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作者:梁春曉
個人簡介:小學思想品德高級教師、廣州市第三批名校長、廣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主持有廣東省“十一五”社會科學哲學教育教學類項目《設計型研究取向下的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與培養(yǎng)策略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于項目學習的遠程協作學習》子課題《傳統與傳承——讓粵曲唱響校園》、廣東省“十二五”信息技術專項課題《基于信息技術課例研究的小學教師教研團隊建設的研究》等項目。
訪談者:吳校好!面向21世紀這樣一個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人才培養(yǎng)目標日益多元。有人說,21世紀取勝的,不再是知識、技能、創(chuàng)造力,而是溝通、合作、團隊精神以及堅持力。您對此怎么看?你們學校農林下路小學比較注重孩子哪些方面的成長?
吳瓊:我想,如果說健康對人的整個生命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1”,那么“德育”則是教育中重要的“1”。沒有這個“1”,其他的都變得價值暗淡、意義缺失。我校多年來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把“德育為先、五育并舉、和諧育人作為辦學的思路”,試圖培養(yǎng)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求知欲強、善于合作與探究的學生,為其日后的成長、學習、成才奠定基礎。
訪談者: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您認為當前小學階段德育實施有哪些難題?德育的側重點在哪?
吳瓊:小學階段,孩子的塑造性、模仿力強,同時自控力較差、穩(wěn)定性較弱。在信息背景下,信息的獲取變得隨時隨地隨需,信息本身良莠不分,視覺的、聽覺的,共同強化孩子的認知。這就對學校德育提出了現實難題。
一是當孩子“知道做卻做不到”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將其德育認知轉換為德育行動;二是孩子的行為具有不穩(wěn)定性,“今天做對,明天又忘了”,需要對其行為進行反復的強化和鞏固;三是孩子在學校一個表現,回到家里或其他地方又另一個表現,需要使行為一致。因此,要建立一種“大德育觀”。德育不僅僅限于認知,不僅僅限于品德課堂,不僅僅限于學校,應當將德育與所有的課程聯系起來,將“知”、“情”、“意”、“行”融匯起來,將學校、家庭、社區(qū)以及其他的社會環(huán)境鏈接起來,使孩子形成德育觀念,鍛煉德育意志,浸潤到德育行為,使德育行為真正的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訪談者:你們的課程如何將“德育”滲透到孩子的學校教育甚至學校之外的日常生活中?
吳瓊:目前,我們學校著力開展“項目學習”。這個項目學習是以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科學習內容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主線,以傳統文化為載體,以學校、社區(qū)、社會為橋梁,將學習融合于國家課程、日常教學當中,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知識和能力并重,具有多元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的21世紀人才。這一全新的教與學的模式是對傳統課堂設置與教與學模式的多方位轉變,努力打破傳統的班級、年級、學科界限,以真實問題帶動并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以真實情景、充滿體驗的立體式學習,變成孩子的“課堂”,從而最大限度提高學習能力、擴大知識范圍,尤為突出的是將德育貫穿學習的全過程,從而落實全學科、全方位的大德育觀。
由此,德育將不再是說教,不再是課堂,不再是學校,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內化為積極行動,成為與人交往、合作的規(guī)則,做人的底線。其間,我們還引導學生把技術作為學習交流的平臺,求知探索的工具,竭力規(guī)避信息技術的消極影響。
訪談者:你們學校通過項目學習做了哪些“傳統文化傳承”的探索?
吳瓊:從2010年,我們與中山、肇慶有關學校合作開展《傳統與傳承——讓粵曲唱響校園》到《走進春節(jié) 愛我民族》、《豐富的成語世界》、《祖國多美麗》、《振興中華 讓夢騰飛》、《在中國好聲音中沉醉》等15個項目,項目學習已在各個年級、各個學科開展,也建立起校內外的合作。從主題選取上看,師生們能夠就自身的興趣、身邊的資源以及現實的意義進行選題;從每個項目的拓展度看,從校園到社區(qū),圖書館、博物館等社會場景中,帶給孩子們真實的情景、豐富的生活體驗。
例如我們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于項目的遠程協作學習”的子課題《傳統與傳承——讓粵曲唱響校園》。這個項目設計最初是緣于我們發(fā)現廣州作為粵劇文化基地,但隨著人們的娛樂方式日益多樣,電影、電視、流行音樂、上網等風靡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能夠理解、認同粵劇文化。在我們看來,粵曲作為粵劇的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嶺南文化藝術奇葩,蘊含著嶺南文化的精神品格。其很明顯已經成為一種逐漸消亡的文化,它離孩子們的生活越來越遙遠。而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中國保護中心推廣基地”,我們有責任重新將傳統的粵曲帶進課堂,將傳統文化與孩子的現實體驗聯結起來,作為孩子探究學習的一個項目。
訪談者:我知道這個項目取得了諸多成果。這是您意料之中的嗎?
吳瓊:是的,非常欣喜。孩子們在整個項目過程中非常投入,非常踴躍。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將自己和自己的文化鏈接起來,能將自己跟社會鏈接起來。
訪談者:這個“鏈接”又是怎么進行的?
吳瓊:我們學校與中山市坦洲鎮(zhèn)林東小學、肇慶市奧維斯實驗學校,三四年級約400名學生參與項目,在30位教師引導下,通過分組對三地的粵曲現狀進行了采訪、調查,向當地有關部門遞交粵曲的保護和傳承倡議書,孩子們還就感興趣的唱腔和角色進行探究。這個過程中,還建立了專題網站,為項目學習提供信息資源交流、共享的平臺,教師和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瀏覽、學習、下載、參與討論、投票等。
訪談者:孩子們在學習中有個作品《平湖秋月》,他們是如何把粵曲“唱”出來?
吳瓊:他們每個人選擇自己喜愛的動畫造型,用“粵曲”介紹當地的風景文化。在這個作品中,有的孩子編“詞”,有的孩子唱“曲”,有的孩子繪動畫,充分發(fā)揮自主與合作學習的作用。
訪談者:當您看到孩子們的作品,您覺得有趣嗎?孩子們的唱腔、表演范兒怎樣?
吳瓊:確實很有趣,已經有那么一點文藝范兒。不過,我想,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這種情景中,已經被深深地吸引住,融進角色,他們不知不覺中,已經用“演員”、“文化”等詞匯和感覺塑造自己的內心世界。
訪談者:當孩子們發(fā)現自己所參與的項目取得聯合國的榮譽,他們心情怎樣?
吳瓊:我們倒沒有在孩子間去分享過這個“成果”。但毫無疑問,這些對我們教師團隊是一個很好的肯定和激勵。
訪談者:項目學習在你們學校已經有3年多的實踐,您感覺孩子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質方面有哪些可喜的變化?
吳瓊:我感覺,孩子們主動、熱情,有責任心,善于溝通,具有團隊意識。記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項目組的專家Jonghwi Park博士來學校調研的時候也問到類似問題。在項目學習中,我們非常強調小組成員之間主動學習,提倡孩子之間溝通合作。當然也不可避免面對矛盾與沖突,這更需要孩子彼此之間學會解決問題。有一位小朋友很自豪地說,在小組發(fā)生爭執(zhí)時,他們會通過投票來解決紛爭。孩子的這一回答得到大家一致贊賞。可以說,他們除了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還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實現有效的溝通與平等對話,這正是我們所感欣慰的。
訪談者:最后,您認為在小學階段如何通過“傳統文化傳承”培育社會“有德之人”?
吳瓊:教育與文化本身的關系非常密切。作為人一生中受教育的最重要階段,在小學階段我們有責任為孩子的人格打下“底色”,為孩子一輩子的幸福奠定基礎。因此,以傳統文化傳承為重要的載體之一,以項目學習為方式與手段,以“育有德之人”為目標,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養(yǎng)美好少年是我們的理想和選擇。具體來講,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其一是重視師德建設,讓教師發(fā)揮育人的作用,讓他們做孩子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和道德的體現者。其二是構建特色課程,在課程中育人,在實踐活動中育人,在日常生活中育人,以項目學習為特色的課程能使學生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實現人格與智能、知識與能力協調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溝通與團隊精神。三是創(chuàng)建積極班級文化讓學生成為自主發(fā)展的人,在班級良好氛圍的熏陶下,感受、體驗、領悟愛與友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其四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的德育環(huán)境。一句話, 教師、課程、文化是人格塑造、品德養(yǎng)成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