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如何加強思想素質教育,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一、因文挖“道”,激發(fā)情感
這是進行思想教育的前提條件。初中語文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文情并茂的文章,非常有利于思想教育。但由于文體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和作品的寫作背景不同,思想情感因素也有隱顯之分。對于意旨隱晦的作品或含義深刻的語句,我們必須把它們所蘊涵的思想因素挖掘出來,引導學生琢磨品味,學生才能很好地移情于文,深受感染和啟發(fā),思想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如魯迅《故鄉(xiāng)》的結尾是這樣寫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幾句的思想教育因素是相當深刻的,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把它作為難點挖掘出來,設計了兩道題,引導學生琢磨討論。第一,為什么說希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這對我們搞好學習實現(xiàn)理想有何啟發(fā)?第二,結尾的比喻有何深刻含意?它對我們現(xiàn)在改革開放和人們創(chuàng)造發(fā)明有何指導意義?學生經(jīng)過思考討論,不僅明確了這段話在作品中的深刻含意,而且明確了它作為名句對人們的指導意義,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為實現(xiàn)遠大理想、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而努力拼搏、積極進取的熱情。
二、選準入口,事半功倍
這是進行思想教育的關鍵。要使教育教學費力少,收效大,關鍵在于切入口的選擇。一般說來,思想教育的最佳切入口在于最能體現(xiàn)文章中心或最能推動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關鍵語段。
如《最后一課》,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從對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思想的理解中進一步懂得應該如何熱愛和報效自己的祖國,筆者把韓麥爾先生對小弗郎士說的那段感人肺腑的話作為主要切入口,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第一,為什么說“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我們從中受到怎樣的教育和啟發(fā)?第二,從某種意義來說,每個人都免不了有“最后一課”的時候,我們?nèi)绻幌裥「ダ墒磕菢釉凇白詈笠徽n”時感到難過、懊悔,能更好地報效祖國,現(xiàn)在應該怎樣辦?學生經(jīng)過認真討論,不僅明確了韓麥爾先生那段話的深刻含意,體會到他那感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端正學習態(tài)度,努力學好本領,為將來更好地建設祖國、報效祖國。
三、聯(lián)系實際,擴大教益
這是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要使社會經(jīng)歷不多、是非觀念模糊、思想行為容易出偏差的青少年學生明辨是非善惡,識別真假美丑,須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具體可感的事例,引導他們認真分析辨別,甚至激烈爭辯,以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
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時,筆者引導學生分析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從中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接著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有人說中國比不上外國,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學了這篇小說后,你對這個問題有何看法?這一設計不僅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自豪感、責任感,還發(fā)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論辯能力。
四、遵循規(guī)律,把握教育時機
這是進行思想教育必須注意的問題。規(guī)律既指人們認識事物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一般規(guī)律,又指初中學生好奇好勝、可塑性強,但抽象思維不很發(fā)達的心理特征。因此,教育內(nèi)容的設計,在緊扣課文的同時,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應盡可能新鮮有趣、具體可感,帶有鼓動性。如此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收到最佳效果。把握教育時機指思想教育要相機而行,有的內(nèi)容可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文;有的應在課文讀析中熏陶感染;有的宜于學生理解課文之后點撥引導。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導讀,為了加深學生對舊社會的憎恨,對新社會的熱愛,筆者在引導學生明確作品以日之烈、雨之暴襯托祥子拉車生活的痛苦的同時,設計了以下問題進行啟發(fā)引導。第一,烈日和暴雨殘酷無情,但從課文內(nèi)容看,比它們更無情的是什么?這樣寫有何作用?第二,假如祥子未死,憑著他拉車時那股勁兒,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會成為怎樣的人?第三,從祥子的不同遭遇(含假設的)看,你憎恨哪個社會,喜歡哪個社會?為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僅如巨石擊水,一下子激起學生感情波瀾,引起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把他們的思考和討論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從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五、掌握分寸,注重實效
放棄或忽視思想教育固然不對,但以思想教育代替或沖擊語文教學,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則更不合理。從另一角度說,課文內(nèi)容不同,思想教育的側重點不同,學生的承受力不同,教育的輕重緩急也應有所區(qū)別。對于一般性的思想教育,主要引導學生透過具體形象的語言文字領會其豐富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從而產(chǎn)生喜怒哀樂愛憎感情。對于重要問題的教育,應結合課文分析,有針對性地穿插或啟發(fā)學生列舉一些具體而有意義的事例引導他們認識善惡,明辨是非,洞悉利害,促使他們揚善抑惡,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如結合中央提出的“八項規(guī)定”,筆者教育學生要勤儉節(jié)約。除了從正面擺事實外,還從反面講道理來證明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同時還要求學生從反面列舉一些具體事例補充證明這一觀點。這樣既大大加深了學生對節(jié)儉重大意義的認識,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從反面舉例證明論點的方法。
有時由于教育教學的需要,思想教育不僅要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而且還應從講讀教學擴展到寫作訓練。如筆者教關于駁論內(nèi)容時,把思想教育和寫作訓練結合起來,要求學生針對“‘用饅頭打仗不過是小事一件”或“拾到東西不還失主不犯法”等言論,練習寫駁論文,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批駁。這樣,學生既掌握了駁論的寫法,又大大提高了思想認識,收到了一箭雙雕之效果。
六、“理”“實”并重,“知”“行”同步
在語文教學中,思想素質教育與語文知識技能的訓練一樣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墒且恍┙處熗亍袄怼陛p“實”,厚“知”薄“行”,使教育流于形式。要使思想素質教育達到預期目的,須“理”“實”并重,“知”“行”同步,即理論與實踐要緊密結合,理解了的必須認真實行,絕不能實踐脫離理論,行為違背理解,為人與為文相悖。在這個問題上教師要以身作則,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指點,耐心引導。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的思想素質教育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系統(tǒng)工程。它既與其他素質教育處于同等重要地位,須想方設法加大力度,又與其他素質訓練一樣,有法可循,又無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