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欣
(延安大學,陜西 延安716000)
當前的語文教材中特別重視“讀寫結合”。打開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第一課《散步》的課后第四題:課文中多處運用對稱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找出文中相似句式,試著自己寫一寫。像這樣的句式在文中出現了很多次,這是讀寫結合在課后習題中的直觀體現,是最基礎的仿寫。第六課魏巍的《我的老師》課后第四題:從你上學以來,哪位老師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用一兩個事例,寫寫這位老師。不少于200字。這個題目是要求寫一個小短文,從仿寫上升到了小短文。第十二課《濟南的冬天》課后第四題: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仿照其寫法,以“ 的秋天”為題寫一篇短文。這道課后習題是仿寫與短文的結合。第十七課《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后第四題:課文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寫的。請你變換視角,從杰利或“我”父親的角度改寫“懸崖脫險”部分。注意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人物動作、心理、語言要切合身份。這個更是對文中細節(jié)處的要求。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讀寫結合,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對讀與寫的相互促進作用我們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可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讀寫結合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一提到“讀”,很多學生都來勁兒,不就是讀么,打小從認字開始,我就會讀了??墒沁@樣的讀對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什么作用呢?所以,我們的“讀”需要方法的引導。
首先,需要“多讀”。“多讀”要求我們要多讀文學名著。如今,市面上有很多圖書供我們選擇,以至于在選擇的時候,很多人有點兒眼花繚亂,不知道怎樣選擇;還有就是有很多文學名著的簡版,把古人或今人辛辛苦苦,嘔心瀝血寫就的一本本名著用簡單的幾頁紙寫出來,僅僅是供大家了解這本書中故事的梗概。這樣的圖書市場,導致很多學生不了解名著,不了解特定年代給我們身臨其境的感受,不了解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豐厚的精神遺產,導致了語文能力的逐漸缺失。所以,學生一定要多讀名著,在讀的過程中,了解前人的創(chuàng)作歷程,感受前人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在精神上與前人交流,以前人生生不息的意志鼓舞自己奮進,作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傊痪湓?,“多讀”一定要讀“好”文章。
其次,需要“細讀”。以七年級教材《秋天》為例,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都是一幅圖畫,三節(jié)詩組成了三幅復合圖畫。畫面的組合生動形象,擬人的手法把這個畫面寫活了。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特定的農夫,而是寫普通農家生活。分別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背簍里滿滿的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叮叮之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瑩瑩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體,現用在這節(jié)詩的末尾,概括出了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視象化,創(chuàng)造出輕松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huán)境氛圍的詞,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魚、搖槳。這些動作顯示出了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里”這一特定角度,雖然沒有明寫眼神,但讀者能從里面看出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的特殊眼神,初戀的感覺躍然紙上。
“細讀”是對文本的仔細推敲,在細讀的基礎上品讀,讀出文章的意韻,對挖掘文章的深層含義有很重要的作用。
再次,需要“反復讀”。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簡單來說,讀書需要反復地讀,只有反復地讀,書中的意思才會很明白地呈現在讀者心里,不需要過多的講解。
賈平凹的《風雨》就需要我們“反復讀”,這篇文章雖然名為“風雨”,但不直接寫風雨,甚至文中不出現“風雨”二字,而是通過描寫各種景物的紛亂狀態(tài)來寫風雨,表現了風雨的狂暴和大自然的破壞性力量。反復讀這篇課文,才能體會出風雨來臨之前與來臨之時,身邊各種景物的隨風飄搖,隨雨飄零的場景。反復讀才能讀出這篇文章蘊含的深刻涵義。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很早就擁有了自己的文字,流傳下來的文學名著更是像一顆顆璀璨的星星布滿了歷史的天空,名著更需要我們反復讀,才能讀出古人的思想與精神。
所以,我們還需要反復讀經典文章、著作。
中學階段設置語文閱讀課,可以在閱讀課上指導學生閱讀,可閱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要通過閱讀課上的指導,廣泛應用到生活當中,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廣泛的閱讀。
七年級語文課本第九課《王幾何》運用了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寫出了人物的特點,如老師的出場,“方頭大耳”的外貌,“矮胖結實”的身軀,“擠進門”的動作,把老師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胖”勾勒出來;“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講臺上”,突出“快”。動作快與身軀胖形成了學生的第一個心理反差。然后“矮胖老師一句話不說,像一尊笑面佛一樣,只是站在講臺上啞笑”,兩分鐘的時間,老師一句話都不說,啞笑著看著學生。這種見面方式,是與眾不同的,是學生從來沒有見過的。這樣的見面方式,引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篇課文中還運用了心理描寫,如“老師在黑板上公布自己的綽號,并且希望大家以綽號相稱,在那個做什么事都嚴肅認真、呆板教條的年代,這樣的稀罕事,不是太離譜了嗎?”這樣的心理契合了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在快樂的基礎上,讓大家喜歡上了幾何課,喜歡上了這位與學生關系融洽,受學生愛戴,熟悉學生心理,善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充滿教育智慧的王玉琳老師。
在學完七年級教材的第二單元之后,給學生們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運用一系列的肖像描寫、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從不同方面刻畫一個在中學時代印象深刻的人或是一件記憶深刻的事。
在講評作文的過程中,有幾篇作文寫得非常好,不僅僅是注意到了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還注意到了作文的開頭與結尾,可以說是一篇非常完整的文章。
其中初一(11)班的趙一帆同學寫了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讓其他人和她一樣置身于這次“惶恐”中。
那一次,我真“惶恐”
趙一帆
一股陰暗、刺骨的寒風,猛烈地吹打著回憶這本書,不經意間,書被無情地翻動著——終于,它停留下來。那一頁——讓我“刻骨銘心”的那一次經歷……
期末考試的那一天——
我早早地從床上爬了起來,因為今天要考試,緊張的心情“伴隨”著我,這使我無法好好休息,早早就起床了。我洗漱完后,“心驚膽戰(zhàn)”地吃了一些東西,便出發(fā)了。那緊張的心情陪我一路走到學校,與此同時,我懷著緊張激動的心情走進了我的考場,走到座位便“安分”地待在座位上,等待著考試的到來……
“怦,怦,怦怦,怦怦怦——”我的心伴隨著考場里緊張的氛圍不禁開始急速跳動,考場里鴉雀無聲,十分安靜,這使得我有一絲絲的放松,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卻增添了一縷憂愁。我漸漸開始擔心我會答不好,會答錯,會有不會做的……當然這憂愁也是枉然,一切還都沒有開始呢,“丁零零——”終于,我熬過了這個艱難的等待。監(jiān)考老師跨入考場,當試卷發(fā)下來時,我拿起筆,準備開始答題。我埋頭苦寫,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我做不完。
頓時,我覺得考場里凝聚著一絲緊張的氣氛,這感覺讓我開始發(fā)抖,這周圍的氣氛讓我的大腦一片空白,“哎呀,糟了,我忘記這道題該怎么做?怎么辦呀?”我想。我低著頭,眉頭緊皺,緊咬著嘴唇,似乎開始抖動,我努力回憶著老師講那道題的情景,在大腦里不斷搜索著……過了一會兒,我還沒有想起,于是就開始做下面的題,等到我把后面的題做完,回過來做這道題時,我突然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我便順著這條思路不斷搜索,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做出來了?!岸×懔恪睍r間剛夠,真夠忙?。 ?/p>
這一次的“刻骨銘心”讓我無法忘記,合起回憶這本書,讓它承載我的情感飛揚!
趙一帆同學的這篇作文,非常細致地寫出了自己在考試前及考試中的“惶恐不安”,那種驚慌、害怕與不安通過心理描寫非常到位地寫了出來。比如第二段中的“緊張的心情‘伴隨’著我,這使我無法好好休息,早早就起床了”“‘心驚膽戰(zhàn)’地吃了一些東西”“那緊張的心情陪我一路走到學校”“我懷著緊張激動的心情走進了我的考場,走到座位便‘安分’地待在座位上”;第三段中“怦,怦,怦怦,怦怦怦——”“我的心伴隨著考場里緊張的氛圍不禁開始急速跳動”;第四段中“我覺得考場里凝聚著一絲緊張的氣氛,這感覺讓我開始發(fā)抖”、“這周圍的氣氛讓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我努力回憶著老師講那一道題的情景,在大腦里不斷搜索著”,所有這些心理描寫的細節(jié)都體現出了“我”的“惶恐”。
而且這位同學也注意到了結構上的安排,開頭“一股陰暗、刺骨的寒風,猛烈地吹打著回憶這本書,不經意間,書被無情地翻動著——終于,它停留下來。那一頁——讓我‘刻骨銘心’的那一次經歷……”,結尾“這一次的‘刻骨銘心’讓我無法忘記,合起回憶這本書,讓它承載我的情感飛揚!”做到了前后呼應,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這篇作文完成得非常好。
另外,郭凌汐同學寫的是一位印象深刻的人?!耙粋€甜美的聲音”貫穿全文,有外貌描寫“她特別的可愛,有著一雙鵪鶉蛋般的大眼睛,她的發(fā)型像小蘑菇似的,手舉得老高,她雖然穿著粉色上衣和綠色中褲,但一點兒也不土氣,反而感覺超凡脫俗”。也有語言描寫,寫出了這位同學“甜美”的特點。郭凌汐同學也不忘在結尾處照應題目“就在那一瞬間,我與她相識了,相識是人生的緣分,是彼此交往的開始。這成為我最難忘的一瞬間”。全文運用了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把課文中學習到的描寫手法很好地運用到了習作當中。
讀寫結合中,讀通過“多讀”、“細讀”、“反復讀”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教會學生們讀書的方法,讀出感情,品出意蘊,而寫作則是強調練習、學以致用。讀寫結合旨在并行推進,雙效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運用到教學當中,讀寫結合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種高效學習方法,也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教育精華。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庇纱丝梢?,作文水平的提高,與閱讀是分不開的。中學階段是寫作能力訓練成型的關鍵階段,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抓住閱讀的契機,努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