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紅瑜 田鋒平 劉青平
(浙江省安吉中醫(yī)院,浙江 安吉 3133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臨床觀察
簡紅瑜 田鋒平 劉青平
(浙江省安吉中醫(yī)院,浙江 安吉 313300)
目的 探究并分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癥的療效及并發(fā)癥。方法 選取10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癥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單獨的西藥治療,而觀察組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案。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尿酮體消失時間及7 h內RI用量稍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糖降至13.9 mmol/L時間及24內RI用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血鈉、血鉀、二氧化碳結合力均較治療前增加,且觀察組治療后增加幅度更大(均P<0.05)。討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應用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中效果顯著,較單獨西藥療效明顯提高,能較快的降低患者的血糖,并減少胰島素的用量。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糖尿病 酮癥酸中毒
糖尿病的并發(fā)癥中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最為常見,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等特點,嚴重者可出現(xiàn)昏迷[1]。近年來有研究顯示,在胰島素治療的基礎上加中藥治療療效更佳,且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為此,筆者對收治的100名DKA急癥患者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效果滿意?,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安吉中醫(yī)院急診科收治的10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癥患者,將其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診斷標準。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 27 例,女性 23 例;年齡 16~77 歲,平均(51.4±5.3)歲;平均病程(5.2±1.4)年。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 15~75 歲,平均(53.3±4.4)歲;平均病程(5.6±2.1)年。將治療組患者按《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消渴證診斷后,根據(jù)患者癥狀、體征進行辨證分為氣陰兩虛型和燥熱熾盛、內陷心包型?;颊呒凹覍俸炇鹬橥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西醫(yī)治療,包括補液、胰島素(RI)、補鉀、糾正酸中毒、并發(fā)癥的治療等。血糖>13.9 mmol/L的患者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補液,并持續(xù)靜脈滴注 RI,RI用量按照 0.1 U/(kg·h)進行計算。對于血糖低于此濃度者給予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進行補液治療,補液量為開始時補液1000~2000 mL,之后每隔5~6 h再輸入1000 mL液體,補液速度應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則。對于血糖<13.9 mmol/L的患者可選擇持續(xù)靜脈滴注或皮下、肌肉注射RI,持續(xù)靜滴時給予RI 2~4 U/h,皮下、肌肉注射為每2~4小時注射RI 4~8 U。若患者治療前血糖在33.3 mmol/L以上水平時,直接靜脈推注10~20 U的RI,然后靜脈滴注維持治療。RI最佳使用劑量是保持血糖下降速度為3.3~3.9 mmol/(L·h)。 補鉀一般在輸液后開始,根據(jù)患者電解質、血氣分析結果進行補鉀及糾正酸中毒治療,血鉀低于4 mmol/L時開始補充1 g/h的氯化鉀,血鉀高于5.5 mmol/L時停止補鉀,根據(jù)患者的缺鉀程度進行用量及速度調整。加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無尿者給予速尿等防治并發(fā)癥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以中藥治療,處方:麥冬、太子參、山藥、丹參各15 g,五味子、玄參、杜仲各10 g,黃芪、黃精、地骨皮各20 g,葛根12 g。胃火熾盛者加生石膏20 g,知母15 g,對于痰火旺盛者加用黃連5 g,制半夏10 g;對于血瘀者加當歸、赤芍各10 g。以上藥物水煎至500 mL,每日1劑,每周為1個療程,共服用2療程。
1.3 觀察指標 (1)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血糖控制、尿酮體消失時間、RI用量情況,評價兩組的療效,并進行比較分析。 (2)評價標準[3-4]:若患者癥狀24 h內緩解、尿酮體消失、二氧化碳結合力正常,為顯效。若患者癥狀24~72 h內緩解、尿酮體消失、二氧化碳結合力正常,為有效。若癥狀未緩解,尿酮體未消失,二氧化碳結合力異常,記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鈉、血鉀及二氧化碳結合力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尿酮體消失時間、RI用量比較 見表2。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尿酮體消失時間及7 h內RI用量稍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糖降至13.9 mmol/L時間及24 h內RI用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2 兩組血糖控制、酮體消失時間、RI用量比較(±s)
表2 兩組血糖控制、酮體消失時間、RI用量比較(±s)
24 h內RI用量(U)觀察組 20.28±9.21 31.68±16.51△對照組 21.56±8.79 35.69±18.35組 別 7 h內RI用量(U)n 尿酮體消失時間(h)50 50血糖降至13.9 mmol/L 時間(h)7.03±3.24 3.1±1.47△7.46±2.71 3.9±1.9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鈉、血鉀及二氧化碳結合力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患者血鈉、血鉀、二氧化碳結合力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治療后改善幅度更大(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鈉、血鉀及二氧化碳結合力比較(mmol/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鈉、血鉀及二氧化碳結合力比較(mmol/L,±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 二氧化碳結合力血鈉 血鉀觀察組 治療前 17.6±3.7(n=50) 治療后 30.6±4.5*△對照組 治療前 18.4±4.2 108.3±12.4 3.6±1.7 38.5±2.7*△ 5.0±0.7*△109.2±14.2 3.5±1.9(n=50) 治療后 23.9±5.6*124.6±3.1* 4.3±1.0*
DKA是糖尿病重癥患者合并的一種并發(fā)癥,多數(shù)發(fā)病較急,甚至出現(xiàn)昏迷現(xiàn)象。導致DKA的主要病因為胰島素的缺乏以及升糖激素的反常增多,從而增加肝腎葡萄糖的產(chǎn)生,并減少外周對葡萄糖的利用,使得血糖升高。此外,脂肪、蛋白的代謝也受到嚴重的紊亂,脂肪分解增加,使得丙酮酸、乙酰乙酸大量生成,形成酮血癥,最終導致酸中毒,高血糖狀態(tài)下血液通透性增加易導致脫水[5]。據(jù)報道,引起DKA主要的誘因是感染,且停用降糖藥、飲食不當、應激性因素等也會誘發(fā)DKA[6-7]。DKA患者多數(shù)具有糖尿病的病史,但仍有部分患者無糖尿病病史,且DKA典型癥狀不突出,極易導致臨床誤診,因DKA早期患者的癥狀以腹痛為主,同時還伴有腹部壓痛、反跳痛,故臨床上將這類患者多誤診為急腹癥。臨床上對DKA的治療包括補液糾正脫水及酸中毒,抗生素應用抗感染,補充胰島素降低血糖,補鉀糾正電解質紊亂,這些均為西醫(yī)治療的措施,能夠有效的改善DKA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使尿酮體轉陰。
中醫(yī)學上認為,該病是屬于“消渴”、“昏迷”的范疇,因患者長期食肥甘過甚而導致其體內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氣機郁結,進而化火,火熱灼津,這些均可發(fā)展成為消渴證。消渴癥的根本是陰虛,患者多內蘊燥熱,陰虛無力制陽而使陽氣燥動生內熱,上燔肺金則煩渴多飲,中灼胃脾則胃熱消谷而多食[8]。DKA是一種危重證候,患者多出現(xiàn)昏迷,是在消渴病陰津極度耗損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中醫(yī)學上對其治療多以清熱養(yǎng)陰為主。本配方是良好中藥配方,治療中麥冬、太子參起到益氣生津、養(yǎng)陰潤肺之效,五味子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收汗等療效,黃芪主要起益氣固表,杜仲、山藥既可健脾補腎,又能固腎益精,玄參主要是用于養(yǎng)陰生津之效,丹參活血祛瘀的療效最為顯著,葛根表現(xiàn)為退熱生津之效[9-10]。諸藥配伍起到補陰清熱之效,能明顯改善患者陰虛燥熱的癥狀。
本研究針對DKA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療效較優(yōu);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糖降至13.9 mmol/L時間較對照組短,24內RI用量較對照組少。該結果表明中藥治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療效,能迅速降低患者血糖,并能減少西醫(yī)治療中RI的用量,在控制高血糖、消除酮癥等方面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本組結果還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血鈉、血鉀、二氧化碳結合力均較治療前有所恢復,且觀察組改善情況更佳。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獨西醫(yī)治療,不僅療效確切、病情改善較好,且療程短,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1]王鳳敏,陸莉.搶救酮癥酸中毒患兒應用胰島素泵的護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10):1124-1125.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0.
[3]諶劍飛.糖尿病睡眠障礙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對策探討[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2):219-221.
[4]Murase Y,Imagawa A,Hanafusa T,et al.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 as a high risk group for diabetic microangiopathy-a nationwide 5-year-study in Japan[J].Diabetologia,2007,50(3):531-537.
[5]張麗芳.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護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4):503-505.
[6]陳輝根,方吉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5):757-759.
[7]張云飛,李建君,孟繁燁,等.老年糖尿病合并重癥感染22例的診治體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23):2585-2586.
[8]吳石白,劉文君,關小宏,等.暴發(fā)性1型糖尿病二例報道并文獻復習[J].中國醫(yī)藥,2012,7(1):65-67.
[9]曾崢.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護理體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4):4440-4441.
[10]Bernd S,Kamila JC,Steffen G,et al.Defective awakening re-sponse to nocturnal hypo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Plos Medicine,2007,4(2):361-369.
R587.2
B
1004-745X(2014)07-136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66
201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