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江
把器樂引進音樂課堂,不僅深受孩子們的喜歡,還能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我校在近幾年的器樂進課堂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通過學習打擊樂器、電子琴、口琴、豎笛等樂器,不僅增強了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能,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思維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音樂教育理念。音樂教育的首要目的與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受教育者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興趣一經被開發(fā),就會使兒童產生愉快的情緒及主動的學習音樂的意志等心理狀態(tài)。音樂課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形式,關鍵還看老師怎么去引導,充分發(fā)揮每個孩子的作用,調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器樂帶進音樂課堂,充分的發(fā)揮了器樂的直觀生動性,使孩子們有更大的興趣去上好音樂課。
許多人認為音樂是快樂的代名詞,音樂教師是傳遞快樂的使者。要做真正的快樂使者,就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器樂引入音樂課堂,改變以往課堂的刻板、單一。學生手頭上有樂器,就好像手上有盒五顏六色的水彩筆,它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音樂課堂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定能把張白紙描繪得五彩繽紛。
器樂進入課堂,使學生的合唱水平也得以提高。合唱歌曲在中學音樂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也是歌曲教學中的難點,對于合唱水平不高的班級就更是難上加難。自從學生手上有樂器后,合唱歌曲的教學得到較好的效果。如: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材中的《紅河谷》就是一首兩聲部的歌曲。在教這首歌曲時,我采用先奏為主的方法,先把歌曲的高、低聲部用樂器演奏出來。首先,把學生分成兩個聲部,低聲部的同學按歌曲的節(jié)奏拍手,熟悉歌曲的節(jié)奏感,感受歌曲的連貫性,然后用豎笛或者口琴試奏低聲部旋律,使低聲部的學生頭腦中有其聲部旋律。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學習高聲部,最后兩個聲部同時試奏,幫助解決合唱時的音準問題,學生的音準解決了,再學歌詞就不成問題了。熟練后可以相互交換角色進行合奏、合唱,或者部分學生用樂器吹著伴奏、部分同學合唱,對歌曲進行鞏固練習,使所學的《紅河谷》這首歌曲的合唱效果更和諧。這樣教學的效果得到了提高,改變了學生害怕合唱的心理,提高了學生的合唱水平。
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yǎng)對音樂學習的志趣,是音樂教育至關重要的必備條件,也是音樂教學首要目標。因此,必須在音樂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逐步培養(yǎng)對音樂的感情,這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
在音樂教學中,常見的樂器可分兩大類:打擊樂器和有固定音高的簡易樂器。作為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合適的樂器。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選擇打擊樂器。如:木魚、碰鈴、雙響筒、鈴鼓、三角鐵等。讓學生通過敲擊,拍打、搖動等方法,使樂器發(fā)出聲音,指導他們?yōu)楦枨渖虾唵喂?jié)奏型的打擊樂。以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和相互協(xié)調的能力。然后再加入有固定音高的豎笛、口琴等簡易樂器,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并且能通過演奏來表達音樂的情感。器樂教學不是單純的學習演奏方法和技巧,而是通過演奏來表達音樂的情感,所以器樂教學一開始就要盡快與演奏樂曲、表現(xiàn)音樂結合起來。
器樂教學作為音樂課堂的教學形式之一,也是我們現(xiàn)在要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相信我們以后會更好的利用和廣泛的推廣,成為學生們的“良師益友”。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