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成
(中央黨校函授學(xué)院,安徽 廣德 242200)
自從羅素悖論在數(shù)學(xué)中出現(xiàn),圍繞著悖論問題,一個多世紀(jì)以來,出現(xiàn)了眾多的解決方案。然而,這些解決方案,并不能令人完全滿意,悖論的數(shù)學(xué)本質(zhì)并沒有解釋清楚,矛盾仍然沒有解決。
1931年G?del證明:如果系統(tǒng)N是一致的,那么,系統(tǒng)N中存在不可判定命題,“系統(tǒng)N”是不能完全的。這就是具有廣泛影響的不完全定理。
以下在分析實數(shù)集不動點的基礎(chǔ)上,可以證明:悖論、不可判定命題可以統(tǒng)一轉(zhuǎn)化成邏輯思維領(lǐng)域中的不動點。不動點廣泛存在,G?del不可判定命題是系統(tǒng)N中的不動點,它與系統(tǒng)N能否完全沒有直接關(guān)系,一般遞歸集合中也存在類似G?del的不可判定命題,因此,G?del不完全定理的證明是不成立的。
定義1 一般地,函數(shù)y=f(x),x∈R,如果用x取代y,得函數(shù)方程x=f(x),則把x=f(x)叫做y=f(x)的自指代方程。
定義2 如果U是一個集合,f:U→U是一個連續(xù)映射,且存在x∈U, 使得f(x)=x,就稱x是不動點。
例1 函數(shù)f(x)=1-x/3,它的自指代方程是:x=1-x/3,函數(shù)f(x)=1-x/3的不動點是方程x=1-x/3的解,即3/4,從圖像上看是直線y=1-x/3與y=x的交點。
關(guān)于函數(shù)不動點有以下Brouwer不動點定理。
Brouwer不動點定理設(shè)f:[0,1]→[0,1]是連續(xù)映射,則必存在x0∈[0,1],使f(x0)=x0。
以上是R1中,即1維的Brouwer不動點定理,不動點定理可以推廣到2維以及n維歐氏空間中(即:平面上的單位閉圓盤B2具有不動點性質(zhì), 即任一連續(xù)映射f:B2→B2具有不動點。)
不動點的性質(zhì)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代數(shù)、函數(shù)領(lǐng)域,它已經(jīng)延伸到集合論、離散數(shù)學(xué)、計算機、經(jīng)濟等其他各個領(lǐng)域。[1]
從函數(shù)自指代方程f(x)=1-x/3的不動點分析開始,不動點3/4把實數(shù)分成2類性質(zhì)的實數(shù)集合:
大于3/4的實數(shù)集合:
R+={x|x>3/4,x∈R}
小于3/4的實數(shù)集合:
R-={x|x<3/4,x∈R}
設(shè)A(x)為命題:x>3/4,若把不動點3/4扣除,A(x)為命題:x<3/4,即有:
R+={x|A(x),x∈R}
R-={x|A(x),x∈R}
不動點3/4把實數(shù)分成2個性質(zhì)相反的集R+、R-。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實數(shù)可以分成2個性質(zhì)相反的集,滿足性質(zhì)P與不滿足性質(zhì)P的集合。
定義3 設(shè)P是U={x1,x2,…,xi,…}上的一個性質(zhì),如果性質(zhì)P把集合U劃分成2個集合,滿足
+α={x|P(x)∧x∈U}
-α={x|P(x)∧x∈U}
U=+α∪-α
則+α,-α叫做集合U二項劃分。
例2 設(shè)U={…,-2,-1,0,1,2,…},即全體整數(shù)集合J,設(shè)P(x):x是偶數(shù),則P(x)對U是一個二項劃分,即:
+α={x|x=2n,n∈J}
-α={x|x=1-2n,n∈J};U=+α∪-α
設(shè)f是從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若y=f(x),x∈A→y∈B,即B中任一元素y,都是A中某元素x的像,則稱f為A到B上的滿射;若對A中任意2個不同元素x1≠x2,他們的像f(x1)≠f(x2),則稱f為A到B的單射;
定義4 若映射f既是單射,又是滿射,則稱映射f為A到B的“雙射”(或“一一映射”)關(guān)系。
函數(shù)f:A→B為雙射,當(dāng)且僅當(dāng)對任意y∈B存在惟一x∈A,滿足y=f(x);映射f為A到B的“雙射關(guān)系”,記為f:A~B[2]。
例3 在上例中U={…,-2,-1,0,1,2,…},即全體整數(shù)集合的一個二項劃分,即:
+α={x|x=2n,n∈J}是偶數(shù)集合;
-α={x|x=1-2n,n∈J}是奇數(shù)集合;
f(x)=1-x,x∈+α?f(x)∈-α
f(x)=1-x是二分集合+α,-α上的雙射關(guān)系,即f:+α~-α。
定義5 設(shè)U={x1,x2,…,xi,…}為一個集合, 如果U被性質(zhì)P二項劃分為+α,-α,那么:
1)滿足性質(zhì)P的元素x組成的集合,叫做正集,即命題P(x)成立,記為+α={x|P(x)∧x∈U},正集中的元素叫正項;
2)不滿足性質(zhì)P的元素x組成的集合,叫做反集,即命題P(x)成立,記為-α={x|P(x)∧x∈U},反集中的元素叫反項;
3)如果正、反集合+α,-α上存在雙射關(guān)系,即f:+α~-α,則叫+α,-α為正、反對稱集合。
例4 設(shè)U=Q+為全體正有理數(shù)集合,給定一個劃分P(x):x2>2。
正集:平方大于2的有理數(shù)集合,即:+α={x|x2>2,x∈Q};
反集:平方小于2的有理數(shù)集合,即:-α={x|x2<2,x∈Q}。
存在雙射f:+α~-α對應(yīng)關(guān)系f(x)=2/x,+α,-α是正反對稱集合。
例5 設(shè)U=(-,0)∪(0,+),不為0的全體實數(shù)集合,給定一個劃分P(x):x>0。
正集:大于0的實數(shù)集合,即:
+α={x|x>0,x∈U}=(0,+)
反集:小于0的實數(shù)集合,即:
-α={x|x<0,x∈U}=(-,0)
存在雙射f:+α~-α對應(yīng)關(guān)系f(x)=-1/x,+α,-α是正反對稱集合。
在一個集合U={x1,x2,…,xi,…}上,并不是任意一個劃分,都可以構(gòu)成正反對稱集合,有些劃分不構(gòu)成正反對稱集合。
構(gòu)成正反對稱集合+α與-α必須滿足的2個條件,也可以通俗地表達(dá)為:
1)正、反對稱集合是不相容的+α∩-α=?;
2)正、反對稱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對應(yīng)的函數(shù)關(guān)系,xi∈+α?f(xi)∈-α。
下文專門討論正、反對稱集合,不再特別指出。
自指代方程上的不動點的定義可以推廣如下:
定義6 1)函數(shù)f:A→B,即f為集合A到B的映射,對任意x∈A,y∈B,y=f(x),把滿足自指代方程x0=f(x0)的解x0稱為不動項。
2)設(shè)U={x1,x2,…,xi,…}為一個集合, 如果U被性質(zhì)P二項劃分為正、反對稱集合+α,-α,即f:+α~-α,x滿足性質(zhì)P,f(x)滿足性質(zhì)P,即xi∈+α?f(xi)∈-α,那么:
如果存在一個x0,滿足自指代方程x0=f(x0)元素x0叫正反對稱集合上的不動項;由元素x0構(gòu)成的集合,叫做不動集,記為:e={x|x=f(x)}={x0}。
如果自指代方程x0=f(x0)無解,記為:e={x|x=f(x)}=?。
例6 設(shè)U={…,-2,-1,0,1,2,…},即全體整數(shù)集合,給定一個劃分P(x):x是偶數(shù),對應(yīng)關(guān)系f(x)=1-x。
正集:+α={x|x=2n,n∈J};
反集:-α={x|x=1-2n,n∈J};
U=+α∪-α。
不動集:x=1-x,x0=1/2是不動項。
這可以看成從整數(shù)到分?jǐn)?shù)的發(fā)現(xiàn)。
例7 設(shè)U=Q+為全體正有理數(shù)集合,給定一個劃分P(x):x2>2,對應(yīng)關(guān)系f(x)=2/x。
這就是從有理數(shù)構(gòu)造無理數(shù)的“戴德金分割”。
例8 設(shè)U=(-,0)∪(0,+),不為0的全體實數(shù)集合,給定一個劃分P(x):x>0,對應(yīng)關(guān)系f(x)=-1/x。
這可以看成從實數(shù)到虛數(shù)的發(fā)現(xiàn)。
“不動項”是通常數(shù)學(xué)中“不動點”概念的推廣,它不再單指是一個點、一個數(shù),它可能是一個點、一個數(shù)、一個集合、一個命題等。
對應(yīng)關(guān)系f也不再是單指數(shù)之間的運算,而可能是點、集合、或者命題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不動項”和“不動點”都有相同的形式結(jié)構(gòu)x=f(x),“不動項”比“不動點”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對不動點,一定有x0∈U,對“不動項”沒有U的內(nèi)外限制,滿足x=f(x)的x0存在或者不存在問題,在U外可以找到滿足x=f(x)的x0,也是不動項。
定義7 設(shè)U={x1,x2,…,xi,…}為一個集合,映射f:U→U,x0滿足自指代方程x0=f(x0)。若x0∈U,則元素x0叫U內(nèi)不動項;若x0?U,則元素x0叫U外不動項。
不動項元素x0存在,方程x=f(x)有解,且x0∈U,即:存在U內(nèi)不動項;
U外不動項有2種形式:
1)方程x=f(x)有解,不動項元素x0存在,但x0?U,即:不動項x0已經(jīng)構(gòu)造;
2)方程x=f(x)無解,不動項元素x0不存在,或者說不動項x0沒有構(gòu)造;這種情況,不動集e為空集,e=?也可以看成U外不動項的特例。
在例1中,設(shè)U=R,f:U→U,函數(shù)f(x)=1-x/3中,x0=3/4是U內(nèi)不動項;
設(shè)U=J,f:U→U,函數(shù)f(x)=x+1中,x=x+1無解,不動項x0不存在,即第2種情形e=?。 以后將證明:一個集合U如果能夠嚴(yán)格地二項劃分成正反對稱集合,那么不動項它一定在正反集合之外,即:都是U外不動項,正反對稱集合上的不動項有(1)、(2) 2種情形。
f是+α到-α上的一個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滿足函數(shù)關(guān)系y=f(x),正集+α、反集-α,也可以表示為:
+α={x1,x2,…,xn,…}
-α={f(x1),f(x2),…,f(xn),…}
2)若滿足x=f(x),元素x一個特殊的集合,設(shè)x=x0,不動集e={x0}。
對于P(x)?當(dāng)x0滿足P(x0)?P(x0)時,x0即為不動項。
在以上概念基礎(chǔ)上,把矛盾命題重新進(jìn)行形式描述:
用A+α表示正集+α中的命題A,A-α表示反集-α中的命題A,如:
設(shè)+α為歐氏平面上的點集,則-α為非歐平面上的點集,
A+α:在歐氏平面上,過已知直線外一點,只能作惟一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A-α:在非歐平面上,過已知直線外一點,只能作惟一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定義8 在相同集上的否定命題Aα與Aα(即A+α與A+α或A-α與A-α),叫做經(jīng)典矛盾命題;在不同集上的否定命題(A+α與A-α或A-α與A+α),叫做非經(jīng)典矛盾命題(它與辯證矛盾類似)。
實際上,矛盾命題在不同集上成立,矛盾也就化解了。辯證矛盾就是已經(jīng)化解或者解釋清晰后的矛盾[2]。
由于公式的變化,公理在不同的集中有那些變化,經(jīng)典邏輯公理在正集中變?yōu)椋?/p>
經(jīng)典邏輯公理在反集中變?yōu)椋?/p>
由于經(jīng)典邏輯的公理在正集、反集上都是成立的,今后對2個集上都成立的命題,上標(biāo)不再區(qū)分2個集“+α,-α”,和經(jīng)典邏輯公式一樣不標(biāo)“+α,-α”。如:A→(B→A),認(rèn)為在2個集上都成立。
定義9 正集+α、反集-α的并集U,即:U=+α∪-α,叫做全集。
任何一個性質(zhì),如果可以對全集形成一個正反對稱集劃分,如果x0恰恰是性質(zhì)P劃分的不動項,這是一個特殊的命題。
定義10 不動項x0,關(guān)于其劃分P的性質(zhì)斷定的命題,叫做不動項命題,即命題P(x0)或P(x0)是不動項命題。
如果關(guān)于性質(zhì)M、N、P的不動項記為xM、xN、xP,則M(xM)、N(xN)、P(xP)是不動項命題,并且有P(xP)?P(xP)。
設(shè)命題P是關(guān)于正集+α、反集-α的一個劃分,即:
若+α={x|P(x)},則-α={x|P(x)},f是+α,-α上的一個一一映射,有P(xi)?
通過一些分析發(fā)現(xiàn)P+α與P-α是等價的,例如:歐氏幾何與羅氏幾何是同構(gòu)的,它說明一個命題等價于它反集中的否定命題,即應(yīng)有公理“P+α?P-α”成立。
根據(jù)以上分析,引進(jìn)一條新公理“P+α?P-α”或“P(x)?”。
定義11 稱公理“P+α?P-α” 或“P(x)?”為“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
證明:在“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P(xi)?中,用xP替換得:P(xP)?P(xP)。由于正項、反項、不動項定義可以是任何一個集合的元素。如果Xi是一個命題,“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同樣成立,即有:
P(Xi)?當(dāng)Xi=XP是不動項時,有:P(XP)?P(XP)[3]。
在“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P(xi)?中,這并不矛盾,但是,當(dāng)時,即:x0為不動點時,有P(x0)?P(x0)就表現(xiàn)為悖論。
在例 1中,對于一個確定的實數(shù)a:
如果a>3/4?-a/3<-1/4?1-a/3<3/4?則f(a)<3/4,即:A(a)→A(f(a));
如果a<3/4?-a/3>-1/4?1-a/3>3/4?則f(a)>3/4,即:A(a)→A(f(a))。
由于a=f(a),這就形成了類似悖論命題A(a)?A(a),這個悖論的解就是:a=3/4。
一般地,設(shè)f是R上的一個一一映射,f:R→R,如果性質(zhì)P是R上的一個二項劃分,對任意一個x,x滿足性質(zhì)P,f(x)滿足性質(zhì)P,即R+={x|P(x),x∈R},R-={x|P(x),x∈R},x∈R+?f(x)∈R-,P(x)?P(f(x))。
不動點x0把實數(shù)集合分成正、反集合,其中一個集合中的元素滿足性質(zhì)P,另一個集合中的元素滿足性質(zhì)P,而不動點x0可以看成具有2個矛盾性質(zhì)P與P的點,即P(x0)?P(f(x0)),這就是悖論形成的內(nèi)在機理。
在例 4中,設(shè)P(x)表示命題x2>2,對于一個確定的數(shù)a:
P(a):a2>2?a2=4/a2
4/a2>2?a2<2?P(a)
4/a2<2?a2>2?P(a)
由于a=f(a),這就形成了類似悖論命題P(a)?P(a),這個悖論的解就是:
在例 5中,設(shè)P(x)表示命題“x>0”,對于一個確定的數(shù)a:
P(a):a>0?a=-1/a,
-1/a>0?a<0?P(a);
所以,得到悖論:P(a)?P(a);
例9 羅素悖論中的集合分為2類:
一類集合是自身的元素,即x∈x,+α={x|x∈x};
現(xiàn)在構(gòu)造第2類集合全體組成的集合(即-α),用R={x|(x∈x)}表示,即x∈R?(x∈x),問集合R是那類集合?即用R去自指代。
無論集合R是那類集合,即得到羅素悖論:R∈R?(R∈R)。
設(shè)P(x)表示命題x∈x,+α={x|P(x)},則P(x)表示命題(x∈x),-α={x|P(x)}。
第2類集合全體組成的集合R={x|P(x)};
即x∈R?P(x)?R∈R?P(R);
即P(R)?P(R)。
所以,R={x:x?x}是關(guān)于謂詞P(x)的不動項,即羅素悖論是不動項命題[3]。
在“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P+α?P-α中,當(dāng)存在不動項時,就存在悖論。如果把“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P+α?P-α引進(jìn)邏輯演算系統(tǒng)中,邏輯演算系統(tǒng)中就會同樣存在悖論。
在命題演算系統(tǒng)L中,如果承認(rèn)“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P+α?P-α,則不動項存在,存在悖論。即若+α=-α=e,則┝Pe?Pe;
在謂詞演算系統(tǒng)L中,如果承認(rèn)“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P(xi)?則有不動項存在,存在悖論;即若則┝P(xP)?P(xP)。
由于在經(jīng)典系統(tǒng)中,定理Pe,Pe┝B成立,所以,如果承認(rèn)悖論存在,無論是系統(tǒng)L還是系統(tǒng)K,會導(dǎo)致整個系統(tǒng)崩潰。
在以前的命題邏輯系統(tǒng)L,謂詞邏輯系統(tǒng)K中,為什么沒有發(fā)現(xiàn)不動項的存在,是因為在其中沒有建立起來正反演算,一個公理系統(tǒng)中是否存在不動項(悖論),跟演算方式有關(guān)。
由于不動項、悖論的存在,是不是“命題邏輯系統(tǒng)L”、“謂詞邏輯系統(tǒng)K”都是不足道的,是一個崩潰的邏輯系統(tǒng)?以后的證明表明:“命題邏輯系統(tǒng)L”、“謂詞邏輯系統(tǒng)K”都是在已知集合U上的封閉演算,其中的不動項都是U外不動項。U外不動項的存在是正常的,它不會導(dǎo)致“命題邏輯系統(tǒng)L”、“謂詞邏輯系統(tǒng)K”崩潰。[4]
已經(jīng)證明,命題邏輯系統(tǒng)L演算中存在不動項;謂詞邏輯系統(tǒng)K演算中存在不動項;同理,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演算中也存在不動項。
證明設(shè)N={0,1,2,3,…},構(gòu)造N的子集合U,U?N,命題P是關(guān)于正集+α、反集-α的一個劃分,U=+α∪-α,即:若+α={n|P(n)},則-α={n|P(n)},f是+α,-α上的一個一一映射,有P(n)?
或P(nP)?P(nP);以后也將證明: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演算中的不動項,也是U外不動項。
由于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是一個具體的數(shù)學(xué)系統(tǒng),已經(jīng)不需要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P+α?P-α,只要進(jìn)行類似正反集對偶變換的運算(即自指代運算),就會產(chǎn)生不動項。
在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中,設(shè)U={n1,n2,…,ni,…}。┝NP(xP)?P(xP)具有一般性,性質(zhì)P可以是任何一個性質(zhì)。
如果P(x)表示:x是偶數(shù);
那么P(nP)?P(nP)表示:nP是偶數(shù)?nP是奇數(shù)。
如果設(shè)U表示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中的所有命題,P(x)表示:x可以證明;即x是系統(tǒng)N可證命題,┝Nx。
那么P(nP)?P(nP)表示:nP可以證明?nP不可以證明。
構(gòu)造函數(shù)f(x)=11-x,若x∈[0,11]?N,則f(x)∈[0,11]?N;
設(shè)P(n)表示:n是偶數(shù);則P(n)表示:n是奇數(shù);
P[n]?P[f(n)];
讓f(n)=11-n自指代,即:n=f(n),n=nP是它的不動項;
則得到:P(nP)?P(nP)。
承認(rèn)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P+α?P-α,命題邏輯系統(tǒng)L演算中存在不動項;謂詞邏輯系統(tǒng)K演算中存在不動項;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演算中也存在不動項,不動項及不動項命題的存在是不可否認(rèn)的。
正、反集對偶變換公理P+α?P-α產(chǎn)生不動項的本質(zhì)是自指代,也就是說,只要允許自指代,就可能產(chǎn)生不動項,悖論就不可能避免。
對于一個全集U={x1,x2,…,xi,…},P是一個劃分標(biāo)準(zhǔn),如果性質(zhì)P可以把U劃分成正、反2個對稱集。
定理3(U外不動項定理) 設(shè)全集U={x1,x2,…,xi,…}是一個已經(jīng)定義的集合,U可以二分成正反對稱集合U=+α∪-α,如果正集、反集上的演算是一致的,那么,不動項xP不屬于正集+α,也不屬于反集-α,即xP?U;即:正、反集合上的不動項,是U外不動項。
證明
1)├xP∈+α
┈┈假設(shè);
2)├P(xP)?P(xP)
┈┈不動項定理;
3)├P(xP)∧P(xP)┈┈經(jīng)典定理,正集+α中存在矛盾命題,這與正集是一致的相矛盾;
4)├xP?+α
┈┈(1),反證法;
同理可證:xP?-α。
即如果不動項屬于正集+α,那么,將導(dǎo)致正集矛盾;同樣,如果不動項屬于反集-α,那么,將導(dǎo)致反集矛盾;所以,不動項不屬于正集+α,也不屬于反集-α,即xP?U。
例11 從整數(shù)到分?jǐn)?shù)的發(fā)現(xiàn):U為全體整數(shù)集合J,把這個集合,分成偶數(shù)集合與奇數(shù)集合。
+α={x|x=2n,n∈U}偶數(shù)集合;
-α={x|x=1-2n,n∈U}是奇數(shù)集合。
正反集對應(yīng)函數(shù)f(x)=1-x;x=f(x),x=1-x,x=1/2,所以,1/2為不動項,但是,1/2?+α,1/2?-α,1/2?U,即:1/2為U外不動項,1/2不再是整數(shù)。
例12 從有理數(shù)到無理數(shù)的發(fā)現(xiàn):U為全體正有理數(shù)集合Q+。
+α={x|x2>2,x∈U}
-α={x|x2<2,x∈U}
例13 從實數(shù)到虛數(shù)的發(fā)現(xiàn):U為不為0的全體實數(shù)集合R。
+α={x|x>0,x∈U}
-α={x|x<0,x∈U}
進(jìn)一步可以探明:凡是通過自指代方程x=f(x)形成的正、反集合上的不動項,都存在類似的性質(zhì),是U外不動項,既不在正集中,也不在反集中。
U外不動項xP,不具有原集合U的性質(zhì),是變異項。
根據(jù)U外不動項定理3,設(shè)U=+α∪-α,如果存在正、反集合上的不動項,那么,它們都是U外不動項,由這個定理,很容易得到以下推論:
推論1U=+α∪-α,P是U的一個分割,任何悖論P(xP)?P(xP)其中項xP是U外不動項。
推論2U=+α∪-α,+α={x|x∈x},-α={x|(x∈x)},羅素悖論P(R)?P(R),R={x:x?x}是U外不動項。
推論3U=+α∪-α,+α={P|V(P)=1},+α={P|V(P)=0},Pe?Pe命題演算系統(tǒng)L上的不動項Pe,是U外不動項。
推論4U=+α∪-α,P是U的一個分割,P(xP)?P(xP)謂詞演算系統(tǒng)K上的不動項xP,是U外不動項。
推論5N={0,1,2,3,…},U?N,+α={n|P(n)},-α={n|P(n)},P(nP)?P(nP)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上的不動項nP,是U外不動項。
定理4 設(shè)全集U={x1,x2,…,xi,…}是一個已經(jīng)定義的集合,不動項xP具有正集+α性質(zhì)P(x),也具有反集-α性質(zhì)P(x),不動項xP具有雙重性質(zhì),同時與正集+α性質(zhì)P(x)相矛盾,也與反集-α性質(zhì)P(x)相矛盾。
證明:
1)├P(xP)?P(xP)
┈┈不動項定理
┈┈(1),經(jīng)典定理
3)├P(xP)∨P(xP)
┈┈(2),經(jīng)典定理
4)├P(xP)
┈┈(3)
不動項xP具有正集+α性質(zhì)P(x);
5)├P(xP)→P(xP)
┈┈(1),經(jīng)典定理
┈┈(5),經(jīng)典定理
┈┈(6),
不動項xP也具有反集-α性質(zhì)P(x);
8)├(P(xP)→P(xP))∧(P(xP)→P(xP))
┈┈(1),經(jīng)典定義
┈┈(8)經(jīng)典定理
定義12 設(shè)全集U={x1,x2,…,xi,…}是一個已經(jīng)定義的集合,不動項不屬于正集+α,也不屬于反集-α,即不動項不屬于已定義的集合,xP?U,單獨給不動項命名一個集,叫做相對于U的未定義集,即:不動集e={xP};不動項xP叫做相對于U的未定義項;如果xP是未定義項,P是U上的一個謂詞,那么P(xP)叫做未定義命題。
正、反對稱集合+α,-α是相互矛盾的集合,通常矛盾集合中的項是不能進(jìn)行自指代的,當(dāng)進(jìn)行自指代時,滿足x=f(x)的項xP,在U中不存在;
如果存在xP滿足x=f(x),就會發(fā)生變異,xP在U中無定義,只能把U拓展到U外定義xP,所以,U外不動項xP,也稱為變異項。
按照以上定義,U外不動項xP相對于已經(jīng)定義集合U,都是未定義項;所以,悖論(包括羅素悖論),命題演算系統(tǒng)L上的不動項Pe,謂詞演算系統(tǒng)K上的不動項xP,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上的不動項nP,相對于它們原始的已定義集合U,都是未定義項。
定理5U外不動項命題P(xP)或P(xP),相對于任何一致系統(tǒng)都是不可判定命題。
證明假設(shè)存在某個一致系統(tǒng)H,若H┝P(xP),P(xP)?P(xP),則H┝P(xP),與系統(tǒng)H是一致的相矛盾,所以,H┝P(xP);
假設(shè)H┝P(xP),P(xP)?P(xP),則H┝P(xP),與系統(tǒng)H是一致的相矛盾,所以,H┝P(xP);
所以:P(xP),P(xP)在系統(tǒng)H均不可證,P(xP)是系統(tǒng)H的不可判定命題;
當(dāng)用一個性質(zhì)P去劃分一個系統(tǒng)時,在正集與反集的邊緣都會產(chǎn)生不動項,這個不動項命題,無論在任何系統(tǒng)中,都是不可判定的。
對于任意關(guān)于謂詞N的不動項XN,關(guān)于性質(zhì)M命題M(XN),若M≠N,則M(XN)不是不動項命題。若M=N,則M(XN)是不動項命題,因此是不可判定的。
定義13U外不動項命題P(xP)的不可判定性,叫做U外不可判定命題。
例15 從整數(shù)到分?jǐn)?shù)的發(fā)現(xiàn):U為全體整數(shù)集合,把這個集合,分成偶數(shù)集合與奇數(shù)集合,
+α={x|x=2n,n∈U}偶數(shù)集合;
-α={x|x=1-2n,n∈U}是奇數(shù)集合。
正反集對應(yīng)函數(shù)f(x)=1-x;,x=1-x,1/2為不動項。
如果設(shè)P(x)表示命題:“x是偶數(shù)”;則有不動項命題P(1/2),P(1/2)都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
從有理數(shù)到無理數(shù)的發(fā)現(xiàn):U為全體有理數(shù)集合。
+α={x|x2>2,x∈U}
-α={x|x2<2,x∈U}
從實數(shù)到虛數(shù)的發(fā)現(xiàn):U為不為0的全體實數(shù)集合。
+α={x|x>0,x∈U}
-α={x|x<0,x∈U}
如果設(shè)P(x)表示命題:“x>0”;則有不動項命題P(i),P(i)都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
按照定理5,所有正、反集合上的不動項命題,都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由這個定理,很容易得到以下推論:
推論6 任何悖論都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
推論7 羅素悖論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
推論8 命題演算系統(tǒng)L上的不動項命題Pe,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
推論9 謂詞演算系統(tǒng)K上的不動項命題P(xP),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
推論10 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上的不動項命題P(nP),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
證明假設(shè)存在一個一致的公理系統(tǒng)∑,使得∑┝P(xi),(i=1,2,…),即命題P(xi)在公理系統(tǒng)∑中都可證;
由于命題P(xP)?P(xP), 若∑┝P(xP)則∑┝P(xP),與公理系統(tǒng)∑一致性相矛盾;
所以,P(xP),P(xP)在公理系統(tǒng)∑中是不可判定命題。
由于命題P(xP)?P(xP),若∑┝P(xP)則∑┝P(xP),與公理系統(tǒng)∑一致性相矛盾;
所以,同樣有P(xP),P(xP)在公理系統(tǒng)∑中是不可判定命題。
這個U外不動項命題P(xP),是恒成立不可判定命題,與U內(nèi)項命題P(xi)在公理系統(tǒng)∑中是否可證沒有關(guān)系。
如例15,從整數(shù)到分?jǐn)?shù)的發(fā)現(xiàn):U為全體整數(shù)集合,把這個集合,分成偶數(shù)集合與奇數(shù)集合。
+α={x|x=2n,n∈U} 偶數(shù)集合
-α={x|x=1-2n,n∈U} 奇數(shù)集合
正反集對應(yīng)函數(shù)f(x)=1-x;,x=1-x,1/2為不動項,“1/2是偶數(shù)”;“1/2是奇數(shù)”;均不可證,都是不可判定命題。這個U外不動項命題,它與其他整數(shù)xi是偶數(shù)還是奇數(shù)是否可證沒有關(guān)系,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
由于一般的可判定集合外也存在不動項,所以,不動項命題的不可判定,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并不影響集合U內(nèi)命題的可判定性。
由于不動項命題的不可判定,不影響集合的遞歸性,所以,它也不影響系統(tǒng)的完全性。
傳統(tǒng)系統(tǒng)完全性的定義是:設(shè)全集UΣ={X1,X2,…,Xi,…}是系統(tǒng)Σ上的全部命題。
1)若?Xi∈UΣ,(Σ┝Xi)∨(Σ┝Xi),即:若?Xi∈UΣ,Xi或Xi在Σ中可證明,就稱UΣ相對Σ是完全的,簡稱系統(tǒng)Σ是完全的;
注:系統(tǒng)Σ完全性的另一個等價定義是:若?Xi∈UΣ,則MΣXi?Σ┝Xi,稱系統(tǒng)Σ是完全的(MΣ是系統(tǒng)Σ的模型)。
定理7U外不動項命題P(xP)的不可判定性,不能作為系統(tǒng)Σ是否完全的標(biāo)準(zhǔn),即U外不動項命題的不可判定性與系統(tǒng)Σ完全性無關(guān)。
證明設(shè)全集UΣ={X1,X2,…,Xi,…}是系統(tǒng)Σ上的全部命題,在系統(tǒng)Σ一致的假設(shè)下,用P(X)表示Σ┝X;P(X)表示ΣX??勺C關(guān)系P把UΣ劃分成正、反2個集合:+α={X|P(X)};-α={X|P(X)}。建立雙射關(guān)系F:+α~-α,F(xiàn)(X)=X,如果有不動項XP存在,P(XP)?P(XP),即:(Σ┝XP)?(ΣXP),那么P(XP),P(XP)在系統(tǒng)Σ中是不可判定命題,但是,它們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XP?UΣ。
根據(jù)“系統(tǒng)Σ完全性”的定義,“系統(tǒng)Σ完全性”只跟UΣ內(nèi)的命題X是否可證有關(guān)系,因為XP?UΣ,所以,“系統(tǒng)Σ完全性”根XP是否可證,沒有關(guān)系。
不動項XP不在+α中,也不在-α中,是U外不動項,系統(tǒng)的完全性只與U內(nèi)的項判定有關(guān)。即:P(XP),P(XP)不可判定,+α={X|P(X)},-α={X|P(X)}中的命題仍然是可判定的。
另外,U外不動項命題P(xP)的不可判定性,能作為系統(tǒng)Σ是否完全的標(biāo)準(zhǔn),那么不動項命題P(xP)的不可判定,∑相對U是不能完全的。我們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實例,一個完全的系統(tǒng)中,同樣存在不動項。
事實上,由于不動項存在是普遍的,很容易在整數(shù)、自然數(shù)的任意一個有限子集上找到不動項。如果U外不動項命題P(xP)的不可判定,可以作為系統(tǒng)∑完全性、正反集合遞歸性的標(biāo)準(zhǔn);那么將建立不起來真正完全的系統(tǒng),也找不到真正的遞歸集合,這顯然是錯誤的。
由于以前的邏輯研究中沒有發(fā)現(xiàn)不動項,關(guān)于系統(tǒng)完全性的定義是有缺陷的,容易把UΣ外不動項XP與UΣ中的命題相混淆,把UΣ外不動項XP與UΣ中的命題區(qū)別開,系統(tǒng)完全性定義修改如下:
定義14 設(shè)全集UΣ={X1,X2,…,Xi,…}是系統(tǒng)Σ上的全部命題。
1)若?Xi∈UΣ,(Σ┝Xi)∨(Σ┝Xi),即若?Xi∈UΣ,Xi或Xi在Σ中可證明,就稱UΣ相對Σ是完全的,簡稱系統(tǒng)Σ是完全的;
“不動項定理”說明只要有不動項存在,就會有悖論存在,就會有矛盾存在。
推論11 設(shè)全集U={x1,x2,…,xi,…}是一個已經(jīng)定義的集合,如果U可以二分為正反集合,并且存在不動項,那么必然會形成不動項矛盾(即悖論)。
例16 設(shè)U1為不包含0的整數(shù)集合,+α1={x|x>0,x∈J},-α1={x|x<0,x∈J},U1=+α1∪-α1。
設(shè)P1(x):x>0,正反集對應(yīng)函數(shù)f(x)=-x;x=f(x),x=-x,x=0,e1={0}
由于0是不動項,所以,┝P1(0)?P1(0);┝P1(0)∧P1(0),這里發(fā)現(xiàn)0是正負(fù)數(shù)外的一個矛盾數(shù)。
如果再把e1={0}加進(jìn)原來集合U1,擴展到全部的整數(shù)集合U2=J,再構(gòu)造奇數(shù)、偶數(shù)正反集合。
設(shè)+α2={x|x=2n,n∈J},-α2={x|x=1-2n,n∈J},U2=+α2∪-α2=J。設(shè)P2(x):x=2n,n∈J即:是偶數(shù),正反集對應(yīng)函數(shù)f(x)=1-x;x=f(x),x=1-x,x=1/2,由于1/2是不動項,所以,┝P2(1/2)?P2(1/2);┝P2(1/2)∧P2(1/2)。這里發(fā)現(xiàn)1/2是奇數(shù)、偶數(shù)外的一個矛盾數(shù)。
矛盾數(shù)的出現(xiàn)相對于原來的已知集合U1是一個未定義項,當(dāng)把這個矛盾數(shù)重新定義,并且擴展的原來的已知集合U1中去時得到U2,當(dāng)以U2為整體已知集合時,原來的矛盾就退化、消融了,但是,以U2為已知集合構(gòu)造正反集合,在U2之外又有新的矛盾數(shù)出現(xiàn),再把這個矛盾數(shù)重新定義,并且擴展的原來的已知集合U2中去時得到U3,當(dāng)以U3為整體已知集合時,矛盾又退化、消融了,…,如此,數(shù)系在矛盾的出現(xiàn)與消融中擴展,外部矛盾總是存在的,是永恒的。
根據(jù)“U外不動項定理”:如果全集U={x1,x2,…,xi,…}是一個已經(jīng)定義的集合,如果正集、反集上的演算是一致的,那么,不動項xP不屬于正集+α,也不屬于反集-α;即正、反集合上的不動項,是U外不動項。即xP?+α,xP?-α,xP?U。
“U外不動項定理”說明不動項一定存在U外,即不動項矛盾(悖論)來源于正反集合之外。
推論12 設(shè)U={x1,x2,…,xi,…},如果U上的演算是一致的,那么,不動項矛盾“┝P(xP)?P(xP)”,┝P(xP)∧P(xP)在U外,即xP?U(矛盾來源于已定義集合U的外部)。
U1分成對立集合U1=+α1∪-α1,產(chǎn)生矛盾集合e1,重新命名不動項,擴展U2=+α1∪e1∪-α1;
U2分成對立集合U2=+α2∪-α2,產(chǎn)生矛盾集合e2,重新命名不動項,擴展U3=+α2∪e2∪-α2;
U3分成對立集合U3=+α3∪-α3,產(chǎn)生矛盾集合e3,重新命名不動項,擴展U4=+α3∪e3∪-α3;
…
Un分成對立集合Un=+αn∪-αn,產(chǎn)生矛盾集合en,重新命名不動項,擴展Un+1=+αn∪en∪-αn;
…
以上分析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邏輯是一個在相對已知集合上二分的封閉思維系統(tǒng),在這個已知集合的外部可以產(chǎn)生矛盾,產(chǎn)生悖論,而且這種矛盾是無法避免的。如果Un上的演算是一致的,矛盾只會產(chǎn)生在Un的外部,經(jīng)典邏輯在Un上的演算仍然成立,外部矛盾不會導(dǎo)致系統(tǒng)崩潰。這說明,Un的外部矛盾是一種恒存在的矛盾,是正常的。
簡單回顧一下G?del不完全定理的證明過程:
定義15 一個自然數(shù)集上的k元關(guān)系R,稱為在N中可表達(dá)的,如果存在一個有k個自由變元的公式ξ(x1,x2,…,xn),使得對任何自然數(shù)n1,n2,…,nk,
1)如果R(n1,n2,…,nk)在N中成立,則┝Nξ(0(n1),0(n2),…,0(nk));
2)如果R(n1,n2,…,nk)在N中不成立,則┝Nξ(0(n1),0(n2),…,0(nk))[3]。
引進(jìn)一個二元關(guān)系W:W={(m,n)},m是公式U(x)的G?del數(shù),n是公式U(m)從N證明的G?del數(shù)。
可以證明:遞歸關(guān)系在N中都是可以表達(dá)的。
可以證明:二元關(guān)系W是遞歸的,所以,W={(m,n)}在N中是可表達(dá)的:
(m,n)∈W?┝Nw(0(m),0(n))
(m,n)?W?┝Nw(0(m),0(n))
U(x)=?yw(x,y)---構(gòu)造公式U(x);
m=g(U(x));m是公式U(x)的G?del數(shù);
用m去替換U(x)中所有自由出現(xiàn)的x得:
U(m)=?yw(0(m),y)-----y是U(m)證明的G?del數(shù);
?yw(0(m),y)的解釋是“對任意y,y是U(m)證明的G?del數(shù)不成立”或者;
“對任意y,y是G?del數(shù)為m的公式(即:U(m))證明的G?del數(shù)不成立”;
或者?yw(0(m),y)??y┝w(0(m),y) “不存在y,y是U(m)證明的G?del數(shù)”,即“U(m)是不可證明的”[4];
定理8U(m)在N中是一個不可判定命題。
證明
1)(m,n)∈W?┝Nw(0(m),0(n)),
(m,n)?W?┝Nw(0(m),0(n));
2)┝NU(m)
-----假設(shè),
3)┝N?yw(0(m),y)-----把U(m)從N證明的G?del數(shù)記為n,則(m,n)∈W,
4)┝Nw(0(m),0(n))
-----(3),(1),
5)┝Nw(0(m),0(n))
-----(3),K4,MP,
-----(4),(5)矛盾;
7)┝NU(m)
-----假設(shè),
8)┝N?yw(0(m),y)??yw(0(m),y)
-----(7),
9)U(m)在N中不成立,任意n,(m,n)?W,
10)┝Nw(0(m),0(n))
-----(1),(9),
11)┝Nw(0(m),0(n))
-----(8)
設(shè)n是U(m)從N證明的G?del數(shù),
-----(10),(11)矛盾,
13)U(m),U(m)都是不可證命題,即,U(m)在系統(tǒng)中是不可判定的
-----(6)(12)。
以上不可判定命題U(m)的構(gòu)造與證明是由G?del在1931年給出的,在一般的數(shù)理邏輯文獻(xiàn)及[4,10]中都可以找到。
定理9 設(shè)G(X)表示謂詞┝NX,G?del不可判定命題U(m)是關(guān)于G(X)的不動項。
證明設(shè)U={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上的全部命題},用系統(tǒng)N上的可證性質(zhì)G,把U二分成正反對稱集合。
1)設(shè)
+α={U(x)|?nw(m,n),m=g(U(x))}
用謂詞G(X)表示┝NX,+α={U(x)|G(U(x))}正集中U(x)都是系統(tǒng)N上可證明公式,即:┝NU(x);
2)設(shè)
-α={U(x)|?nw(m,n),m=g(U(x))}
-α={U(x)|G(U(x))}
反集中U(x)都是系統(tǒng)N上不可證明公式,即:NU(x),正反集合的元素都是命題。
3)在系統(tǒng)N一致的前提下,X是可證命題,則X一定是不可證命題。構(gòu)造正反集合雙射關(guān)系,Y?F(X)=X,
正集,反集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X∈+α?Y∈-α,G(X)?G(Y)或者G(X)?
4)構(gòu)造自指代方程X?F(X),X?X,G(Xi)?這個命題方程是否存在不動項??del不可判定命題U(m),恰恰是滿足它的解;
5)構(gòu)造公式U(x),U(x)=?yw(x,y);
6)設(shè)m=g(U(x));m是公式U(x)的G?del數(shù);
7)用m去替換U(x)中所有自由出現(xiàn)的x得:
U(m)=?yw(0(m),y)-----y是U(m)證明的G?del數(shù),U(m)?G(U(m));
8)若┝NU(m),即G(U(m))成立,
則┝NG(U(m));
10)G(U(m))?G(U(m)),
G(Xi)?的解;
11)U(m)是關(guān)于命題
G[U(m)]?G[U(m)]的不動項(這個不動項是命題);
由于正反對稱集合上的不動項都是U外不動項,所以,很容易得到以下推論。
推論13 設(shè)+α={U(x)|G(U(x))},
-α={U(x)|G(U(x))},U=+α∪-α,G?del不可判定命題U(m),是U外不動項。
G?del不可判定命題是不動項(邏輯上的項具有一般意義,可以是任何一個集合的元素,如:點,數(shù),命題等),也可以把G[U(m)],G[U(m)]看成一個二階命題,對偶變換公理是一般的邏輯規(guī)律,對二階命題同樣成立;或者利用G?del數(shù),U(m)也可以轉(zhuǎn)化成一個數(shù),即轉(zhuǎn)化成一階語言中的普通項。[5]
以上討論并證明了“U外不動項”的一般邏輯性質(zhì),概括如下:
1)正、反集上的不動項一定在U外(定理3);
2)U外不動項相對于U是未定義項(定理4);
3)U外不動項命題是不可判定命題(定理5);
4)U外不動項命題的不可判定與U內(nèi)項在系統(tǒng)中是否可以判定無關(guān),與系統(tǒng)的完全性無關(guān)(定理6、7);
5)U外不動項矛盾是永恒的矛盾,矛盾來源于U外(推論11、12);
以上證明G?del構(gòu)造的不可判定命題,也是系統(tǒng)N中的一個不動項,它也滿足以上一般邏輯性質(zhì),因此,G?del關(guān)于不完全性定理的證明是錯誤的。
將修正后的系統(tǒng)完全性定義14,推廣到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上:
定義16 設(shè)全集UN={X1,X2,…,Xi,…}是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上的全部命題,。
1)若?Xi∈UN,(┝NXi)∨(┝NXi),即若?Xi∈UN,Xi或Xi在N中可證明,就稱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是完全的;
注:XG是UN外的不動項,以上定義中特別列出(3),是為了防止把XG與UN中命題混淆,系統(tǒng)的完全性與UN外的項無關(guān),與UN內(nèi)的項有關(guān)。
定理10 G?del不可判定命題U(m),U(m)在系統(tǒng)N中不可判定,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與系統(tǒng)N的完全性無關(guān)。
證明
1)XG=U(m)是滿足方程
G(XG)?G(XG)的解,
即:G(U(m))?G(U(m)),
U(m)是關(guān)于命題公式G[U(m)]?G[U(m)]的不動項;
2)不動項命題G(XG)的不可判定,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不能作為N是否完全的標(biāo)準(zhǔn);
3)不動項U(m)的不可判定性與系統(tǒng)N相對于UN完全性無關(guān);G?del不可判定命題U(m),是U外變異項。
所以,G?del關(guān)于自然數(shù)系統(tǒng)N的不完全定理的證明是錯誤的。
這個U(m)是恒成立不可判定命題,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與U內(nèi)項命題Xi在公理系統(tǒng)N中是否可證沒有關(guān)系;
不動項U(m)的不可判定,
+α={U(x)|G(U(x))},
-α={U(x)|G(U(x))} 的G?del數(shù)集合仍然可能是遞歸集合。
很容易得到以下推論:
推論14U(m)在系統(tǒng)N中不可判定,是U外不可判定命題,與系統(tǒng)N的定理集合的可判定性無關(guān)。無論在系統(tǒng)N中怎么添加公理,這個不可判定命題U(m)是消除不了的,因為U(m)是一個不動項,已經(jīng)不是系統(tǒng)N的一個命題。如果我們仔細(xì)觀察不完全定理的證明過程,不可判定命題U(m)的構(gòu)造,只與系統(tǒng)N的可表達(dá)有關(guān),與系統(tǒng)N的公理無關(guān),也就是說:即使系統(tǒng)N一條公理也沒有,不可判定命題U(m)照樣存在。這個U(m)是恒成立不可判定命題,與公理系統(tǒng)N是否可以完全沒有直接關(guān)系。
以后將證明:不光G?del不可判定命題是U外不動項,“Cantor對角線證明方法”所產(chǎn)生的項,也都是U外不動項,“Cantor對角線證明方法”是錯誤的證明方法。
參考文獻(xiàn):
[1]陳汝棟. 不動點理論及應(yīng)用[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2: 1-4.
[2]戴牧民,陳海燕.公理集合論導(dǎo)引[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1: 15-17.
[3]張金成. 容納矛盾的邏輯系統(tǒng)與悖論[J]. 系統(tǒng)智能學(xué)報,2012(3): 208-209.
ZHANG Jincheng. A logic system which accommodates contradictions and paradoxes[J].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2012(3): 208-209.
[4]HAMILTON A G. Logic for Mathematicians[M]. Cambridge of University, 1978: 29-40, 82-92.
[5]李未.數(shù)理邏輯[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 2008: 105-110.
[6]張立昂.可計算性與計算的復(fù)雜性[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11: 80-85.
[7]S.C 克林 著 莫紹揆 譯. 元數(shù)學(xué)導(dǎo)論[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 1984: 4-12
[8]何華燦. 泛邏輯學(xué)原理[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1: 1-15.
[9]Boolos. 可計算性與數(shù)理邏輯[M]. 北京: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02: 152-160.
[10]汪芳庭.數(shù)理邏輯[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 2001: 15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