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趙正恩 魏平波 四川省綿竹市人民醫(yī)院康復科 618200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損傷、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脊髓結構及其功能的損害,以致?lián)p傷平面以下運動、感覺、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異常改變[1]。目前諸多學者提倡脊髓損傷后一旦生命體征穩(wěn)定就可以開始進行康復治療[2,3]。因此,在臨床中,除了注重外科治療的同時同樣應該重視早期康復,以進一步提高我國脊髓損傷治療水平。但目前還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完全治愈脊髓損傷后所造成的后遺癥[4]。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根據(jù)本單位實際情況,探討早期從普通治療、物理治療、機體功能恢復訓練、心理干預等幾個方面集束化治療方案對SCI的預后及康復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住院的脊髓損傷患者72例,男48例,女24例,平均年齡(45.4±26.2)歲。其中車禍傷31例,重物砸傷15例,墜落傷14例,腫瘤7例,其他7例。完全性脊髓損傷21例,不完全性脊髓損傷51例。頸脊髓損傷33例,胸腰段脊髓損傷39例。16例患者早期均有排尿困難及輕重不同的尿失禁,均有大便秘結。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礙伴大便秘結、四肢肌肉萎縮及肌力下降、受損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感覺減退,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等。排除標準:既往存在語言障礙、精神障礙和運動障礙病史。
1.2 集束化治療方法
1.2.1 一般治療:早期立即進行甲強龍沖擊治療,并給予活血化淤、改善脊髓微循環(huán)及腦部代謝等措施,并予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如維生素B12等),同時予營養(yǎng)支持和對癥支持處理,必要時接受高壓氧治療。
1.2.2 物理治療:等待基本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盡早給予頸部局部電刺激、小劑量超聲波治療、推拿結合中醫(yī)綜合療法、本體感覺神經(jīng)肌肉促進技術等四種物理治療方案,都需由相關專業(yè)人士進行操作評估。
1.2.3 機體功能恢復訓練:在患者病情和體力上基本穩(wěn)定以后,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有步驟、有計劃地指導患者進行機體功能恢復訓練:肌力訓練的目標就是要使肌力達到3級以上,恢復其實用功能,主要針對背闊肌,上肢肌群和軀干肌的訓練。肌肉牽伸訓練是SCI治療過程中必須始終進行的項目,可以改善關節(jié)功能,利于步態(tài)訓練,還可以降低肌張力;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機體功能恢復訓練:臥床訓練、坐床訓練、行走訓練。其中值得提出的是行走訓練的順序可逐步通過:扶床站立、靠墻站立、扶雙杠站立、扶拐站立、扶人站立、獨立站立從而循序漸進。
1.2.4 早期心理干預:采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患者的個體化心理干預原則,把心理疏導工作貫穿于整個康復訓練過程中,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正確對待疾病,掌握一些緩解心理壓力、釋放心理能量的方法和技巧,學會使用心理防御機制,注意培養(yǎng)和恢復患者的自信心,讓患者對未來充滿希望,鼓勵與同類患者進行交流,發(fā)揮患者的殘存功能和有利條件,重新實現(xiàn)自我價值[5,6]。
1.3 觀測終點事件 在納入研究時、第1個月、第3個月3個時間點分別對患者進行Barthel指數(shù)評分,評分由2名主治醫(yī)師獨立進行。Barthel指數(shù)記分為0~100分。100分表示患者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良好,不需他人幫助,能夠控制大、小便,能自己進食、穿衣、床椅轉移、洗澡、行走至少一個街區(qū),可以上、下樓。0分表示功能很差,沒有獨立能力,全部日常生活皆需幫助。根據(jù)Barthel指數(shù)記分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成良、中、差三級。評分>60分為良,有輕度功能障礙,能獨立完成部分日?;顒?,需要部分幫助;評分介于41~60分為中,有中度功能障礙,需要極大的幫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評分≤40分為差,有重度功能障礙,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動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s)表示,先行方差齊性檢驗,方差齊,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采用秩和Kruskal-Wallis H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2例患者,集束化康復治療前、后,運動平面總積分、感覺平面總積分及Barthel評分均有顯著提高;脊髓損傷患者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康復治療后,運動、感覺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顯提高(見表1)。
表1 患者早期集束化康復治療后Barthel評分(±s)
表1 患者早期集束化康復治療后Barthel評分(±s)
注:*與入院時相比,P<0.05;▲與第1月相比,P<0.05。
個月Barthel評分 25.6±10.5 50.2±13.7* 67.1±16.4時間 0個月 1個月 3*▲
3.1 早期集束化康復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國內(nèi)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康復治療對于脊髓損傷患者具有良好的療效[7],本文結果與此相似,結果顯示,在早期集束化治療后,Barthel評分由(25.6±10.5)分,上升至(50.2±13.7)分,結果具有顯著差異(P<0.05),在堅持治療第3個月時,Barthel評分進一步上升至(67.1±16.4)分,較治療第1個月又有顯著改善(P<0.05),因此,筆者認為,對于脊髓損傷患者,早期立即進行集束化康復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并且堅持治療方案,患者可進一步獲益。
3.2 規(guī)范化方案具有明確指導意義 目前對于脊髓損傷的康復治療,方法眾多,臨床醫(yī)師面臨選擇時時常會有困惑,筆者認為,在患者入院時,主管醫(yī)師就應該制定一套明朗化的康復方案,從而嚴格執(zhí)行,這樣可能取得更加效果,就類似于疾病的臨床路徑,可獲得更佳臨床療效。
3.3 心理輔導在治療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 脊髓損傷大多發(fā)生于突發(fā)事故,患者的生理狀況和社會地位突然改變,且治療效果與患者期望相差甚遠,使患者心理壓力巨大,出現(xiàn)一系列非特異性心理反應,嚴重影響其心理狀態(tài),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8],而這種情緒將降低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對康復治療產(chǎn)生抵觸情緒,不配合治療從而影響康復效果。及時針對性地對患者不同期的心理問題進行康復治療,不僅利于患者的心理康復,而且可以促進患者整體康復的進程[9]。國內(nèi)有研究[10]表明,對脊髓損傷患者采用心理干預,患者的功能獨立性評分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因此筆者認為,給予患者充分溝通及心理輔導,可改善心理壓力,增加患者依從性,從而使治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截癱患者已經(jīng)成為一個亟須關注和照顧的特殊社會群體[11]。積極的早期預防和早期康復訓練是預防急性脊柱脊髓損傷并發(fā)癥的有效方法[12],及早采取針對性康復措施,可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產(chǎn)生,為早期康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并且全面系統(tǒng)的康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13]。因此,本文探討早期集束化康復治療方案對于患者預后及提高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價值,取得良好臨床療效,但仍需更多樣本量及規(guī)范量化細節(jié)。
[1]陳和木.脊髓損傷的康復治療〔J〕.安徽醫(yī)學,2009,30(3):345.
[2]劉鐵君,趙盟杰,沙可夫,等.脊髓損傷患者自主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23(6):513-514.
[3]郭秀生,陳繼巖,王曉東.脊髓損傷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S1):22-24.
[4]Ragnarsson KT.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current use,therapeutic effec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Spinal Cord,2008,46(4):255-274.
[5]李蕾.急性腦梗死抑郁狀態(tài)的原因和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5,4(3):231-232.
[6]謝忠志,梁斌.早期綜合康復療法對脊髓損傷康復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1,17(22):3440-3442.
[7]琚童君.早期康復治療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效果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3,34(1):137-138.
[8]周賢麗,汪琴,劉宏亮,等.康復治療對脊髓損傷患者ADL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5,20(6):363.
[9]邱卓英,馬洪卓.脊髓損傷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其康復策略〔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2,24(6):377-379.
[10]冷曉輝.心理干預對脊髓損傷患者的抑郁情緒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9,5(11)::62-63.
[11]明東,萬柏坤,胡勇,等.評估功能性電刺激治療截癱患者行走效率的三維重心動態(tài)圖〔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8):466-469.
[12]韓鳳蓮,張自華.矯形器在改善截癱病人肢體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9):25-26.
[13]童利民,郭杰,徐佳麗,等.脊柱和脊髓損傷的康復治療方案〔J〕.人人健康:醫(yī)藥導刊,2007,(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