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星
摘 要 風鈴是日本夏季代表性的風物,在亞洲各國中,日本最盛行風鈴文化。風鈴的音色能給人帶去清涼治愈的感受。同時,風鈴背后也暗藏著日本人獨有的對季節(jié)的敏感,蘊含著他們的民族審美心理。透過了解風鈴的歷史、風鈴的種類,考察日本文藝作品中出現(xiàn)的風鈴,可以進一步深入探知日本文化的各種面貌。
關鍵詞 風物詩 風鈴文化 季節(jié)感 審美心理
中圖分類號:K9 文獻標識碼:A
Campanula - Japan's Summer "Poetic Scenery"
WANG Xiaoxing
(Japanese Department, Division of Humanities, City College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3)
Abstract Wind chimes are Japanese summer representative scenery, in Asian countries, Japan's most popular Campanula cultural. Bells sound to bring cool and refreshing the cure to the feelings of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Campanula behind also hidden Japanese unique sensitization for season, contains the national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their.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Campanula species, the Japanese literary works Campanula, can further explore various features of Japanese culture.
Key words scenery poem; campanula culture; sense of season; aesthetic psychology
風物,通常指代的是一個地方的風光景物、風俗物產(chǎn)。例如“北京風物”、“澳門風物”、“舊時風物”。風鈴則與櫻花、和服一樣,是日本的代表風物,是夏日的“風物詩”。日語“風物詩” 一詞里的“風物”與中文中的“風物”稍有差別,指的是各個季節(jié)特有的風景物產(chǎn)節(jié)慶習俗。按其字面意思,也可理解為宛如詩歌般的風俗習慣?!帮L物詩”的范圍很廣,體現(xiàn)著日本人對季節(jié)時令的敏感。
風鈴最早起源于中國,在唐代,人們在竹林的東南西北懸掛“占風鐸”以測定風向、占卜吉兇。這是風鈴的前身。隨后這一物品伴隨著佛教傳入日本,常被懸掛于寺廟的屋檐下。舊時的人們認為大風會帶來疾病和災難,而由青銅制成的“占風鐸”在大風吹動的時候,會發(fā)出沉鈍的聲響,能夠聽到這個響聲的范圍被視為“圣域”,可以避免災難。
六學集中曾有過記載:平安、鐮倉時代的貴族,將“風鐸”掛在走廊里,以求遠離疾病。漸漸這一習慣在庶民中傳播,“風鐸”開始脫離原來的用途,鐮倉時代的僧人法然上人將變化后的風鐸稱為“風鈴”。江戶時代,隨著制作工藝的進步,風鈴成為普通百姓的夏日小物。從視覺、聽覺,乃至心理層面帶給人們清涼治愈的感受。日本也形成了獨有的風鈴文化。
風鈴的種類豐富多樣,用玻璃吹制的江戶風鈴,用南部鐵器鑄造的南部風鈴,將金屬鍛造成火箸(即:火筷子)形狀的火箸風鈴,大分縣別府的竹工藝風鈴,沖繩的琉球玻璃風鈴,用色彩鮮艷的陶瓷制造的陶瓷風鈴,天然石頭制成的音色古樸的石頭風鈴等等。玻璃、金屬、陶瓷、水晶,不同的原材料創(chuàng)造了不同音色的風鈴。每一個都有獨一無二的音色。這些不同種類的風鈴中,最富盛名的當屬“江戶風鈴“和“南部風鈴”。
燒制無色透明玻璃的技術是18世紀經(jīng)由荷蘭傳入日本的,當時玻璃是十分貴重的物品。19世紀的江戶,開始大量出現(xiàn)玻璃制品,江戶時代末期用吹制法制造的風鈴開始流行。玻璃被吹制成圓形,像倒扣的茶杯,下端留有開口,開口的邊緣做成不規(guī)則的鋸齒狀,內(nèi)部用線系上被稱作“舌“的裝置,懸掛上被稱為“短冊”的帶狀紙條,字條上寫著筆致飄逸的詩句,隨風搖曳。風鈴的內(nèi)側(cè)則繪有圖案,以牽?;?、西瓜、金魚、螢火蟲等能帶給人們清涼感受的夏日風物居多。
與玻璃風鈴從視覺上呈現(xiàn)出的透明質(zhì)感不同,日本的東北地區(qū)則盛產(chǎn)外觀質(zhì)樸的鑄鐵風鈴——南部風鈴。其原材料南部鐵器為江戶時期南部藩所產(chǎn),約在如今日本東北部的巖手縣境內(nèi),其中以盛岡及水澤兩地為最主要的產(chǎn)地。大正時期,用南部鐵器鑄造的鐵制風鈴開始誕生。
南部鐵風鈴外形類似于銅鐘,聲音清脆雋永,給人帶來金屬的清涼質(zhì)感。日本巖手縣奧州市的水沢車站每年的6月到8月會在站臺懸掛大量的風鈴,曾被票選為“100個最想留下的日本聲音。”
亞洲各地中,風鈴在日本最為盛行。風鈴的音色悅耳清涼,如同大自然中的流水潺潺,鳥兒的婉轉(zhuǎn)啼鳴,風鈴不規(guī)則的叮叮當當與這些帶著生命力的音色在聽覺上形成了帶著生命靈性的通感。
南北狹長的國土、變換分明的四季造就了日本人獨有的季節(jié)感。感受纖細的他們用聲音感受著清涼,用智慧驅(qū)趕著夏日的炎熱。叮叮當當?shù)穆曇粼谒麄兊拇竽X中、身體里形成民族獨有的“條件反射”。
在《日本萬象》一書中,香港著名的旅游家蔡瀾先生曾這樣談到過風鈴:“一休和尚《狂云集》中有首風鈴詩,描寫老僧午睡給風鈴吵醒,黑澤明的《赤胡子》里,鏡頭推到一組風鈴檔,幾百個一起響聲大作,震撼力極強。最普通的風鈴是個銅鐘,里面的鐵吞掛著一長方形紙條,紙條上用毛筆寫上俳句。最喜愛的一首是:她,是不是一個住在風鈴聲中的女人?!眅ndprint
許多日本藝術作品中都能瞥見庭院里或屋檐下風鈴的影子,風鈴預示著季節(jié),營造著日本的審美氛圍。日本自由律俳句的著名俳人種田山頭火(1882年-1940年)寫過如下的俳句:
“君似將來臨,風鈴已報信?!保ɡ蠲⒆g)
近代的俳人飯?zhí)锷哕桃擦粝铝恕拌F制的風鈴,在秋風中鳴響。(林林譯)”的俳句。在夏去秋來的時刻,房檐上掛著的鐵制風鈴發(fā)出急劇的冷冰冰的鳴響,那凄涼的余韻使人清楚地感到秋天的來訪。
風鈴屬于夏天的風物,當季節(jié)過去,在秋風中響起的時候,會徒增人們的傷感。2012年由演員高倉健、田中裕子主演的電影《致親愛的你》一片中,有句用風鈴點題的臺詞——“沒有什么比錯過季節(jié)的風鈴聲更悲傷了。”夏天掛在窗邊的風鈴,到了秋天應當收起。日本人纖細的感受力和對季節(jié)的敏感可從中窺見一斑。
在制冷納涼方式變得多元化,高樓大廈不斷拔地而起的今天,風鈴不像過去那般風靡,它更多的成為了一種裝飾物,一種對舊時風物的感懷。日本人用獨特的方式感知季節(jié),詠嘆風物,他們將時令、季節(jié)、審美、文學等元素融入到了小小的風鈴中,傳承著自己獨特的風鈴文化。風鈴的外觀、音色及其背后潛藏的審美心理,給喜愛他的人們帶來了美的感召。
參考文獻
[1] 松村明,山口明穗,和田利政.旺文社國語辭典(第9版)[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6:1844.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辭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90.
[3] 江戸風鈴の歴史[OL].[2014-6-18].http://www.edofurin.com/history2.htm
[4] 日本音風景100選[OL].[2014-6-18].http://www.weblio.jp/content/水沢駅の南部風鈴
[5] 蔡瀾著,陳子善編.蔡瀾談日本.日本萬象[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10.
[6] 種田山頭火著,李芒譯[M].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9.
[7] 茂呂美耶.字解日本:衣食住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
[8] 毛曉雯.唐詩風物志[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4.
[9] NHK鑑賞マニュアル美の壺:風鈴[OL]. [2014-6-18]. http:// www.nhk.or.jp/tsubo/arc-20060714.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