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奉城分院 藥劑科, 上海, 201411)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臨床較常見的消化疾病,其中老年男性、合并消化性潰瘍患者是重度RE的高發(fā)人群。RE主要是由各種原因?qū)е挛?、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進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性病變,常見胃灼熱、反酸、胃灼熱胸痛、消化管出血及吞咽困難等臨床癥狀。在內(nèi)鏡下可見黏膜水腫、 破損、潰瘍等[1]。目前臨床主要聯(lián)合抑酸劑和促胃動力藥治療,有多篇文獻已報道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和西沙必利聯(lián)合療效顯著。本研究通過對比14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服用雷貝拉唑或奧美拉唑聯(lián)合西沙比利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消化內(nèi)科治療的14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入院先后分為A組與B組,每組73例。其中A組男41例,女32例;年齡21~69歲,平均(43.5±11.6)歲;癥狀積分為(4.32±2.71)分; 24 h 食管pH監(jiān)測顯示 pH<4的總時間為(8.91±2.63) h、總反流次數(shù)平均為(131.32±11.46)次。B組男40例,女33例;年齡19~68歲,平均(42.1±10.7)歲;癥狀積分為(4.29±2.83)分,24 h 食管pH監(jiān)測顯示pH<4的總時間為(9.11±2.74) h、總反流次數(shù)平均為(134.68±12.48)次。2組在性別、年齡、癥狀積分、LA分級構(gòu)成、食管pH指標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患者均有胃灼熱癥狀且內(nèi)鏡下證實為RE; 在第1次胃鏡檢查前的7 d內(nèi)至少有2 d有過胃灼熱感;均有一定程度的胸骨后灼痛感、反酸、咳喘等臨床表現(xiàn);經(jīng)13CO2尿素呼氣試驗,證實為幽門螺桿菌陰性。排除標準:有胃或食管手術(shù)史者;納入研究前4 d內(nèi)有消化道出血征象者;內(nèi)鏡顯示為上消化道惡性病變、消化性潰瘍;胃或食管有其他病變或異形;有酗酒史或濫用藥物史者;嚴重心、肝、腎等障礙或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妊娠、哺乳期婦女;近1個月無胃腸道藥物治療史。
本研究采用意向性治療原則(ITT), 臨床各項指標和參數(shù)按ITT分析。A組患者給予雷貝拉唑腸溶片(商品名:波利特,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10 mg/d, 同樣服用西沙比利10 mg/d; 而B組患者服用奧美拉唑腸溶片(商品名:奧西康,江蘇聯(lián)環(huán)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 mg/d, 加服西沙比利(浙江京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0 mg/d。2組均用藥8周作為治療終點。治療過程中必要時允許服用氫氧化鋁鎂作為解救治療。
在醫(yī)護人員幫助下要求患者記錄第2天、第8天、8周結(jié)束時發(fā)生胃灼熱感的程度和頻率。治療前和治療4、8周后行內(nèi)鏡檢查觀察炎癥愈合情況,統(tǒng)計治愈率。治療前和治療4、8周后分別統(tǒng)計24 h pH<4的總時間和反流次數(shù)。記錄治療期間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癥狀積分:癥狀積分為胃灼熱感的程度乘以頻率,總積分: 0~9分。胃灼熱感的程度計分:0分:無胃灼熱癥狀; 1分:輕度胃灼熱感,患者無明顯不適癥狀; 2分:中度胃灼熱感,患者雖有不適癥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 3分:重度胃灼熱感,患者有明顯不適癥狀且影響到日常生活。胃灼熱感發(fā)生頻率計分: 0分:未發(fā)生; 1分:偶爾發(fā)生,發(fā)生時間<6 h; 2分:經(jīng)常發(fā)生,發(fā)生時間6~12 h; 3分: 持續(xù),發(fā)生時間>12 h。
內(nèi)鏡下療效:應用Olympus CV-260電子胃鏡(Olympus光學工業(yè)株式會社)檢查食管、胃、十二指腸至降部。采用1994年世界胃腸病大會洛杉磯分級系統(tǒng)(LA)分級標準評價食管炎的嚴重程度[2],分為A、B、C、D四級。治療結(jié)束后以內(nèi)鏡下見黏膜沒有糜爛及破損評價為治愈。
2組患者都有很高的依從性,僅A組1例患者因個人申請中途更改治療方案進入B組治療。按ITT納入原則,中途放棄的2例患者歸入未治愈,更改治療方案的患者仍歸入A組統(tǒng)計。
2組患者經(jīng)8周治療均獲良好療效,患者胃灼熱、反酸、胸骨后灼痛感、咳喘等癥狀明顯減輕。僅14患者見輕微消化道不良反應如腹痛、腹瀉, 4例患者見輕微頭痛癥狀。用藥后每2周復查肝腎功能、ECG、血、尿、糞常規(guī)均示正常。
第4周時,A組治愈65例,有效率為89.0%, B組治愈53例,有效率為72.6%, 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第8周時,A組治愈68例,有效率為93.2%, B組治愈66例,有效率為90.4%, 2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治療4周后,2組患者治療后24 h的pH<4反流次數(shù)和pH<4反流時間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A組患者治療后24 h的pH<4反流次數(shù)和pH<4反流時間均顯著低于B組(P<0.05)。治療8周后,2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pH監(jiān)測指標變化
2組藥物治療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癥狀積分均顯著下降(P<0.01)。在治療第2、8天A組患者癥狀積分顯著低于B組(P<0.05或P<0.01), 治療8周后2組患者癥狀積分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目前較常見的消化內(nèi)科疾病,屬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種[3]。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多樣,如進行性系統(tǒng)性硬化癥、妊娠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嘔吐、長期置管等原因均可引起內(nèi)容物反流和食管黏膜破損誘發(fā)RE[4]。RE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抑制胃酸和減少反流,故臨床上多選用抑酸劑聯(lián)合促胃動力藥。奧美拉唑作為第一代PPI藥物,其抑酸效果肯定,在本研究中也證實,B組患者經(jīng)8周治療可獲與雷貝拉唑相似的療效。雷貝拉唑作為新一代可逆性PPI制劑,有文獻報道它的體外抗分泌活性是奧美拉唑的2~10倍,其抑酸作用迅速且持續(xù)[6]。在控制24 h胃內(nèi)pH值<4的反流時間和次數(shù)方面,治療4周時雷貝拉唑組顯著少于奧美拉唑組,這主要是由于雷貝拉唑和奧美拉唑pKa值不同,雷貝拉唑的pKa值較高(pKa≈5)。在胃內(nèi)pH一定時,藥物的離解能力隨pKa值的增高而增強,能快速達到血液中藥物離子濃度峰值,實現(xiàn)快速且持久的抑酸作用[7-8]。而且,雷貝拉唑在新、舊壁細胞中的聚積濃度均高于奧美拉唑,能快速抑酸且長期維持在較高的水平[9]。此外,雷貝拉唑還具有其他PPI藥物所不具備的特點。有研究表明,在眾多PPI藥物中,雷貝拉唑是唯一能增加實驗動物胃粘蛋白和黏液生成的藥物,故其可能擁有獨特的在酸相關(guān)疾病治療中起保護上消化道黏膜的附加臨床優(yōu)勢[10]。所以,即使抑酸能力相對較差,雷貝拉唑也可表現(xiàn)出良好的治愈率。Delaney等多變量分析顯示,胃灼熱是與RE最相關(guān)的癥狀[11]。故在本試驗研究中以癥狀積分即胃灼熱感程度×頻率作為首要療效指標。此外,由于黏膜的愈合情況與24 h胃內(nèi)pH>4的時間直接相關(guān), RE患者胃內(nèi)24 h pH>4時間越長,越有利于反流癥狀的緩解和食管炎的愈合。故在本試驗中以24 h pH<4的反流時間和反流次數(shù)也作為療效指標。臨床在應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治療RE時,雷貝拉唑和奧美拉唑具有相似的緩解癥狀和促進RE愈合的能力及安全性。但是雷貝拉唑相對有起效快、療效穩(wěn)定的優(yōu)勢,如患者主訴癥狀較多或老年患者,可優(yōu)先考慮雷貝拉唑。
[1] 孫義勝. 奧美拉唑聯(lián)合西沙比利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療效觀察[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08, 5(21): 1341.
[2] 李本華. 85例反流性食管炎臨床分析[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0, 7(14): 1443.
[3] Chandrasoma P T. Histologic defini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3, 29(4): 460.
[4] 李艷梅, 蘇秉忠, 宋建忠. 胃食管反流病的癥狀評分及內(nèi)鏡下表現(xiàn)的對照研究[J]. 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 2006, 23(01): 7.
[5] 尹洪民, 李增霞. 反流性食管炎160例臨床分析[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11, 20(17): 2111.
[6] 李佳彧. 質(zhì)子泵抑制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療效觀察[D]. 吉林大學, 2006.
[7] 丁維嶺. 奧美拉唑和雷貝拉唑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比較[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0, 5(26): 59.
[8] 王瓅玨, 唐惠林, 荊珊, 等. CYP2C19基因多態(tài)性對奧美拉唑藥動學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J]. 中國藥學雜志, 2013, 48(05): 374.
[9] 賈燕, 趙延梅. 藥物治療74例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分析[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3, 33(08): 6.
[10] Cicala M, Emerenziani S, Guarino MP, et al. Proton pump inhibitor resistance, the real challenge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39): 6529.
[11] Delaney B C, Fujimoto K.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y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 Aliment Pharmaeol Ther, 2004, 2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