25(12):2 303-2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