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靜 李偉
摘要:語文學科是基礎性的、最富人性美的學科。由于語文教材本身具有自然美、社會美、形象美、語言美等特點,因此審美能力的提高顯示出了其特有的意義。以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為基礎,逐漸使學生產(chǎn)生豐富的審美想象、獨特的審美理解能力就尤為重要,要以此達到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為宗旨,讓學生不僅“知之”,而且“好之”“樂之”。
關鍵詞:審美感知;重要地位;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180-01
語文審美感知作為一種審美感知力和審美感知活動,因其“審美”作用,所以不同于一般感知,它其實就是感覺和知覺的統(tǒng)稱,美學中考慮到感覺和知覺的密不可分,所以才使用了“審美感知”這個概念。帕克曾指出說“感知是我們進入審美經(jīng)驗的門戶,而且,它又是整個審美結構所依靠的基礎?!痹谡麄€語文教學活動中,作為審美主體的老師和學生,無論是從詩歌的落花、流水中感受到韶華不再,還是在散文清風皓月中領悟到宇宙的長存,在客體中獲得的美感愉悅都是以審美感知為基礎的。人的眼、鼻、舌、身和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專門組成了視、聽、嗅、味、觸的感覺分析器官,接受和傳達外界各種信息。這些各種感覺器官長期以來的協(xié)同活動,使各種感覺之間經(jīng)常出現(xiàn)暫時聯(lián)系,形成彼此溝通、轉(zhuǎn)移、互滲想象,從而豐富了審美知覺的功能。語文審美感知著重是對課文或文章本身的形式特征的整體性把握,通過多種感官感覺的綜合活動從而得到一個完整印象。
這種對語文文本形式的整體把握,不是學生想象的把感覺簡單的復合,也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將雜亂無章的對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結構、一定的形狀,使第一印象更加清晰,對語文文本有簡單的了解。同時,語文審美感知也不是消極被動的反映,機械的模擬和再現(xiàn),它是滲透或融入想象、理解在內(nèi)的超感性活動,就是說已非日常感知的真實,而成為超過日常感知的審美真實。從審美心理學看,教師與學生的審美感知與語文教材本身的審美屬性不是簡單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而是一種形式結構上巧妙的對應關系,在現(xiàn)實的審美經(jīng)驗中,主客同構對應必須通過感知,審美心理各種機能的協(xié)調(diào)活動也必須通過感知??傊?,語文的審美感知是中學生進入審美過程的門戶(起點),也是形成語文審美經(jīng)驗的基礎。
語文審美感知力是“以對事物的感知特征本身感興趣為基本特點,并由此而成為審美能力的基礎。審美活動是以審美感知為基礎,并且審美感知貫穿于審美活動的始終,可以說沒有審美感知力就沒有審美。
目前,語文課標中也有一個提法,就是要求學生對文章要有整體感知。在語文教學中,應善于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訓練學生的審美感官,我認為其有效途徑有:
第一,多觀察。很多藝術家都要求自己是一個永無休止的觀察家。作為一名中學生同樣要善于利用五種感官對外部事物進行信息的掌握,注重自己觀察力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屬于觀察類的文章,如描寫景物的詩歌、散文,解說事物的說明文,敘述真人真事的記敘文等。由于這些文章都是作者悉心觀察的結果,因而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在觀察中,應該要選擇合適的觀察點、觀察角度,確定合理的觀察順序等,目的還在于為了更好地認識事物。
而要能夠認識事物的特征,認識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因果關系,即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關鍵還在于思維。如果學生在觀察中不會正確地思維,必然會影響到觀察的質(zhì)量。特別是審美性觀察,它是以審美的態(tài)度,以自己內(nèi)在的情感生活模式,去感知和欣賞客觀事物。比如《春》、《濟南的冬天》、《荷塘月色》、《綠》等課文,作者以審美的目光去觀察事物,以便從中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得到美的感受。這種審美性的觀察它的主體思維方式不是抽象思維而是形象思維。實際上可以看出我們在這里提到的要習慣多觀察,就是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觀察思維。思維在觀察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和認識作用,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觀察中的思維能力。所以主張學生要多讀、多看,重視對作品中形象、語言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
第二,就是要多體驗。并且值得肯定的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觀察閱讀語文文本教材的同時會伴隨著相關的情緒體驗。僅人們最常見的就可劃分為——“喜、怒、哀、樂”?!跋病笔窍蛏喜l(fā)、向外張揚的,這種情緒與恐懼等一起著就了作品的壯美感,中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情緒容易受外物影響波動,有感而發(fā)激情飛揚,李白的作品壯美、豪放、飄逸不得不令人由衷的佩服;“怒”是高度膨脹和緊張,“義憤填膺”“怒發(fā)沖冠”這種情緒與厭惡、蔑視等一起構成丑感,魯迅先生的作品由于受強烈的時代背景影響,學生讀后很容易產(chǎn)生憤怒的情緒;“哀”似乎是緊張的釋放,“肝腸寸斷”“愁眉不展”等它是弱美感的情緒要素之一,容易讓學生覺得凄涼憂郁,李清照、柳詠等人的作品在這方面能叫絕了;“樂”則是興奮而平衡的狀態(tài),圓足而自由,陶淵明的作品就是以“樂”來表示優(yōu)美感的。
其三,就是發(fā)展聯(lián)覺、培養(yǎng)通感。這可以使語文審美感知力達到較高的水平。在語文審美感知中,各種感覺相互作用并相互挪移,被稱為“聯(lián)覺”或“通感”。通感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使物的表象“陌生化”因而具有新鮮感,并可能使對象增添詩意,更耐人尋味。如朱自清描寫的月色下的荷塘“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保ā逗商猎律罚┧浞煮w現(xiàn)了審美主體在接受中的創(chuàng)造性,是對對象的整體性的把握。通感其實并不神秘,幾乎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體會到。如我們常說聲音“甜”“尖”“脆”,說顏色“冷”“暖”等,如果細心地品味自己的各種感覺,力圖將某一感覺表達為其他類似感覺,并經(jīng)常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的話,通感能力是可以在人的本能基礎上獲得發(fā)展的,當然感知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自覺的提高。
曾經(jīng)聽一個語文教育學家這么說過:“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指望審美感會自發(fā)的形成,必須有目標明確的工作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在這里,教師面前展開了一個廣闊的活動天地?!比绾螛淞W生初步的審美感知呢?我們就應該緊扣教材,挖掘種種課型里美的因素,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因為在我們的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美的因素,有無產(chǎn)階級光輝思想的美;有崇高思想境界的美;有藝術形象的美;有文章結構的美;有語言形式的美;還有題材新穎的美等。這些都表明我們的語文教材,力求通過形象、通過美,讓學生去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去認識世界。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應讓學生感受到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祖國語言。而我們的語文老師有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