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
摘要:“自主探究性學習”,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從中掌握探究性學習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在掌握所學新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探究能力是一個人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探究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在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是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更為強烈。
關鍵詞:化學教學;激發(fā)自主探究;促進自主探究;實踐活動;注重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210-01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是從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fā),通過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提供豐富的信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的探究過程,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對事實和證據進行解釋,進而獲得結論,又通過表達與交流,檢查或修正自己的解釋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二是培養(yǎng)從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即通過探究過程激發(fā)思維能力,培養(yǎng)探究能力。三是使知識能力同步到位。學生通過親身探究和體驗,使知識掌握很自然,理解更深刻,學習效率高。四是培養(yǎng)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在“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則起主導作用。它要求教師必須克服機械傳授、硬性灌輸等包辦代替現象,努力做到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組織學生討論,及時反饋探究學習的信息,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總結等,是一種更高水平的“多邊活動”。
一、通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激發(fā)自主探究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guī)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俄國教育家烏身斯基曾經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币蚨诨瘜W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上有關教學內容的特點,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情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那么課堂教學可以說就成功了一半。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思維的本源在于問題情 境,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景為目的。問題情境是指人感覺到的一種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說:當已有的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問題情境對學生來說,是引發(fā)認識沖突的條件,是思維的導火線、學習的內驅力。它可以使學生的求知欲望由潛伏狀態(tài)轉為被激活的狀態(tài)。而對教師來說,它則是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的手段。然而研究表明,不是任何問題都能引起問題解決的動機。只有對問題產生興趣,或對問題解決的過程開辟新途徑、采用新方法產生困惑時才會產生這種動機。這就是說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依賴于恰當的問題,而恰當的問題位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在學生學習的“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且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之間發(fā)生激烈沖突,從而激化意識中的矛盾,喚醒學習知覺,激發(fā)探究興趣,明確探究目標,確定思維方式,并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促進自主探究的開展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活動的機會和空間,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去。
例如:在講授鋁的性質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以鋁為原料制取氫氧化鋁,你能想出幾種辦法?寫出化學方程式,并設計實驗方案?!耙皇て鹎永恕?,學生探究的熱情高漲,為了將自己的方案設計好,其中搞不清的問題,有的問老師,有的同學間相互討論,有的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有的通過網絡尋找相關信息。同學們共設出了五種方案:
(1) 用鋁屑和稀硫酸反應,再與氫氧化鈉溶液或氨水反應。(2)用鋁屑和濃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再滴入稀硫酸或通人二氧化碳。(3)用鋁屑分別與稀硫酸和濃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然后將得到的兩種溶液混合。(4)將鋁屑燃燒后與稀硫酸反應,再與氨水反應。(5)先將鋁屑燃燒,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最后向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這樣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性地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了探究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全體學生都獲得了成功探究的體驗和感受,從而增強了自己的主體意識,提高了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
三、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僅僅教給學生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除了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外,還必須廣泛利用其它的課程資源如社會、媒體資源等,如在學完“水資源的保護”這一課題后,我讓學生通過調查身邊的水資源污染的情況、通過收集報紙、上網收集關于水資源保護的一些知識,并把活動過程及改進保護水資源的建議寫成小論文,然后與同學交流。另外組織部分學生開展社會小實驗和社會調查。如“自來水的硬度檢測”,“污染空氣”與“酸雨”的關系。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調動同學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注重學法指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終身學習
面對時代的要求與挑戰(zhàn),社會需要大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因此新的課程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倡導學生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立足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策略。鼓勵學生課堂內外自主探究.并為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設情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合作交流。
通過教學實踐,改變了以往“驗證式的實驗”教學方法,作為教師,我接受了與學生一起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產生了以學生為主體,重學習過程的新的教學理念。即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靜態(tài)的講授過程為學生主動參與的開放式動態(tài)教學,各種層次的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積極性大幅度提高;作為學生,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即變被動接受為積極探究,變呆板消極的學習行為為主動的動手、動口、動腦的靈活的學習過程;構建了學習主體,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信心、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主動意識明顯增強,促進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