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未來教育家》選擇“讓教師說話”,尋找有教育追求的教師,展示出他們崇高的教育追求、正確的教育理念、嶄新的精神風貌和主動的責任使命,為中國千萬位好教師“代言”!
有一種生長在中國最東邊的竹子叫毛竹,種子萌芽后盡管當?shù)氐霓r民精心照顧,可毛竹四年里僅僅長了三厘米,很多人都表示不能理解。但毛竹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 厘米的速度瘋狂地生長,只用六周的時間就可以長到15 米?;蛟S看起來這六周的時間發(fā)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其實在前面的四年里,毛竹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shù)百平米。
在我們的周圍,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每天堅持讀書、記錄自己和孩子們發(fā)生的故事、研究教學和孩子、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聊教育和教學……但他們即使拼了命地去努力也看不到成果,被周圍的人當成另類,甚至被一些“聰明”的人當作“書呆子”和“傻子”。他們所做的事情暫時可能看不到成果,但他們并不是不在成長,而是在扎根,很深很結實的扎根,等時機成熟,他們一定會登上巔峰。教育是一門緩慢的藝術,是一項細活,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教師的成長也一樣,切不可操之過急,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畢竟,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
我非常喜歡這樣一首小詩: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它們看起來灰蒙蒙。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
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
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
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參加工作十幾年來,我在心底總是這樣鼓勵自己:帶著水桶和抹布,帶著悲憫和責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擦星星。通過自己的勞作,除去孩子心靈的塵垢,喚醒他們沉睡的靈魂,把光明和溫暖,撒播在他們心間,讓他們感受美好、神圣,讓他們變得自信、豁達,變得潤澤飽滿、富有生機。
20 世紀80 年代,在鄉(xiāng)村小學讀書的我,從小就跟在教師母親身邊,見證著鄉(xiāng)村教師的生活與肩上擔負的責任。一邊是山區(qū)的教育希望,一邊是沉甸甸的生活重壓。五谷雜糧,泥墻土屋,一片愛心筑起風雨不動的精神大廈。寒來暑往,風雨兼程,他們用青春年華一步一步丈量著通往山外的世界。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里,農村生活的艱辛考驗著我們家清一色的四姐妹。母親說勞動能力弱一點,不礙事,要的是精神的強健。母親硬是用她弱小的身軀擔負起家庭責任,用她好學的精神引領我們奔赴光明。
母親是20 世紀60 年代的高中生,在村里是學問最高的。記得那時,母親下班回來,一邊幫著爸爸做農活兒,一邊堅持自己的學習。好多次都是,母親將書本帶上去割麥子,割上一堆麥子,書也就背了一頁。
麥秸成堆,詩歌成行,我們也在母親勞作的空隙里背著“鋤禾”,背著“月光”,背綠了青山,背黃了山野,而后,我們背井離鄉(xiāng)。
現(xiàn)在想來,如果當年評選“最美鄉(xiāng)村女教師”,我的母親無疑是最美的。
在教育的田園里,我就像校園里那些普通的三葉草一樣,沒有高大的植株,沒有漂亮的花朵,沒有醉人的芳香。但是,我能覺察到我對教育一直懷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也許這與我喜歡孩子的天性有關吧。正如一枚小小的貝殼苦苦地、一絲不茍地經營著自己的那一份小小的美麗一樣,我也執(zhí)著、虔誠地守望著教育的田園,幸福地關注著那些成長的心靈。
孩子的心靈最美,與孩子們在一起是一種幸福。雖然我們很苦很累,但我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勞累,但幸福著;辛苦,卻快樂著。當我勞累的時候,我喜歡看那些已經畢業(yè)的學生合影和他們的成績冊;也常常翻開我自己制作的微型學生檔案薄和那些已經有些泛黃的教育日記和信件,也常常細數(shù)心中那些或久或新,或陽光或風雨的教育故事。每當此時,我便像一位老農面對著眼前綠油油的新葉或是金黃色的果實,一種感動、欣慰和幸福便在心間涌動,所有的疲憊都化作了幸福和喜悅。我知道這份感動與幸福也許很平凡,很樸素,但這份感動與幸福卻如泉水般滋潤著我的理想,堅定著我的信念,豐富著我的教育人生。
因為愛,我們在歲月積淀的經驗和啟示中深深地感悟到:教育就像一座金字塔,最底層的是情感。我們在日復一日的教育教學中體會到了一個教師所擁有的幸福和快樂。那間教室里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筆畫出的是彩虹,奉獻的是自己。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孩子,這樣的愛是真誠無私的奉獻。
我幸福地感受到,在崇明小學的這片天地中,每一位教師都快樂地耕耘著,耕耘著我們對孩子的愛。
“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要?!笔堑模頌榻處煹奈覀冸m然渺小,雖然卑微,但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是獨特和無可取代的。
面對教育事業(yè),面對學生,面對自己,我們努力了就問心無愧,于是,無論在什么時間,什么空間,我們也許很老套,但很真摯地說——
一片冰心在愛中!
教育的希望究竟在哪里呢?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大富大貴,沒有必要為蠅頭小利而迷失自我,褻瀆教育,辜負孩子的人生。所以,我認為,教育的希望在每一位有教育良知、自愿實施新教育的教師身上,在他們日復一日的言傳身教中!
我是一名農村中學教師,陪伴著一代代農民的孩子,生活著,學習著,成長著。我愿做一名名副其實的教育農人,用自己內心的善良和勤勞,陪伴學生們一起快樂學習、幸福成長;用自己的教育良知和行動,讓師生的生命之花在教育的田野里幸福且詩意地綻放。我的教育理想,那就是,做一位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師。
你只看到我教學中的威嚴,卻沒有看到我對生命的關注和成全;你有你的生活圈,我有我的“向上人”(學生);你否定我的現(xiàn)在,我決定民族的未來;你嘲笑教師行業(yè)披星戴月沒有閑暇不值去做,我可憐你不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努力使每一個生命贏得尊重,獲得幸福,得到發(fā)展。綻放精彩的教師夢,是艱難的征程,路上少不了誤解和質疑。但,那又怎樣?哪怕身如草芥,跌跌撞撞,也要以珍惜和敬畏生命的赤子情懷,以尊重生命規(guī)律的科學精神,以服務生命發(fā)展的無限激情,寓慎獨之心、靜慧之心、創(chuàng)新之心、空杯之心努力前行,成全學生。我是教師,我為自己代言!
假期收拾東西,我偶然看到1994 年的日記。那時正讀師范,上面有這樣一句話:希望多年以后,我能對自己說:“我熱愛這個職業(yè),我沒有選錯這個職業(yè)!”這是20 年前的我,對未來的自己說的一句話。如今回顧參加工作這十幾年走過的路,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20 年前的自己——我比當初更愛這個職業(yè)!相信這份愛日久彌新!
為師者的愛不是傳授,不是教導,而是陪伴。因為要陪你一起長大,所以能理解、能包容,所以樂在其中、不知疲倦。回到最初的自己,我還是那個寫了一百次理想,仍然是,想當老師的人。懷揣著這一份最初的夢想,一直行走,好好工作,更好好地做回自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風冬有雪,我們其實已經擁有很多。作為教師,在別人尊師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重道,更應該反思與內省,提醒自己要對得起“教師節(jié)”這個節(jié)日。要知道,并不是只有我們才最辛勞,并不是只有我們才最敬業(yè)。只要我們擁有感恩的心,并能以感恩的心面對工作與生活,那么,每一天都會是我們的節(jié)日。
業(yè)教書,性不安分。
自1999 年踏上講臺,我陸續(xù)教過數(shù)學、美術、信息技術、生物等學科。因成績不理想,漸漸走下講臺,做了教輔人員。然我性不安分,2002 年,學校的校報編輯一時沒有人做,我便主動請纓,當校報編輯。因為是自己爭取來的工作,我格外認真,組織文學社員組稿、審稿,策劃一些獨特的欄目,向老師們約稿?!洞豪佟穲蟪闪宋夜ぷ鞯男腋T慈龓Ыo我成就感,帶給我滿足。
2008 年、2009 年,山東省東平縣的新課改開始了,因為我遠離講臺,風并沒有吹動我的心湖。但隨著一些教師找我?guī)兔χ谱髡n件,參與他們的教學設計,我的心湖開始蕩漾起漣漪,我多想走上講臺,完成自己未競的教師夢。想回到課堂,更是因為受到了孫明霞老師的影響,我聽了她的報告,才明白自己是深愛課堂的。后來,我借了她的書讀,讀后才知道,還有這樣的教育類書籍,我以前竟然沒有讀過。開學后,我重新走上了講臺,并第一次教語文。這時候,我開始了教育隨筆的寫作。為了讓自己堅持,我和學生約定了共寫。兩年下來,竟然寫了幾十萬字,自己都不敢相信。我的教育隨筆,有幸福的洋溢,也有探索的足跡。在追求的旅途上,我認識了博客上一個個充滿智慧的老師。在這里,我了解到了生命化教育,并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命化教育課堂,積極探索著生命化教育之路。我把自己的語文教學命名為“歡喜語文”,與學生共享生命里的歡喜。
漸漸地,我也進入了而立之年,除了體重增加明顯外,心智的發(fā)展,總感覺還是緩慢。緩慢的表現(xiàn),還是人們常說的“不懂事”。因為不懂事,惹惱的多是身邊的人,自個兒卻渾然不覺。癡癡傻傻,自笑尚童心。
在虛擬的網絡里,有一個并不虛擬的團隊——李鎮(zhèn)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在這個并不虛擬的團隊里,有一個真真切切的“勇哥”。
“勇哥”是誰?“勇哥”即我。在群里,不管年長年幼都管我叫“勇哥”——其實我并沒有那么“老”,僅年過而立未及不惑而已。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是偏遠山區(qū)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學校長;在網上,我卻還有一點點“知名度”。要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肯定是吹牛,但是三五百的“粉絲”還是有的,別號“麻雀校長”。
“最忙的人有最多的時間,只有閑人才沒空兒讀書學習?!边@是我的“麻雀語錄”里的一句“非名人名言”。
當QQ 群里有人埋怨工作太忙,沒空讀書學習的時候,我總是跳出來顯擺我的“語錄”,然后現(xiàn)身說法。
作為校長,學校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過問;我是一個如假包換的班主任,班上雞毛蒜皮的矛盾糾紛都要處理;我是一個貨真價實的一線教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自然一樣也少不了??墒?,我仍然堅持讀書,堅持“下蛋”,堅持寫教育日記,我還經常參加、組織各QQ 群里大大小小的活動……
我總是說:轉變源于自我,成長不可替代,我所能做的只是喚醒、喚起,哪怕每次活動只影響了一個人,那就是行善,那就是積德,那就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我愿意做這樣一個傳遞正能量的“勇哥”!
身居大山深處,腳下有路,心中有夢,在理想的天空里,就算只是一只小小的麻雀,我也想飛得更高……
時下的中國教育非常熱鬧,缺乏的就是有人能夠堅守。想起這樣一則故事,越戰(zhàn)期間的一個美國男子,每天都點燃一根蠟燭,站在白宮前表達反戰(zhàn)立場。記者忍不住問這位男子:“你真以為一個人拿著一根蠟燭站在這里,就能改變這個國家嗎?”這個男子回答說:“我這樣做,不是想改變這個國家,而是不想讓這個國家改變我?!?/p>
時下的教育,浮躁之風彌漫,功利主義盛行,許多教師放棄了自己最初的教育夢想,求形象、政績:別人寫作我就寫作,別人讀書我就讀書,別人做網絡教研我也做網絡教研……今天做這個課題,明天做那個實驗,沒有一樣能堅持到最后;許多老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靜不下心來,遇到“問題學生”,三兩次教育后不見效果,就搖頭長嘆說:“現(xiàn)在的學生真難教……我是沒招了,讓他自生自滅吧?!?/p>
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社會的現(xiàn)狀,也許我們無力改變他人的觀點。但是千萬不要說,因為別人都這樣做,我們也只能隨波逐流。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內心應該有對于教育的純潔信仰,并且勇于為這種信仰執(zhí)著堅守。我期望每一個做教師的人都能覺醒,不要為他人的政績辦教育。只要每一位教師都有這樣的修為,就一定能引領學生不走極端的功利文化之路,這樣的人多了,社會也就多了包容與和諧。
信仰這個詞很神圣,但也很模糊。尤其是當我們要為自己的一生選擇要干什么做出抉擇的時候,這種朦朧但又很能激蕩人心的東西,就會縈繞在大腦的興奮層,揮之不去。而且,也會促成我們一生所做的,或者正確或者偏頗,但至關重要的選擇。
當年選擇教書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尊敬我們的老師,羨慕我們的老師,癡迷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所以,能像老師那樣做一個能啟迪他人人生智慧的人,就是我最簡單也最崇高的信仰!為了這個信仰,我傾心拼搏過,當寫下神圣的志愿時,又忐忑焦灼地等待過。直到那一天走進師范學校的大門,看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幾個字,不禁淚流滿面。我告訴自己,要為自己喜歡的事業(yè)奮斗一生,至死不渝!
畢業(yè)后,我回到老家的農村中學,教書的日子簡單而幸福。父老鄉(xiāng)親的質樸與信任,學生們的純真與期待,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充實和快樂!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全心全意地付出,讓我收獲了支撐一生的職業(yè)信念。
現(xiàn)在,我常想,教育是沒有什么界限和區(qū)別的,但我們要做有信仰的教育,教育更需要有信仰的教師來支撐。
我是一朵浪花,開在學生的心海。海擁著浪花,浪花戀著海。
25 年前,講壇是我的舞臺,站在那兒,激情無限;25 年后,學生是我的海,望著他們,就像望著一朵朵盛開的蓮。
記得那年注冊“教育在線”,讀李鎮(zhèn)西老師的書《愛心與教育》、《做最好的老師》,我的心漸漸柔軟起來,簡陋的校園化為一方池塘,學生變成一只只美麗的水鳥。
霞光暮靄、草長鶯飛、梅蘭竹菊,成了我的教案;吟罷低眉、手舞足蹈、妙語珠璣,是我的教學常態(tài)。我的微笑是一縷陽光,學生的自信在陽光里生長。課堂是我們的花園,花朵們牽著手,搖曳多姿,傳遞著春的氣息。跳出傳統(tǒng)教學的藩籬,放開手中的風箏線,羞怯的丑小鴨們,天使一般優(yōu)雅地飛起來。
襲一身書香,詩意的教育生活,是我最高的教育理想。
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老師與老師之間才會明白,“師德”這兩個字后面,要付出多少艱辛,要承擔多少委屈。
我當老師將近20 年了,一直努力想與每位學生都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但這是很難做到的。許多老師都希望給予學生這個世界上最無條件的愛和關懷。一位老師這樣說:“建立一種關系,讓孩子知道我看到他了——如果他沒有來,我會想念;如果他需要幫助,我會第一個幫助他——我看重他們每個人在我生命中的價值。”另一位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他曾有一個學生,不守規(guī)矩,總制造麻煩。于是這位老師來到學生家里,和學生一起下棋。通過下棋,師生間建立起了信任,這位學生最終成為了優(yōu)秀的學生。
在實踐中,對每個學生都能這樣做,確實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正如雷夫·艾斯奎斯所說:“極少有學生理解我所做出的犧牲,他們還僅僅是孩子。”我想,這種胸懷,也許正是做最好的教師所必須具備的。
初入行時,我的教育夢想真的很小很小——小到只是希望可以熟悉教材教參,希望可以上好每一堂課,希望可以做一個稱職的班主任,希望成為一個學生愛戴和欣賞的好老師。六年時間,我已經基本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我對教材漸漸熟悉,講課可以信手拈來,經濟、政治、哲學和文化四本教材的核心知識點基本上已經爛熟于心,經??梢钥吹皆谖抑v課時,學生們閃閃發(fā)光的眼神。
記得有一句諺語,“把目標對準月亮,起碼可以射著鷹”。也許教育家永遠只能是我的目標,是我美好的教育夢想,可是,我是不是可以在接下來的教育生涯中盡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教育家式的老師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毋庸置疑,這輩子我做定了老師,而且是小學老師。也許沒有所謂的光環(huán)加身,終身默默無聞,但這絲毫不會阻擋我對生命意義、快樂真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