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歆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21世紀是互聯(lián)網的時代,網絡已經是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隨著互聯(lián)網的不斷普及,青少年上網已經變得十分普遍。然而,青少年畢竟尚未成年,心智尚未發(fā)育成熟,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很難抵擋各種誘惑。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網絡色情以致誘發(fā)犯罪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于是,網絡與青少年德育研究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和時代意義。但是,截止到目前,在網絡和青少年德育研究領域,相關的研究有限。幸運的是,看到了耿紅衛(wèi)先生的《網絡與青少年德育研究》,震撼之余,受益頗深。耿紅衛(wèi)教授系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文教育和網絡德育研究。在國家正式期刊發(fā)表論文150余篇,出版專著5部,研究碩果累累,是語文教育和網絡德育研究領域權威人士。耿紅衛(wèi)教授的這部著作緊扣時代發(fā)展脈絡,對于網絡和青少年德育這一焦點前沿問題,進行詳實的調研、科學的分析和綜合,提出了獨具特色的見解。通讀全書,我認為本書具有以下幾大優(yōu)點。
從耿紅衛(wèi)教授這本著作的書名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三個關鍵詞:網絡,青少年,德育。由此來看,耿紅衛(wèi)教授的最終目的乃是著意于建設一個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讓青少年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能健康地成長。所以,此書自始至終都是以此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本書圍繞著網絡和青少年德育展開,共有五大章節(jié),每一章節(jié)的中心也是網絡和青少年德育的問題。第一章是從宏觀角度探討網絡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響及對策。第二到第五章則屬于專題研究,分別從網絡文化、網絡游戲、網絡道德缺失、網絡社交方面探討了青少年在網絡道德、網絡犯罪、人格發(fā)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的德育策略。每一章節(jié)條理都清晰可見,基本思路是先概述,再列舉、分析詳實的調研數(shù)據(jù),然后找出原因或影響,最后提出對策。
如前所述,此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受眾群體主要是關愛青少年成長的成年人,或者甚至可能是關心自身健康發(fā)展的青少年本人。由此而言,此書的針對性強還體現(xiàn)在研究的內容上。網絡對青少年思想道德上的影響有很大一部分緣于網絡游戲和網絡社交,所以此書特別開辟了兩節(jié)專章研究網絡游戲和網絡社交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響及對策。讓讀者直接看到重點,重點問題重點閱讀。在這一點上,盡管有的論者也做過類似的調查研究,但是并沒有給出相應的對策。比如,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蔣有慧同志曾做過一個有關中學生網絡生活情況的調查,但是她也僅僅是在調查基礎上給出了諸如正確地認識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對中學生上網重“疏”不重“堵”、要為中學生上網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要把學校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等泛泛而談的經驗。[1]當然,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些所謂的經驗我們其實是無法在具體事件面前做行之有效的利用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說,在針對性和操作性這一點上,耿紅衛(wèi)教授這本論著確實給出了它及時和獨特的貢獻。
本書語言通俗易懂,面向讀者群體廣泛。一般來看,學術性著作似乎應該是整頁整頁的理論詞匯和大量的專業(yè)化名詞概念充斥其中的。但是,這其實都是一般性的誤解。所謂以道馭術,學者研究學術也就是為了用來指導實踐,幫助人們解決那些生活中碰到的難題或者問題。如果抱著所謂的學術性而不懂得這些最基本的常識,我們的學術研究將最終淪為少數(shù)學者的自娛自樂。而縱觀耿紅衛(wèi)教授的這本論著,我們幾乎難以發(fā)現(xiàn)什么晦澀難懂的語言,可以說基本上滿足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們的閱讀水平和理解水平,尤其是適合老師和家長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和實踐操作。而且,更重要的是,本書配有大量的表格數(shù)據(jù),讓人一目了然,更便于閱讀。
當然,論述語言的通俗并沒有將論述的內容大打折扣,相反,正如我們所知的那樣,要充分調查網絡與青少年德育問題,勢必離不開充分和科學的調研準備工作。為了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和可信性都能夠有保證,耿紅衛(wèi)教授采用了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研。這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因此,為確保調研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我們可以看到該書所涉及的調查問卷的內容和對象經過了極其詳盡的論證和推敲。耿紅衛(wèi)教授最終確定的七份調查問卷,乃是根據(jù)調查內容和對象科學制定的。這七份調查問卷分別是:(1)網絡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影響調查學生問卷;(2)網絡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影響調查教師問卷;(3)網絡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影響調查家長問卷;(4)網絡文化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影響調查問卷;(5)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影響調查問卷;(6)網絡道德缺失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調查問卷;(7)網絡社交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影響的調查問卷。這些問卷調查都是不記名的,需要填寫性別、年齡,內容全面客觀,方便以后的分析和綜合。這些都說明了本書調研的嚴謹性和科學性。與此相比,有的論者則在相關問題上不夠注重信息的綜合采集,讀之可信度不大。例如,有的論者在刊物上發(fā)表的文章中僅僅在論證不嚴整地指出網絡犯罪盛行導致我們必須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信息泛濫要求我們必須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等基礎上,就提出了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若干對等觀點,[2]這都是不能體現(xiàn)學術論證應有的嚴謹性的。
一項新的成果的誕生,離不開它過去的許多鋪墊。本書也正是作者在不斷地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孜孜不倦創(chuàng)造的成果。誠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本著作最大的特點是研究基礎扎實,研究內容可信度高”。[3]耿紅衛(wèi)教授曾主持過多項省廳級相關課題以及發(fā)表過多篇相關論文,這些為作者獲得一手可靠資料提供了便利。本書中大量的表格數(shù)據(jù),是作者分析綜合大量的調查問卷后得出來的具體數(shù)據(jù),是十分可信的。這些數(shù)據(jù)和前人的相關研究相比,信息量更大,數(shù)據(jù)更詳實,分析更全面,可信度更高。
另外,本書的研究視角也具有獨特性。在青少年網絡德育或者說網絡發(fā)展環(huán)境下的青少年德育問題的研究領域內,目前有多種研究方向。比如有梁維科對網絡游戲的研究;[4]張紅霞、江秀樂的網絡文化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研究;[5]何桂宏、趙曉蘭有關青少年網絡心理問題的研究等。[6]總體觀之,無論這些研究者是從哪個角度切入和分析,大都逃不了既有問題和研究思路的窠臼。反觀耿紅衛(wèi)教授的論著,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可貴之處。他采用宏觀研究和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模式。第一章先從從宏觀角度敘述,讓人們對網絡發(fā)展和青少年德育問題有一個形而上的思辨把握,使之能夠對下面的篇章進行高屋建瓴地把握;之后四章都是從專題角度敘述,分別講述了網絡文化、網絡游戲、網絡道德缺失、網絡社交方面的問題和對策。這都可見該論著的獨特構思和論證方式,更有可能對后來學人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另外,在網絡和青少年德育研究領域的專著甚少,耿紅衛(wèi)教授的這本專著,研究視角新穎,獨樹一幟,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
綜上所述,《網絡與青少年德育研究》這本書是針對青少年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網絡生活之中表現(xiàn)出的各種問題的及時而積極有力的回應,它對網絡時代青少年的德育建設進行了大有助益的探索,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在處理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問題上提供了操作性和針對性都極強的應對策略。如此,這代表了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這更是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互聯(lián)網時代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而付出的努力和智慧。然而,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學術的探索和鉆研永遠不會是一勞永逸的,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期待以后的學者能夠在青少年德育教育這一領域做出更為深入的探索。
[1]蔣有慧.中學生網絡生活情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3,(7):55-57.
[2]張志剛,劉連峰.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若干對策[J].教育探索,2002,(2):105.
[3]耿紅衛(wèi).網絡與青少年德育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4.
[4]梁維科.網絡游戲——青少年德育不可失守的陣地[J].社會,2004,(3):62-63.
[5]張紅霞,江秀樂.網絡文化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響、成因及對策[J].教育研究,2009,(9):37.
[6]何桂宏,趙曉蘭.論青少年網絡心理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2,(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