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瑞
[摘要]儒學是一種教化之學,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社會教化功能,但在社會、時代諸種因素的影響之下,儒學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具體教化功能卻不盡相同: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家,以社會大同為教化理想,以人格培養(yǎng)為教化內(nèi)容;以董仲舒、朱熹為代表的漢宋儒學家,以天人合一為教化理想,以禮義綱常為教化內(nèi)容;以黃宗羲、譚嗣同為代表的近世啟蒙儒學家,以民本、平等為教化理想,以開啟民智為教化內(nèi)容。儒學內(nèi)含提倡仁德、教人向善的價值功能,在構(gòu)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儒學仍有其借鑒作用。應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傳統(tǒng)儒學,吸取其精華,去除其糟粕,同時融匯當代中外先進文化,才能成就當代儒學的新發(fā)展。
[關鍵詞]儒學;教化功能;價值功能
[中圖分類號]B222;G122[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03
儒學是國學的核心。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學作為華夏文明的代表,一直穩(wěn)居正統(tǒng)學派地位。但自辛亥革命以來,隨著“儒”失去政治上的“獨尊”地位,人們對儒學的態(tài)度便大相徑庭,關于儒學的論爭也從未止息。時至今日,如何看待儒學的價值仍然是人們頗為關心的問題。一些支持儒學的極端者“開始提出用儒學療救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病灶,甚至要求建立‘儒家共同體專政,主張‘以儒治國”[1];一些反對儒學的極端者則認為“儒、法在鼓動封建專制主義上途殊同歸,‘文革封建主義大泛濫,儒、法都有其功”,提出了儒家文化“怎么沒有把中國比較早地引導到現(xiàn)代化道路?反而是百般阻撓”等問題[2];還有一些學者主張辯證地看待儒學(國學),如李存山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或國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這些思想資源在古代構(gòu)成一個系統(tǒng),而我們應根據(jù)現(xiàn)代社會實踐的需求來決定這些思想資源的改變和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式;同時,我們也應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優(yōu)長、普遍性的因素,來實現(xiàn)中西(東西)文化的‘創(chuàng)造的綜合?!盵3]相比而言,后者的觀點顯得更為客觀與公允。而面對儒學兩千多年來復雜的歷史進程及其遺留下來的豐富文獻,厘清儒學的根本性質(zhì),認識儒學基本的社會功能,對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尤為重要。為此,本文擬借鑒并反思古今學者的一些觀點,從儒學典籍與儒家自身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進程出發(fā),界定儒學的性質(zhì),分析不同歷史時期儒學主要流派的具體教化功能,揭示儒學歷史發(fā)展的當代啟示,以期對正確地看待儒學和儒學研究、更好地傳承與創(chuàng)新華夏文明有所裨益。
一、儒學的性質(zhì)
儒學博大精深,其性質(zhì)不易界定。對此,政治哲學、管理哲學、人生哲學、道德哲學等給出了不同的理解和界定。鄧新文[4]曾認為,儒學在孔子那里只是率性循理、老老實實的生活,只是克己復禮、改過自新的實踐工夫;說儒學是哲學、知識、技能、藝術或其他任何一種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術都不對,但在其中又確實包含這些學術的因素。應當說這種理解是比較合乎歷史真實的,但是我們需要對其做出進一步的抽象和概括?!稘h書·藝文志》云:“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5](P1728)儒家源自司徒,而司徒主教,《周禮·地官司徒》(二)說道:“乃立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盵6](P234)《孟子·滕文公》(上)也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7](P259)可見,司徒為教化之官,肩負教化之責。因此,如果說儒家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那么儒學就是一種教化之學。
事實如何呢?翻一翻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記載了不少孔子及其弟子關于為學的言論,而這些言論體現(xiàn)出儒家所認可的“學”就是完善自己的內(nèi)在品質(zhì)、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過程。舉例說明如下: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7](P50)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7](P5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盵7](P54)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盵7](P84)
當然,提高個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并不是一句空話,它離不開詩、書、禮、藝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事實上孔子的高足們也各有所擅。“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盵7](P123)但孔子自稱其“道”(學說)有一個中心。“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盵7](P72)孔子正是以其“忠恕”學說教育人、感化人的。其培養(yǎng)出的弟子顏淵被作為好學的典范,后世儒者贊譽為“復圣”。另外,堪稱儒家思想“初學入德之門”的《大學》明確宣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白蕴熳右灾劣谑耍皇墙砸孕奚頌楸??!盵7](P2)也就是說,天子、庶人均須修身明道,修身即是為學,為學的最終目的是“止于至善”。由此可見,儒家在社會上扮演著“明教化者”的角色,這也證明儒學實質(zhì)上是一門教化之學,是一門提倡仁德、教人向善的學問。
二、儒學的社會教化功能
儒學既然是一種教化之學,那么它最重要的功能當然就是教化功能。只是,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社會需求,致使儒學在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具體教化功能不盡相同,特別是在教化的立足點及教化內(nèi)容等方面差異頗大。
其一,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家,以社會大同為教化理想,以人格培養(yǎng)為教化內(nèi)容。自唐宋以來,知識分子以孔子、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學”成了“儒學”的代名詞。但自晚清開始,一些學人以為荀子之學實繼孔子之后儒學之正宗,羅祖基[8]據(jù)此進一步認為孟子思想為儒學異端,其學即使與孔子之學相比較,“也有某些基本點的不同”,而“從政治思想看,尊君是從孔子到荀子直到漢宋儒學的基本傾向”。筆者認為,荀子雖對漢宋儒學的影響確實較孟子更大,但孔子、孟子思想的基本點更為一致,尤其在“尊君”問題上,“孔孟之學”與“荀子之學”“漢宋儒學”判然有別。誠然,孔子對待國君的態(tài)度是很虔誠的,“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7](P266)“君命召,不俟駕行矣”[7](P121)。但孔子在治國問題上從來不作原則性的讓步,“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7](P106)。確實,以孔子之才,他但凡能夠有一點兒的妥協(xié),就不致于周游列國而總不見用。最能反映孔子教化理想的是《禮記·禮運》中的如下這段話[9](P89-90):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p>
我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熊十力先生曰:“此篇以禮運名者,誠以小康之禮教當變易而進乎大道。運字之含義,即有變易或轉(zhuǎn)移等意思?!盵10](P96-97)而考孔子此語,他對“天下為公”的大道的向往與對“大人世及以為禮”的小康禮教的貶抑是不難以體察的,而小康禮教乃是不得已情況下的權(quán)宜之計。熊十力疑“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9](P89)中“與三代之英”為后世奴儒所妄增??鬃蛹纫浴吧鐣笸睘槠渥罡叩慕袒硐?,他極力追求的就是完善的道德人格??鬃尤鍖W的教化內(nèi)容側(cè)重于人格方面的培養(yǎng),《論語》所載孔子語錄,句句是講存心養(yǎng)性的,即使是談“為政”的也都是教人修德以正己正人??鬃佑谩叭省薄傲x”的概念涵蓋君子的一切美德,又強調(diào)“推己及人”的行為準則,他反復強調(diào)的“孝悌”就是推己及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他所提倡的“臣事君以忠”之“忠”指的就是盡心盡力地做事,這些都與后世的愚孝愚忠思想不同。而孟子提出的仁政學說、民貴君輕、限制君權(quán)等主張均是孔子“仁”學的自然延伸,孟子重視主觀精神修養(yǎng)、以“養(yǎng)浩然之氣”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其與孔子提倡的存心養(yǎng)性是一致的。
其二,以董仲舒、朱熹為代表的漢宋儒學家,以天人合一為教化理想,以禮義綱常為教化內(nèi)容。戰(zhàn)國時期的大儒荀子主張強化君權(quán),但他同時也重視人民的力量。“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盵11]漢代儒學則賦予君主以絕對的權(quán)威,“陽尊孔子而陰變其質(zhì),以護帝制”[10](P86)。在原始儒家看來,君臣、父子之間的責任和義務都是雙向的:“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汲?,父父,子子?!盵7](P136)國君首先必須像個國君、必須行君道,然后才是臣子須行臣道、忠于職守。孟子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盵7](P259)而漢代君主專制的地位已經(jīng)得到鞏固,儒生們因秦代焚書坑儒大都已經(jīng)喪失了原始儒家的操守,他們大都放棄了原始儒家的上述觀念,國君的絕對權(quán)威作為“陽尊陰卑”的天道被確認下來[12]:
是故《春秋》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于君,惡皆歸于臣。臣之義比于地,故為人臣者,視地之事天也;為人子者,視土之事火也,雖居中央,亦歲七十二日之王,傅于火,以調(diào)和養(yǎng)長,然而弗名者,皆并功于火,火得以盛,不敢與父分功,美孝之至也。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義,皆法于地也。地事天也,猶下之事上也。
儒林之有識者如董仲舒等人也只能以建立“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學說寄托自己的教化理想,對帝王進行委婉的警醒和規(guī)諫,希望帝王能夠尊奉天道。但是在封建君主專制時代,“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對帝王的制約作用微乎其微,董仲舒本人也曾因為把災異之事與漢武帝比附而險些喪命,他苦心孤詣雜糅道家、法家與陰陽五行學說而建立的漢代儒學,主要也是為了鉗制天下人思想、維護帝制,其后儒學的教化內(nèi)容便側(cè)重于約束臣民的片面(責任與義務不均衡)的“三綱五?!钡榷Y義綱常。宋代儒學家頗具懷疑精神,致力于研究形而下的性命之學,然而他們所懷疑的只不過是漢唐以來的繁瑣章句,在對于“大道”的探求、宇宙產(chǎn)生過程的闡釋方面仍比附儒家綱常的傳統(tǒng)。在這一點上,即使是以“學問淵博、深思明辯”[13](P255)著稱的南宋理學宗師朱熹也不例外。朱熹繼承北宋二程之說,又旁糅佛、老,建立了完整的理學體系,“三綱五常”的教化內(nèi)容自然也是“天理”。他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無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卻旋將道理入在里面?!盵14]朱熹在其代表性著作《四書集注》里也對這種綱常思想進行了宣揚。如注《論語·為政》“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一章時,朱熹不僅引用馬融“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zhì)三統(tǒng)”之說,且明確界定了“三綱五?!钡膬?nèi)容[7](P59):
愚按: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謂仁、義、禮、智、信。文質(zhì),謂夏尚忠,商尚質(zhì),周尚文。三統(tǒng),謂夏正建寅為人統(tǒng),商正建丑為地統(tǒng),周正建子為天統(tǒng)。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其所損益,不過文章制度小過不及之間,而其已然之跡,今皆可見。則自今以往,或有繼周而王者,雖百世之遠,所因所革,亦不過此,豈但十世而已乎!
可見,朱熹的“天理”思想與禮義綱常思想是融為一體的。那么,在此前提之下,他對“理”的探求越是精深,漢宋儒學“三綱五?!钡慕袒瘍?nèi)容也就越能得到加強。
其三,以黃宗羲、譚嗣同為代表的近世啟蒙儒學家,以民本、平等為教化理想,以開啟民智為教化內(nèi)容。黃宗羲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其儒學思想與傳統(tǒng)的漢宋儒學大相徑庭。例如,他在論“臣道”時云:“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15](P4-5)也就是說,在黃宗羲看來,出仕做官是為萬民,非為國君,所謂君臣之間的名分,只不過是因為有天下之事,如果沒有管理天下事的責任,那么就與國君一點關系也沒有。既然是天下之事把君臣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那么君臣之間的關系就應該是師友之間的平等關系。黃宗羲所著的《原君》《原臣》,從君、臣最初的產(chǎn)生說明了君臣的政治地位應是平等的,而百姓才是社會之根本,是君、臣共同的服務對象。晚清譚嗣同完全繼承了黃宗羲的民本學說,他說:“君,末也;民,本也。天下無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豈可因君而累及民哉?”[16](P73)對于封建專制之君以及深受禮教綱常束縛之愚民,他常常大加針砭,例如[16](P86):
尤可憤者,己(國君)則瀆亂夫婦之倫,妃御多至不可計,而偏喜絕人之夫婦,如所謂割勢之閹寺與幽閉之宮人,其殘暴無人理,雖禽獸不逮焉。而工于獻媚者,又曲為廣嗣續(xù)之說,以文其惡。然則閹寺宮人之嗣續(xù),固當殄絕之耶?且廣嗣續(xù)之說,施于常人且猶不可矣。中國百務不講,無以養(yǎng),無以教,獨于嗣續(xù),自長老以至弱幼,自都邑以至村僻,莫不視為絕重大之事,急急以圖之,何其惑也?徒泥于體魄,而不知有靈魂,其愚而惑,勢必至此。向使伊古以來,人人皆有嗣續(xù),地球上早無容人之地矣,而何以為存耶?又況天下者,天下之天下,徒廣獨夫民賤之嗣續(xù),復奚為也?獨夫民賊,固甚樂三綱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此為率,取便己故也。
譚嗣同聲討封建專制,融貫儒釋道三教,匯通哲學與現(xiàn)代科學,鮮明地體現(xiàn)了近世啟蒙儒學以民為本、實現(xiàn)自由平等的教化理想,以及開啟民智的教化內(nèi)容。
三、對當代的啟示
鑒古知今,我們概括儒學的基本性質(zhì)、扒梳不同歷史時期儒學主要流派的具體教化功能,這對于當代社會具有重要啟示:其一,既然儒學實質(zhì)上是一種教化之學,內(nèi)含著提倡仁德、教人向善的價值功能,那么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儒學就有繼續(xù)存在的必要。其二,因為受制于社會、時代的諸多因素,歷史上儒學的教化功能并不盡相同,其在教化理想、教化內(nèi)容等方面差異頗大,故此我們必須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傳統(tǒng)儒學,吸取其合理內(nèi)核,摒棄其糟粕。其三,繼承華夏文明,弘揚儒學,必須兼收并蓄,站在時代的前沿。從儒學的產(chǎn)生到它的每一次變革,無不都是博學達人苦心孤詣汲取先進文化并加以融會貫通的結(jié)果。例如,春秋時期,孔子集眾圣之大成始創(chuàng)儒學,他不僅精通堯、舜以至文、武時期的各種政教載籍,且深研《易》道至韋編三絕;西漢董仲舒以先秦儒學為核心,又雜糅陰陽五行及道、法諸家學說,為漢宋儒學打下了根基;宋代朱熹繼承北宋諸儒,又糅合佛、老,方建立起完整的理學體系;晚清譚嗣同幼年勤奮,博覽群經(jīng),成年后又廣泛地閱讀了大量佛學、西學著作,才溝通中西,融貫哲學、現(xiàn)代科學以著《仁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各個時代的文化巨人殫精竭慮融匯眾說才成就了歷史上儒學的輝煌。未來儒學的發(fā)展自然也不會例外,儒學還會崛起,崛起后的新儒學必然是融貫當代中外先進文化的結(jié)果。
[參考文獻]
[1]
郭鳳海.“儒學開明論”質(zhì)疑——儒學的性質(zhì)與國學的定位[J].理論探討,2011(6):41.
[2]劉澤華.關于倡導國學幾個問題的質(zhì)疑[J].歷史教學:高中版,2009(5):7.
[3]李存山.國學的價值評估與文化的辯證法[N].光明日報,2010-01-25(12).
[4]鄧新文.論儒學的性質(zhì)[J].浙江學刊,2003(5):44.
[5]〔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1728.
[6]〔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234.
[7]〔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羅祖基.論孟子思想及其儒學的異端性質(zhì)[J].青海社會科學,1992(2):6.
[9]〔漢〕載德,德圣.禮記[M].李慧玲,呂友仁,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0]熊十力.原外王[C]//原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1]〔戰(zhàn)國〕荀況.荀子[M].安繼民,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10.
[12]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32.
[1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55.
[14]〔宋〕朱熹.朱子全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204.
[15]〔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6]譚嗣同.仁學[M].加潤國,選注.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