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奇
內(nèi)容摘要:學生接觸課文。接受的不僅僅是文章的形式,同時也接受它的內(nèi)容:觀點和情感。課文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從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學生有豐富的情感,復雜的內(nèi)心,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diào)“理”而忽視“情”的作用是達不到教學目的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以情感人。實際上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情感活動的過程,即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教師的教學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融合貫通的過程。提高語文課的德育效果,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因材施教,找出共鳴點;2.利用優(yōu)勢,突出形象性;3.創(chuàng)造情境,感受情感美。
關鍵詞:情感教學 以情動人 德育
語文課是一門基礎課、工具課,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一定的語文知識,諸如認字識詞、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語言表達、語法修辭等。但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因為教學的過程是一個育人的過程,塑造健康的人格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和任務。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我主張:“以情感人”。
首先,從語文課的性質來看,它具有其他課程不同的特點,它反映著政治傾向和情感色彩,當學生接觸課文時,接受的不僅僅是文章的形式,同時也接受它的內(nèi)容:——觀點和情感??梢姡n文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而選人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佳作,不僅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梢哉f語文教材提供的是豐富飽滿、精彩紛呈的情感海洋,為語文教師實施德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要運用語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摯情感,叩擊學生心弦,激起他們感情的波瀾,培養(yǎng)他們優(yōu)良的性格。
其次,從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學生有豐富的情感,復雜的內(nèi)心,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diào)“理”而忽視“情”的作用是達不到教學目的的。自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袄怼敝挥型ㄟ^“情”的內(nèi)化,才能轉化為符合規(guī)范的恿搌和行為。單純的說教必然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逆反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尋找學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化學生,使德育教育具有吸引力,說服力。
從以上兩點分析來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以情感人。實際上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情感活動的過程,即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教師的教學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融合貫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情感是一個中介環(huán)節(jié),這就需要教師把蘊涵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發(fā)掘出來,并把這種情感“移情“給學生,進行作者——教者——讀者的情感轉移。才能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在這個情感傳遞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教材中的許多作品反映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去甚遠,使學生對作品冷漠,甚至無法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如有的學生對思想教育表現(xiàn)出不滿情緒等等。因此教師要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是有一定難度的。如何提高語文課的德育效果,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因材施教。找出共鳴點
在語文課中進行德育教育,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基礎而因材施教。教師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能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的情感因素,找出作品人物或著者思想或學生的實際認識的契合點,這樣德育教育才會有效果。在《父親留給我的》一文中,作者認為父親雖沒有給他留下金錢、住房、好一點的社會地位,卻使我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們之中的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聯(lián)系現(xiàn)在一些人的思想實際,讓學生比較這樣兩種情況:一種父親,把兒女的人生道路安排的平平坦坦,讓兒女安安逸逸地生活;另一種父親,教給兒女自己去拼搏。讓學生討論哪一種父親較好,哪一種人生更有意義,通過討論學生自然會得出結論。
二、利用優(yōu)勢,突出形象性
講大道理難以解決問題,教師苦口婆心,學生卻充耳不聞。語文教師要充分語文課形象性強這一特點,在生動形象講解過程中完成德育任務,做到“潤物細無聲”。如茹志鵑《百合花》,塑造了兩個感人形象:新媳婦和小通訊員,表現(xiàn)了軍民之間深厚的魚水情誼。在講這篇課文時,教師只需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一些細節(jié)描寫。這兩個平凡而又感人的形象躍然紙上。當這個新媳婦把唯一的嫁妝——一床百合花圖案的新被子蓋在這位不知姓名的小戰(zhàn)士身上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得到了一種升華。在學生的心靈中將會激起情感的波瀾,在現(xiàn)在看重金錢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情感是何等珍貴。在這里學生受教育的途徑不是乏味的說教,而是通過作者精彩的敘述,教師生動的講解來完成的。
三、創(chuàng)造情境,感受情感美
教師要利用各種手法,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自己已進入角色,才能帶領學生進入藝術天地,如有位教師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時,范讀感情非常投入,自己沉浸于深摯的詩情當中,同時又能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加以必要的點撥,引導學生體味詩情。由于教師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詩人的赤子之心,這位勞動婦女的深厚,博愛的胸懷使學生潸然淚下。那么對待生養(yǎng)了自己的母親呢?母親雖然平凡,卻勤勞慈愛,從大堰河身上,同學們也可以看到自己母親的身影,對母親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從而明白,不孝敬母親,如何對得起母親那無私的付出。
由此可見,只要教師心中有“教書育人”的思想,同時充分利用各種情感因素,讓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教育有機的統(tǒng)一在一起。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育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