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多蕊(1992—),女,達斡爾族,內(nèi)蒙古滿洲里人,蘭州大學法學院2012級法律碩士。
摘 要:基督教對婚姻的規(guī)范經(jīng)歷了一個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在基督教的教義信仰和文化內(nèi)涵的影響下,以及對羅馬法和日耳曼法中婚姻制度的吸納,教會法不斷的在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改造自身的文化,最終形成了系統(tǒng)的婚姻法律制度規(guī)范。教會法中的一些主要制度對世界各國的婚姻制度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這也包括中國。本文旨在介紹教會婚姻法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主要制度內(nèi)容,然后進一步探究其對中國婚姻法制所產(chǎn)生的影響。
關鍵詞:教會法;教會婚姻法律制度;中國婚姻法律制度
一、教會婚姻法制度的形成
基督教對法律影響的巔峰就是教會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教會法又稱寺院法或者宗規(guī)法,廣義的教會法泛指整個基督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圣公會教、加爾文教等基督教派)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制定、編纂及認可的各種宗教規(guī)則、章程和法規(guī);狹義的教會法特指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派的法律。[1]本文中的教會法即指狹義的教會法。教會法雖然在本質(zhì)上是一部宗教法,但它對教會與世俗的關系、民法(婚姻與繼承)、刑法(教會對異端的鎮(zhèn)壓)、道德觀念、訴訟等等都有涉及,而婚姻和家庭是中世紀教會法關注的一個重要的主題。
(一) 早期與羅馬世俗法并不相容的基督教婚姻教義。從公元1世紀基督教的產(chǎn)生開始,基督教在與羅馬帝國文化激烈的碰撞和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占據(jù)了一定的優(yōu)勢地位,并且開始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羅馬的立法取向,當然這包括對婚姻制度的影響。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敇令”,宣布基督教同其他的宗教信仰平等。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主持尼西亞基督教全教主教會議,并頒布《尼西亞信經(jīng)》,這是第一部教會法,并被看作是教會法開始的標志。在這漫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基督教的婚姻觀基本上屬于一種古代基督教的婚姻思想,禁欲主義是它的主要觀念,對世俗中的婚姻和性只是道德的評論,并沒有權力進行干涉。
(二)從觀念到制度轉(zhuǎn)變的教會婚姻制度。古典婚姻教義向世俗生活滲透的過程中遭到了抵制,于是教會開始接受婚姻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生活的必備機制,為了滿足教會向世俗社會擴張的需求,教會開始尋求改變婚姻的形式、性質(zhì)以及制度。公元4-5世紀,神學家圣奧古斯丁對基督教婚姻的目的和性質(zhì)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公元8世紀中期,基督教會建立了自己的婚姻倫理觀。加洛林王朝建立,被看做是教會的婚姻觀和婚姻立法的一個分界點。而教會法關于有效婚姻的定義固定下來是在12世紀,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創(chuàng)造了基督教婚姻法的絕大部分,他的婚姻教令形成了一個綜合了12世紀教會法學家以及神學家互相對立學派觀點的新的婚姻法理論。其關于婚姻理論最成熟教條后來被繼承者們確認,并最終在1563年成為教會婚姻法的標準教條。
二、教會法所確立的主要婚姻法律制度及對中國的影響
(一) 一夫一妻制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教會法中對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一夫一妻制度。基督教嚴禁重婚的制度正是秉承了此原則,并且不僅僅禁止法律意義上的一夫多妻,還禁止任何與第三者有實質(zhì)上的夫妻關系,這樣的行為被看做是“奸淫”,是教會法所禁止的行為。
最早受基督教制度影響的就是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其源起就收到了基督教義的影響,在婚姻制度中更是直接提出了“一夫一妻制”,其統(tǒng)治者布告天下“一夫一妻,理所宜然”。戊戌變法時期,傳教士們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亦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其中也不乏對中國傳統(tǒng)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抨擊。而到了辛亥革命時期,一夫一妻的婚姻法律制度第一次被真正的確立下來。受其影響,1930年南京國民政法頒布的《民法典親屬篇》第二章婚姻中,明確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一夫一妻制[2],并且該部法律也成為了中國婚姻法現(xiàn)代化完成的標志。
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革命根據(jù)地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中第一章總則第二條明確規(guī)定了:“實行一夫一妻,禁止一夫多妻。”1950年新中國的婚姻法對此也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
(二) 締結(jié)婚姻自由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在教會法看來,婚姻的締結(jié)是一個神圣的過程,男女雙方需要在完全自愿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干涉的情況下締結(jié)婚姻。因此婚姻形成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締結(jié)婚姻自愿同意的原則:沒有同意就沒有婚姻,同意的婚姻必須出于自愿?!拔鳉W中世紀的教會法學家認為婚姻應該以愛情為基礎,男女雙方的自愿同意是婚姻構(gòu)成的必要要件,沒有自由意志就沒有婚姻,夫妻的結(jié)合不僅是肉身的,而且是心靈的和精神的?!盵3]
對于這一觀念對于中國最早的影響也要追溯到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時期開始,男女雙方締結(jié)婚姻并不完全遵循清朝時期父母包辦婚姻的模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許了男女的自由戀愛、自由結(jié)婚。另外,太平天國時期此外,太平天國還鼓勵離婚的人由再婚,婦女不再受“貞潔”觀念的限制。對于婚姻自由的思想,維新派的代表人物譚嗣同和康有為也發(fā)表過自己的觀點,在譚嗣同看來 “夫婦擇偶判妻,皆由兩情自愿?!盵4]這表達了一種婚姻締結(jié)的自由,部首家長及他人的干涉。到了民國時期,婚姻締結(jié)自由則明確的規(guī)定到了法律之中,并且并沒有流于形式,在具體的案例中也得到了應用。而對于新中國的現(xiàn)行《婚姻法》,結(jié)婚自由已經(jīng)成為婚姻制度中的一項基本原則,男女雙方既有結(jié)婚的自由,也有不結(jié)婚的自由,其他任何人不得干涉。
(三) 夫妻地位相對平等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浇桃恢痹诔珜Х蚱揲g的平等地位。這一觀點來源于圣經(jīng)中圣經(jīng)中夫妻平等和互敬互愛的理念?;谶@些理念,基督教皇帝進行了婚姻制度的改革,婦女在婚姻中的地位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到優(yōu)士丁尼執(zhí)政時期,夫權婚姻幾乎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婚姻,羅馬婦女終于擺脫了束縛她們千年的人身枷鎖。具體表現(xiàn)而言:在人身權益方面,通奸成為了夫妻雙方主張離婚的共同理由。人格利益的相對獨立性使得妻子取得了與丈夫趨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妻子在人身方面和財產(chǎn)方面都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她們在婚姻中的獨立和尊嚴與現(xiàn)代婚姻中妻子的地位幾乎相差無幾。
受基督教義的影響,太平天國一直主張男女平等,這種平等不僅包括夫妻之間婚姻關系上的平等而且還包括社會生活、政治、軍事上的平等。女子有參與分配土地的權利、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也可以參軍打仗 。到了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不僅對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理念加以抨擊,而且擴大了女子的權力范圍。除了在婚姻關系中享有和男子平等的經(jīng)濟權利,而且主張在社會生活中女子還應享有受教育權和從政權等等權利。到了民國時期,隨著基督教“自由、平等、博愛”的教化在中國的擴大以及中國婦女運動的興起,女子的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女子對家庭財產(chǎn)權的享有,以及婦女對離婚權利的享有。
三、結(jié)語
從清末民初的婚姻法改革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婚姻法改革再到新中國的婚姻法改革,中國的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不斷受到外來的沖擊、關于婚姻的法律制度也從無到有,這些變化除了受到教會法的影響外還受到英美法、大陸法以及蘇聯(lián)法的綜合影響。并且,這種改變也非一朝一夕而形成的,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我國目前對于婚姻法中的夫妻平等的地位問題、締結(jié)和解除婚姻關系自由問題、夫妻財產(chǎn)分割問題的規(guī)定均是細致、完善的。雖然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一些離婚率上升、家庭暴力、“二奶”等現(xiàn)象,但是當結(jié)婚誓詞在我們口中響起的時候。也許基督教中的夫妻互助互愛、不離不棄的理念應該被我們銘記在心。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 郭義貴.方立新等.外國法制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20.
[2] 陶匯曾.民.法親屬[M].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1936 :30 .38.
[3] 彭小瑜.教會法研究—歷史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 2 .
[4] 蔡尚思.譚嗣同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