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學 寶
(商丘師范學院 歷史與社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為了控制中國人民的精神思想,近代列強在華創(chuàng)辦了大量的文化事業(yè),掌握著這些文化實體的行政和財務大權,排擠和遮蔽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根據(jù)客觀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文化政策,順利肅清了外國在華文化勢力,維護了新中國文化教育安全和主權獨立,對當代中國應對西方文化霸權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目前,關于外國在華文化事業(yè)的研究成果,取材近代中國的比較多,對建國初期外國在華文化事業(yè)的研究相對薄弱,有少量論文談及建國初期的宗教和教會學校,如陳金龍的《試論建國初期的宗教革新運動》、楊奎松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清除美國文化影響的經(jīng)過》和葉張瑜的《建國初期教會大學的歷史考察》等。本文將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擬從整體上對建國初期外國在華文化事業(yè)進行概括式梳理。
伴隨著列強對華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侵略,近代外國在華文化機構迅速地在中華大地廣泛設立。其中宗教機構主要有差會、修會、教區(qū)和教堂?;浇绦陆滩顣鐑鹊貢?,在中國多地設有教會學校和醫(yī)院;天主教修會如仁愛會,主要由女修士負責傳教;東正教會大多為俄國人所設。教區(qū)如上海天主教總鐸區(qū),創(chuàng)辦有學校、醫(yī)院和育嬰堂;地方教會如寧波圣母會,附設各類學校、工廠、文娛機構、醫(yī)院、診所;教堂如西什庫教堂,采用西式建筑風格,設辦中小學校和養(yǎng)老院等;神社寺院如建國神廟,是日本人宣揚軍國主義的場所。為了控制中國民眾的思想,傳教士在華還廣設各類學校。教會大學如金陵大學,采用西方教學模式;教會中學如長沙雅禮中學,隨教會所屬國的學制;教會小學如哈爾濱波蘭小學校,課程主要是宗教、英文和漢文;教會神學院如兩廣浸會神學院,主修圣經(jīng)[1]762。教會醫(yī)學專門學校如南華醫(yī)學堂,附設有醫(yī)院;教會師范學校如懷德幼稚師范學校,重點培養(yǎng)中小學教員;教會職業(yè)學校如山丹培黎學校,主要為學生提供工藝教育;教會特殊教育學校如啟喑學館,傳教士用特殊方法和設備對有生理缺陷的盲聾啞兒童進行教育。
外國在華文化事業(yè)還包括報刊、電臺、通訊社、圖書館、博物館、出版機構、教會醫(yī)院、慈善機構、娛樂和科研機構等。為了進行文化滲透,近代西方傳教士在華創(chuàng)辦了大量報刊。中文報刊如《萬國公報》、英文報刊如《字林西報》,主要代表外國在華僑民的利益;日文報刊如《漢口日日新聞》,著重宣傳日本在華政策;其他文種報刊如《中法新匯報》《上海俄文早報》《北京德文報》,其內容多為侵略政策辯護。近代外國在華廣播電臺如空中傳音,主播新聞消息和娛樂節(jié)目;通訊社如路透社遠東區(qū)分社,多是外國大通訊社在華設立的分社;圖書館如約翰大學圖書館,收藏外文和宗教書籍較多;博物館如廣智院,主要收藏動植物、地質礦產等標本和歷史文物;出版機構如廣學會,所印書籍多是宗教讀物;教會醫(yī)院如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附設護士學校。近代外國在華慈善機構是教會為了擴大自身影響、發(fā)展教徒而設立。外國在華娛樂機構主要服務于本國僑民,其中電影院集中在上?!懊咳瞻偃f人消納之所!”[2]532公園如天津維多利亞公園,一般由租界當局所設;賽馬場所如漢口西商賽馬體育會,在某些地段禁止中國人入內。此外還有教育宣傳機構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學務處,基金會如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衛(wèi)生醫(yī)療研究機構如湘雅醫(yī)學會,調研機構如世界情勢調查研究會,學術研究機構如哈佛燕京學社等。
隨著國民黨統(tǒng)治的崩潰,列強在華軍事、政治、經(jīng)濟勢力大大削弱。但它們在華龐大的文化事業(yè)仍對新中國民眾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建國前后,中共領導人要求對外國在華宣傳機關進行接管。毛澤東宣稱對被美國共和、民主兩黨所操縱的許多報紙、通訊社、刊物和廣播電臺等專門說謊和威脅人民的宣傳機關,共產黨確是“都不肯寬容的”,“于是乎帝國主義的新聞處被我們封閉了,帝國主義的通訊社對中國報紙的發(fā)稿被我們禁止了”[3]1501-1502。但是對宗教和教會學校等文化機構,毛澤東主張保護,“我們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滅宗教,不能強制人們不信教”[4]209。平津戰(zhàn)役期間,他曾致電林彪,“攻天津時除應注意工廠區(qū)外,還應注意學校”[5]429-430。周恩來也主張保護宗教信仰自由,要求教育機關“公私兼顧”,“教會學校在與外國斷絕關系后,經(jīng)費上有很大困難,政府也應該照顧”[6]275。劉少奇在給斯大林的報告中說:“對外國原來的報紙雜志與通訊社及新聞記者,中共中央已決定停止他們的活動和出版……對于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辦的學校和醫(yī)院等,暫時讓其在遵守我們法令條件下繼續(xù)辦理?!睂Υ鈬谌A宗教機關,中共允許它們在遵守政府法令的條件下繼續(xù)活動[7]12-13。
建國之際,人民政府允許大多數(shù)外國在華文化機構繼續(xù)辦理。但是,外國在華宣傳機關時常造謠和誣蔑中國革命,在新政權還未與各國建立外交及領事關系的情況下,軍管會將當?shù)氐耐鈬鴪罂⑼ㄓ嵣绾碗娕_進行接管。1949年6月18日,上海英美報紙和新聞單位散布了國民黨退出上海時在長江口布設水雷的謠言,恐嚇群眾,市軍管會責令《字林西報》等英美報紙公開承認錯誤,并給予嚴重警告[5]520。因此,各地文化管制委員會對絕大多數(shù)外國在華報刊進行細致慎重地接管,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比較友好的外國報刊同情革命,如“《密勒氏評論報》的主持人鮑威爾和我們地下黨有聯(lián)系,因此也照常出版”[8]407。外國在華新聞處是西方國家外交機構的一部分,上海接管初期,軍管會命令外國通訊社的電稿一律不用,因為美國新聞處天天造謠,說上海屠殺了大批留用人員,上海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餓死,等等[8]429。7月26日,天津、武漢、南京軍管會也分別命令當?shù)孛绹侣勌幫V够顒樱?]。外國電臺在建國前夕或被撤走,或被轉賣,“直到1949年,外國在華廣播電臺才在中國最后絕跡”[10]48。除宣傳機關外,中共對其他在華文化機構暫時維持原狀。1949年1月24日,天津市軍管會文教部要求教會學校遵守政府法令,迅速復課[11]。5月16日,中共中央強調沒有上級命令不準入住外僑的房屋、教堂和學校[5]501。據(jù)1950年1月初統(tǒng)計,全國已解放地區(qū)私立??埔陨蠈W校約49 所,其中教會主辦的共21 所[12]10。教育部長馬敘倫宣布對私立學?!俺k理成績太壞者外,一律采取積極維持和逐步改造的方針”[12]26。至于外國在華文娛機構,各地文管會暫時不予禁止。上海市長陳毅強調上海直接間接依戲院、書場和游藝場所為生的人大約30 多萬,要是硬干,這些人即會發(fā)生吃飯問題。
從建國前夕到《三自宣言》發(fā)表期間,中共對外國在華文化事業(yè)采取暫維原狀措施(宣傳機關除外)。隨著中蘇結盟,美英等國更加重視利用在華文化機構破壞新政權,中共開始推動和鼓勵外國文化機構開展革新,以清除外國在華文化影響。
盡管人民政府容忍大多數(shù)外國在華文化事業(yè)繼續(xù)辦理,但許多文化機構仇視社會主義革命和紅色政權,暗地里抵制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介入。1950年初,對新政權威脅最大的宗教組織是“圣母軍”,它以天主教作掩護進行國際反蘇、反共活動,阻撓愛國青年參加軍事干部學校,出版和散布反動書刊如《恐怖的共產主義》,污蔑共產黨、人民政府和領袖,謀害愛國教徒等[13]。一些教會學校通過開辦圣經(jīng)班、唱詩班等,加強學生的宗教信仰,以對抗新民主主義政治課教育[14]?;浇檀髮W聯(lián)合托事部駐上海代表方威廉要求各教會大學不要與共產黨合作,津沽大學、西開中學等教會學校規(guī)定學生“凡接受共產主義道理的,當然要給予革除教籍的法定處罰”[15]752。教會醫(yī)院也嚴禁職工閱讀進步書籍,如1950年7月,南昌圣類思醫(yī)院(法國教會控制)護士班進步學生劉仁化因閱讀《論人民民主專政》等書被教會開除。在外國救濟機關中,修女們繼續(xù)對中國兒童進行虐殺和奴化教育,竭力阻撓進步兒童加入青年團。北京市民政局工作人員曾問迦南孤兒院的一個孤兒,“假如美國和中國打仗,你幫誰?”孤兒竟答“幫美國”[16]。
針對那些無視政府法令的外國文化團體,中共著力推動其中的愛國分子開展革新,與帝國主義割斷一切聯(lián)系。1950年7月28日,吳耀宗、劉良模等40 名基督教領袖聯(lián)名發(fā)表《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號召“凡仍仰賴外國人才與經(jīng)濟之協(xié)助者,應擬定具體計劃,在最短期內,實現(xiàn)自力更生的目標”[17]2-3。各地基督徒紛紛支持建立自治、自養(yǎng)、自傳的教會。周恩來要求《人民日報》為文贊助、以廣影響[18]79。8月19日,中央發(fā)布關于傳教、教會學校和救濟機關等問題的指示,要求教會刊物內容不得違反《共同綱領》;教會學校應設政治課為必修課、宗教課為選修課等[6]410-412。教育部還明確要求私立高校的行政權、財政權、財產權應由中國人掌握;私立高校不得將宗教課目列為必修科或者強迫學生參加宗教儀式及活動等。但是,一些外籍教士對政府的革新措施置若罔聞,如天主教會駐輔仁大學代表芮歌尼要求解聘5 位教授作為補助本年經(jīng)費的條件并限期答復[12]62-63。這種侵犯中國教育主權的行為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后,9月30日天主教會停止補助費,中國政府隨即支付了輔大所需的各項經(jīng)費,并對輔仁大學進行接辦。各地電影機構也響應政府號召,相繼減少英美影片,加大國產和蘇聯(lián)影片的放映。北京電影院公會在1950年2月自動拒映美國影片,上海解放前美國影片觀眾占全部觀眾的75%左右,1950年9月份,美片觀眾僅占14%[19]。
抗美援朝前夕,中共只是要求外國在華文化機構遵守政府法令,割斷與帝國主義的聯(lián)系,并未大規(guī)模地進行接管。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管制中國在美財產,政務院針鋒相對地發(fā)布了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機構的方針,快速接辦外國在華文化事業(yè)。
中共接管外國文化機構,順應了人民群眾要求肅清外國文化影響的強烈愿望。1950年11月30日,川北廣元縣神父王良佐領導500 余天主教徒發(fā)表宣言,主張同帝國主義者割斷關系,綏遠、重慶等處天主教人士紛紛響應。各地群眾還呼吁政府取締收聽“美國之音”。清華大學外語系工會基層組認為,“原子彈的危害性充其量也不過是五公里的方圓,而‘美國之音’的‘放射性’卻是無孔不鉆無遠不達;原子彈所裝的是一副嚇人面孔,而‘美國之音’的那一套卻是誘人的甜言蜜語”[20]。1950年11月18日,燕大新聞學系師生呼吁政府根據(jù)《共同綱領》第49 條的規(guī)定,宣布收聽“美國之音”廣播為非法。電影方面,1950年11月13日,廣州市各電影院決定今后拒放美國電影;上海《解放日報》、《大公報》等9 家報館約定,從即日起停止刊登美片廣告和類似宣傳品;滬市40 家電影院也從14日起一律拒映美國影片。
周恩來說,中共過去曾設想,要把美國殘余勢力從中國完全肅清需要三四年時間,但美國宣布凍結我國在其境內財產,給我們一個有利時機,我們可以提早把美國在華殘余勢力肅清出去[18]109-110。1950年12月16日,美國在侵朝戰(zhàn)爭頻繁受挫之際宣稱“將美國轄區(qū)內的一切共產黨中國財產置于管制之下,并頒發(fā)條例,禁止在美國注冊的船只駛往共產黨中國港口”[21]。此舉嚴重影響了中國境內依賴美國款項來維持的文教事業(yè)及其內部工作人員的生活。28日政務院采取反制措施:中國境內之美國一切財產由當?shù)卣右怨苤?中國境內所有銀行的一切美國公私存款即行凍結[22]118。29日政務院頒布關于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機構的方針,強調一切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由人民政府接辦或由中國人自辦[23]443。1951年1月14日,政務院限定外國文化機構于3月底之前辦理登記。在接辦過程中,為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減少接收阻力,人民政府組織群眾召開控訴大會。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50年12月至1953年12月這三年中,僅基督教團體中的規(guī)模較大的控訴會,在134 個城市中就有169 次,規(guī)模較小的控訴會則難以計數(shù)[24]。在廣大群眾的控訴、揭發(fā)和檢舉下,各地政府對外國在華文化機構中的反革命分子進行逮捕或驅逐。如1951年7月18日武漢市公安局接受群眾訴求,逮捕虐殺武昌花園山育嬰堂嬰兒的武昌教區(qū)主教郭時濟和副主教徐麥德。
由于中共文化政策正確,意志堅決,再加上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到1953年基本完成接辦外國文化事業(yè)的艱難任務。正如周恩來在報告中指出的,新中國已徹底結束了美國對華文化侵略活動[18]189。第一,外國在華宗教機構由中國人自辦,外國主教和神父不再參加教務會議[25]。1951年7月24日,政務院強調中國基督教團體應和美國差會或主要由美國經(jīng)費支持的非美差會斷絕關系;基督教團體中的美國人員不得擔任宗教團體的行政職務。第二,外國在華教會學校實現(xiàn)完全自辦。1951年底,人民政府對接受外國津貼的各級學校處理結果如下:高等學校方面,由政府接收改為公立的計有11 校,轉由中國人辦理但仍維持私立、政府酌予補助的計有9校。中等學校方面,共處理了268 校,其中由政府接收改為公立的共51 校,由中國人辦理、維持私立并由政府酌予補助的共217 校。初等學校方面,共處理約465 校,其中由政府接收改為公立的占15%,維持私立的占85%[6]134。關于外國在華特殊教育學校,人民政府根據(jù)不同情況予以區(qū)別對待:教養(yǎng)單位由當?shù)孛裾块T接辦為公辦社會福利事業(yè);獨立設置且辦學正規(guī)的特殊學校由當?shù)匚慕滩块T接轉為公立特殊學校等。第三,外國在華醫(yī)療機構改由政府接辦或中國人自辦。1951年2月16日,衛(wèi)生部宣布三種處理方式:由政府接辦,改為中國人民自辦,改為與政府合辦。第四,關于外國在華救濟機關。到1952年9月底,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和各地分會處理接受美國津貼和少數(shù)辦理不善的接受其他外國津貼的救濟機關共246 個[26]。第五,外國在華圖書館、博物館和出版機關主要附屬于地方教會或學校,當宗教團體和教會學校自辦后,所屬機構也被接收和改組。外國在華娛樂機構在建國前后被遺棄或轉賣,來不及處理的都被人民政府接辦。
建國初期中共收回外國在華文化特權,維護了新中國文化教育的安全和獨立,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加速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創(chuàng)建。肅清外國文化影響為當代中國抵制西方文化霸權、應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諸多經(jīng)驗,如慎重穩(wěn)妥地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依據(jù)客觀形勢的變幻及時調整文化政策,發(fā)揮精英分子的表率作用,不斷開展文化創(chuàng)新等。由于接辦外國文化事業(yè)是通過群眾運動實現(xiàn)的,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弊端,如迫使一部分獻身中國文教救濟事業(yè)的外籍教士選擇回國,不適當?shù)卮驌袅艘恍┛萍脊ぷ髡?,文化改造過程中出現(xiàn)強迫命令偏向,將蘇聯(lián)文教經(jīng)驗教條化,取消一些在當時居于優(yōu)勢并有一定話語權的人文社會學科如社會學、西方哲學等。以上不足之處雖然并不影響中共肅清外國文化影響的歷史功績,但確為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諸多借鑒。
[1]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教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2]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資料續(xù)集[M].上海:上海書店,1992.
[3]毛澤東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8]夏衍.懶尋舊夢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
[9]北平天津漢口南京停止美新聞處非法活動[N].人民日報,1949-07-27.
[10]雷躍捷,哈艷秋.新聞傳播學前沿2004[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11]津市召開教育會議,闡明文教政策督促各校復課[N].人民日報,1949-02-07.
[12]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M].???海南出版社,1998.
[13]天主教內的秘密反動組織——圣母軍[N].人民日報,1951-07-05.
[14]教會學校工作簡報(二)(1950年5月27日)[Z].上海檔案館,檔案號B105-5-1345.
[15]張力,劉鑒唐.中國教案史[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16]“圣嬰嬰院”等事件激起廣大群眾憤怒,各地人民要求政府嚴懲兇手[N].人民日報,1951-03-12.
[17]吳耀宗.基督教革新運動學習手冊[M].上海:青年協(xié)會書局,1952.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19]中國人民電影事業(yè)一年來的光輝成就[N].人民日報,1951-01-03.
[20]盛澄華.粉碎“美國之音”——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嚴密防范這個比原子彈更惡毒的武器[N].人民日報,1950-11-20.
[21]進一步證實對我國人民的敵視,美政府竟凍結我在美資金并無理禁止船只開至我國港口[N].人民日報,1950-12-22.
[22]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共黨史參考資料:國民經(jīng)濟恢復時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4]三年來全國基督教工作基本總結和今后工作的方針任務的意見(1953年12月4日)[Z].陜西省檔案館,檔案號123-3-305.
[25]重慶天主教徒積極開展革新運動[N].人民日報,1951-01-13.
[26]伍云甫.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兩年半來的工作概況[N].人民日報,195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