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摘 要 校本教研促進了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為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提供了動力。信息技術環(huán)境特別是網絡環(huán)境讓校本教研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作為校本教研基地的學校不僅應從硬件、軟件、管理等方面為校本教研保駕護航,同時也更應為校本教研提供源源不斷的推進動力和后臺保障。
關鍵詞 校本教研 信息技術環(huán)境 職教課改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 Ping
(Jiangsu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Kunshan College,
Jiangsu Kun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Kunshan, Jiangsu 215316)
Abstract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promoted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esp.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the base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schools should not only escort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from the hardware, software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propulsion and backstage supporter for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1 校本教研的現狀及問題
當前,以“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為基礎的校本教研,在很多學校如火如荼地進行,形成了各自的鮮明特色,也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校本教研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不足也成為校本教研的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
(1)從組織上來看,教研活動的范圍只局限于一個學科或一個專業(yè)教研室內,跨學科的校內之間的教研不多,校際間教師的教學研究也是鳳毛麟角,對教師來說,與教學名師或專家之間的交流更是一種奢望;(2)從時空上來看,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必須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他們之間的對話范圍非常狹窄,時間也會非常倉促,甚至有“走過場”的嫌疑,同時教師所把握的資源和集中的智慧都相當有限,效率不高;(3)從效果上來看,教研活動普遍缺少廣泛的交流,缺少深入的研究,存在重“教”輕“研”的現象,教師的個人也反思不能進一步上升到理論層面;(4)從層次上來看,專業(yè)研究人員隊伍力量薄弱,直接用于校本教研指導的時間少、精力不足,無法滿足學校對專業(yè)引領的需求。
怎樣克服傳統的校本教研過份強調個人內省、缺乏專業(yè)引領和交流的弊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專家與一線教師的交互、校際間教師的直接對話呢?
2 信息技術對校本教研的促進作用
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當代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為人類社會由工業(yè)化社會逐步邁向信息化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不可避免地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從而使我們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目的的教研活動方式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得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成為了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和教育課程的改革的一個關鍵因素。
從宏觀層面上來說,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及構建信息化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和變革學校教研的手段、過程和結構,從而整體推進課程實施、學科教學和教研活動;并通過“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和實踐”,逐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校本教研文化;從微觀層面上來說,基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的校本教研使教師的自我反思與大范圍的交流切磋成為可能,也使教師在研究狀態(tài)下進行反思式的校本實踐和專業(yè)成長。
作為校本教研基地的學校及時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讓校本教研的邁向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從而使校本教研真正成為引領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及職教課改實驗向縱深發(fā)展的助推器。
3 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校本教研的良好環(huán)境
3.1 構建完善的信息化環(huán)境作為硬件平臺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與普及,對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及教育內容等均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孕育出了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網絡的巨大優(yōu)勢在學校教育領域已經有了充分的體現。學校首先應大力加強校園網絡的建設,使網絡為教師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等校本教研的三個核心要素提供了有效平臺。
3.2 加強理論學習和技術培訓作為軟件基礎
學校應通過組織現代教育理論、信息科學理論的學習,使教師不斷轉變觀念、增強信息化教學意識,掌握和運用基于信息化環(huán)境的教研工作方法,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要求,完成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從認知到應用的過程,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ヂ摼W發(fā)展到今天,QQ、E-mail、論壇、博客、微信等網絡交流工具層出不窮。由于網絡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些交流工具提供了向專家學習、請教,同專家交流、對話的可能。除基本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外,學校更應加強對教師掌握網絡交流工具的培訓,引導教師積極利用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充分地進行網絡交流和學習活動,為校本教研開辟新的舞臺,促進自身專業(yè)更快發(fā)展。
3.3 制定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作為管理機制
校本教研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要使教學研究成為一種制度,并把制度轉化為教師的行為,使教學研究與專業(yè)學習成為教師職業(yè)生活的重要方式。為此,每個學校必須著力于制度的建立,通過制度保證和要求規(guī)范來確保人人自覺參與校本教研活動中來。
網絡環(huán)境又不同于傳統的校本教研環(huán)境,它的開放性使得校本教研管理方法必須做出相應的變革。在制定制度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平等對話、民主協商原則,加強了“引領”,做到“三少三多”,即:剛性少、柔性多;約束少,引領多;領導意志少,群眾意志多。相應的制度應從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學校及教師個人承受能力等各個方面來綜合考慮,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使教師既是制度的執(zhí)行者,同時也是制度制定的參與者。
3.4 建立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作為推進器
大力開展校本教研是學校發(fā)展和教師成長的有力的支撐,而活動開展的效果和進程如何則主要取決于參與的主體——教師。因此,教師個人的主觀意志和參與的積極性將會對校本教研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影響,而對教師的評價和激勵則是這項活動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評價是一切管理與活動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手段,合理、正確的評價能調控活動的進程,有利于活動機制的建立和促進發(fā)展。在合理評價的基礎上,學??赏ㄟ^對校本研究的成果包括優(yōu)秀教學案例、論文、課題和校本課程,以交流、發(fā)表和評比的不同級別制定相應的目標激勵、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發(fā)揮教師的主體積極性,以達到校本教研所要求的最佳效果。
3.5 搭建豐富的網絡資源庫作為后臺保障
在大力加強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今天,校園網絡已經在很多學校得到普及,各種基于C/S和B/S架構的應用系統也層出不窮。尤其在職教課改不斷向縱深推進的今天,網絡作為課程資源的支持系統,網絡環(huán)境是具有極大開發(fā)潛能的課程資源,它與教師、學生、應用工具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
學校應做好校本教學資源信息庫建設,這有利于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完成教學任務,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教學資源包括各類教研活動成果、公開課教學設計、優(yōu)秀教學課件、教學案例、教科研論文、優(yōu)秀的網絡下載資源等。同時學校要委派專業(yè)人員定期更新和維護網資源庫,使網絡真正成為交流和共享的平臺,使教師能源源不斷地從中汲取營養(yǎng)。
4 結語
基于信息技術的校本教研突破了傳統校本教研的發(fā)展瓶頸,但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是一把雙刃劍,它同樣也存在著各種不足,如網絡的資源的良莠不齊、上網人員素質的千差萬別,這些都會對校本教研產生不利的影響。如何把傳統教研與基于信息技術的校本教研進行有機的結合,使之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將是下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榮懷.網絡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2.1.
[2] 徐邦桃.信息化條件下以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課題結題報告.教育文稿網,2008.1.
[3] 楊成錢.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校本教研的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