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及其對我國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啟示

      2014-09-15 12:31:45馬東景
      關鍵詞:社會組織

      [收稿日期]2014-06-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6bzx004)

      [作者簡介]馬東景(1969—),男,安徽省宿州市人,安徽大學副教授,安徽新華學院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文章編號]1009-3729(2014)04-0018-05

      [摘 要]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形成是一個批判與建構相統(tǒng)一的過程,這種批判與構建既有哲學批判與建構,又有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與建構。通過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哲學批判和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馬克思確立了自己的“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的哲學原則,并在此基礎上經(jīng)過進一步深入研究,揭示了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分離的實質以及克服該分離的途徑,實現(xiàn)了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揚棄。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于我國轉型期的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政府應大膽放權于社會組織,幫其提高治理社會事務的能力,激發(fā)其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從而形成社會組織與政府治理良性互動的共治機制。

      [關鍵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社會組織;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B0-0;C916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4.00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各類社會問題叢生,這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迫切需要對社會治理思想及方式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健全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的功能”[1]。中共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fā)展,充分發(fā)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2]。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思想。之后,理論界開始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視角來探討我國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問題,但仍存在著理論基礎薄弱的問題。鑒于此,本文擬結合對馬克思經(jīng)典文本的解讀,認真梳理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演進過程,真正做到忠實于客觀史實與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本真涵義,以期有助于改變目前我國市民社會理論哲學基礎薄弱的現(xiàn)狀,為我國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建構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形成是一個系統(tǒng)的批判與建構過程,這種批判與建構既有哲學批判與建構,又有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與建構。

      1.馬克思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哲學批判與建構

      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理論研究始于其為《萊茵報》工作的后期,這一時期馬克思發(fā)表了《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和《摩塞爾記者的辯護》等政論性文章,覺察到物質利益與國家和法的尖銳對立和沖突,也就是所謂遇到的“要對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題”,而黑格爾唯心主義理性原則又無力對這一問題做出回應,這使得馬克思對其原來所信仰的黑格爾的抽象理性主義國家觀和法哲學產(chǎn)生了懷疑,對黑格爾產(chǎn)生了“信仰危機”,決定對黑格爾哲學進行清算,而這首先就要對集德國國家哲學和法哲學之大成的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核心是市民社會問題,其重點內容是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問題,因此,馬克思要想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首先就要對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進行批判。由此,馬克思開始了其市民社會問題的理論探索過程。

      為了解決所遇到的對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題,馬克思寫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在該書中,馬克思肯定了黑格爾對國家與市民社會相分離關系的正確論斷,但對黑格爾論證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時所采取的“主謂顛倒”的邏輯,以及由此造成的國家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需要一提的是費爾巴哈于1839年所寫的《黑格爾哲學批判》和1841年6月發(fā)表的《基督教的本質》。在前文中,費爾巴哈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公開宣布自己與黑格爾抽象理性主義哲學徹底決裂;在后一部著作中,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揭露,指出“上帝的概念不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異化”[3]。費爾巴哈在上述文章和著作中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實質在于強調要理解現(xiàn)實的人和世界,應從現(xiàn)實的存在出發(fā),不應從抽象的思維出發(fā)。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以唯物主義為武器,對被黑格爾所顛倒了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問題進行了重新論證。黑格爾在其《法哲學原理》第261節(jié)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對私人和私人福利,即對家庭和市民社會這兩個領域來說,一方面,國家是外在必然性和它們(家庭和市民社會)的最高權力,它們的法律和利益都從屬并依存于這種權力的本性;但是,另一方面,國家又是它們的內在目的?!盵4](P263)黑格爾這里所要表達的是,由于家庭和市民社會相對于國家來說缺少獨立性,國家是家庭和市民社會的外在必然性,而家庭和市民社會是把國家作為自己追求的目的。黑格爾于是得出結論:國家決定市民社會。針對黑格爾的這一觀點,馬克思論證說,“政治國家沒有家庭的自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它們對國家來說是必要條件”[5](P252)。針對黑格爾在其《法哲學原理》第262節(jié)的一段表述,“現(xiàn)實的理念,即精神,把自己分成自己概念的兩個理想型的領域,分成家庭和市民社會,即分成自為自己的有限性的兩個領域,目的是要超出這兩個領域的理想性而成為自為的無限的現(xiàn)實精神”[4](P263),馬克思指出這是黑格爾在國家問題上的邏輯泛神秘主義,黑格爾把“理念變成了獨立的主體,而家庭和市民社會對國家的現(xiàn)實關系變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內部活動”[5](P250),而真正的情況應該是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和前提,家庭和市民社會是真正有活力的存在,而這一切在黑格爾的思辨理性思維中卻被倒置了。這樣,馬克思就以唯物主義為理論武器,對黑格爾的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關系的學說進行了顛覆,構建了自己的在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問題上“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原則。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中,馬克思對黑格爾把市民社會與國家間的分離看做一對矛盾的觀點加以肯定,但同時對黑格爾如何解決這一對矛盾的做法提出質疑和批判,指出黑格爾只“滿足于這種解決辦法的表面現(xiàn)象”[5](P338),因為他把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想象為理念的必然環(huán)節(jié),并把市民社會的特殊利益與國家的普遍利益對立起來,且黑格爾解決該沖突的方式是國家把市民社會置于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也就是用國家來泯滅市民社會。馬克思以歷史發(fā)展的視角來探究解決市民社會與國家分離的問題,即“使政治國家返回實在世界”[5](P283),對市民社會本身進行改造從而使市民社會在各個領域的特殊本質得以消滅,并把克服政治國家的使命交由市民社會來完成。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異化”這一概念,這一概念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也初露端倪。馬克思指出,“我們的時代即文明時代,卻犯了一個相反的錯誤。它使對象性的本質作為某種僅僅是外在、物質的東西同人分離,它不認為人的內容是人的真正現(xiàn)實”[5](P345),通過對市民社會的批判,馬克思得出了人的本質與人自身相異化的思想。

      2.馬克思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與建構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批判與建構,從整體來說還只是一種抽象的哲學性質的批判與建構,對市民社會的深層矛盾還缺少研究和揭示。為了解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的矛盾,馬克思繼續(xù)研究和揭示這一矛盾的本質,在1859年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中,對《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總結道:“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fā)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jīng)濟學中去尋找”[6],由此,馬克思開始了市民社會理論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與建構。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與建構體現(xiàn)在其《德法年鑒》時期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中。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異化勞動”概念出發(fā),揭示了國民經(jīng)濟學二律背反的虛偽本質、異化勞動是工人異化的深層秘密以及私有財產(chǎn)是市民社會的前提等異化勞動理論的核心內容,并對私有制揚棄的道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進行了初步探索。在隨后的一系列著作中,馬克思為搞清市民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做出了卓絕貢獻,其代表作包括《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資本論》等。在這些著作中,馬克思已經(jīng)不再用原來的抽象哲學等來批判市民社會了,他以唯物主義為武器,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上對市民社會予以無情的揭露與批判,同時建構自己的市民社會理論。

      《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是馬克思為寫作巨著《資本論》而準備的手稿,被稱為是《資本論》的前奏,貫穿于前者的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研究方法為后者的完成作了方法論的鋪墊。在《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物化”關系的分析,論證了所謂的“物化”是指人們在貨幣、資本、生產(chǎn)等領域,以物為中介所形成的相互關系,并指出了“物化”在給社會進步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所產(chǎn)生的弊端,即“物化”過程雖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使人們的自由、平等等思想觀念發(fā)生了根本改變,但它所造成的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等,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酷無情,使社會發(fā)生異化,從而滋生了腐化、墮落等丑惡的東西。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了40年時間才完成的對市民社會進行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的鴻篇巨著,其價值非此前任何一部經(jīng)濟學著作所能比擬。《資本論》在《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的基礎上,徹底揭露和批判了市民社會“物化”關系的根源。首先,馬克思論證了資本是市民社會的生產(chǎn)關系,第一次對資本的本質進行了界定,指出資本本質上不是物,它體現(xiàn)了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剝削關系,從而揭示了掩蓋在物的外殼下的社會關系,指出了兩大對立的階級及其矛盾存在,通過對資本運行規(guī)律的揭示,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趨勢。其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出市民社會生產(chǎn)的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并不會只讓工人的工作時間局限在工人工資的限度內,而實際情況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jiān)督下從事遠遠超過他工資水平的勞動時間的勞動,這樣剩余價值就被生產(chǎn)出來了;工資的實質不過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就像給機器不斷加油一樣,是為了連續(xù)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方式有絕對剩余價值生產(chǎn)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chǎn)2種。第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證了市民社會的資本積累過程就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和無產(chǎn)階級貧困積累的同步過程,這一過程也同時造就了資本家的掘墓人——無產(chǎn)階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上述問題的論證是一個嚴密的邏輯過程,這是其科學性的充分體現(xiàn),也是構建其“兩個必然”結論的合規(guī)律性的基礎。

      二、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之涵義及其市民社會理論之要點

      為避免發(fā)生歧義,我們必須依據(jù)馬克思經(jīng)典著作,對其市民社會概念的涵義進行解讀,以便準確把握。馬克思市民社會范疇的含義隨著馬克思對市民社會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而逐漸明朗,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于馬克思一系列著作中,歷經(jīng)了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人問題》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再到《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以及《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哲學的貧困》的整個思想發(fā)展過程,總之,對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不能斷然以一個含義概括。

      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起,馬克思開始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馬克思說:“如果在考察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等時把人的存在的這些社會形式看作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看作人的本質的客體化,那么家庭等等就是主體內部所固有的質”[7],可以看出,這里的“市民社會”指的是人的社會存在的形式。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馬克思指出,“人在其最直接的現(xiàn)實中,在市民社會中,人是塵世存在物”[5](P428),“實際需要,利己主義就是市民社會的規(guī)則”[5](P448),馬克思這里要論述的是“人類解放”與“政治解放”的關系問題,從全文的論證邏輯我們可以得出,這里的“市民社會”是特指資產(chǎn)階級社會。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說,“部分的純政治革命的基礎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會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統(tǒng)治,就是一定的階級從自己的特殊地位出發(fā),從事整個社會的解放”[5](P12),馬克思指出政治革命的實質就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其結果只是個別階級的解放,該階級既有錢又有教育,其只可能是資產(chǎn)階級。所以說此時的“市民社會”指的就是資產(chǎn)階級社會。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市民社會也是在資產(chǎn)階級社會這一涵義上使用的,馬克思對資產(chǎn)階級國民經(jīng)濟學進行了深刻批判,用異化理論揭露出資產(chǎn)階級國民經(jīng)濟學自相矛盾的本質。在隨后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對市民社會涵義的表達雖不是很明確,但從“舊唯物主義的立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8](P19),聯(lián)系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軌跡可以看出,這里的“市民社會”指的還是資產(chǎn)階級社會?!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是標志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成熟的一篇論著,在該書中,馬克思在繼續(xù)使用資產(chǎn)階級社會來指稱市民社會的同時,還賦予了市民社會其他更新的涵義。馬克思說,“在過去的一切歷史階段受生產(chǎn)力制約、同時也制約生產(chǎn)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chǎn)力發(fā)展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fā)源地和舞臺”[5](P40)。這里的“市民社會”等同于交往形式,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關于生產(chǎn)關系的概念雛形開始形成。接下來市民社會概念完全跳出了“資產(chǎn)階級社會”這一特定涵義,馬克思指出,“真正的資產(chǎn)階級社會只是隨同資產(chǎn)階級發(fā)展起來的;但是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chǎn)和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上層建筑的基礎”[5](P40)??梢钥闯?,此時的“市民社會”概念被社會組織所替代,且這種社會組織是在生產(chǎn)和交往中形成、并與生產(chǎn)力構成辯證運動的交往形式,是上層建筑的基礎。市民社會概念由生產(chǎn)關系來定義的任務是由《哲學的貧困》來完成的,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不再使用“交往形式”等模糊表達,明確把市民社會定義為生產(chǎn)關系,這為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內涵豐富,其中的核心觀點有:

      第一,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市民社會學說的揚棄,形成了自己全新的“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的哲學原則。馬克思認為,國家形成后,整個社會就分裂為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兩部分,且它們之間是辯證的關系,既相互聯(lián)系又互相區(qū)別,絕不是黑格爾所說的政治國家是市民社會的外在必然、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市民社會構成了國家及其他上層建筑的基礎。恩格斯也指出,是市民社會決定和制約國家,而不是國家制約和決定市民社會。該原則的確立為馬克思唯物史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也正是以此為出發(fā)點,逐步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唯物史觀。

      第二,市民社會是物質交往關系。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是發(fā)達商品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chǎn)物,代表的是資產(chǎn)階級社會,包括整個工業(yè)和商業(yè)生活。這里的物質交往的總和其實也就是馬克思后來所闡述的生產(chǎn)關系,這當然包括生產(chǎn)過程中所形成的其他諸種關系,如友愛等。

      第三,市民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是社會組織。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說:“市民社會是指直接從生產(chǎn)和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它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盵8](P40)各市民的生活條件被馬克思定義為市民階級中的“階級”,這些條件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規(guī)則、共同的對立面等,社會組織就是上述三者的有機結合。社會組織是由市民社會的內部分工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保護市民社會、對抗統(tǒng)治階級的有效手段,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政府的行政權力因有市民社會及其生活而終結。

      三、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我國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啟示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我國當前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有重要啟示。市民社會的基礎是市場經(jīng)濟,1978年后,中國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變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實踐為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在當代的發(fā)展提供了現(xiàn)實平臺。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具有同一性的特征,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運用提供了客觀基礎。對于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我們應面對中國現(xiàn)實,發(fā)揮其作為方法論的指導作用。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在我國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中,無論對加強社會管理法律法規(guī)建設,還是對加強社會治理體制建設,以及對加強社會治理能力建設方面都具有重要啟示。限于篇幅,本文僅從加強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即如何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方面做一簡要論述。

      馬克思在其市民社會理論中對社會組織問題做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社會組織是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社會組織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里馬克思把社會組織設計為“在生產(chǎn)者自由平等的聯(lián)合體的基礎上按新方式來組織的形式”,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里則是“代之而起的應該是這樣的生產(chǎn)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chǎn)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中所應參加的部分推到別人的身上;另一方面,生產(chǎn)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fā)展和表現(xiàn)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不僅生產(chǎn)組織,社會主義社會其他組織都將成為每個成員存在和自由發(fā)展的團體形式。目前的中國社會組織得以發(fā)展并獲得相對獨立性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我們能夠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市民社會的積極作用,限制和約束其負面影響,為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社會組織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可以起到“軸承”和“潤滑劑”的作用。社會組織就是群眾組織,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這也是現(xiàn)代管理理論中“權力平衡”理論的體現(xiàn)。社會組織既可以把群眾的訴求及時反映給政府,也能把政府的思想宣傳解釋給群眾,有了社會組織的溝通協(xié)調,社會管理會變得更加順暢。

      第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能有效強化社會服務。當前,社會事務由政府包攬顯然已不現(xiàn)實,社會組織作用的發(fā)揮恰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同時,也可以增強社會組織自身的責任意識及存在感。

      第三,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有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將一大部分事務交由社會組織處理,就可以集中精力履行其宏觀調控、監(jiān)管等職能,把該辦的事情辦好,這將極大地提高辦事效率。另外,社會組織參與治理社會事務,有利于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消除腐敗現(xiàn)象等。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使我國社會組織迅速發(fā)展,但目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公眾對其認知度低,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公眾對社會組織的功能、地位等認知不夠,對其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不夠信任,缺乏認同感,導致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和幫助不夠,社會組織治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大打折扣。二是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差,對政府的依賴性大。我國一些社會組織無論在組織機構,還是在人員安排方面,都有政府的影子,所以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自主性較差,或者根本就無權對社會事務做出獨立的管理。三是社會組織內部機制不健全,缺少長效穩(wěn)定的機制。這些問題導致社會組織內部管理松散,對外形象不佳。四是我國社會組織本身治理的法律法規(guī)滯后,造成了社會組織運行不暢。

      諸多專家和學者嘗試著對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中如何發(fā)揮我國社會組織的作用提出有價值的設想,筆者認為,為使社會組織能夠更好地參與社會治理,我們應加強以下工作:一是優(yōu)化管理體制,按照馬克思“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政府應大膽放權于社會組織,同時優(yōu)化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外部環(huán)境,解決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方面遇到的問題。二是社會組織應加強自身建設,健全內部管理規(guī)章制度,提高社會組織治理社會事務的能力。三是激發(fā)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提高社會認同度。對于那些可以由社會組織處理的事項,就應交予社會組織自主處理,且對其所作出的貢獻要加以肯定與支持,這樣,公眾對社會組織的信任度就會自然提高,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規(guī)模就會逐步擴大,從而形成社會組織與政府治理良性互動的共治機制。

      [參 考 文 獻]

      [1]

      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06-10-12)[2014-05-20]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lzqh/toutiao/200610240193.htm.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2012-11-18)[2014-05-20].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3] [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冊)[C].榮震華,王太慶,劉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4]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68.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歡
      社會組織
      關于四川省婦聯(lián)參與政府購買的思考
      發(fā)揮哈爾濱市社會組織公益普法作用之對策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36:45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供給研究
      我國社會組織品牌個性及其培育路徑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1期)2016-12-19 23:09:41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的困境探究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19:25:21
      論社會組織在安置幫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的總體方向與具體路徑
      破除我國社會組織法律地位的實然與應然悖論
      人民論壇(2016年25期)2016-09-28 11:16:27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fā)展理路
      基于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角度淺談我國社會組織的發(fā)展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3:53:02
      大英县| 皮山县| 郓城县| 连云港市| 永城市| 丰台区| 广德县| 高密市| 奉化市| 图木舒克市| 桦南县| 乌拉特前旗| 海丰县| 大荔县| 甘肃省| 乐业县| 宾阳县| 临西县| 汨罗市| 呼和浩特市| 漳浦县| 依安县| 永兴县| 海盐县| 汉沽区| 岱山县| 漳浦县| 庆云县| 射阳县| 卓资县| 尖扎县| 武定县| 会昌县| 定兴县| 鄱阳县| 靖宇县| 社旗县| 惠来县| 偏关县| 井研县|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