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安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英語寄生語缺語段特征推導
張 杰
(安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基于最簡方案語段論的框架,英語寄生語缺結構按照語段循環(huán)、特征驅動的方式進行推導。不完美的寄生語缺算式庫中的一個wh成分在推導前裂變成L1和L2,分別在不同的基礎位置上合并。帶有探頭特征的L1與目標L2進行φ、D一致核查,消去L1的語義非解釋性特征和空語音的L2。中心語語義非解釋性特征觸發(fā)合并和一致操作構建語段。移位遵循PIC取道語段邊緣進行。
寄生語缺結構;語段推導;特征驅動
自從Taraldsen(1981)首次分析英語寄生語缺現(xiàn)象以來[1]54,寄生語缺結構就一直成為生成語法領域內重要的研究課題。學者們圍繞寄生語缺的生成問題提出了種種解釋。其中影響最大的為Chomsky(1986)提出的空算子移位生成寄生語缺的空算子理論[1]54-67。Cinque(1990)不贊成空算子移位說,但與Chomsky一樣,都認為空算子約束寄生語缺[2]356。即使Lee按照最簡方案框架的早期模式[3]對寄生語缺結構的生成進行了推導[2]359,其解讀仍然沿襲了Chomsky關于算子與寄生語缺構成語鏈的思路。但是,把寄生語缺當作空算子語跡是一種基于管約論[4]47框架下靜態(tài)的、表征性的描寫,沒有體現(xiàn)Chomsky(1995)最簡方案中合并和特征一致核查生成句子的語言生成運算觀[5]238。本文依據(jù)最簡方案語段論[6]1-50,提出寄生語缺是在語段內由特征一致核查循環(huán)推導生成的。
寄生語缺稱作“寄生”是因為它的存在取決于句中是否存在真語缺。例如:
(1)a. What did she review t without reading e? b. *What did she review the book without reading e?
在(1a)中,t和e兩個空范疇由處于A’位置上的先行詞what允準。語跡t位于可以提取的位置,而語缺e通常位于不可提取的附加語孤島結構之中。e的存在依賴t的允準。
在(1b)中,寄生語缺在不存在真語缺時則無法形成,這時e如與先行詞what同標則違背毗鄰原則[7]262,句子不可接受。
英語寄生語缺有強制性和選擇性兩種類型[8]16。當寄生語缺先于真語缺出現(xiàn)時為強制性語缺,而尾隨真語缺之后出現(xiàn)的則為選擇性語缺。例如:
(2)a. Which professor did you persuade the students of e to nominate t for the Distinguished Teacher’s Award? b. Here is the influential professor that John sent his book to t in order to impress e.
在(2a)中,寄生語缺e位于真語缺t之前,屬于強制性寄生語缺。在(2b)中,寄生語缺e位于真語缺之后,這是選擇性寄生語缺。在強制性寄生語缺結構中,e位置強制使用與真語缺同標的復現(xiàn)代詞時,句子不可接受;而在選擇性寄生語缺結構中,e交換使用與真語缺同標的復現(xiàn)代詞時,句子合乎語法[9]141,如(3)所示。
(3)a*Which professoridid you persuade the students of hisito nominate tifor the Distinguished Teacher’s Award? b. Here is the influential professorithat John sent his book to tiin order to impress himi.
強制性和選擇性寄生語缺的差別還在多重寄生語缺結構中體現(xiàn)出來[2]346。例如:
(4)a. Who do you convince t that Anna should visit e before we talk to e? b. A teacher that everyone who meets e admires t after visiting e even once without talking to e. c.* Here is the man who meeting e convinced Susan that beginning to love e would make her end up hating t.
(4a)中,真語缺t后面接上兩個選擇性寄生語缺。(4b)中出現(xiàn)三個寄生語缺,最前面的為強制性語缺,t后面的兩個為選擇性語缺。(4c)帶有兩個強制性語缺。(4b)合法而(4c)非法表明,強制性寄生語缺不可超過一個以上,而選擇性寄生語缺可以多個重復出現(xiàn)。
再來觀察由復現(xiàn)代詞替代強制性寄生語缺的例句(3a)。在這里,wh短語which professor越過與其同標的代詞his,違背了弱跨越條件[7]240。有鑒于此,強制性寄生語缺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寄生語缺,只不過是為了避免弱跨越的制約而使用的一個空代詞[2]348,而帶有選擇性寄生語缺的才是真正典型的寄生語缺結構。
(一)反成分統(tǒng)制限制
當真語缺約束或者成分統(tǒng)制寄生語缺時,寄生語缺結構不可接受,這就是寄生語缺的反成分統(tǒng)制限制。例如:
(5)*Which girl t sent a picture of e?
在這里,真語缺t處于可以成分統(tǒng)制e的位置。事實上,只要真語缺為主語成分,那么,受到約束的寄生語缺則得不到允準,句子不合語法。而上文(1a)、(2a-b)和(4a-b)中,寄生語缺未受到真語缺的約束,真語缺無一例外地處于反成分統(tǒng)制位置,故句子均可接受。
(二)顯性A’移位允準
Engdahl指出,wh短語不發(fā)生移位時寄生語缺得不到允準[8]14。換言之,wh移位留下的語跡才是寄生語缺真正的允準語。例如:
(6)*John filed which articles without reading e.
在這里,寄生語缺e潛在的先行詞which articles 待在原位,于是,e得不到允準。這表明,寄生語缺由先行詞的顯性移位允準,不由隱性移位允準。
而且,寄生語缺通常由處于A’位置上的先行詞允準,如(1a)中的what。與此對照,像被動和提升這些典型的A移位結構中,寄生語缺則得不到允準。例如:
(7)*Anna has been rejected t without seeing e.
(三)強島制約
前文(1a-b)的對比顯示,附加語without短語屬于wh移位島。當寄生語缺e得到wh短語語跡t允準時,附加語不構成障礙。但是,一旦寄生語缺嵌入兩個附加語之中時,即便wh語跡存在,寄生語缺仍跨越不了該結構而獲得先行詞的允準。例如:
(8)a.*What is the book that people buy t without understanding anything after reading e? b. What did the attempt to repair e ultimately da- mage t? c.*What did the reporter that criticized e eventually praise t?
在(8a)中,寄生語缺e深嵌于without短語和after短語之中,兩個附加語疊加形成強島,寄生語缺結構不合語法。同理,當寄生語缺得到wh語跡允準時能出現(xiàn)在主語結構之中,主語名詞短語不構成寄生語缺的孤島;但當寄生語缺所在的結構包括名詞短語和關系從句時,寄生語缺則得不到允準,強島效應顯現(xiàn),如(8b-c)所示。
在管約論框架下對寄生語缺結構進行分析的理論主要是空算子移位說[1]54-67。根據(jù)Chomsky的觀點,寄生語缺為一個在SS層由空算子約束的變量,換言之,寄生語缺e由空算子Op移位生成。
(9)[whi[…ti…[Opj[…ej…]]]]
在這里,Chomsky提出了“復合語鏈”的概念:如果C=(α1…αn), C’=(β1…βn),前者為真語缺語鏈,后者為寄生語缺語鏈,那么(C, C’)則為寄生語缺結構的復合語鏈。
同時,Chomsky還提出了兩條真語缺和空算子的允準條件:0-毗鄰原則和反成分統(tǒng)制條件。例如:
(10)a. Whatidid you [file ti[Opj[before [you read ej]]]]? b.*Which papersi[ti[VPwere available [Opj[before [you discovered ej]]]]]?
這里的復合語鏈為(whi, ti; Opj, ej)。在(10a)中,ti不成分統(tǒng)制Opj,而且ti與Opj之間沒有障礙,遵循0-毗鄰原則和反成分統(tǒng)制條件,句子合乎語法。在(10b)中,主語位置上的ti成分統(tǒng)制Opj,而且ti與Opj之間存在VP障礙,這樣一來,復合語鏈違背0-毗鄰原則和反成分統(tǒng)制條件,寄生語缺結構不可接受。
空算子移位假設揭示出了下面例句語法接受程度上的差別[1]62。
(11)a. Whoidid you tell ti[CPOpjthat you would visit ej]? b.*Whoidid you ask ti[CPwhy you should visit ej]?
在(11b)中,內嵌從句中的Spec-CP已由顯性算子why占據(jù),于是,空算子移位受阻,故該句不合語法;而在(11a)的內嵌句中,空算子移位處于Spec-CP位置,(whoi, ti; Opj, ej)語鏈形成,寄生語缺結構合法。
空算子移位說還能對主語位置與賓語位置上的寄生語缺不對稱的現(xiàn)象予以解釋[5]226。例如:
(12)a.These are the booksiyou should read tiOpjbefore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talk about ej. b.*These are the booksiyou should read tiOpjbefore talking about ejbecomes difficult.
在這里,ti反成分統(tǒng)制ej,復合語鏈為(DPi, ti; Opj, ej)。在(12a)中,空算子從賓語位置上移動時不跨越任何障礙,遵循0-毗鄰原則,句子合法。在(12b)中,空算子從主語位置中移出時出現(xiàn)了障礙,違背0-毗鄰原則,句子非法。
再觀察Chomsky提供的例句(11)。前面提到,(11a)合法而(11b)非法在于前者空算子移位成功而后者why阻擋空算子移位。但在這里,語跡ti成分統(tǒng)制ej,違反了反成分統(tǒng)制條件。事實上,補足語中帶有寄生語缺的結構都不遵循反成分統(tǒng)制條件,但仍然合乎語法[2]354。例如:
(13)Whoidid she tell ti[Opjthat we were going to vote for ej]?
根據(jù)空算子移位說,空算子移位留下的語缺為變量,因此在概念上與其他wh語跡一樣,可以是名詞短語、介詞短語、形容詞短語或附加語。但事實上,只有名詞短語才能成為寄生語缺,例如:
(14)a. Whoidid you meet tiwithout talking to ei? b.*To whomidid you leave the party tiwithout talking ei?
空算子移位說屬于管約論框架內的分析模式。在這里,語缺與其共標的成分之間的句法關系被當成靜態(tài)的、表征性的,沒能體現(xiàn)出Chomsky(1995)最簡方案的合并和特征一致核查生成句子的語言生成運算觀[5]238。
(一)語段論
按照Chomsky的語段論,句法推導由一個個語段構成,以語段為單位進行。在核心子句[CP TP vP VP]中,CP和vP被確定為語段。DP與CP結構相似,也是語段[9]391。
語段論采用的句法構建手段主要為合并和一致操作。每個語段一次性將所需的詞項從算式庫中提取出來,構成詞匯序列。每個詞匯序列只包含一個語段中心語C或v或D。詞項由特征構成,包括語義非解釋性特征和語義解釋性特征。語義非解釋性特征觸發(fā)合并和一致操作。操作一旦完畢,語段上所有的語義非解釋性特征得以核查并消除。如果語段上還有成分需要移位參與后面語段的操作時,該成分由中心語邊緣特征觸發(fā)處于語段邊緣位置,而語段內域則實施移交,不再參與下一步的句法運算。這就是“語段無滲透條件”(簡稱PIC)[6]3。
(二)裂變操作
先再觀察(1a)——現(xiàn)為(15)。
(15)What did she review t without reading e?
這里先行詞what允準真語缺t和寄生語缺e兩個空范疇。這表明,該句雖然合乎語法,但從語段論的角度看,其算式庫內的詞項殘缺不整(defective)[10]53, 如(16)所示。
(16){what[D, φ, wh], C[uwh], she[D, φ], T[uφ], V[uD, uφ], review[uD], without, T[uφ], PRO[D,φ], v[uD, uφ], read[uD]…}
這個算式庫中包含4個uD和4個uφ語義非解釋性特征,但與之對應的D和φ語義解釋性特征分別只有3個。一旦進入詞匯序列進行運算,由于詞項特征匹配不一,語義非解釋性特征uD和uφ無法消除,語段推導崩潰,但事實上該句合法。因此,這里的詞項what裂變成what1和what2[10]54,使算式庫詞項完整進而實施一致匹配。what一分為二是句法上事出無奈的補救性操作[5]237(last resort)。
(17)
(三)語段特征推導
(15)為典型的、真正的寄生語缺結構。這里先以此為例進行語段推導。
前文提及,算式庫包括詞項序列,而每個序列構成一個語段。語段操作從VP的最核心部分開始。首先,read與帶有范疇特征D和φ特征的what2合并構成VP短語。輕動詞v攜帶V特征以及語義非解釋性uφ和uD特征,v與VP合并消去V,同時與what2φ一致核查消去uφ。此時,vP語段中心語v由于uD的存在仍然活躍,于是,邊緣特征EPP插入[10]56。接著what2被EPP吸引處于Spec-vP位置,EPP隨之消去。最后,空代詞PRO合并進來并消去v的uD特征。至此,底層vP語段的推導結束,如(18)所示。
(18)[vPPRO[D,φ][v’what2[D,φ][v’V[V-, uφ--,EPP---,uD--][VPread (what2)]]]]
推導繼續(xù)。內嵌CP語段詞匯序列中,T攜帶uφ、uv和EPP語義非解釋性特征。T先與vP合并消去uv,與PROφ一致核查并使之處于Spec-TP位置,uφ與EPP隨之消去。中心語without攜帶uT和uOp語義非解釋性特征。without與TP合并消去uT。這時,中心語特征矩中還保留著引發(fā)操作的uOp特征,CP語段邊緣可插入uX邊緣特征。根據(jù)PIC,what2可移位處于Spec-CP位置。最后,空算子Op與CP合并消去uOp。整個附加語結構的推導如(19)所示。
(19)[CPOp [C’what2[D,φ][C’without [uT--,uX--,uOp---] [TPPRO [T’T[uv--,uφ--,EPP---][vP (PRO)(what2) read]]]]]]
在構建主句vP語段時,推導也從底層VP開始。v與VP合并并與what1一致核查,消去V和uφ特征。此時uD的存在使中心語v仍然活躍,邊緣特征插入,這樣一來,what1移位處于Spec-vP位置。接著主語she與v合并,附加語結構CP與v嫁接。至此,雖然輕動詞本身不再有引發(fā)操作的特征,但輕動詞邊緣位置存在what1, 裂變的作用使其攜帶語義非解釋性探頭特征。于是,uX插入吸引what2處于Spec-vP位置,what1與what2進行特征一致核查,并消去uD、uφ語義非解釋性特征和不讀音的what2。整個vP語段的推導如(20)如示。
(20)[vPwhat----2[D-,φ-][v’[v’she [v’what1[uD--,uφ-- ][v’V[V-,uφ--,EPP--,uX--,uD--][VPreview (what1)]]]][CPOp [C’(what2) [C’without reading]]]]]
最后的詞匯序列為主句CP語段。這里的T與vP合并形成TP,主語she移到Spec-TP位置。中心語C帶有uT、uwh和EPP特征。C與TP合并消去uT。根據(jù)PIC,探頭C探測到處于Spec-vP位置上的目標what,后者移位處于Spec-CP位置,二者wh一致核查并消去uwh和EPP特征。至此,語段上所有語義非解釋性特征得到核查并消去,推導會聚,如(21)所示。
(21)[CPwhat[wh][C’C[uT--,EPP--,uwh--][TPshe[vP(she) (what) review [CPwithout reading]]]]]
(13)——現(xiàn)為(22a)為違反反成分統(tǒng)制條件但仍然合法的寄生語缺結構。運用語段特征推導的模式同樣可以對此進行解讀。
(22)a. Who did she tell that we were going to vote for? b.[CPwho[wh]C[uT--,EPP--,uwh--]you[vPwho--2[D-,φ-][v’(you) (who1)[uD--,uφ--]V[V-,uφ--,EPP--,uX--,uD--][VPtell [NP(who1) [CP(who2) that we were going to vote for (who2)]]]]]]?
同理,算式庫中的詞項who裂變成who1和who2兩個wh短語。who2與動詞短語vote for合并再經(jīng)過移位處于補足語CP語段邊緣。主句vP語段中心語v與who1和補足語合并,二者一致核查消去uφ,邊緣EPP使who1移位處于Spec-vP位置,主語you合并消去uD。vP語段邊緣攜帶的語義非解釋性特征使得語段中心語仍然活躍,于是邊緣uX插入。根據(jù)PIC,位于CP邊緣位置的who2被探頭吸引移到vP邊緣。處于vP指示語位置的who1與who2特征一致核查,消去uD、uφ語義非解釋性特征,無語音形式的who2也隨之一并消去。最后,T、C并入,you移位處于Spec-TP位置,who1移位處于句首位置,φ一致和wh一致核查消去語段上所有語義非解釋性特征,推導成功。如(22b)所示。
DP主語島是指wh成分不能提取的充當主語的DP結構,例如:
(23)*Who did [DPa story about ti] amuse you?
雖然DP為語段,但因為位于非題元賦予的Spec-TP位置,其語段指示語不對特征核查所見,故島效應顯現(xiàn)。但是,包含DP主語島的寄生語缺結構卻不受到類似的制約,如(8b)——現(xiàn)為(24)。
(24)What did the attempt to repair ultimately damage?
在這里,算式庫中的what一分為二變成what1和what2,what1帶有由what2核查的探頭特征。what2在主語DP語段內合并;what1在主句動詞的賓語位置合并。語段vP中心語v分別與VP、DP以及what1進行合并和一致操作消去v的所有語義非解釋性特征。但處于句首Spec-vP位置的what1的探頭特征仍然使v處于活躍狀態(tài),于是,插入的邊緣特征uX吸引處于Spec-DP位置的what2,使之從DP結構中提取位于Spec-vP。處于局部范圍內的what1與what2進行特征一致匹配并消去不讀音的what2。在這里,DP主語結構不產(chǎn)生島效應,如(25)所示。
(25)[CPwhat[wh]C[uwh--]T[vPwhat----2[D-,φ-][v’[DP(what2) the attempt to repair (what2)][v’(what1)[uD, uφ]V [vPultimately damage (what1)]]]]]?
但是,寄生語缺一旦內嵌于DP主語結構另外的CP語段之中時,島效應顯現(xiàn),如(8c)——現(xiàn)為(26)。
(26)*What did the reporter that criticized eventually praise?
(26)的推導與(25)基本相似,主要差別在于(26)中的what2深嵌于DP和CP兩個語段之中,正因為如此才產(chǎn)生了島效應。在這里,what1移位處于Spec-vP位置使中心語v被插入邊緣特征uX,被激活的v作為探頭在后面DP語段的邊緣搜尋目標what2。但DP語段句法操作已完畢,中心語不再活躍,D不帶邊緣特征吸引what2處于Spec-DP位置。根據(jù)PIC,只有語段邊緣上的成分才對特征核查可見。故what2待在原位不動,無法從動詞的賓語位置中提取經(jīng)過Spec-CP再落腳處于Spec-DP。這樣一來,what1與waht2無法進行特征一致核查,疑問中心語C的uwh特征也不能隨之消去,推導崩潰,如(27)所示。
(27)*[CPC[uwh]T[vP[DPthe reporter [CPthat criticized what2[D,φ]]][v’what1[uD, uφ, wh]V[uX][vPeventually praise (what1)]]]]?
Chomsky空算子移位說雖然對寄生語缺結構的生成給予了恰當?shù)慕忉?,但不符合Chomsky(1995)最簡方案的語言生成觀?;谧詈喎桨刚Z段論的框架,英語寄生語缺結構的推導是通過語段循環(huán)、合并和特征一致核查的方式進行的。在這里,寄生語缺結構算式庫不完美,其中的一個wh詞項迫于無奈進行推導前裂變成為兩個詞項L1和L2。二者分別在不同的基礎位置合并并進行特征一致核查,消去L1的語義非解釋性特征和不讀音的處于Spec-vP位置的L2。在整個語段推導過程中,合并和一致核查均由中心語的語義非解釋性特征觸發(fā)去構建結構,而且推導遵循“語段無滲透條件”,其所有的移位是取道語段邊緣發(fā)生的。這種特征驅動、語段循環(huán)的推導模式不僅使典型的選擇性寄生語缺結構推導會聚,而且還對合法的反成分統(tǒng)制和非法的強島寄生語缺結構給予了合理的解讀。但本模式如何對本文開頭討論的(4a-b)這樣的多重寄生語缺結構進行語段推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Chomsky, N.Barrier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6.
[2]Lee, K.-H.A Minimalist Approach to Parasitic Gap Constructions[C]. Ms. Seoul Theological University. 1999.
[3]Chomsky, N.The Minimalist Program[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5:1-420.
[4]袁曉紅, 戴衛(wèi)平. 喬姆斯基“語法”解讀[J]. 外語學刊, 2009(4).
[5]戴曼純. 最簡方案框架下的廣義左向合并理論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6]Chomsky, N.Derivation by Phase.In Ken Hale:A Life in Language[C]. ed. by K. Michael.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1.
[7]Ouhalla, J. 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rnold Limited. 2001.
[8]Engdahl,E.Parasitic Gaps[J].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1983(6).
[9]Adger, D.Core Syntax: A Minimalist Approac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0]Assmann, A.Deriving Parasitic Gaps by Fission and Fusion[C]. Proceedings of Con- SOLE XIX. 2012.
責任編校:汪長林
2014-06-19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WH問句語段推導研究”(10YJA740126);安徽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最簡方案wh移位句法研究”(AHSKF07-08D44);英語國家級特色專業(yè)項目(TS12154)。
張杰,男,安徽懷寧人,安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
時間:2014-8-28 15:45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40828.1545.014.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4.014
H314
A
1003-4730(2014)04-0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