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小兒紫癜性腎炎、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患兒, 需在彩超引導下行小兒腎組織穿刺活檢術協助診斷,確診后實施治療方案。自2012年1月~2013年8月, 總結本院腎臟風濕科139例小兒在彩超引導下行腎組織穿刺活檢術, 術前準備充分, 術中順利, 術后恢復良好?,F將彩超引導下行小兒腎組織穿刺活檢術的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39例患兒中, 其中男患兒130例, 女患兒9例。年齡4.5~13歲, 平均年齡8歲。紫癜性腎炎60例, 難治性腎病綜合征21例, 腎炎性腎病32例,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8例,其他18例。
1.2 護理方法 術前通過訓練患兒屏氣呼吸、床上排大小便、物品準備、健康宣教、術后體位、監(jiān)測生命體征、皮膚護理、飲食護理、術區(qū)護理、健康宣教等護理方法。
1.2.1 術前準備 ①術前3 d停用抗凝及活血化瘀類藥物。②術前3 d, 責任護士指導、訓練患兒俯臥位時控制呼吸, 保持15~30 s(在腹下墊1個枕頭)[1], 臥床排大小便。③監(jiān)測體溫(T)、呼吸(R)、脈搏(P)、血壓(BP)等生命體征, 觀察尿量、尿色等。④物品準備:術前1 d準備好60 cm×90 cm尿墊(女患兒備接尿器), 術前半小時備好涼開水2000~5000 ml左右,尿常規(guī)管4個, 500 ml透明塑料瓶6~10個, 心電監(jiān)護儀1臺、平車1輛等。⑤術前晚清潔灌腸1次, 清潔腸道。術晚及術晨進少量干食。⑥術前30 min肌內注射維生素K1針、止血敏針, 靜脈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針。⑦做好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護理。責任護士給患兒及家長講解腎組織穿刺活檢術的目的、意義、優(yōu)點及配合方法、術前做好物品準備及術中的配合方法、術后護理等, 使患兒及家長消除恐懼心理, 更好地配合手術治療。
1.2.2 術后護理
1.2.2.1 體位 患兒術畢安返病房后, 置患兒于去枕平臥位, 遵醫(yī)囑患兒制動24 h。
1.2.2.2 監(jiān)測生命體征 術后1 h內每15分鐘測量血壓1次,掌握血壓的動態(tài)變化, 血壓平穩(wěn)1 h后改為每小時1次, 24 h后血壓平穩(wěn)后遵醫(yī)囑測量血壓。血壓高時口服硝苯地平片降壓。
1.2.2.3 密切觀察尿量、尿色 因為腎穿術后約有20%患兒出現血尿, 所以觀察尿量及尿色非常重要。2例術后有血尿的患兒, 術后3 d絕對臥床休息后血尿消失。術后前4次尿分別送驗尿常規(guī), 及時查看每次檢查結果, 之后, 每次尿單獨存放, 以觀察尿色。
1.2.2.4 飲食護理 腎穿刺后要求患兒短時間內大量飲水,促使膀胱在短時間內充盈, 盡早排尿, 以利于出血的觀察及尿路的沖洗, 以防血凝塊阻塞所致的腎絞痛[2]。術后進食易消化清淡飲食, 宜少量多餐, 不宜過飽。
1.2.2.5 皮膚護理 這是腎穿術后護理重點?;純浩つw嬌嫩, 受壓時間長, 容易發(fā)生壓瘡。139例中, 就出現2例壓瘡,占1.7%。在臨床護理中, 除血尿以外的患兒, 術后24 h內絕對臥床休息[3], 給患兒按摩骶尾部、下肢、足跟等部位, 減少局部受壓, 增加患兒舒適感。24 h后, 每2小時更換體位1次, 平臥位—左側臥位—俯臥位交替進行。術后第2天雙下肢可以屈伸運動, 也可以平行移動, 這樣可以減少壓瘡的發(fā)生。嚴格交接患兒受壓部位皮膚。向家長做好宣教, 教會其受壓部位皮膚護理措施。
1.2.2.6 術區(qū)護理 腎穿術后使用腹帶加壓包扎術區(qū), 注意觀察敷料有無滲血、滲液, 如有及時更換敷料。一般術后24 h后去除腹帶并更換穿刺處敷料1次。術后第3天再更換敷料一次, 敷料被汗液滲濕后隨時進行更換。
1.2.2.7 用藥護理 術畢遵醫(yī)囑立即給予肌內注射維生素K1針、止血敏, 靜脈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針, 防止出血。肌內注射的位置要正確。
1.2.2.8 心理護理及出院宣教 患兒家長對腎穿了解甚少,所以對腎穿存在恐懼心理。責任護士應該對患兒家長進行腎穿有關知識宣教, 腎穿目的、腎穿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護理、并發(fā)癥等, 讓患兒家長消除恐懼心理, 更好地配合手術, 使手術順利進行, 恢復良好, 使疾病得到及時確診。出院后1個月內避免劇烈活動, 觀察尿量、尿色, 定期復查。
139例患兒中, 1例術后第3天形成壓瘡, 經過綜合治療后痊愈出院。1例女患兒術后第1天骶尾部被尿液浸濕, 形成紅潤, 2 d后皮膚顏色恢復正常。2例術后有血尿。3例術后有血壓增高現象。1例術后有腰痛。余術后均正常。
3.1 腎穿刺活檢術護理 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護理是重點。因為腎穿孩子年齡組偏大, 均為學齡期兒童。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又是青春叛逆期, 所以心理護理是腎穿活檢術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皮膚護理 因為術后1 d要求患兒平臥制動, 孩子皮膚嬌嫩, 并且受壓時間長, 容易形成壓瘡。在臨床工作中, 一般手術后24 h內給予患兒按摩受壓部位, 如骶尾部、肩胛部、髖部、小腿部、足跟部等, 24 h后, 每2小時由護士給患兒翻身1次, 患兒腿部不使勁, 平臥—左側臥位—俯臥位交替進行。翻身后嚴密觀察尿量、尿色, 如突然出現血尿, 應立即停止翻身, 繼續(xù)嚴格制動。
3.3 開展三位一體的健康宣教 實施責任護士、護士長、主管醫(yī)師三位一體的健康宣教。特別是訓練屏氣呼吸、床上排大小便、術前飲食、術后皮膚護理等, 責任護士必須做到位,護士長進行檢查, 從而保證手術的成功,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崔靜, 李嚴, 陳建軍.小兒腎穿刺術后2種體位的探討.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9, 25(10):53.
[2]顏玉娥, 陳麗, 黃華, 等.超聲引導下經皮腎穿刺活檢的護理體會.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5):165.
[3]陳萬莉.腎穿刺術后病人的護理.醫(yī)藥信息, 2011, 24(7):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