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陳獻輝
(湖南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15)
對MOOC教學的探討
陳 穎,陳獻輝
(湖南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15)
這兩年MOOC熱度飆升,引發(fā)了世界各大名校對這一新型課程模式的關注和嘗試,MOOC給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人們帶來嶄新學習體驗的同時也給傳統(tǒng)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啟發(fā)。文章介紹了MOOC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從教學的角度對MOOC的特點進行分析,并論述了MOOC對傳統(tǒng)教學的啟發(fā)。
慕課;傳統(tǒng)教學;啟發(fā)
MOOC又稱慕課,其英文全稱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翻譯成中文就是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1]。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對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作用很早就得到認可和重視,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教育信息化大發(fā)展以來,能夠吸引如此多的世界一流高校參與并產生全球性影響和震動的也只有MOOC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甚至是十幾萬人利用互聯(lián)網在線一起學習某些開放的課程,這不僅是全球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集合,更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正在也將會繼續(xù)對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產生重要影響。
通過網絡傳授知識并不新鮮,在線教育的理論基礎最遠甚至可追溯至1960年代, 公元2000年之后大量公開免費線上教學課程不斷出現(xiàn),遠程教育興起,許多公司和學校對在線教育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嘗試,但從未有像MOOC這樣引起如此之多的人的的追捧和學習。
201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研究生水平的人工智能課程放在了互聯(lián)網上, 吸引了來自190多個不同國家的約160000名學生注冊學習[2],從而掀開了MOOC的新的篇章。2012年MOOC熱度飆升,美國的頂尖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宣布推出MOOC網站edX,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頂級大學紛紛宣布加入MOOC行列陸續(xù)設立網絡學習平臺,MOOC的三駕馬車Coursera、Udacity、Edx做為課程提供商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受到了高校、基金會、企業(yè)等各界人士的認可。這一年也被稱為“MOOC元年”。
2013年3 月上海高校共享課程陸續(xù)開課。2013年5月21日晚7時,清華大學與美國在線教育平臺edX同時宣布清華大學正式加盟edX,成為edX的首批亞洲高校成員之一。2013年7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簽約“MOOC”平臺Coursera,這也標志著大陸MOOC課程進入世界人們的視野。此后,網易等互聯(lián)網公司也在積極參與引入MOOC模式,比如在網易公開課上開設Coursera官方中文學習社區(qū)。目前,中文MOOC和中文MOOC平臺引發(fā)了的全球性關注,為中國MOOC走向世界,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MOOC為什么會如此之火?它的獨特魅力究竟出于何處?筆者試著從課程教學的角度對其特點進行了分析。
首先是在課程的組織方式上強調“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也就是將課堂內與課堂外師生、教與學的時間進行重新安排。在這種學習模式中,課外的時間從過去讓學生做作業(yè)“翻轉”為現(xiàn)在讓學生在線或線下自學或者協(xié)作學習教師預錄(或預留)的教學內容,并針對學習疑慮提問;課堂內的時間從過去由教師講授知識“翻轉”為現(xiàn)在由教師引導學生互動討論或進行問題答疑[3]。傳統(tǒng)教學,老師先在課堂完成知識講解,布置課后作業(yè),學生進行練習提交作業(yè),完成對知識的消化。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下,學生需要利用老師提供的視頻資料或學習清單完成自學,課堂則只是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通過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來達到學習的目的。MOOC完整的學習周期為“在線學習→分享觀點→在線實驗→完成作業(yè)→參加考試→獲得證書”,MOOC課程提供商把老師講課的視頻放在網絡上,學生主動完成相關知識的在線學習,分享知識點完成課程作業(yè),課后自主完成作業(yè),并通過論壇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來更好的消化課程的內容,能順利完成全部課程的學習并通過階段考核和課程考核的人由相關的網站提供結業(yè)證書,證明其完成了課程的學習。
MOOC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來自于世界名校的各類“精品化”的課程內容,MOOC老師們幾乎都是該領域最前沿的研究者。課程開發(fā)教研團隊在編輯講義時,把知識點進行最小單位拆解,根據學生認知規(guī)律以及教學方式對知識元進行邏輯重組,從而清晰地表達完整的知識框架,內容中可以看到很多基于知識點的內容切片。大多數MOOC內容組織合理,教授講解生動,視頻制作精美,論壇技術支持到位,為全球學生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名校和名師的機會,而且很多時候這個機會還是免費的,這也是MOOC引發(fā)全球學習者的熱捧的重要原因。
MOOC視頻制作還具有“碎片化”和“移動化”的特點。相對于傳統(tǒng)的網絡學院的在線學習和傳統(tǒng)視頻網站,MOOC在技術上做了很大的調整,不再是簡單錄制線下的實體課程,而是直接為網絡課程準備內容。每節(jié)課程都由幾分鐘的視頻片段組成,每個視頻之間還穿插了很多小測驗,用戶可以隨堂檢驗知識掌握情況。最重要的是,當視頻出現(xiàn)在MOOC上時,不再只是單向地播放,而是被安插了大量的統(tǒng)計代碼,以研究每個用戶的使用情況。根據Coursera在2013年10月的統(tǒng)計,雖然在Coursera平臺上的視頻平均長度在12分鐘左右,但最適合學習者集中注意力的視頻長度為21分鐘[4]。
MOOC實現(xiàn)了“移動化”教學。課程學習可以移動終端上進行,而且所有課程視頻可以下載,方便學生反復的選擇性的觀看,最近幾年平板電腦、智能手機迅速普及,其特有的小巧便與攜帶良好的“移動性”,給白領和學生提借了隨時隨地接觸網絡和登錄MOOC學習相關課程的硬件支持,為MOOC的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
MOOC的教學過程引入大量的游戲化、虛擬實驗等前沿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沉浸感。臺灣大學葉丙成老師的“幾率課”,利用自主研發(fā)的全球首個在線學習性游戲PAGAMO,讓學生分組對抗邊學邊玩,結合生活化的案例[5],讓學生出題設置障礙狙擊對手,解答題目游戲得分甚至通關,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以游戲化、生活化的方式讓看似無聊的概率課程產生了特別的樂趣。anant_agarwal教授在他教的“電路與電子學”課程中,提供了電子電路的虛擬實驗環(huán)境,讓學生在組裝完電路后,馬上可以觀察電路的效能,并可隨時加以改進[6]。史丹佛大學“電腦入門(CS101)”MOOC,也是在老師的虛擬環(huán)境中寫程式,一送出作業(yè),立即可以看到結果,若是有問題,馬上修改再送出,直到正確為止。
MOOC受眾太廣泛,傳統(tǒng)教學的師生答疑模式顯然非常困難。MOOC學習支持服務就從傳統(tǒng)的單向輔導變成了雙向的服務決策:同伴學習在網上社區(qū)的引入,結合了學習者社會化需求,顛覆了傳統(tǒng)的學習支持形式。學習效率方面來看,學生教別人時95%的新知識吸收率遠比看聽結合吸收的50%高。課后的網絡論壇已經司空見慣,但MOOC將網絡論壇運用到每節(jié)課。比方說,在edX平臺上,每個視頻都有一個對應的討論區(qū),結合了Quora的頂踩機制,通過同學投票,可以方便找出優(yōu)質問題和優(yōu)質答案。并且,標簽機制使討論區(qū)的內容更結構化、模塊化,使很多老師采用第三方論壇作為討論工具[6]。論壇積累的學習數據也是一筆財富,下一步該考慮的就是如何智能化處理這些數據,讓沉淀的問題有序輸出,降低之后授課的成本,甚至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學生量身定做,開展教學工作。
傳統(tǒng)教學一般都有任課教師完成課程的考核和評價。但是做為學習人數規(guī)模如此之巨的MOOC在理工科類課程中大量運用了機器判分,人文社科類的課程,通過讓學生之間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來互相評價。互評者是系統(tǒng)隨機匹配的,為了保證評價的公正,每次評價都會從3到5個人的評分中取一個平均的分數,也可以有其他人對你的評分做出評價。在Coursera的HumanComputer Interface這門課中,利用這種方法得到的評分和老師本人對學生評分的相關系數可以達到0.8[4]。除了MOOC平臺本身的技術,大量的其他技術都可以嫁接在MOOC平臺上。比方說,電子監(jiān)控技術可能顛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考試”,個人長期學習數據分析可能顛覆“成績單”。
MOOC就如一個火種,點燃了人們主動學習的熱情,給傳統(tǒng)教育帶了強烈的沖擊,也給新世紀的高等教育變革照亮了嶄新的方向,給傳統(tǒng)教學帶了不少的啟發(fā)。
啟發(fā)一:MOOC是團隊合作的成果。因為一門MOOC課程可以同時供成千上萬,甚至是幾十萬人一起學習,規(guī)模非常龐大。傳統(tǒng)的一個老師負責一門課程顯然不切實際。事實上,一門MOOC通常都為主講教師配備多名輔導教師、助教、教學設計專家、課件設計專家等,來協(xié)助主講教師準備課程、設計課件、協(xié)助教學等工作[1]。也正是精英團隊的通力合作,才保證了MOOC的教學效果甚至比面授效果還要好的情況。傳統(tǒng)教學想要打造“精品”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同樣也需要有互聯(lián)網思維,博采眾人所長,集合團隊的力量,讓教師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擅長最需要的地方。
啟發(fā)二:MOOC可以彌補師資上的缺陷。國內大部分傳統(tǒng)學校大部分課程都是教師面對面講授的,極少部分會請其他高校的老師來講授。但是,也會存在由于師資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而造成一些學校根本開不出或開不好某些課程。MOOC的出現(xiàn)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可能,就是可否引入MOOC或其他網絡課程,讓學生看著視頻學習,然后安排輔導教師檢查作業(yè),組織考試,并授予正式學分?這樣顯然是有一定可行性并切實能幫助一些學校解決實際問題。
啟發(fā)三:基于MOOC的大數據的分析有利于教學規(guī)律和學習行為的研究工作。在當前這種學習數字化、云計算、教育大數據的背景下以關注學習過程為核心的學習分析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如何綜合應用教育數據挖掘、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對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多個層次的數據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學習建議策略,成為了國際學術界非常關注的問題。MOOC網站上海量的學習過程數據,讓其具備了良好的試驗條件,利用數據挖掘等技術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學習規(guī)律和學習行為,有利用傳統(tǒng)的教學研究,對MOOC課程質量的提升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啟發(fā)四:MOOC有助于擴大教育和人才的國際化,有利于教師素質提升。以知識為基礎的現(xiàn)代經濟, 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在MOOC成千上萬的人都去學習名校名教授的同類課程形勢下,保持傳統(tǒng)課堂的吸引力和普通教育機構的魅力?都是教育從業(yè)者需要去思考和面對的問題。當然,MOOC上優(yōu)質的精品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的同時也為講授相關課程的教師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教師如果能主動參與到MOOC的學習之中,其實是非常有利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最近兩年,MOOC全球范圍內迅速發(fā)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課程一披上MOOC的外衣就頓顯高貴,也不是所有的學習者一進入MOOC就會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MOOC較低的課程完成率就是一個明證。筆者認為MOOC之于傳統(tǒng)教育,是一種沖擊和挑戰(zhàn),但更多的是一種機遇和誘發(fā)因素。如何學習和利用MOOC更新教學理念、重新定位教師角色、重組教學內容、重制管理方式都是教育機構和從業(yè)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1] 尚俊杰 .MOOC:能否顛覆教育流程?[N].光明日報,2013-11-18.
[2] 李曼麗,張羽,黃振中.慕課正醞釀一場新教育革命[N].中國青年報,2013-05-23.
[3] 陳肖庚,王頂明. MOOC的發(fā)展歷程與主要特征分析[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11).
[4] 姬十三.MOOC如何改變學習[N].文匯報,2014-1-20.
[5] MOOC這么熱,網??梢詮闹袑W到什么[EB/OL] .http://www.aieln.com/article-5372-1.html,2014-04-09.
[6] 鄒景平.MOOC吸引學習者的5個好處[N].中國教育報,2014-02-25.
Introduction to MOOC inspi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CHEN Ying, CHEN Xian-hui
(Huna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 Changsha, Hunan, China 410015)
MOOC heat has soared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new curriculum pattern which brings new learning experience to the people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and at the same time, a great impact and inspiration 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MOOC. From the angle of teaching, MOOC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also discussed.
MOOC; traditional teaching; inspiration
10.3969/j.issn.2095-7661.2014.02.036】
G642
A
2095-7661(2014)02-0136-04
2014-04-21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微課堂’的移動學習在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XJK013CXX002)。
陳穎(1982-),女,湖南邵陽人,湖南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信息工程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移動互聯(lián)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