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杰
【摘 要】時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知識訓練瑣碎、教學環(huán)節(jié)間關聯斷層、師生情感溝通牽強等一系列教學設計的“硬傷”,因而在課堂教學前實施“整體設計”十分必要。結合教學實例,談運用“整體設計”策略——抓主線、抓重點,有效把握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展現英語課堂教學的“整體美”。
【關鍵詞】小學英語整體設計設計策略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眾多教師往往花費大量時間就某單詞、詞組進行枯燥的機械訓練。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間過渡生硬,給人瑣碎、不完整的感覺,這類教學設計直接導致學生興趣不濃,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細究其因就是教師缺少對整節(jié)課的“整體設計”。筆者認為,在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時應保持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流暢性,避免破壞教學主線和教學情境,達到對學生的興趣、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等多方位的整體教學。
一、“整體設計”策略之“主線篇”
“主題”或“話題”是現行英語教材中客觀存在的教學資源。面對這樣現成的教學資源,我們不應僅僅看到它的表面特征或基本功能,而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更開闊的視野來審視它、開發(fā)它,力求得到更多、能夠激發(fā)起學生參與熱情和學習熱情的資源,譬如借助主題創(chuàng)編一條貫穿全課的主線就是整體教學設計的有效開場。這條主線猶如電影導演設計的故事線索,逐步帶領學生走向學習的高潮。當然,它也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基調、風格。
1.“開門見山”式,直入主題,簡單形象。
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下同)5A Unit 9 Shapes的A板塊時(案例見《江蘇教育》2007年第9期的本人文章),筆者便運用了“開門見山”式主線設計,先和學生用“What can you do?”進行對話,順勢引出“I can draw”,然后在黑板上畫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形狀的簡筆畫,從而形象而巧妙地呈現了本課主題兼新單詞“shapes”,接著利用讓學生畫出物體輪廓的方式逐一新授單詞triangle、rectangle、square和circle,最后仍然圍繞課文插圖中的形狀進入課文內容的學習。整個設計的主線為“主題引出——新單詞的學習——課文學習”,清晰明了,由簡單到復雜,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設疑探究”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對于小學生而言,好奇心往往能夠促使他們對某種事物、某項活動產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在這種欲望和興趣的驅動下,去探究,去思考,去學習,去發(fā)現。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抓住學生這一普遍心理,結合主題和所學內容巧妙設置一些“疑團”,而隨之展開的一步步探究學習則成為一條為學生釋疑解惑的線索,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尋求答案,更加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學習效率也隨之提高了。
以5A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的A板塊語篇教學為例(案例見《中小學外語教學》2007年第12期的本人文章),筆者在教學中采取了語篇整體性教學法,在課一開始就圍繞話題“friends”,拋出一個開放性問題“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eter?”,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學生紛紛舉手發(fā)問:Whats his name?Wheres he from?How old is he?What subjects does he study?Whats his hobby?等等,筆者將這些問題板書在黑板上,然后開始播放視頻解決其中一些難度不大的問題,再通過整體閱讀A板塊語篇進一步尋求答案,最后進入復述或復述課文大意的筆頭練習等深層次的學習。
“設疑探究式”設計遵循了“呈現疑團——主觀預測——探究學習——揭曉疑團——深入學習”的發(fā)展主線,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整體教學設計策略。
二、“整體設計”策略之“重難點篇”
1.難點前置,先入為主。
在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按照人的認知規(guī)律安排教學過程,組織學生的認知活動,力求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使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合拍,并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認知條件”。(王薔,2011)研究表明,小學生課堂學習的前二十分鐘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濃厚、接受能力較強,教師應盡量在這一時段內解決一節(jié)課的難點內容,做到“先入為主”,這樣從整體教學設計角度而言便比較得當地處理了難點,而學生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難點知識。
筆者在設計《新標準英語》Module 3 Halloween A部分對話教學時(案例見《中小學外語教學》2009年第2期的本人文章),便將文本中的新單詞“scary”和詞組“scare the people”這兩個在讀音和詞義兩方面都較難掌握的內容安排在課堂開始后十分鐘左右,筆者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在“猜謎游戲”環(huán)節(jié)和學生玩了一個“嚇人”游戲。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筆者迅速地從包內取出畫有骷髏頭的衣服穿上,在學生睜開眼的一剎那,裝鬼撲向學生,學生自然地都發(fā)出了恐懼的喊叫。學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真切體會到“scary”和詞組“scare the people”的含義。
其實,“難點前置”是每節(jié)課的設計依據,但在整體教學設計中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從整體把握了教學重點的時機才能保證整節(jié)課的整體性。
2.巧用“三步法”,有效突出重點。
在進行整體設計時,首先要找準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其次要保證有充足的時間來突出重點。筆者在教學中通常采用“三步法”,即“呈現——操練——鞏固”來實現重點的落實。以6A第三單元的重、難點內容“Be動詞的過去式”為例。
第一步:呈現。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因此在呈現時要找準新舊知識的鏈接點,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fā),便于學生理解。筆者先通過呈現時間8:40(此為開始上課時間)引出舊知識“now”,在呈現時間8:35引出新詞組“just now”和“a moment ago”,然后板書句子:“8:40—now— I am in the classroom now. 8:35—just now—I was in the office just now.”學生通過看板書初步感知現在時和過去時的句型區(qū)別。
第二步:操練。筆者拿出手機,先放在桌子上,過一會兒再放到電視機上,引導學生說以下句子:The mobile phone is on the TV now. It was on the desk just now(a moment ago).這些新語言知識最終還是要在對話中操練,因此筆者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逐步展開和學生的對話,引出句子“Where is ...?/Where was it just now?/Where was it a moment ago?”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鞏固打下基礎。
第三步:鞏固。鞏固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任務不應是教師主宰的問答對話,相反,應該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明確重點知識(新知識)的應用情景,并積極調動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后將語言輸出。筆者在新授完“was”后設計了如下對話,讓學生完成填空。
Its 4:00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Peter is looking for his football.
Peter:Mum,where is my football?
Mum:Its in your study.
Peter:No,it isnt there now.
Mum:But it was there yesterday.
Peter:Yes,it was near the door a moment ago.
Mum:Oh,look,our cat Miaomiao is playing with it in the garden.
這一充滿生活氣息的對話,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匹配,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對重點知識內容的理解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