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內分泌科,重慶 400037)
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的逐漸上升,糖尿病足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增加,現有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糖尿病足的每年發(fā)病率約為1%~4%,人一生中發(fā)生糖尿病足的概率約為15%~25%[1-2]。糖尿病足最常見的結局是截肢,臨床上約有85%的糖尿病足患者面臨截肢的風險[3]。因此,如何有效地預防糖尿病足發(fā)生,減少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逐漸成為糖尿病患者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為能夠更好地預防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發(fā)生及發(fā)展,我們對2010~2012年期間在我科住院的134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觀察及研究,觀察影響糖尿病足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及其與糖尿病足的關系。
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確診為糖尿病于我科住院的13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資料收集來源于患者的病例資料。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2組,即:非糖尿病足組(non-diabetic foot,NDF)與糖尿病足組(diabetic foot,DF)。所有受試者均全面了解本試驗的研究目的、過程及可能的風險,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糖尿病足Wagner分級:0級,有發(fā)生足潰瘍的危險因素,目前無潰瘍;1級,表面潰瘍,臨床上無感染;2級,較深的潰瘍,常合并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局限性壞疽(趾、足跟或前足背);5級,全足壞疽。根據Wagner分級標準,糖尿病足組入選患者糖尿病足分級為2~3級。
收集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年齡、體質量、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病程),觀察糖尿病足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患者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甲狀腺激素(T3、T4)水平、血壓(收縮壓、舒張壓)、血脂、肌酐、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的變化情況及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的情況。
DF組與NDF組患者年齡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DF組患者糖尿病病程較NDF組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DF組患者高血壓發(fā)生率比NDF組患者高。2組患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患者臨床基本資料
*:與NDF組比較,P<0.05
DF組患者血糖水平與NDF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DF組患者的HbA1c水平較NDF組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的甘油三酯及膽固醇水平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患者代謝指標分析
*:與NDF組比較,P<0.05
將DF組與NDF組各分為男性組與女性組2個亞組,各組肌酐代謝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與NDF女性組比較,DF女性組尿酸水平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男性組之間無比較顯著性差異(P>0.05);DF女性組尿酸水平較DF男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DF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與NDF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但2組的血清鉀、血清鈉等生化指標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患者生化指標分析
*:與NDF組比較,P<0.05;#:與DF男性組比較,P<0.05
眾所周知,糖尿病患者極易發(fā)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等。在這些并發(fā)癥中,最易引起關注的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及其并發(fā)癥的治療占據了糖尿病治療資源的20%~40%。雖然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在糖尿病足的診治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目前的醫(yī)療技術及醫(yī)學知識的普及尚不能夠很好地預防糖尿病足的發(fā)生,一定程度上給糖尿病足的預防及治療帶來了困難[3]。有效預判糖尿病足的發(fā)生,以及哪些危險因素能夠提示糖尿病足的發(fā)生,可給糖尿病足的預防及治療帶來一定的益處。
糖尿病足作為糖尿病的嚴重并發(fā)癥,其發(fā)生與多種因素相關。糖尿病足病變涉及糖尿病周圍神經及周圍血管病變。本組資料顯示,糖尿病足患者較非糖尿病足患者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糖尿病腎病發(fā)生例數多,這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變導致微循環(huán)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中糖尿病足組患者的血壓水平較高,這與Ogbuawa等[4]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且在Ogbuawa等[4]的研究中提出了高血壓可作為一個糖尿病足潰瘍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其次,我們發(fā)現,糖尿病足組患者HbA1c的水平高于非糖尿病足組,提示HbA1c的水平可能與糖尿病足的發(fā)生正相關。HbA1c可以可靠地反映患者8~12周血糖控制情況,長期的高血糖毒性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從而引起血管病變,使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有不同程度的異常,從而導致糖尿病足的發(fā)生[5]。
多種研究發(fā)現,血清尿酸水平與2型糖尿病的關系密切[6-7]。在我們的研究中發(fā)現,糖尿病足患者的尿酸水平較對照組高,這可能與糖尿病足患者的自身病情嚴重程度相關。雖然有研究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可能與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無明顯相關性,但是近來的研究顯示,血清尿酸水平可作為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危險因子與預測因子,且血清尿酸水平可作為評估糖尿病足發(fā)生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8]。在本研究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尿酸水平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差異,但是尿酸水平與性別的這種相關性機制目前尚無文獻報道,這對我們以后的臨床工作提供了一個好的研究方向[8]。尿微量白蛋白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密切相關,且是血管損傷及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而糖尿病足與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有關。本研究的結果與Guerrero等的實驗結果是一致的,且Guerrero等的實驗中提到尿微量白蛋白可作為糖尿病足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預測糖尿病足的發(fā)生[9-10]。
鉀作為人體細胞內主要的陽離子,在生命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Brancati等[11]的研究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清鉀水平較低,這可能與高糖情況下胰島素的釋放減少有關。Brancati等[11]的研究結果提示低水平的血清鉀可作為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中DF組患者的血清鉀水平雖與NDF組患者間無顯著差異,但是其血清鉀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雖然糖尿病足患者與糖尿病患者的血鉀水平之間的差異性尚未證實,但我們的結果與糖尿病患者血鉀水平降低并無矛盾性。血鈉水平的降低可能與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細胞內高滲引起滲透性利尿導致血鈉丟失[12-13]。在本研究中,NDF組與DF組患者的血鈉水平與正常水平相比較低,這可能與患者本身的高血糖有關。血鈉水平與糖尿病足間的相關性目前尚無證據證明。這提示我們要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密切關注糖尿病足患者的血鈉水平的情況,進一步證實血鈉與糖尿病足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示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與糖尿病足發(fā)生相關的一些指標的變化做好糖尿病足的預防工作,例如:HbA1c、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的變化。從而為糖尿病患者減輕疾病痛苦,同時減少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Tallis A,Motley TA,Wunderlich RP,et al.The collagenase diabetic foot ulcer study group.Clinical and economic assess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 debridement with collagenase: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J].Clin Ther,2013,35(11):1805-1820.
[2] Moura Neto A,Zantut-Wittmann DE,Fernandes TD,et al.Risk factors for ulceration and amputation in diabetic foot:study in a cohort of 496 patients [J].Endocrine,2013,44(1):119-124.
[3] 王玉玨,張學磊.糖尿病足57例治療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5,14(2):142-143.
[4] Ogbuawa O,Williams JT,Henry WL Jr.Diabetic gangrene in black patients [J].South Afr Med,1982,75(3):285-288.
[5] Tomesova J,Gruberova J,Lacigova S,et al.Differences in skin microcirculation on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relationship of diabetic neuropathy and skin microcirculation [J].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2013,15(11):1-9.
[6] Jia ZT,Zhang XQ,Kang S,et al.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incidence of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3,101:88-96.
[7] Behradmanesh S,Horestani MK,Baradaran A,et al.Associ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with proteinuria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J Res Med Sci,2013,18(1):44-46.
[8] Ye X,Cao Y,Gao F,et al.Elevated serum uric acid level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diabetic foot ulcer in female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J Diabetes,2014,6(1):42-47.
[9] Guerrero-Romero F,Rodríguez-Morán M.Relationship of microalbuminuria with the diabetic foot ulcers in type II diabetes[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1998,12(4):193-196.
[10] Zander E,Heinke P,Gottschling D,et al.Increased prevalence of elevated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schemic foot lesions [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1997,105 (Sl2):51-53.
[11] Ranee C,Hsin-Chieh Y,David E,et al.Potassium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J].Expert Rev Endocrinol Metab,2011,6(5):665-672.
[12] 熱比亞·努力,帕它木·莫合買提,沙吉旦·阿不都熱衣木,等.糖尿病血糖血脂及鉀鈉氯鎂元素的相關性分析[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1,28(3):15-18.
[13] Ekinci EI,Cheong KY,Dobson M,et al.High sodium and low potassium intak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Diabet Med,2010,27(12):1401-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