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濤
我們在評價語文課時,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既找不出執(zhí)教者知識上的錯誤,也沒發(fā)現(xiàn)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達上有什么明顯失誤,而且課堂熱熱鬧鬧。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便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于是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但是,卻又說不出有什么好,總覺得好像缺少什么東西。到底缺少什么東西呢?仔細品味整堂課,發(fā)現(xiàn)熱鬧的課堂華而不實。
伴隨著學習者作為課堂主體地位的確立,其新穎活潑的學習方式替代了傳統(tǒng)指令型課程中教師陳舊的講授教學,即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刷新了以教師意志為主宰的一言堂。然而,如果這種“刷新”僅僅是停留在作為課程物質(zhì)載體的課堂組織和活動樣式上,如果僅僅停留在以一種新鮮的感性活動樣式更替另一種乏味的舊有活動樣式上,那么,這種所謂的改革只是在課程平面上花樣翻新而少有實質(zhì)性意義。不幸,部分事實正是如此。
我不想談課改的利弊,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是想說我們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能否“吝嗇”點,把作為教師的課堂主體自我價值充分體現(xiàn)出來。
我們知道,語文課堂中教師傳遞的人性,散發(fā)的激情,表達的活力,體現(xiàn)的生動,教師的“自我”更具有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針對“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應對高考的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教師的“自我存在”更能全方位地為學生服務,更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真正實施教師“言傳身教”的職責。
特別是近年來提出的高效課堂之說,更是要注重教師在課堂自我價值的完美體現(xiàn),而非是簡簡單單提出一個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完事。這樣的課堂熱是熱鬧了,可是熱鬧過后我們教師是否反思過自己到底教給了學生什么?學生又學到了什么?
“語文新課標”十分強調(diào)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F(xiàn)在凡是進行語文課改的課堂教學,以及名師研討課上,學生討論的熱烈場面比比皆是,課堂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質(zhì)疑問難和合作探究的習慣。這似乎是不爭的事實??蓪W生小組討論這一教學方法真的是萬金油么?屢試不爽的么?就真是新課程的最好詮釋么?
“向45分鐘要質(zhì)量”,這句話體現(xiàn)出了人們對課堂教學效率的高度重視,的確,就學校而言,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一個教師的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所以我們必須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提高每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效率呢?這也許是包括我在內(nèi)的許多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5分鐘要質(zhì)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上完一節(jié)課后,我都要習慣性問問自己“我教給了學生什么?”,問問學生“你們學會了什么?”其實,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么樣新的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什么是務實高效?我個人認為: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梢哉f,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shù)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于高考的壓力,只是應付了事,從不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zhàn)術,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那么,如何改變現(xiàn)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難道就真的是靠所謂的小組討論這一“萬金油”么?
高中語文新課程早已推開。它的主要特點是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三個維度來設計教材,特別強調(diào)人文性,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
新課程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來說,是一場深刻的改革。作為高中的學生應該怎么學語文?
語文新課改或者說高中所有學科的新課改,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是要求同學們的學習方式進行改變。如果學生還像過去一樣滿足于教師的“滿堂灌”,習慣于“題海戰(zhàn)術”,沉醉于“書本知識”,那么,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教育變革中,你無疑是一個落伍者和失敗者!像江蘇版和全國版語文教材,每個模塊都提出新的學習方式,如體驗式學習、問題探討及文本研習等,這絕對不是形式主義。傳統(tǒng)的學習就是文本研習,而現(xiàn)在強調(diào)感悟體驗,形成語文素養(yǎng),在活動中學語文!細心的同學可以發(fā)現(xiàn),老師的課堂在漸漸發(fā)生變化了,比如文言文教學,過去老師是串講,現(xiàn)在有不少老師則先讓學生充分預習,提出問題,課堂上則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蛟S,在課上,語文老師還會經(jīng)常組織大家對一些問題進行辯論,這些都需要同學們積極參與其中。這與多數(shù)教師所搞的小組討論又決然不同了。
筆者在成都跟崗研修第一天,有幸觀摩了華東師大在田家炳中學實習的學生的獻課。更榮幸的是,聆聽了華東師大有名教授葉瀾老師的評課,如醍醐灌頂,撥云見日。
葉瀾教授首先從當代文化對語文教育的影響開評,從課程的設計思路入手,分析學生相關知識的積累,舊有的古詩中對仗的律詩與今天新知識——對聯(lián)的銜接,特別授課教師開篇點:緊扣學生興趣點——成都最具深厚文化底蘊的杜甫草堂聯(lián)——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nèi);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能向深度拓展,亦敢放手給學生。
葉瀾教授特別點出,課堂教學中學生討論的問題,學生討論合作探究,確實是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質(zhì)疑問難和合作研究的習慣。而且在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之后,課堂上每每閃現(xiàn)出富有精彩見地的思想火花。比如在課堂中,獻課教師給學生一道學以致用的拓展習題——填詞,使對聯(lián)補充完整,其中有一女生填入一個“戀”字并闡釋其理由,讓在場所有人不禁拍掌稱贊。
這很好的詮釋了針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雖然可以很好地使得學生直奔教材的重難點而去,既解決了主要問題,又節(jié)省了許多時間。同時也讓我們明白老用這種方法用新課標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們常說:能提出問題有時遠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如果長期都是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一種惰性和依賴性。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就得不到培養(yǎng)。
由此可知,不能將小組合作等同于小組討論。小組討論不是在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群體學習行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而且當下我們的教學中為了所謂的高效而把合作學習用得過濫。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不分問題是否合適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xiàn)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還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事實上,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兩者并不排斥。而且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自我缺失,現(xiàn)在的合作學習有這樣一種趨向,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或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或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游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匯報,匯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學生做的工作只是一個意見交流,最后找一個同學來匯報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組中比較積極的學生會經(jīng)常被推舉來做匯報。這樣,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只是一種形式,缺乏教師指導的學習效果也欠佳。
所以,我們在備課時可以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fā),設計好若干問題。但不要急于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這樣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被限制和剝奪了。老師所設計的問題的提出要等到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體會之后才提出來,而且最好是等學生自己先提出問題,如果有必要的話再進行討論以解決問題,之后老師再根據(jù)學生提問情況把學生沒有提到的問題而教師認為是比較重要的再向?qū)W生提出來。這樣,既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決老師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同時,也使得教師的教學語言少而精,真正實現(xiàn)新課程理念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非組織者,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渴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所以,課堂上主要時間應該要留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當學生有問題而自己不能解決的時候,再讓學生合作、探究、討論解決。只有在這種學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進行的合作探究、討論才是有效果的,而不是由教師自己提出問題,教師只要注意對時間和內(nèi)容進行合理恰當安排和調(diào)控則可。教師不是只能講二十分鐘,關鍵是應講得精彩,講得恰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