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連
老師或同學的財物失竊,是很多班主任十分頭痛與無助的事情。而如果第一次“案件”未能“偵破”,往往今后接二連三會發(fā)生類似事件,將會讓班主任更加頭痛與無助,而其對學生的影響可想而知。說不定,有些學生就在這樣的班級逐漸成為“慣偷”,埋下毀掉一生的“伏筆”。
很多老師會抱怨,我們班主任能有什么辦法,對學生不能恐嚇,不能搜身,不能來“硬”的,報警往往也是無效的。怎么辦?無能為力!
對此,我們南京市溧水區(qū)教育局胡新春副局長有不同看法,且源自其真實的工作經(jīng)驗。他在一次德育培訓的講座中說,不要把孩子(學生)看得那么壞,沒有哪個學生天生就是小偷,就想學壞,就想成為小偷。學生畢竟都是成長中的人,需要老師的教育與引導才來到學校。列寧說:“年輕人犯錯,連上帝都會原諒?!币驗橹挥型ㄟ^犯錯,孩子們才會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
胡局長舉了他在鄉(xiāng)鎮(zhèn)初中做校長時兩個真實的例子:
一位班主任早上在班上收齊了一千多元的有關費用,到了中午,發(fā)現(xiàn)錢不在了。錢一直放在班上的,毫無疑問,肯定是本班同學拿走的。班主任很生氣,很激動,要對全班學生搜身,還想先報警。胡局長(當時做分管校長)知道后,跟班主任說:“報警——警察未必就能查出來。搜身,更是不妥,也不能。你再想想,假若搜身或報警真的當場查出來是哪位學生,那么后果是什么?或許這件事就改變了這位學生一生的命運,因為所有學生教知道他(她)是‘小偷’,或許他(她)就會真的成為一個小偷。這有違教育的初衷。況且,學生不是天生就是想成為小偷的,或許是一念之差,或許有其他原因,還是通過正面教育引導為好……”
于是,班主任回到班上,按胡局長的提醒,坦誠地對同學們說:“今天早上,老師剛剛收齊的一千多元錢不見了,肯定是我們本班學生拿的。我相信,拿錢的同學肯定是一念之差,一時動了這個歪念頭。但我相信,這位同學本質上肯定不想真正成為一名小偷。一時沖動,知錯就改,這是可以原諒的。請你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悄悄把錢放回來就行了!如果不這樣,那你可能真的會成為小偷,就為人所不齒……”
胡局長說,像這樣的事件,他處理過兩次,兩次的結果都是學生悄悄把錢還回來:一次原封不動,一分不少;一次少了七十元(估計是學生已花掉了)。
這兩個真實的“失而復得”的事例,充分說明了胡局長樸素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學生不是天生就是壞的,沒有哪個學生想成為小偷。學生送到學校,是給我們教育的。我們老師要相信學生,引導教育學生向善、改過。
透過教育的技巧,內在的最為重要的首先是教育者的兒童觀(學生觀)與教育觀,是教育者自身心靈的高尚與無邪:教師要心存善念,要相信學生都是可育之人,要相信學生沒有誰想成為壞人……這是一切真正有效教育的根基與起點?!皼]有愛,就沒有教育”,或許在這兒可找到又一注解。
胡局長介紹的下面這個真實的事件,聽起來出人意料,甚至神乎其神,但細細一想?yún)s在情理之中,甚至讓人拍案叫絕。不是嗎?請看:
放學了,兩位初二學生怎么也找不著自己的自行車,急得在校門口哭。胡局長時任該校校長,正在校園巡視,發(fā)現(xiàn)了這兩位同學。一問才知道,一位同學丟的是山地車(十年前的價格是1300元),另一位同學是剛買的新車(價格400多元)。
班主任提出趕緊報警,因為失竊車輛價值不菲……胡局長說:“且慢報警,我有辦法!”
神了!第二天,胡局長悄悄地把這個年級最調皮的一位同學請到辦公室,關上門。平時,胡局長作為校長,經(jīng)常找每個年級最調皮的學生交談,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幾乎成了習慣,與這幾位同學幾乎成了好朋友!他相信,這幾位同學肯定知道(或能查出)自行車的去向。
胡局長鄭重對他說:“**同學,請你幫個忙,我們學校初二兩位同學的自行車昨天放學不見了,我想你可能知道是誰騎走的……”
果不其然,這位同學一口說出騎走車子的那幾個人……
胡局長神奇“破案”的背后,是什么呢?
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基于學生——一切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一切真心實意地為著學生的尊嚴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