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雪花 陳華 袁小梅 楊力鋮
摘要:互聯(lián)網(wǎng)以其便捷實用、涵蓋面廣和迅猛發(fā)展的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網(wǎng)絡時代背景下,如何運用網(wǎng)絡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必須直面和努力破解的新課題。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南華工商學院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就網(wǎng)絡溝通方式、微博使用和校園網(wǎng)絡使用情況等三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過程與結果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實踐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wǎng)絡溝通;微博;校園網(wǎng)絡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266-04
隨著網(wǎng)絡社會的到來,網(wǎng)絡在大學校園已經直接服務于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以及管理、服務、育人等各個方面,網(wǎng)絡已經成為高校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wǎng)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尤其是對思想意識的影響是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并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拓展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徑”、“要加強對大學生網(wǎng)絡虛擬群體等新型大學生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強校園網(wǎng)的建設,使網(wǎng)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1]目前正是我院全面深入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階段,對我院的網(wǎng)絡思想教育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有望在我院探尋一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創(chuàng)建一個新平臺,對促進我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深遠的意義。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和測量方法。從南華工商學院隨機抽取10個自然班(含兩個年級,三個專業(yè)),400多名學生作為被試,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題目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施測,實際發(fā)放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401份,有效率為95.5%,本次調查有效。被試的基本資料情況包括:年級、專業(y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用SPSS18.0分析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注:樣本數(shù)為401,沒有缺失值。從表1可以看出,參與調查的男生有136人(占總數(shù)33.9%),女生有265人(占總數(shù)66.1%),男女比例大約是1∶2,這與該學院計算機專業(yè)男女比例約3∶1,會計專業(yè)男女比例約1∶5和金融專業(yè)男女比例約1∶1有關。參與調查的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共有130人(占總數(shù)32.4%),其中包括19位男生和111位女生,金融專業(yè)的學生有181人(占總數(shù)45.1%),其中包括64位男生和117位女生,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有90人(占總數(shù)22.4%),其中包括53位男生和37位女生。參與調查的學生2012級有176人(占總數(shù)43.9%),其中包括男生48人,女生128人;2011級有225人(占總數(shù)56.1%),其中男生88人,女生137人。參與調查的學生是獨生子女的有68人,其中包括男生25人(占總數(shù)17.0%),女生43人;非獨生子女的有333人(占總數(shù),83.0%),其中包括男生111人,女生222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例是1∶5,這與我們認知中90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不太相符,實際上隨機抽取的結果表明獨生子女人數(shù)并不多。從整體上來說,調查對象在性別、年級、專業(yè)和是否獨生子女方面都具有代表性。
2.工具與材料。測量工具為《關于網(wǎng)絡使用情況的調查問卷》(自編);統(tǒng)計工具為spss18.0;分析方法為統(tǒng)計分析法、文獻分析法。
二、結果與分析
1.學生基本情況。問卷1~6題設置為第一部分:學生基本情況調查,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使用網(wǎng)絡的年限普遍在6年以上,主要采用手機和電腦上網(wǎng)。
2.網(wǎng)絡溝通方式。問卷第7~16題設置為第二部分:網(wǎng)絡溝通方式調查,從表3可以看出:(1)在對待網(wǎng)絡交流溝通的態(tài)度上,學生表示喜歡(第7題選A)和可以接受(第7題選B)的占87.5%,說明學生普遍接受網(wǎng)絡溝通的方式,并認為網(wǎng)絡交流能傳達自己的意思(第8題選A和B,分別占25.4%和52.9%)。(2)在眾多的網(wǎng)絡溝通方工具中,經常使用博客等日志(第10題-1選A,占10%)和論壇(第10題-3選A,占8.7%)進行交流的學生較少,大部分學生選擇MSN、QQ等聊天工具(第10題-2選A,占81.3%)和微博(第10題-4選A,占99.1%)進行交流。(3)在班Q群信息中,主要包含通知性內容(第11題選A)、隨便閑聊(第11題選D)和學習交流(第11題選C),而對待這些內容上,學生普遍采取“偶爾,看心情回復”(第12題選B,占42.1%)和“知道了就好,沒必要回復”(第12題選C,占39.7%)的態(tài)度占了絕大多數(shù)。(3)在與輔導員交流方面,學生表示希望和輔導員交流的內容主要包含學習情況(第14題選A,占58.4%)和班級情況(第14題選F,占40.2%),并表示“請假、班級事務等事務性問題”(第9題選C,占37.4%)和“當面難言的一些問題”(第9題選D,占40.4%)會選擇在網(wǎng)絡上與輔導員溝通;在與輔導員溝通的方式上,學生最常采用是面對面(第13題選F,占52.9%)的傳統(tǒng)交流方法,同時他們希望輔導員能以個別面談、Q聊和微聊(第15題選B、C和D)等比較隱私的方式進行交流;并希望在與輔導員交流時,得到學習、就業(yè)、人生規(guī)劃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幫助。
3.微博使用情況調查。問卷第16~24題設置為第三部分:微博使用情況調查,從表4可以看出:(1)從開通微博的時間上看,學生開通兩年以上的占40.4%(第17題選B),說明這部分學生在上大學前就已經開通微博,兩年內的占36.4%(第17題選D),即說明這部分學生主要是在上大學后開通微博的。(2)從使用微博的目的上看,學生開通并使用微博主要在于微博“快捷方便,隨時記錄生活”(第18題選A)、便于“消遣、娛樂、打發(fā)時間”(第18題選B)以及能很好地“擴寬視野,學習新知識”(第18題選C)。(3)從用微博和老師溝通上看,學生在微博上關注的老師數(shù)量較少(第19題選A“沒有關注”占38.4%和B“1-3個”占48.4%),并且溝通的頻率也較低(第20題選A“沒有”占51.9%和B“偶爾”占43.6%),在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或者困惑的時候,利用微博私信和老師溝通的學生也不多(第21題選C,占20%),學生更愿意采用傳統(tǒng)的面談和電話溝通的方式(第21題選A“打電話直接傾訴”占26.9%和B“到辦公室去談”占40.6%),對待這種交流方式的態(tài)度是很多學生表示無所謂(第22題選B,占45.6%)。(4)在看待微博交流的優(yōu)劣勢上,很多學生表示微博交流能降低與老師交流的緊張感,方便快捷,便于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私信功能也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不足在于很多時候反饋不及時,交流也不深入,有時表達和理解不一致,使得有些真實信息無法通達,而且對一些突發(fā)的緊急的事件無法及時做出處理(第23、24題,開放題)。
4.校園網(wǎng)絡使用情況調查。問卷第25~32題設置為第四部分:校園網(wǎng)絡使用情況調查,從表5可以看出:(1)從對校園文化活動的了解來看,學生主要通過校園傳統(tǒng)宣傳手段(第25題選A,占40.4%)和班Q群信息(第32題選B,占37.7)等途徑進行了解;對學校的氛圍感受方面,不少學生表示學?;顒佣鄻?,比較關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也可以通過課堂和網(wǎng)絡獲得(第26題),但在對校園網(wǎng)絡內容和校風優(yōu)劣方面,學生存在不同的看法(第27題)。(2)從校園網(wǎng)絡內容上看,學生主要關注“校園通知”、“校園新聞、活動報道”和“就業(yè)信息”等內容(第28題選B、D和F),最感興趣的是“校園通知(放假、考試等公告)”(第29題B,占82.0%),同時學生表示自己使用校園網(wǎng)絡的頻率不高(第30題D“沒什么事都不上”,占57.9%)。(3)從對待校園網(wǎng)絡的態(tài)度上看,對于校園網(wǎng)絡上的不良言行大部分學生采取旁觀者的心態(tài)(第31題C“冷處理,靜觀事態(tài)的發(fā)展”占55.4);但對于校園網(wǎng)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學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校園網(wǎng)絡是學校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是獲取各類知識的寶庫(第32題選A、B和C)。
三、結論
從網(wǎng)絡溝通方式調查可以看出,學生普遍表示喜歡網(wǎng)絡溝通,對QQ和微博的使用率最高,認為這種溝通方式能很好地用于校園學習和班級情況等日常交流、溝通,特別是一些當面難言的隱私等問題。從微博使用情況調查可以看出,90后不少學生在上大學前就已經開通了微博,上大學后幾乎都擁有微博,目的在于微博快捷方便,能隨時記錄生活,還能消遣、娛樂、打發(fā)時間,并有助于擴寬視野,學習新知識;但由于有時信息無法通達,對一些突發(fā)的緊急事件無法及時做出處理等原因,微博用于與老師溝通方面頻率較低。從校園網(wǎng)絡使用情況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對校園網(wǎng)有積極正面的評價,但使用的頻率并不高,主要關注的是校園通知,對于校園網(wǎng)絡上的不良言行大部分學生采取旁觀者的心態(tài)。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進步,網(wǎng)絡技術迅猛發(fā)展和日趨普及,網(wǎng)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載體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網(wǎng)絡溝通的便捷性優(yōu)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時網(wǎng)絡是把“雙刃劍”,不可避免地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大學生自我教育與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意識,此外要把開展網(wǎng)絡德育的個性化服務與網(wǎng)絡陣地建設相結合,把校園網(wǎng)建設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作用,強化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效應,最終增強高校思想教育吸引力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學習輔導讀本[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袁靜.大學生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6).
[3]殷士勇.校園網(wǎng)絡文化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08,17(3).
[4]左惟,秦霞,單曉峰,王軍.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中的問題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0,(5).
作者簡介:甘雪花(1981-),女,講師,南華工商學院;陳華(1979-),男,助教,南華工商學院;袁小梅(1982-),講師,南華工商學院;楊力鋮(1985-),助教,南華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