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雄瑩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的目標是:“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關鍵詞:創(chuàng)設教學;互動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099-01
我們要依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能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境互動,激發(fā)全員的參與熱情,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師生互動,營造氛圍
師生互動,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作為營造口語交際氛圍的前提。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里,思維才表現(xiàn)得更活躍;如果在壓抑的思想環(huán)境里,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
在口語交際中,教師帶進課堂的應該是對學生的關愛、得體的裝束、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溫和優(yōu)美的語言、飽滿的情緒,教師應轉變?yōu)椤敖浑H合作者”,自己要走下講臺,走近學生,成為他們交流中的一員。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伙伴關系,才能進一步創(chuàng)設和諧、愉快、輕松的氛圍,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如展覽會的組織者,表演中的一個角色,辯論賽中的裁判或是一個辯手,以及商品購買活動中的一個推銷員、一名顧客,小記者活動中的一名被采訪者……教師的直接參與,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調(diào)動學生交流的欲望,又能及時而全面發(fā)現(xiàn)學生口語交際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能立即給予提醒、點撥和糾正。
二、生生互動,激活思維
生生互動,發(fā)揮群體作用,促進形成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上互相討論,交換思想,學生都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心理狀態(tài),就鼓勵了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生從合作的經(jīng)驗中獲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會能力和自我調(diào)整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弄清每次口語交際的基本內(nèi)容和基本要求,獨立思考,組織語言進行表達。如教學《我的家》,師先引導:“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家,每個家的成員各不相同,家庭成員的工作和學習也是不一樣的,你來介紹你的家,讓我們大家認識你的家,好嗎?”在交流中,學生相互詢問,自主交流。這樣既拉近了同學之間的心距,又培養(yǎng)了學生聽、說、思的能力,使同學之間增進了了解,促進了班級的團結,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交往能力,達到了共同進步。
再如教學《保護有益的動物》一課時,學生說:“我們可以成立一個保護有益動物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到小區(qū)去開展宣傳工作,另外,寫一些宣傳標語貼在森林里,這樣,市民就不會再去傷害有益的動物了?!鄙骸拔矣X得這樣做還達不到宣傳的作用,如果不到森林去的人就根本不知道要保護有益的動物,我們應該寫廣播稿到電視臺,讓電視臺幫我們宣傳,這樣,市民就會有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生:“我們不僅可以這樣宣傳,還要寫表揚信給那些保護有益動物的市民,鼓勵他們;批評那些傷害有益動物的市民。這樣不就更能促使市民保護有益動物嗎?”生:“XX同學的這個方法不錯,不過只是讓少數(shù)人知道,我們應該想辦法讓所有的市民都知道?!睅煟骸皩?,這個同學說得很有道理,我們應該讓所有的市民都知道,那該怎么辦?”生:“我有辦法了,我們可以把表揚信貼在大街上,市民看到了不就知道了嗎?”師:“你的辦法不錯,不過這樣雖然達到宣傳的作用,但是,會給環(huán)境帶來污染!我們應該做宣傳欄,把表揚信放到宣傳欄中,市民不就看見了嗎?”也就是教學中,可以是學生說,學生補充;學生問,學生答。使課堂上充盈著輕松、愉悅的氣氛和雙向互動的語言交流活動。
當然,重視學生交際互動的過程中,一定也需要教師的調(diào)控作用。誠如葉讕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中指出:“學生動起來了,絕不意味著老師無事可做了,而是意味著老師要在收集整理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做更高水平的動,通過教師這一層面的動,形成新的、連續(xù)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生成的創(chuàng)生性質(zhì)。”
三、人境互動,入境融情
人境互動,巧妙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訓練中。課堂貼近于生活,學生在似曾相識的環(huán)境中進入課堂,這時候的學生好奇心被誘發(fā)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情緒變得高漲,在活動中暢所欲言,作出積極而迅速的反應。表達傾聽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學到了相應的口語交際知識。全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李吉林教授如是說:“言語的發(fā)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fā)展。”
如“我說你猜”這個話題。剛上課時,教師就根據(jù)班上某一學生的特征平和、親切地說:“一個小女孩,圓圓的臉上長著一雙大眼睛,她呀特別愛笑,一笑起來嘴角旁就露出了一對討人喜愛的小酒窩,學習好又愛幫助別人。大家都喜歡她。你們知道她是誰嗎?”學生只要加以思索就猜出來了。這時教師揭示了話題:本節(jié)課的話題就是“我說你猜”,具體要求是把你熟悉的同學或教師描述出來,讓大家猜一猜。由于教師講述的對象是學生同伴,大家都覺得好玩、親切,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講述又給學生作了示范,為學生參加口語交際做了內(nèi)容和情緒上的準備。
如《該怎么辦》這一節(jié)課,其主要訓練目標是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孩子如果與父母走散了該怎么辦?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幅生活情境:小明與媽媽去公園玩,結果與媽媽走散了,在一陣哭聲中,教師問同學們:小明該怎么辦?大家快幫他想一想辦法吧!同學們的情緒頓時激昂起來,紛紛動腦子,出點子,教師適時地要同學們按照想到的辦法進行表演,整節(jié)課氣氛活躍,同學們在表演中獲得了知識。
因此,任何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只要教師能夠設計出再現(xiàn)生活原型的情景,往往那節(jié)課就應該成功了一半。
總之,口語交際能力的養(yǎng)成和習慣,需要經(jīng)歷一個長期反復的、學生自己的、群體的表達——學習——表達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一邊學習文本語言的規(guī)范表述,一邊不斷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才能養(yǎng)成具有自己獨特的個人言語行為,達到會說、要說、能說、說好的口語交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