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昊
(北京師范大學 外文學院,北京 100875)
新聞語篇的客觀性背后隱藏著新聞媒體的情感態(tài)度,記者通過各種修辭手段和語篇策略來勸說讀者接受媒體的觀點,改變讀者的認知。參考認識定位(Epistemological Positioning)框架下的信息來源理論,本研究試圖探究新聞語篇中的信息來源策略是如何被用來實現(xiàn)記者的寫作動機,達到說服讀者的目的。
認識定位是指對知識的評價,根據Bednarek和王國鳳的觀點,認識定位包括: 知識基礎、知識可靠性、知識相關性、知識應用范圍。作為一種顯性語篇特征,信息來源是判斷新聞語篇信息可靠度和客觀性的重要指標[1][2]。在競爭性框架中,有利害關系的信息來源彼此競爭,信息來源的選擇、所引述的信息內容、信息內容的篇幅長短,都意味著強調或壓制某些信息,是有效的框架裝置,是構成總體框架的關鍵因素[3]。
本研究的語料是中外兩種媒體、同一話題的兩篇硬新聞:一篇來自于2014 年3月3 日《華盛頓郵報》的網頁;另一篇來自于2014 年3月4日《中國日報》的網頁,話題均為美國總統(tǒng)夫人米歇爾訪華的預告。本研究首先對信息來源進行統(tǒng)計,對比兩個語篇中信息來源的數(shù)量、相對應的信息內容長度以及主要信息來源和信息內容,分析信息來源的應用策略、隱含態(tài)度以及對于讀者解讀角度的引導作用。
2014年3月米歇爾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她到訪大學和高中,與青年學生交流,并參觀歷史文化古跡。作為目前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對中國的崛起感到憂慮,加之部分美國政客和媒體不負責任地推波助瀾,造成了部分美國民眾對中國存在誤解和偏見。而中國承認美國的重要國際地位和中美合作的意義,對美國采取的對華政策高度重視,對美國善意的對華舉措往往做出相應回應。因此,中美兩國主流媒體對米歇爾訪華事宜的理解與預報也不免有所差異。
兩篇報道的詞數(shù)和句子數(shù)量相近,但信息來源的數(shù)量相差較大:《華盛頓郵報》僅有三個信息來源,分別是白宮博客、白宮和布魯金斯學會專家;《中國日報》則有七個信息來源,分別是白宮、第一夫人辦公室、米歇爾、牛軍(北京大學教授)、時殷弘(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政治觀察家和其他專家。然而,這兩篇報道的信息來源都可以歸為白宮和專家兩大類別。《華盛頓郵報》注重援引白宮博客里的信息闡明米歇爾訪華的原因,沒有過多的評論,報道顯得不偏不倚?!吨袊請蟆反罅砍霈F(xiàn)另一類信息來源,引用四位專家的積極評論,表現(xiàn)出中國對米歇爾訪華的重視和期待,報道有一定的傾向性。從新聞語篇的客觀性角度分析,似乎《華盛頓郵報》稍勝一籌。但是我們應注意到,《華盛頓郵報》不加評論地連續(xù)大量引述白宮博客上米歇爾訪華的原因和對美國的好處,其實就是在制造客觀假象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打消部分美國民眾的疑慮,使讀者形成對米歇爾訪華的正面印象。所以,兩篇報道實際上都傳達了媒體的情感態(tài)度,只不過與《中國日報》相比,《華盛頓郵報》表達態(tài)度傾向的手段更加委婉,勸說讀者的方式更加隱蔽。
在新聞報道有限的篇幅內,信息內容的長度意味著信息的凸顯地位(salience) 和重要性。一般來說,內容越長,信息越重要?!度A盛頓郵報》報道中白宮博客(222詞)和布魯金斯學會專家(78詞)的信息內容長度最大,《中國日報》則突出專家評論(245詞)和第一夫人辦公室的公告(111詞)。這與上文的統(tǒng)計結果相呼應。
作為信息來源,兩篇報道中專家評論的信息內容長度差異很大?!度A盛頓郵報》的布魯金斯學會專家僅出現(xiàn)一次,信息內容長度卻有78詞。如何在語篇結束時成功表達自己的聲音,使新聞報道的意義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塑造,是新聞記者布局謀篇的主要任務之一[4]。《華盛頓郵報》在報道末尾引用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的觀點,認為米歇爾由女兒、母親陪同訪華暗示出這次出訪不會進行政治宣傳,也不會觸碰熱點問題,似乎意在表明美國向中國服軟,不愿意在敏感問題上激怒中國。此處,信息內容的聲音和記者的聲音融合在一起,在這樣的篇章語境下,記者通過布魯金斯學會專家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中國日報》的專家信息來源則略顯復雜,有牛軍、時殷弘,政治觀察家和其他專家。政治觀察家的評論出現(xiàn)在報道首段,認為米歇爾訪華利于中美關系發(fā)展,確立了整篇報道的基調。牛軍、時殷弘和其他專家的分析集中出現(xiàn)在報道的后半部分?!吨袊請蟆返膶<倚畔碓搭I域廣、分量重、有較明顯的傾向性。
兩篇報道的信息來源公信力略有區(qū)別。根據辛斌的分類[5],《華盛頓郵報》的信息來源均顯示了具體人物、身份或所在機構,而《中國日報》卻出現(xiàn)了兩個比較含糊的信息來源,如下:
(1)An upcoming trip to China by US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will demonstrate intimacy with China……observers have said.
(2)Experts said the terrorists aim to spread horror in China.
辛斌(2006)認為這樣的信息來源削弱了信息內容的可信度。比如第一處的observers(觀察家),全球范圍內關注此事的觀察家有很多,報道提到的觀察家觀點不知道是代表哪方看法,只能讓讀者自己猜測。第二處的experts(專家)也缺乏權威性,只有特定領域的專家才有資格認定(昆明恐怖事件的)恐怖分子的意圖,但報道中僅用“專家”這一含糊的信息來源,導致信息缺乏相應的公信力。
《華盛頓郵報》最主要的信息來源是白宮博客,《中國日報》為牛軍。白宮博客表達的主要信息是米歇爾訪華的原因和目的,闡釋了訪華的必要性,意在得到美國民眾的理解與支持。米歇爾訪華主要是為了美國的利益——加強中美間合作,幫助美國年輕人認識世界和教育的重要性——而不是向中國低頭示好。這樣的信息內容維護了美國民眾的尊嚴和情感,易于引導讀者對米歇爾訪華產生積極的印象。牛軍的評論表明了對米歇爾訪華的期待,認為這會是一場成功的夫人外交。這樣的信息內容能夠引導讀者對這次訪問產生情感認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兩家媒體對米歇爾訪華預報的著力點不同:《華盛頓郵報》著重傳達了訪華目的及對美國的好處,打消民眾的憂慮;《中國日報》突出對米歇爾訪華的樂觀態(tài)度和積極期待。從信息來源的使用上來看,兩家媒體的總體策略相似,但具體策略上卻有差別: 《華盛頓郵報》集中引用白宮網站上米歇爾的文章,《中國日報》比較集中地引用了各方專家的評論;《華盛頓郵報》的信息來源都精確到個體,《中國日報》有兩處比較含糊;《華盛頓郵報》的信息來源和信息內容顯得較為客觀公平,《中國日報》則有一定的傾向性。我們還注意到,《華盛頓郵報》傳達的信息較為復雜,一方面引用白宮網站上的文章,闡明米歇爾訪華對美國有利,打消民眾的疑慮:另一方面又在文末援引布魯金斯學會專家的觀點,意指米歇爾不會在敏感問題上對中國施壓,表明美國對中國的妥協(xié)。這樣的信息來源和信息內容表明《華盛頓郵報》在米歇爾訪華事宜乃至中美關系上的矛盾心態(tài),勢必影響讀者的認識。與此相比,《中國日報》是一邊倒地對米歇爾訪華持樂觀態(tài)度,表明中國的自信心和同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愿望,也會使讀者對其來訪有較好的第一印象。
本研究以兩篇新聞語篇為例,分析比較了媒體如何通過決定信息來源和信息內容的取舍和表達,傳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預設的認知定位,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讀者態(tài)度、情感。這啟示我們在輸入新聞語篇的過程中要把宏觀的歷史情境、社會文化環(huán)境(如報刊的背景、事件的背景、事件相關利益方的背景等)和微觀的語言符號聯(lián)結起來,認識到語言符號是構建現(xiàn)實世界的手段。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學習評價理論和認知定位框架等理論,運用批評話語分析的方法,解構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做一名理性的閱讀者。
[1]Bednarek,M.Epistemological positioning and 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news discourse: A text-driven approach[J].Text and Talk,2006,(6).
[2]王國鳳.語篇認識定位與新聞語篇的批判性閱讀[J].山東外語教學,2013,(4).
[3]Kim,Y.S.Finding framing devices: Patterns of source selection in framed Korean online news media[Z].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University of Adelaide,2006.
[4]Coleman,C.H.,H.Hartley & J.D.Kennnamer.Examining claimsmakers’ frames in news coverage of direct-to-consumer advertising[J].Journal of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6,(3).
[5]辛斌.《中國日報》與《紐約時報》中轉述方式和消息來源的比較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