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濤
(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安徽 亳州 236800)
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地域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是儒家、道家文化的結合體,而亳州花戲樓磚雕以其所濃縮的豐富文化內涵為代表,是亳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對亳文化進行英語譯介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亳州,了解亳文化,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對其進行譯介不再限于傳統的語碼轉化,而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迻譯。而作為后結構主義理論中的互文性理論涉及文本的意義生成、文本與文化的闡釋等,為亳文化的譯介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支點,對于確當迻譯亳文化具有相應的啟發(fā)意義。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不是一個孤立的文本,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和其它文本相互交織,形成文本的海洋?!懊恳粋€文本,每一個句子或段落,都是眾多能指的交織,并且由許許多多其他的話語所決定的。因此,一切話語必然都具有互文性。”①從譯介學的角度來看,互文性又可分為內部互文性和外部互文性。內互文性指同一文本內部各因素相互指涉的關系,外互文性指涉文本之外的其它文本。對于譯者而言只有掌握了源語所蘊涵的豐富文化互文信息,才能求得對源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另外,譯文與原文之間存在著廣泛的互文關聯,因此譯者在譯介過程中要處理好這種文化互文關系,“要調動自身的一切知識潛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印跡的印跡’,他的意識、潛意識、無意識、聯想、幻想等一系列大腦活動都得到潛力的發(fā)展”②從而在譯語文化中尋求與源語文化中相似度趨于接近的文化互文關聯,創(chuàng)造出對異質文化讀者而言既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極強的譯文,又具有異于譯語文化的、能滿足他們對源語文化渴求與期待的互文關聯譯文。
作為生成文本的譯者應當“在充分關照譯文讀者經驗、認知模式、文化背景等前提下,將原文文本進行跨文化轉化”③花戲樓磚雕中蘊含著豐富中國文化因子,要把其迻譯出來必須進行跨文化轉化。花戲樓磚雕“在寥寥數十平方米的水墨磚上,雕有52件作品,共雕人物115個,禽鳥33只,走獸67只,樓、臺、殿、閣多處?!雹苓@52幅圖,幅幅都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如“吳越之戰(zhàn)”告誡人們要勝不餒、敗不驕;“郭子儀上壽圖”則體現了國民希望全家老少同堂、和睦相處、各守其道的儒家理想家庭;“范睢逃秦”在彰顯這樣一個人生哲理:在上不可妒才,在下要擇良主而棲。一幅幅磚雕都蘊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譯者在對這些磚雕文化進行英語譯介的跨文化語符轉換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其已有文化圖示知識型的先期文本,融匯西方文化的異質文本,實現內文本和外文本的語內和語外銜接,把被動互文性轉化為主動互文性?!霸诨ノ男灾干娴拇碳は拢褜は嚓P的先期文本,辨認源語文本的語類、主題、結構、功能等各個方面,調動頭腦中豐富的文化知識,實現意義建構。在此模式中,源語文本解構與先期文本銜接,實現意義構建,譯者在意義構建的基礎上,搜尋目的語的先期文本,最后完成譯語文本的重構”⑤因此,譯者在進行英語譯介時,考量目的語文化讀者受眾的文化預設或期待視野,根據情況添加必要的信息,實現內文本和外文本的相互指涉,以譯介出既能體現出譯文讀者的外文化,又能體現源語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異質性,實現互文的視域融合,使翻譯在眾多文本的指涉中完成。
例1.參天地(花戲樓磚雕山門中上方的題字)。“參天地”這三個大字以靛藍色醒目地呈現于花戲樓磚雕山門的中上方,它統御著整個花戲樓磚雕文化,因此對其確當譯介決定著整個磚雕文化迻譯的正確性。在中國文化中,天代表陽,地代表陰?!断缔o》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說,它是儒家形而上學宇宙論的基礎,因此出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皡⑻斓亍边@三個字蘊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叭艘胪晟谱约?,就必須充分發(fā)展受自上蒼的天性,幫助別人就是參與天地化育的工作。一個人如果真正懂得了這一切,他就與天地合參,成為一體了?!吨杏埂匪v的‘明’,便是這個意思:人做到與天地合參,便是完美。”⑥由此可見“參天地”強調人在內省時,做到內心和外部世界連接起來,不僅僅要與天地合參,而且還要與天地合一,實現天人合一,做到生在此世,超越此世。而西方讀者受眾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經典《圣經》所倡導的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和中國文化中的參天地具有極大的互文性,因此為了實現內文本和外文本的視域融合,以西方受眾為主體,把“參天地”譯介為one is to form a trinitywith Heaven and Earth則更為貼切,更易為西方受眾所接受。如果譯介為worship Heaven and Earth則失去了人、天、地之間的密切關系,天、地、人則各自獨立,人只有對天地敬拜而匍匐在天地的腳下,從而失去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忽視人和天地之間的積極主動關系,天地和人的“中、和”關系則無法體現出來。而trinity則完美地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內互文和外互文的視域交融,體現了譯者的主體間際性,實現了文化經典的重構,既保留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又融入了西方文化精神,從而縮短了中西方讀者的時空心理距離。
例2.吳越之戰(zhàn)告誡我們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聽不進勸告,怕的是不能像越王勾踐那樣臥薪嘗膽而東山再起。吳越之戰(zhàn)吳王夫差不聽伍員之言,養(yǎng)虎為患,最終身敗國亡,其帶給人的思考是深遠的。(對吳越之戰(zhàn)磚雕圖的部分文化解讀)
這些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名稱如勾踐、夫差、伍員等,早已深入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之中,形成了文化母因,在中國讀者頭腦中形成了既定的文化意象。但西方讀者對此知之甚少,所以如果直接用漢語拼音把其名字譯出,西方讀者受眾可能會如墜入云霧之中,不知所云。對中西方文化進行互文考量,以實現譯介主體的主體間性和互文的融合?!八裕谋鹃g性就顯得格外重要。譯者不僅要充分理解不同要素之間的關聯,還要把原作的因素重新組合,植入目的語之中”⑦因此臥薪嘗膽譯介為EmperorWu subjected himself tohardship of all kind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his resolution to wipe outhis own humiliation and toattain hisambition to restore to the throne.如果不從互文角度考量,把臥薪嘗膽譯介為lie on the grass and taste gall其帶給西方讀者受眾的文化意象是越王勾踐生活得十分愜意,躺在草地上,但讓人不明白的是他為什么要嘗膽的,膽那么苦,他是否有點心理問題。因此勾踐那種奮發(fā)圖強、勵精圖治、懷有復國之宏圖大略之積極進取精神就失去了,勾踐這一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人物意義不但喪失殆盡,而且還會帶來一定的文化扭曲。
結語
為了確當譯介亳文化中的文化因素,譯者首先應當正確闡釋蘊含于源語文化中的文化內涵,然后根據西方讀者受眾的文化心理,從文化互文性的角度,實現內文本和外文本的互文轉換和確當迻譯。
注 釋:
①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216.
②陳蒸.互文性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9,(4):136.
③游振生.從“互文性”看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6,(3):65.
④賒樹民.亳州之旅[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9:90.
⑤夏家駟,時文.從互文性角度看翻譯的文本解構和重構過程 [J].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15.
⑥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英漢對照)[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91.
⑦羅選民.互文性與翻譯[D].香港: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200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