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海燕(江蘇省句容市濱河路小學)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8、39頁.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的比把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2.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數學定義的準確性.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師:觀察大屏幕,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你是巫老師
生2:你來自句容市河濱路小學
生3: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師:你們觀察的真仔細,來看看我們的校園吧(帶著學生欣賞學校圖片和班級圖片)
一、體會相似 感知放大現象
師:我把我們班的班長也帶來了(出示圖片),不過是一張長方形照片.
師:太小了,看不清楚.怎么辦?
生:放大!
出示三幅圖:(1)原圖長邊拉長 圖①
(2) 原圖寬邊拉長 圖②
(3)原圖長邊與寬邊都按相同倍數拉長 圖③
辨析:三幅圖中,哪幅圖和原來的最像?
生1:第3幅.
師:師:像圖① 圖②這樣放大行不行?為什么變形了?
生:圖①只變化了長,寬沒有變,圖②寬變化了,長沒有變
師:看來長和寬得同時擴大,像圖③這樣 是嗎?
隱去圖① 圖②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對于生活中的放大、縮小,學生有很豐富的感性認識,所以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情景,照片的放大和縮小來導入新課,其目的有三個:1.喚起學生已有放大、縮小的生活經驗;2.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3.突出數學圖形放大與縮小的特征:形狀不變,大小變化.
二、執(zhí)果索因,建立放大概念
(1) 認識圖形的放大
師:圖③沒有變形,是原圖放大后的圖形.那么放大了多少呢?我們怎樣表述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ń沂菊n題)
師:再看這兩個長方形,(隱去圖像,抽象出長方形)這是原來的長方形,這是變化后的長方形,給出數據.
出示數據:原圖(5厘米,8厘米)、圖③(10厘米,16厘米)
師:觀察這兩幅圖,變化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長方形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放大后的 原來的 (邊說邊板書)
生:變化后的長方形的長是原來長方形長的2倍,寬也是原來的2倍.
生:變化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長方形長的比是2:1,寬的比也是2:1.
師:能否具體說一說2:1是怎么來的?
生:16:8=2:1 10:5=2:1
師相機板書:長之比 2 : 1
寬之比 2 : 1
師:能不能更簡單的表述兩個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呢?把書打開,自由的來讀一讀這段話.
課件出示: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師:長的比是2:1,寬的比也是2:1,用一句話怎么表示?在這段話中找一找.
生: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師:是嗎?
生想了想,糾正:應該是對應邊長的比是2:1.
師:找對了,那么對應邊長是什么意思?拿出你的手指一指——
請一名學生到屏幕前指一指
學生先指了原來的長方形.
師:老師幫你糾正一下.拿著學生的手先指放大后的長方形學生指了一組長,和一組寬.
師:長和長對應,寬和寬對應,那么有幾組對應邊呀?
生:四組.
師:為什么只指了兩組?
生:另兩組和這兩組一樣.
師:這句話中還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和你同桌交流一下.
生:放大后的長方形是前項,原來的長方形是后項.
師:如果把原來的長方形按3:1的比放大,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倍?各是多少厘米?(課件出示)
生:長和寬是原來的3倍,長是24厘米,寬是15厘米.
例1的教學,主要采用了讓學生觀察、交流的教學方法.通過仔細觀察就會啟迪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想象的空間;通過自學交流合作,同學之間就可以形成合力,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獨有的見解;通過大膽發(fā)言,學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并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教學方法正是我們新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教學方法,也是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的最好表現.
(2) 認識圖形的縮小
師:2:1是對應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3:1是對應邊放大到原來的3倍,那么1:2是什么呢?
生:把圖形縮小.(板書:縮?。?/p>
師:把原圖按1:2縮小,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課件出示)
生:1/2.長4厘米 寬2.5厘米 追問: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8÷2=4 5÷2=2.5
生2:8×1/2=4 5×1/2=2.5
【學生在經歷前面放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通過推理、交流等活動探索縮小的問題.】
(3) 對比提升
師:看到一個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還是縮?。?/p>
生:比值比1大就是放大,比值比1小就是縮小
師:比值比1大也就是前項比后項……生:大
比值比1小也就是前項比后項 生:小
師:為什么前項比后項大就是放大,前項比后項小就是縮小呢?
生:因為后項是原來的.前項是變化后的(將板書中放大或縮小改為變化后).
師指著板書:變化后的比原來的大就是放大,變化后的比原來的小就是縮小.
下面我們來判斷一下
課件出示填空
將原來的長方形按1:3的比( ),長和寬應是原來的( ).
將原來的長方形按4:1的比( ),長和寬應是原來的( ).
將原來的長方形按:1:4的比( ),長和寬應是原來的( ).
將原來的長方形按5:2的比( ),長和寬應是原來的( ).
三、操作
師:下面我們在方格紙上變一變.
1.出示例2
先按3:1的比畫出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再按1:2的比畫出長方形縮小后的圖形
生讀題 師:畫之前要先干什么?
生:數格子.
師:嗯,記得把數據標上去,還要干什么?
生:先算再畫.
生在作業(yè)紙上完成
生匯報:放大后長是12,寬是6.縮小后長是2,寬是1.
師指著課件中的圖:驗證一下放大后的與原來的長方形的對應邊長的比,畫得對嗎?
生:12:4=3:1 6:2=3:1 對的.
師:縮小是將哪個圖縮???
生:原來的長方形.
師:驗證一下,對嗎?
師:觀察三幅圖 放大和縮小后,什么在變?什么不變?
生:面積變化,形狀不變.
生:原來長方形長和寬的比與現在長方形長和寬的比不變.
師指著圖 生繼續(xù)說:4:2=2:1 12:6=2:1 2:1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還有什么不變?
生有些困難.
師不說話,指了指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的對應邊.
生領悟: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不變.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因而現在課堂上呈現了較多的外顯活動,這是合理的、正常的.例2的教學,更是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首先看完例題后,直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畫出放大與縮小后的圖形.這里不僅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而且也非常有必要.再讓學生根據畫出的圖形進行分析、比較、交流從而發(fā)現其內在規(guī)律.
2.試一試
按2:1的比畫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圖形(在作業(yè)紙上完成)
生獨立完成,說一說是怎樣畫的?
生:先畫了底是8格,再畫了高是2格
師:底和高就是兩條直角邊.
師:直角三角形有幾組對應邊?兩條直角邊都是原來的兩倍了,那么斜邊呢?
師:那量一量,驗證一下斜邊是原來的2倍嗎?
生驗證
師:對應邊的比都是2:1,因為直角三角形的形狀由兩條直角邊決定,只要確定放大后直角邊的長度就可以了。
(3) 出示(逐一出示)
師:將正方形放大或縮小,只要確定什么?圓呢?這個平行四邊形呢?
生:底和高.
師:思考一下,底和高能確定它的形狀嗎?
生有些動搖,小聲說:不能確定
辨析:出示方格圖中不同的4幅圖
圖②、圖③、圖④都是圖①按2:1的比放大后的圖形嗎?
師:圖2,圖3,圖4都是圖①放大后的圖形嗎?
生:不是,圖2和圖3不是,圖4是的.
師:你是怎么看的?
生1:我看那條斜邊,圖1是1格,圖4是2格.
師:你想法是對的,看斜邊這組對應邊,但斜邊不在線上,是不容易看出長度的.
圖3也是2格呢?
生2:我看高旁邊的那個底,圖1是1格,圖4是2格.
師指了指:你指的是這段嗎?生點頭.
師:對,這兩段也是對應的,比是2:1,所以選圖4,圖2,圖3都不是.
其實我們可以更簡單些,看它們的形狀,放大后形狀變不變?
生:不變.
師:哪個形狀與圖1最像?
生:圖4
【組織練習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也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內容不應只是課本例題的簡單重復,應該有層次,有坡度,難易適度.通過精心設計的練習,學生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還能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深入發(fā)展.為此,充分考慮,精心設計,既安排了基本題的練習,使全體學生均能完全掌握,又安排了一定的發(fā)展題,滿足了少數學生的需要;既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鞏固練習
1.練習九第一題
(1) 出示長方形①
師:老師想考考你的眼力,觀察①號長方形,感覺一下
生靜靜觀察
出示4個長方形
師:憑直覺,你覺得哪些圖形是①號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
生:③號是①號縮小后的圖形;⑤號是①號放大后的圖形.
師:②號④號為什么不是?
生:②號只變了長,④號只變了寬.
(2) 出示方格圖
師:現在老師給出方格圖,大家驗證一下剛才的猜測是否正確.
生獨立思考后再同桌交流一下.
生1:③號是①號縮小后的圖形,長和寬的比都是3:1.
生2:長的比是1:2,寬的比也是1:2.
師:也就是對應邊長的比是1:2,③號是①號按怎樣的比縮小的?
生:1:2.
師:⑤號是①號按怎樣的比放大的?
生:3:2.
師:為什么?
生:長的比9:6=3:2 寬的比也是3:2.
(3) 師:②號的邊長怎樣變動一下,也就成為①號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了?
生:②號的寬變成1格,因為長是原來的1/2,寬也是原來的1/2.
(4) 師:打開作業(yè)紙,自己設計一個①號圖形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
生在作業(yè)紙上操作.
展示學生作業(yè).
生1:長為12格,寬為4格.生2: 長為18格,寬為6格.
說說看它是①號圖形按怎樣的比放大或縮小的?
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幾乎都是在比較中實現的.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烏申斯基語).有比較才有鑒別.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更需要通過對數學材料的比較,理解知識的本質意義,掌握知識間的聯系和區(qū)別.這題中有錯例,有放大,有縮小,學生在不斷的觀察中比較、操作中比較、傾聽中比較,進而進行不斷的自我修復,達到對放大和縮小的深度理解.
六、全課小結
今天的課就學到這兒,想一想今天所學的知識,邊想邊折一折作業(yè)紙,將作業(yè)紙按1:2的比縮小后,再交給我.
教師收學生折好后的作業(yè)紙,很多學生都是對折了兩次.
師:找一個代表,你說說看,是怎樣想的?
生:按1:2的比縮小,先對折,長就變?yōu)樵瓉淼?/2,再對折,寬就變?yōu)樵瓉淼?/2.
師:說得真好,長和寬要同時縮小為原來的1/2.錯的同學趕快糾正一下,交給老師.
課后評析: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新舊教材《比例》這一內容的最大不同之處.它是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與變換方面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新教材將《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納入比例單元中,將兩條線交織在一起.我認為主要是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使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更加扎實.就本課而言“從簡單圖形開始,借助實物或計算機演示,再讓學生動手操作,由此充分體驗圖形的相似是指圖形運動后,大小發(fā)生了變化,但形狀不變,前后圖形是相似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能理解圖形是按什么標準放大或縮小的,而且能用網格圖將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了一些體會:
1.以數學概念規(guī)范生活認識
對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有自己的樸素認識.但是,這一認識是感性的、模糊的,對于圖形放大與縮小過程中的內在規(guī)律并不清楚.而本節(jié)課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的是,數學意義上的圖形放大與縮小是有一定變化規(guī)律的,它指按一定的比將圖形的每一條邊同時放大或者同時縮小,這是一種定量的刻畫.在教學時,我首先利用學生已有的認識,通過出示一張非常小的圖片,學生看不清,產生“把圖片放大”的需求,接著我出示三幅圖,通過把原圖變大后的三幅圖的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有的圖長變長了,但寬沒變;有的圖寬變長了,但是長沒變,這樣的變化都不是我們要研究的放大,而我們要研究的放大必須是長和寬同時變化,而且具有“形狀不變,大小變了”的特征的.層層遞進,從而規(guī)范了學生心目中對放大與縮小概念的理解.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探究圖片放大與縮小過程中各對應邊的變化規(guī)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重視放大與縮小的比的理解
放大與縮小是兩種不同的變化,用來表示放大與縮小的比的意義也不一樣,是學生很容易產生混淆的地方.在教學中,我注重從比的意義出發(fā),通過讓學生在概念中圈畫,并動手指一指對應邊長,體會比較的順序:變化后的在前,原來的在后,通過學生的討論,辨析,使學生感知,表示放大的比,前項比后項大且比值大于1;表示縮小的比,前項小于后項且比值小于1.
3.數形結合、在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學習數學
我們學習數學,經常會由數思形,以形思數,數形結合,這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展示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提示知識內在和本質聯系,從而突出數學知識的獲取過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練習中通過讓學生畫圖理解概念,拓展練習平行四邊形的放大,通過學生觀察4幅圖,讓學生從形到概念,多角度去解釋.練習九第1題,一題多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再讓學生用概念驗證猜想,再到變一變,讓學生在數形結合中準確把握概念,而不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