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世健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晚清重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曾任陜甘總督、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湖南湘陰人。
左宗棠一生非常注重興修水利,這與他青年時代有過一段耕讀生活及在家鄉(xiāng)時遇過水災,有修渠的經(jīng)歷有關。同時,也和與他有著密切交往的林則徐、陶澍等友人有關。他的這些朋友亦是非常注重興修水利且有一定治水政績的。如林則徐認為:“水利是農(nóng)田之本”“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1];陶澍認為:“賦出于田,田資于水,故水利最關緊要”。[2]另外,左宗棠用兵西北時,亦從實踐中深刻體會到“治西北者,宜先水利”[3]“開屯之要,首在水利”[4]“水利為屯政要務”[5]的道理,并進而認為“水利興廢,關系民生國計”[6],所以他非常重視西北地區(qū)的水利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治水業(yè)績。奉調(diào)進京后,他仍然關注水利建設,并上奏折請修京西水利,獲批后,主持修建了京西水利建設工程。
一、請修京西水利
光緒六年(1880),清廷調(diào)左宗棠進京,第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左宗棠到京,幾日后任軍機大臣。二月三十日,左宗棠任軍機大臣僅一個月,即向清廷上奏折請求興修京西水利。在奏折中,左宗棠言及曾于1833年初次進京參加會試、1868年率軍到直隸“剿捻”及今年由蘭州進京沿途所見河流未治,人們未受水之利益,反受其害。因此,他認為,必須治理永定河,興修京西水利;不然,必將會有旱澇災害發(fā)生,或?qū)⒌溂皣嬅裆?。對于左宗棠的請求,清廷沒有明確答復。但左宗棠并未灰心,一個半月后,他再次上奏,請修京西水利。4月18日,軍機大臣宣布西太后慈禧(東太后慈安已于3月14日離世)的懿旨,左宗棠的上述奏折,交醇親王奕譞“酌核具奏”。奕譞怕?lián)熑危幌胫鞒执耸?,遂請恭親王奕主持,并讓李鴻章和左宗棠合辦,自己“隨同學習”。但慈禧偏偏不放過他,又下一道懿旨:派恭親王、醇親王會同左宗棠、李鴻章、兼管順天府尹童華等,一起“妥議章程”,共同辦理。由于左宗棠和李鴻章一向不和,所以此次在“治不治上游”的問題上,二人意見不一,各不相讓,最后只好由慈禧裁定。慈禧諭令把左宗棠擬辦的上游治水計劃納入前已議定的決策中,讓左宗棠同恭親王、醇親王及李鴻章、童華、順天府尹游百川共商實施方案,一并報批。至此,左宗棠的上游治水方案,總算通過。
二、遙控指揮工程
光緒七年九月初四(1881年10月26日),正當京西水利建設工程全面開展之時,左宗棠調(diào)離北京,南任兩江總督。雖遠在江南,但左宗棠仍遙遙指揮京西的水利建設部隊,掌握工程進展情況。同時,他告訴王德榜(1836-1893,字朗清,湖南江華人,湘軍將領,左宗棠部下,京西水利建設工程現(xiàn)場最高指揮)要及時向恭親王和醇親王匯報工程進度,以求得他們的支持。在左宗棠的精心謀劃下,醇親王和恭親王先后視察了下葦?shù)楹投〖覟┕こ獭?/p>
歷時八個月,在左宗棠的指揮下,王德榜率領所屬部隊歷經(jīng)寒風呼嘯、千辛萬苦,終于在光緒八年四月初六日(1882年5月22日)完成京西水利建設工程。次日,王德榜向恭親王、醇親王及遠在江南的左宗棠作了匯報。同月二十三日,恭親王咨文直隸總督通報竣工;五月二十日,并奏報朝廷請求竣工驗收,慈禧“依議”;六月初九日,署直隸總督張樹聲奏報通過京西水利建設工程的驗收。至此,“左宗棠苦心經(jīng)營,使昔日為眾官僚所畏難的水利工程,終于完成”。[7]
據(jù)《再續(xù)行水金鑒》《光緒順天府志》等文獻記載,在左宗棠的指揮下,王德榜等人曾在京西修建了五處水利工程,即下尾店(今名下葦?shù)椋⒍〖覟?、車子崖、水峪嘴、琉璃局山嘴。工程總計:?)共建殺水壩5道,迎水壩13道,總長793丈5尺。(2)順水墻3道,總長257丈。(3)順水堤1道,長920丈。(4)石渠道,總長280丈。(5)正渠8道、支渠9道。(6)迎水、束水涵洞石橋6座,過路石橋26座,過水磴槽8道。[8]
左宗棠不畏艱險、排阻克難在京西開展的水利建設工程,增強了京西抵御旱澇災害的能力,并使幾萬畝農(nóng)田得到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時當?shù)氐纳a(chǎn)條件和人民生活條件,有些工程項目至今還發(fā)揮著灌溉農(nóng)田的功用?;厥淄拢匪枷荣t,沐澤猶在,深值懷念!
參考文獻:
[1]林則徐.林則徐集·奏稿(上).北京:中華書局, 1965:510.
[2]陶澎:請將巢米價銀留為湊挑瀏河之用附片.
[3]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卷三.長沙:岳麓書社, 1996:387.
[4]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卷二.長沙:岳麓書社, 1996:515.
[5]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札記.長沙:岳麓書社,1996: 455.
[6]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卷八.長沙:岳麓書社, 1996:25-26.
[7]中國檔案報.2010.4.16:003.
[8]北京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北京文史資料(第58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45-248.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