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周衛(wèi)平,楊維
摘要:“問題導教法”是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貫徹新課改教學理念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問題導教法運用得當,能不斷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素質。
關鍵詞:問題;問題導教法;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4-0116-02
“問題導教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呈現(xiàn)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師生互動,逐步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怎樣才能搞好問題導教呢?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學生、鉆研教材,設計好導教問題
問題導教法運用是否得當,關鍵是課堂問題設置是否得當。首先,教學設置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應圍繞教材和大綱,必須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課前備課,必須深鉆教材和教學大綱,圍繞教材和大綱而設置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如果上課時,補充的課外內容過多,教學偏離了教材和大綱,教學任務未完成,則是不成功的課。其次,提供學生探究學習的問題,必須是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提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不能過難,也不能太容易。再次,對于過難或缺少輔助知識的內容,教師應在學案中提前補充相關知識。如高一新課——地球的自轉,學生還沒有“角速度”和“線速度”的概念,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應在學案中為學生提供角速度和線速度的相關知識:角速度——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所轉的角度。線速度——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所轉的弧長。如圖1,作圓周運動的物體,從A運動到B所用時間為t秒,AB弧長為L米,轉動的角度為φ,則該物體做圓周運動:角速度:ω=φ/t,線速度:V=L/t。最后,問題設置,應是逐步加深,循序漸進。教學中為學習提供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盡力做到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一個問題的解決為后一問題解決提供鋪墊。這樣既利于學生的學習、探究,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講授高一新課——“地方時、區(qū)時和日界線”時,筆者在學生完成基礎知識自主學習后所設置供學生探究的一序列問題如下:
探究討論:
1.讀下圖,在圖上標注各經線的經度數(shù):
2.當北京時間為8:00時,東京(東九區(qū))、開羅(東二區(qū))、倫敦(零時區(qū))各是什么時間?
3.當北京時間為9:00時,北京地方時是多少?(設北京地理坐標:116°E,39°50′N)
4.某一客機于北京時間2011年9月13日上午8:30從上海西飛,5小時后抵達開羅,問此時北京時間、開羅時間各是多少?
5.某客機于北京時間2011年10月31日上午9:00從香港東飛,15小時后抵達華盛頓(西五區(qū)),問此時香港時間、華盛頓時間?
二、做好課堂教學六步
“問題導教法”模式課堂教學六步是:強化—置疑—師生互動—評判—升華—鞏固提高。
1.強化——新課前對舊知的強化。課前復習所設置的問題,既要精簡,又要有利于學生加深、鞏固舊知,并能對舊知恰當升華,同時又要占時不多,不能對新課帶來影響。筆者在上“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新課前,對舊知識復習鞏固所設置的問題是:①左圖中,字母a—k各代表什么?有化石的是字母 。②請解釋請解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③請解釋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的成因。
2.置疑——課件展示本堂課所設置的若干問題,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如前面所說,問題設置,應圍繞教材,必須完成教學任務;問題設置,應是逐步深入,循序漸進;問題設置符合認知結構體系。如筆者上“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新課——大氣的垂直分層和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為學生設置如下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并用課件分批展示:活動1.閱讀教材P43,探究討論如下問題:①大氣分哪幾層?各層大致高度是多少?各層隨高度增加氣溫怎樣變化?②為什么說,平流層適宜高空飛行?③為什么對流層對人類的影響最大?活動2.閱讀教材P12和P44-45,探究討論以下問題:太陽輻射的波長范圍按波長范圍分為哪幾段?能量主要集中在哪個波段?為什么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比例為平原地區(qū)的近20倍?在白天,為什么陰天的氣溫比晴天低?為什么晴天的天空多呈蔚藍色?活動3.從教材P44中獲取知識,完成下表。
活動4.探究討論以下問題:為什么對流層的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凍為什么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晚?為什么月球表面的晝夜溫差大,而地面晝夜溫差???為什么過去北方農民晚秋和初冬常在菜地里人造煙幕,現(xiàn)在卻改用薄膜大棚種菜?活動5、閱讀教材P45,探究討論下圖中的數(shù)字1-10各代表什么?
3.師生互動——學生圍繞課件展示的若干問題,自主學習、探究,求助同學、老師幫助,以獲取問題答案;老師則為學生作向導——適當提示、啟迪學生,解答部分學生疑惑。在此,老師應搞好組織好教學,注意巡視全班,并根據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狀況,及時作好引導和調整。
4.評判——學生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一次探究活動),學生代表匯報學習成果,老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成果進行評判。在此,老師應注意及時矯正學生知識錯誤,并對鉆研知識的不透徹作恰當補充、提升。
5.升華——學生代表在老師的引導下,將本節(jié)內容作歸納總結。老師作好知識體系的補充,達到強化和系統(tǒng)化本節(jié)知識的目的。如高一新課“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知識歸納小結:①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組成:干潔空氣、水汽、雜質;分層:自下而上——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②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效應:大氣逆輻射。
6.鞏固提高——課件展示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供學生鞏固練習。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知識程度和心智水平設置。不能脫離教材和大綱,也不能超出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如高一新課“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課堂練習設置:
單項選擇題:
①云、霧、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在(?搖?搖)。
A.對流層?搖?搖B.平流層?搖?搖C.臭氧層?搖?搖D.高層大氣
②大氣的保溫效應主要是由于(?搖?搖)。
A.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陽輻射的紅外線,臭氧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而增溫
B.大氣逆輻射是對地面輻射損失熱量的補償
C.大氣中的云層和塵埃對地面輻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氣熱容量大,容易降溫
第二題,運用本節(jié)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黃昏,以及陰天,天空為什么仍是明亮的?過去江南農民在寒冬,為什么要在菜地里人造煙幕?如今農民早稻育秧要用薄膜,為什么?
三、做好反饋
教學反饋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老師應及時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練習情況和作業(yè)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疏導——引導思路、啟迪思維;對個別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endprint
摘要:“問題導教法”是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貫徹新課改教學理念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問題導教法運用得當,能不斷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素質。
關鍵詞:問題;問題導教法;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4-0116-02
“問題導教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呈現(xiàn)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師生互動,逐步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怎樣才能搞好問題導教呢?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學生、鉆研教材,設計好導教問題
問題導教法運用是否得當,關鍵是課堂問題設置是否得當。首先,教學設置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應圍繞教材和大綱,必須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課前備課,必須深鉆教材和教學大綱,圍繞教材和大綱而設置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如果上課時,補充的課外內容過多,教學偏離了教材和大綱,教學任務未完成,則是不成功的課。其次,提供學生探究學習的問題,必須是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提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不能過難,也不能太容易。再次,對于過難或缺少輔助知識的內容,教師應在學案中提前補充相關知識。如高一新課——地球的自轉,學生還沒有“角速度”和“線速度”的概念,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應在學案中為學生提供角速度和線速度的相關知識:角速度——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所轉的角度。線速度——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所轉的弧長。如圖1,作圓周運動的物體,從A運動到B所用時間為t秒,AB弧長為L米,轉動的角度為φ,則該物體做圓周運動:角速度:ω=φ/t,線速度:V=L/t。最后,問題設置,應是逐步加深,循序漸進。教學中為學習提供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盡力做到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一個問題的解決為后一問題解決提供鋪墊。這樣既利于學生的學習、探究,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講授高一新課——“地方時、區(qū)時和日界線”時,筆者在學生完成基礎知識自主學習后所設置供學生探究的一序列問題如下:
探究討論:
1.讀下圖,在圖上標注各經線的經度數(shù):
2.當北京時間為8:00時,東京(東九區(qū))、開羅(東二區(qū))、倫敦(零時區(qū))各是什么時間?
3.當北京時間為9:00時,北京地方時是多少?(設北京地理坐標:116°E,39°50′N)
4.某一客機于北京時間2011年9月13日上午8:30從上海西飛,5小時后抵達開羅,問此時北京時間、開羅時間各是多少?
5.某客機于北京時間2011年10月31日上午9:00從香港東飛,15小時后抵達華盛頓(西五區(qū)),問此時香港時間、華盛頓時間?
二、做好課堂教學六步
“問題導教法”模式課堂教學六步是:強化—置疑—師生互動—評判—升華—鞏固提高。
1.強化——新課前對舊知的強化。課前復習所設置的問題,既要精簡,又要有利于學生加深、鞏固舊知,并能對舊知恰當升華,同時又要占時不多,不能對新課帶來影響。筆者在上“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新課前,對舊知識復習鞏固所設置的問題是:①左圖中,字母a—k各代表什么?有化石的是字母 。②請解釋請解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③請解釋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的成因。
2.置疑——課件展示本堂課所設置的若干問題,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如前面所說,問題設置,應圍繞教材,必須完成教學任務;問題設置,應是逐步深入,循序漸進;問題設置符合認知結構體系。如筆者上“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新課——大氣的垂直分層和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為學生設置如下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并用課件分批展示:活動1.閱讀教材P43,探究討論如下問題:①大氣分哪幾層?各層大致高度是多少?各層隨高度增加氣溫怎樣變化?②為什么說,平流層適宜高空飛行?③為什么對流層對人類的影響最大?活動2.閱讀教材P12和P44-45,探究討論以下問題:太陽輻射的波長范圍按波長范圍分為哪幾段?能量主要集中在哪個波段?為什么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比例為平原地區(qū)的近20倍?在白天,為什么陰天的氣溫比晴天低?為什么晴天的天空多呈蔚藍色?活動3.從教材P44中獲取知識,完成下表。
活動4.探究討論以下問題:為什么對流層的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凍為什么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晚?為什么月球表面的晝夜溫差大,而地面晝夜溫差???為什么過去北方農民晚秋和初冬常在菜地里人造煙幕,現(xiàn)在卻改用薄膜大棚種菜?活動5、閱讀教材P45,探究討論下圖中的數(shù)字1-10各代表什么?
3.師生互動——學生圍繞課件展示的若干問題,自主學習、探究,求助同學、老師幫助,以獲取問題答案;老師則為學生作向導——適當提示、啟迪學生,解答部分學生疑惑。在此,老師應搞好組織好教學,注意巡視全班,并根據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狀況,及時作好引導和調整。
4.評判——學生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一次探究活動),學生代表匯報學習成果,老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成果進行評判。在此,老師應注意及時矯正學生知識錯誤,并對鉆研知識的不透徹作恰當補充、提升。
5.升華——學生代表在老師的引導下,將本節(jié)內容作歸納總結。老師作好知識體系的補充,達到強化和系統(tǒng)化本節(jié)知識的目的。如高一新課“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知識歸納小結:①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組成:干潔空氣、水汽、雜質;分層:自下而上——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②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效應:大氣逆輻射。
6.鞏固提高——課件展示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供學生鞏固練習。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知識程度和心智水平設置。不能脫離教材和大綱,也不能超出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如高一新課“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課堂練習設置:
單項選擇題:
①云、霧、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在(?搖?搖)。
A.對流層?搖?搖B.平流層?搖?搖C.臭氧層?搖?搖D.高層大氣
②大氣的保溫效應主要是由于(?搖?搖)。
A.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陽輻射的紅外線,臭氧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而增溫
B.大氣逆輻射是對地面輻射損失熱量的補償
C.大氣中的云層和塵埃對地面輻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氣熱容量大,容易降溫
第二題,運用本節(jié)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黃昏,以及陰天,天空為什么仍是明亮的?過去江南農民在寒冬,為什么要在菜地里人造煙幕?如今農民早稻育秧要用薄膜,為什么?
三、做好反饋
教學反饋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老師應及時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練習情況和作業(yè)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疏導——引導思路、啟迪思維;對個別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endprint
摘要:“問題導教法”是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貫徹新課改教學理念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問題導教法運用得當,能不斷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素質。
關鍵詞:問題;問題導教法;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4-0116-02
“問題導教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呈現(xiàn)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師生互動,逐步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怎樣才能搞好問題導教呢?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學生、鉆研教材,設計好導教問題
問題導教法運用是否得當,關鍵是課堂問題設置是否得當。首先,教學設置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應圍繞教材和大綱,必須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課前備課,必須深鉆教材和教學大綱,圍繞教材和大綱而設置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如果上課時,補充的課外內容過多,教學偏離了教材和大綱,教學任務未完成,則是不成功的課。其次,提供學生探究學習的問題,必須是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提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不能過難,也不能太容易。再次,對于過難或缺少輔助知識的內容,教師應在學案中提前補充相關知識。如高一新課——地球的自轉,學生還沒有“角速度”和“線速度”的概念,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應在學案中為學生提供角速度和線速度的相關知識:角速度——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所轉的角度。線速度——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所轉的弧長。如圖1,作圓周運動的物體,從A運動到B所用時間為t秒,AB弧長為L米,轉動的角度為φ,則該物體做圓周運動:角速度:ω=φ/t,線速度:V=L/t。最后,問題設置,應是逐步加深,循序漸進。教學中為學習提供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盡力做到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一個問題的解決為后一問題解決提供鋪墊。這樣既利于學生的學習、探究,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講授高一新課——“地方時、區(qū)時和日界線”時,筆者在學生完成基礎知識自主學習后所設置供學生探究的一序列問題如下:
探究討論:
1.讀下圖,在圖上標注各經線的經度數(shù):
2.當北京時間為8:00時,東京(東九區(qū))、開羅(東二區(qū))、倫敦(零時區(qū))各是什么時間?
3.當北京時間為9:00時,北京地方時是多少?(設北京地理坐標:116°E,39°50′N)
4.某一客機于北京時間2011年9月13日上午8:30從上海西飛,5小時后抵達開羅,問此時北京時間、開羅時間各是多少?
5.某客機于北京時間2011年10月31日上午9:00從香港東飛,15小時后抵達華盛頓(西五區(qū)),問此時香港時間、華盛頓時間?
二、做好課堂教學六步
“問題導教法”模式課堂教學六步是:強化—置疑—師生互動—評判—升華—鞏固提高。
1.強化——新課前對舊知的強化。課前復習所設置的問題,既要精簡,又要有利于學生加深、鞏固舊知,并能對舊知恰當升華,同時又要占時不多,不能對新課帶來影響。筆者在上“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新課前,對舊知識復習鞏固所設置的問題是:①左圖中,字母a—k各代表什么?有化石的是字母 。②請解釋請解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③請解釋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的成因。
2.置疑——課件展示本堂課所設置的若干問題,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如前面所說,問題設置,應圍繞教材,必須完成教學任務;問題設置,應是逐步深入,循序漸進;問題設置符合認知結構體系。如筆者上“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新課——大氣的垂直分層和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為學生設置如下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問題,并用課件分批展示:活動1.閱讀教材P43,探究討論如下問題:①大氣分哪幾層?各層大致高度是多少?各層隨高度增加氣溫怎樣變化?②為什么說,平流層適宜高空飛行?③為什么對流層對人類的影響最大?活動2.閱讀教材P12和P44-45,探究討論以下問題:太陽輻射的波長范圍按波長范圍分為哪幾段?能量主要集中在哪個波段?為什么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比例為平原地區(qū)的近20倍?在白天,為什么陰天的氣溫比晴天低?為什么晴天的天空多呈蔚藍色?活動3.從教材P44中獲取知識,完成下表。
活動4.探究討論以下問題:為什么對流層的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凍為什么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晚?為什么月球表面的晝夜溫差大,而地面晝夜溫差???為什么過去北方農民晚秋和初冬常在菜地里人造煙幕,現(xiàn)在卻改用薄膜大棚種菜?活動5、閱讀教材P45,探究討論下圖中的數(shù)字1-10各代表什么?
3.師生互動——學生圍繞課件展示的若干問題,自主學習、探究,求助同學、老師幫助,以獲取問題答案;老師則為學生作向導——適當提示、啟迪學生,解答部分學生疑惑。在此,老師應搞好組織好教學,注意巡視全班,并根據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狀況,及時作好引導和調整。
4.評判——學生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一次探究活動),學生代表匯報學習成果,老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成果進行評判。在此,老師應注意及時矯正學生知識錯誤,并對鉆研知識的不透徹作恰當補充、提升。
5.升華——學生代表在老師的引導下,將本節(jié)內容作歸納總結。老師作好知識體系的補充,達到強化和系統(tǒng)化本節(jié)知識的目的。如高一新課“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知識歸納小結:①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組成:干潔空氣、水汽、雜質;分層:自下而上——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②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效應:大氣逆輻射。
6.鞏固提高——課件展示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供學生鞏固練習。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知識程度和心智水平設置。不能脫離教材和大綱,也不能超出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如高一新課“大氣環(huán)境”(第一課時)課堂練習設置:
單項選擇題:
①云、霧、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在(?搖?搖)。
A.對流層?搖?搖B.平流層?搖?搖C.臭氧層?搖?搖D.高層大氣
②大氣的保溫效應主要是由于(?搖?搖)。
A.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陽輻射的紅外線,臭氧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而增溫
B.大氣逆輻射是對地面輻射損失熱量的補償
C.大氣中的云層和塵埃對地面輻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氣熱容量大,容易降溫
第二題,運用本節(jié)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黃昏,以及陰天,天空為什么仍是明亮的?過去江南農民在寒冬,為什么要在菜地里人造煙幕?如今農民早稻育秧要用薄膜,為什么?
三、做好反饋
教學反饋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老師應及時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練習情況和作業(yè)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疏導——引導思路、啟迪思維;對個別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