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月
隨著我國進入治理轉型時期,國家意識到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強調應該創(chuàng)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強與社會的合作共治,變革傳統(tǒng)的由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在這一背景下,社會組織被吸納加入公共服務過程,承擔政府購買的公共服務供給。在這一改革實踐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個悖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諸多與其章程、既定的運作程序不相一致的地方,表現出“應然狀態(tài)”與“實然圖景”之間的異化①相關研究可參見王浦劬:《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韓俊魁:《當前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模式比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第6期,P128-134;蘇明、賈西津、孫潔、韓俊魁:《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研究》,《財政研究》2010年第1期,P9-17;周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風險及其防范》,《中國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P13;周俊、沈永東:《政府購買行業(yè)協(xié)會服務中的非競爭性及其管理》,2012年第12期,P61-65;楊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模式的比較及解釋——一項制度轉型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1第3期,P41-45。:作為政府技術化治理的一種新形式,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應然狀態(tài)是實現將政治治理和學者專家論證相結合的技術化路線,在這里,效率、理性、專業(yè)化上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名義之下,技術化治理的精神并未得到真正落實,很多開展公共服務購買實踐的政府部門利用既有路徑或新建相關組織充當中介,實際上仍對外包服務進行經營管理,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相關環(huán)節(jié)“內部化”,甚或將購買服務以外的行政事務加諸于社會組織,以便實現維護或延伸政府組織邊界的目的。換言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呈現出一種與應然狀態(tài)迥異的異化態(tài)勢,這種異化態(tài)勢有哪些基本面向?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對于社會組織本身帶來了哪些沖擊和影響?在這些沖擊和影響之下,如何推動社會組織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上述問題對于所有希望國家與社會之間能夠實現良性互動,推動我國從過去的“總體性社會”走向更為開放、多元、民主的社會的人而言,是必須要加以認真回應的追問。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面臨的轉型壓力日漸累積,政府除了要促進經濟建設,更要承擔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責,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職能的發(fā)揮既需要依賴其已獲授權的權威,也需要依賴其不斷更新的程序和技術。〔1〕這種技術化的治理路徑,體現在政府制定的法律規(guī)范、行為模式、管理標準等的技術化和理想化,還體現在政府機構中強調效率、程序合法,更體現在政府自上而下、不同層級間量化考核的專項化和項目化等數量化指標管理傾向。〔2〕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也是行政機構因應治理轉型要求,改變自身與社會組織關系的一項重要改革政策。特別是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運作過程中,對招投標過程制定的程序性要求、項目的規(guī)范化評審機制、績效評估中的指標化衡量方式等,都將政府治理的技術性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
具體而論,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應然狀態(tài)下,政府購買的具體操作遵循的是公開透明的運作流程。①本部分資料主要來源于2009年世界銀行與民政部合作完成的研究報告《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國際經驗》,該研究報告分析并總結了西方國家在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時遵循的基本操作流程。我國地方政府在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時,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針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操作流程均作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力求實現與社會組織公開透明的契約化合作模式。一般而論,在項目的提出階段: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應采取公開申報、擇優(yōu)立項的方式進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對社會組織申請項目的合理性、公益性和必要性開展初審。在項目評審階段:為保證評審工作的公正性與公平性,成立項目評審委員會。評審工作需要嚴格遵守公平公正、財力平衡的基本原則,嚴格遵循保密規(guī)定,評審委員不得以任何理由透露與項目評審相關的信息和結果。在項目管理階段:首先是項目合同簽訂。項目承包方與服務供給方應該在項目實施前的一個月內簽訂合同,合同應該對合作雙方的權利義務、項目金額、服務內容、付款方式、考核辦法、評估標準、協(xié)議期限、協(xié)議變更和解除、雙方違約責任予以明確規(guī)定,合同訂立完成之后應及時交由評審委員會辦公室做好備案。其次是項目分級管理。項目管理實行項目承包方和服務供應方負責制,評審委員會辦公室應該根據情況對項目承包方與服務供給方開展督促、檢查和指導。服務供應方應該根據質量要求和計劃進度完成項目任務。項目承包方應督促服務供應方按時保質地完成項目,并進一步強化立項督導、中期評估、結項管理等。第三是項目過程監(jiān)管。服務供應方應建立項目實施專門簿冊,用于記錄項目的受益情況和經費開支事務等。需要指出的是,幾乎所有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行政機構都將績效評估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要求評審委員應該起主導作用,設立項目評估的專業(yè)指標,形成完善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運用內外部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項目績效評估。外部評估應由評審委員會引入社會各界人士或中介評估機構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開展績效評估。內部評估則由評審委員會依據合同文本的具體要求,根據評估標準對項目實施情況開展績效評估。
然而,這種技術化的治理路徑,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實然運作過程中并未得到實現。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開展的招投標工作,從形式上對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提供公共服務予以規(guī)范和強化。然而,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可以看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表現出了諸多形同質異的異化現象:盡管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形式上符合競爭性投標的要求,但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敬 嘉、Savas在一項國際比較研究中提出,中國“國家依附型”服務合作提供策略區(qū)別于美國“競爭導向型”策略,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置身于不同的社會經濟與政治體制環(huán)境,這決定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供給管理的有效性。〔4〕有學者提出,目前我國最為普遍的政府購買模式是“非獨立非競爭性”型的購買,認為在這種形式下參與政府購買的主體并不是獨立運作,購買程序上是指定而不是公開招標競爭的。②相關研究可參見王名:《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韓俊魁:《當前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模式比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第6期,P128-134;蘇明、賈西津、孫潔、韓俊魁:《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研究》,《財政研究》2010年第1期,P9-17;周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風險及其防范》,《中國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P13;周俊、沈永東:《政府購買行業(yè)協(xié)會服務中的非競爭性及其管理》,2012年第12期,P61-65;楊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模式的比較及解釋——一項制度轉型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1第3期,P41-45。王浦劬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指出很多社會組織實際上并非是獨立成長的,而是作為購買者的地方政府主動發(fā)起或建立的。〔5〕從組織結構、工作人員、資金等方面看,這些組織都與政府保持著極為緊密聯系,這一情況造成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雙方合作或者是基于熟人關系的非制度化程序,或者是實質上內部化合作。①尹海潔、游偉婧 (2008)對哈爾濱市的社會組織進行的隨機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社團組織都或多或少地帶有政府的特征,這種現象可稱為社團組織的政府化。社團中的大部分都是由于政府部門的工作需要組建起來的,絕大部分社團領導人都是在崗或退休的政府官員,90%以上的社團的專職工作人員是公務員或事業(yè)單位編制,大部分社團的辦公場所、辦公用品和經費都來源于政府。參見尹海潔、游偉:《非政府組織的政府化及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公共管理學報》2008年第3期,P80。有研究也指出,我國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就是表現出內部化和形式化購買趨勢,服務發(fā)包方通常情況下是服務承包方的業(yè)務主管單位,作為發(fā)包方的政府在合作過程中占據絕對優(yōu)勢和地位?!?〕鄧金霞提出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存在“縱向一體化”傾向?!?〕王志華使用“體制嵌入”來分析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強調的是政府對于社會組織施加過多控制,這導致社會組織的社會屬性逐漸退化,進而表現出政府化的基本特征,其獨立性和自主性均受到侵蝕,這導致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更加依附于政府?!?〕李春霞等運用“內卷化”概念來形容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重要趨勢:社會組織雖然承接了越來越多公共服務項目,但所提供服務的質量不高,是一種低水平的重復發(fā)展;社會組織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沒有惠及公眾,而是停留在政府內部。〔9〕
換言之,即便有關政策制度已經設置了一些程序性的要求與條件,包括績效評估指標、量化的數據和專家的技術性論證等,表明政府購買的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取向。但是,政府在選擇服務承接方時表現出來的偏好,以及在合作過程中使用的各種策略性行為,無不彰顯出關系性和利益性取向的存在。這種異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表現在交易主體行政化,它指的是在購買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承接并生產公共服務的主體表現出行政化的特征。為了確保公共服務供給的可控性,許多政府部門選擇內生型的社會組織來承接相關的公共服務;如果外包的公共服務類型比較特殊,內生型的社會組織無法承擔,政府會采取“孵化器”等形式培育適合的社會組織,以便有效地與公共服務需求相銜接。在這些社會組織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無論是運作經費、人力資源、辦公場地等實物性資源,還是規(guī)范制定、制度供給、合法性等非實物性資源,都需要從政府部門汲取,這導致社會組織先天生長存在很多缺陷,缺少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最終演變成為“準政府”或“二政府”,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同一性程度越來越高。在這里,承接購買項目的社會組織已然成為了行政主體,而非與政府具有平等地位的協(xié)作者。
二是表現在交易方式中的異化,一方面,在招標程序上,契約化合作主張設立獨立的項目評審委員會,以公開申報、匿名評審、擇優(yōu)立項的方式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然而,在實際運作中,“非競爭性、定向化、指定式”的購買模式卻大量存在?!?0〕這表明,政府并沒有使用市場化手段代替政府來供給公共服務,仍然偏向于使用行政化手段,采用“內部化購買”策略,將公共服務以強制性的手段分配下去,交由社會組織完成。這與政府主導前提下,上級政府將公共服務交由下級政府完成,在本質上沒有區(qū)別。另一方面,在合同形式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相關政策文件規(guī)定,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實施之前,服務購買方與承接方應該簽訂規(guī)范化的合同。②根據相關規(guī)定,合同中應該明確雙方權利義務、服務內容、項目金額、評估標準、付款方式、考核辦法、違約責任、協(xié)議期限、協(xié)議變更和解除等內容。但是,部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并沒有簽訂合同,即便簽訂了合同,不遵照合同執(zhí)行、隨意修改合同、違約執(zhí)行的情況也比比皆是。〔11〕針對合作過程中出現的違約行為,雙方也不會使用法律手段追究,而是傾向于通過非正式協(xié)商機制解決,包括打報告、會議、電話等方式與主管領導進行協(xié)商。在這里,合同已經成為形式化的一紙空文,政府仍然延續(xù)著行政化供給的思維,認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應該是一種行政性的資源下放與任務指派,而非合同制的契約管理。
三是表現在交易執(zhí)行中的異化,一方面,在過程監(jiān)管上,按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運作邏輯,根據與政府部門簽訂的合同規(guī)定,社會組織只需要按照相關條款的要求完成規(guī)定內容即可。然而,在具體實踐中,政府很明顯不僅需要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除了合同明確提出的規(guī)定動作之外,政府還采取各種直接或間接方式插手社會組織的內部事務。由于社會組織先天發(fā)育不足,對政府存在嚴重的資源依賴,缺乏與行政機構開展平等協(xié)商的資本與能力,因此,當政府部門對社會組織進行強勢的介入與控制,社會組織更加傾向于采取被動承受的行動策略,而非據理力爭?!?2〕而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執(zhí)行過程中,社工被迫卷入政府部門的行政事務中,或者在公共服務的包裝下從事政府應該負責履行的行政事務,削弱了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甚至異化了公共服務的本質,表面上完成了一系列的服務指標,但事實上并非有內涵的發(fā)展,最終傷害了服務的專業(yè)性,公共服務呈現出內卷化的趨勢。在績效評估方面,相關政策文件規(guī)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運用內外部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績效評估。外部評估一般是引入社會各界人士或中介評估機構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開展績效評估。內部評估則由服務委托方依據合同文本的具體要求,根據評估標準對項目實施情況開展績效評估。但形式化評估、績效評估機制不健全及社會組織的機會主義行為已經成為困擾績效評估規(guī)范化運行的難題。
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正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從全國范圍看來,還缺少一部整體性的法律法規(guī)從頂層設計上對其予以規(guī)范,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實踐的不斷推進,不同層級政府之間也存在著無可避免的利益沖突,這也給合作關系帶來了一些變化。
近年來,隨著項目化運作機制的不斷推進,行政機構也在不斷變化其治理社會組織的基本方式。已有研究在論述社會組織的管理瓶頸時,曾指出國家的現有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入口管理”,即只在社會組織登記、年檢時候進行資質鑒定,但對于社會組織的實際運行過程則缺乏管理的切入口?!?3〕但這種傳統(tǒng)的入口管理正在發(fā)生變化,這主要是由于項目化運作的基本特點決定的。項目化運作的要領之一是對公共服務項目的基本目標、操作方式與過程、經費預算及績效考核形式作出約定,而承擔外包職責的政府,在具體的項目化運作過程中,針對承接政府購買的社會組織實施基于項目運作的過程管理。在這里,不管社會組織是否愿意,一旦進入項目執(zhí)行過程,其經費使用情況、活動安排甚至組織人員調配,都會被納入政府的監(jiān)管視野內,成為政府的“可視”對象。
任何組織都需要從外部環(huán)境中汲取資源以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社會組織也是如此。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興起,社會組織通過承接公共服務事項,進而汲取所需資源,已經成為社會組織實現自我存續(xù)和不斷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社會組織參與承接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在不斷增強。然而,一個需要進一步深入考量事務問題是,這些社會組織的公共性水平也隨之提升了嗎?在當前政府部門預算制的重要背景之下,通過不同職能部門將不同類別的公共服務外包出去的做法給社會組織的行為選擇帶來的意料之外的影響。具體而言,社會組織承接的各類公共服務項目,基本上是由公安、司法、民政等政府職能部門設計出來的,它并非基于公共服務的消費者——社區(qū)居民的需要而產生的,也不是由代表社區(qū)居民整體意愿的共治機構,如在征求社區(qū)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社區(qū)代表大會等組織。由上述政府職能部門設計和外包的公共服務項目,其重要特征之一是比較注重技術化的操作規(guī)范和運作流程,而承接公共服務項目的社會組織,也會更加重視與作為項目發(fā)包方的政府職能部門搭建關系,而忽略社區(qū)居民以及社區(qū)公共事務討論平臺的功能?!?4〕這可能會引發(fā)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雖然政府的資金投入不斷加大,但是,社區(qū)公共服務的供給被分裂成為一系列缺少關聯的技術化項目,即便社會組織順利完成了政府職能部門的各種項目要求,其公共性卻沒有得以提升,甚至其聯結基層社區(qū)的能力也被削弱了。
社會組織間競爭性日趨激烈,但社會組織的獨立性程度并未得到提升。如前所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采取分類配置資源的制度安排,并依據項目化運作機制外包給社會組織,這在本質上是鼓勵并營造競爭性的市場氛圍,政府在社會組織互相競爭的基礎之上選擇合作對象。換言之,隨著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持續(xù)推進,社會組織之間的競爭程度不斷地被加深了。社會組織在接收到政府的競爭信息后,會通過各種方式向服務發(fā)包方發(fā)送出“我最適合承接購買項目”的信號。而招投標的使用,使得社會組織間競爭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狀態(tài)。圍繞著公共服務競標的推進,社會組織似乎陷入了一種類似于錦標賽的游戲格局。更加令人擔心的是,迥異于在市場領域開展競爭可以推動市場主體增強獨立性的情境,社會組織間開展競爭則有可能引發(fā)不同的后果。很多社會組織在開展競爭的同時,強化了對政府的依賴。其中的關鍵原因在于多數社會組織的資源來源途徑比較單一,與政府建立密切的聯系有利于在競爭中的勝出。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組織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機構運作也被政府所影響,行政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其獨立性特征則是被壓抑了。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政府權威及其符號仍然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社會組織構成的社會空間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它們無法擺脫政府而進行自我協(xié)調。〔15〕這將會導致國家權力再度出發(fā),以更為強勁的態(tài)勢,對剛剛從國家的直接控制解放出來的社會空間,施以規(guī)制性的和強迫性的管理?!?6〕即便多數社會組織已經具備法律規(guī)范的形式要求,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卻具有高度行政化的特點,在資源汲取以及人事安排等重要事項上嚴重依附于政府部門,很大程度上相當于行政職能的外部延伸。支配著很多社會組織的甚至還不是抽象意義上的國家,而是具體的部門利益,社會組織依附于官僚部門,淪為職能部門爭奪市場資源以及行政權力的工具。〔17〕縱然政策設計者在購買公共服務的程序上設置了很多限制,可是,作為政策執(zhí)行者的基層政府仍然會通過各種方式規(guī)避相關規(guī)定,將服務交給事先確定的組織來承接。就算是以合同的方式承接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項目,很多非營利組織其實也未必就能夠像具備自主權的合作伙伴一樣從事專業(yè)的社會服務,而是更多地像政府的合同制雇員一樣忙于協(xié)助行政機構應付上級政府交辦的各項行政任務。上述存在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的種種困境,其共同點在于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沒能在相互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建立起良性的合作關系,行政機構依然延續(xù)著支配和控制的行為方式,并且在合作的實施過程中習慣以行政任務目標排擠和替代非營利組織為民眾提供服務的基本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這一旨在轉變政府職能、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方式的制度創(chuàng)新行為,并未真正推動行政機構實現從全能型政府向有限職能政府的轉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導致行政機構社會控制能力和部門利益的進一步強大,“政府在場”〔18〕的范圍更加廣闊了。而要推動社會組織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提升其自主意識,則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共同作出努力。
從政府的角度而言,要實現社會組織的獨立運作和發(fā)展,一方面,需要高層政府更大力度的“頂層設計”以及強有力的落實,另一方面,政府要做的不僅是組建社會組織,更為重要的是理解社會組織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的事實,在向社會組織輸入必要生存發(fā)展資源的同時,轉變觀念,學會控制和約束自身權力,給予社會組織足夠的信任和獨立的發(fā)展空間,讓其真正參與到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的進程中去。
從社會組織的角度而言,一是盡可能整合與利用政府和市場的資源優(yōu)勢的基礎上,增加資源汲取的路徑,與更多樣化的社會實體形成合作關系,進而減少對政府的依賴度,弱化其行政化色彩。二是集聚專業(yè)精神,發(fā)展出適應本土情境的專業(yè)社會工作方法。對于提供社會服務的社會組織而言,其生存和發(fā)展所憑借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靈活專業(yè)的服務,堅持這一點對于社會組織的發(fā)展至關重要。更為重要的是,專業(yè)優(yōu)勢的提升可以增加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專業(yè)化需求依賴,即便短期之內難以改變二者之間的非對稱資源依賴現狀,也有助于平衡社會組織對政府的資源依賴,推進二者合作雙方構建形成良性互動關系。三是借助市場化運作手段,合理發(fā)揮社會組織的市場化潛能。在社會組織內部治理中引入商業(yè)企業(yè)成功的管理技術、方法和手段,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同時,在打造和發(fā)展服務品牌的基礎上,社會組織可以嘗試性引入收費制。適當運用市場化手段,既能解決社會組織經費短缺的困境,又能提升社會組織能力。
在全球治道變革的背景下,政府與社會組織開展跨部門協(xié)同的價值在理論和實務上都獲得了證明,真正意義的協(xié)同是建立在二個組織自由締結契約的基礎上,它十分注重政府與社會組織間的平等主體關系?!?9〕如前所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行政機構回應治理轉型要求,改變自身與社會組織關系的一項重要改革政策。從其應然狀態(tài)看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興起,反映了政府治理的技術性特征,它強調運用市場化機制,借助專家的論證與評估技術,將服務外包給予合適的承接方,該行為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實現服務供給的效率、理性和專業(yè)化。然而,這種技術化的治理路徑,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實然運作過程中并未得到實現。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名義之下,契約外包或合作治理的精神并未得到真正落實,很多開展公共服務購買實踐的政府部門利用既有路徑或新建相關組織充當中介,政府實際上仍對外包服務進行經營管理,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相關環(huán)節(jié)“內部化”,甚或將購買服務以外的行政事務加諸于社會組織,以便實現維護或延伸政府組織邊界的目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發(fā)生的“應然狀態(tài)”與“實然圖景”之間的異化,使得實踐運行中的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雖然在形式上具備了契約化合作的屬性,具備了技術化治理特征,然而其實質仍然是政府控制下的行政化供給,即依賴行政控制機制,吸納并利用行政化的社會組織,通過命令、執(zhí)行、檢查、監(jiān)督等手段來保證政府對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控制。
但是,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即便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走向實質上的技術化治理路徑,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需要注意。有研究指出,在現代性社會,風險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概念?!?0〕人類社會的風險體現在現代社會,特別是當工業(yè)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風險不再表現為具體化的問題,而是轉變成為社會的本質?!?1〕政府治理的技術化取向,特別是對效率、量化指標、專家等因素的運用和重視,很容易誘發(fā)行政機構與專家之間達成合謀。貝克指出,目前西方國家政府憑借自身的技術性優(yōu)勢,試圖掩飾官僚機構的政治性意圖,這有可能加大社會面臨的技術性風險,因此,公眾應該有意識地增強自身對于技術的控制能力?!?2〕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政府治理的技術化路徑有可能加速政治與科學的結合,這種結合覆蓋著科學、理性和效率的外衣,可能引發(fā)對專業(yè)知識和理性的壟斷,進而對普通民眾參與民主治理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推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經由實然狀態(tài)走向應然圖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技術化路徑可能帶來的風險。正如《國家的視角》一書中指出的:一些人類社會工程之所以失敗,其關鍵原因在于這些工程是基于國家而非社會視角產生的,這也隱射了國家太過強大,而社會太過弱小的現狀?!?3〕
〔1〕渠敬東,周飛舟,應星.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2009,(6).
〔2〕渠敬東,周飛舟,應星.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2009,(6).
〔3〕Jing,Yijia.Bin Chen.(2011).Is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really competitive?A case study of restructuring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Shanghai.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4〕Jing,Yijia.E.S.Savas.(2009).Managing collaborative service delivery:Comparing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pp101-107.
〔5〕王浦劬.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8.
〔6〕許小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現狀、問題與前景——基于內地社會組織的實證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12,(2).
〔7〕鄧金霞.地方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縱向一體化”傾向的邏輯— —權力關系的視角〔J〕.行政論壇,2012,(5).
〔8〕王志華.論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體制嵌入〔J〕.求索,2012,(2).
〔9〕李春霞,鞏在暖,吳長青.體制嵌入、組織回應與公共服務的內卷化——對北京市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經驗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2,(12).
〔10〕楊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模式的比較及解釋——一項制度轉型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1,(3).
〔11〕王浦劬.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7-31.
〔12〕唐斌.資源依附與組織異化:政府激勵下的社會組織發(fā)展〔A〕.第三屆社會組織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論文選編〔C〕.119-123
〔13〕張東蘇.重視社會組織發(fā)展的微觀制度環(huán)境〔J〕.探索與爭鳴,2012,(7).
〔14〕張東蘇.重視社會組織發(fā)展的微觀制度環(huán)境〔J〕.探索與爭鳴,2012,(7).
〔15〕吳月.嵌入式控制:對社團行政化現象的一種闡釋——基于A機構的個案研究〔J〕.公共行政評論,2013,(6).
〔16〕D.Davis,R.Kraus,B.Naughton.(1995).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12.
〔17〕王信賢.鑲嵌或自主性?中國環(huán)保組織的發(fā)展:官僚競爭的觀點〔Z〕.公部門與公民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2007-06-12.
〔18〕張鐘汝,范明林.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機制建設——對二個非政府組織的個案研究〔M〕.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117-122.
〔19〕宋程成,蔡寧,王詩宗.跨部門協(xié)同中社會組織自主性的形成機制——來自政治關聯的解釋〔J〕.公共管理學報,2013,(4).
〔20〕〔德〕烏爾里?!へ惪耍苑葱袁F代化〔M〕.趙文書譯.商務印書館,2001.10.
〔21〕王佳,楊彥璟.自覺、自信、自強:轉型時期文化風險之應對〔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馬克思主義與文化新自覺〔C〕.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5.
〔22〕王佳,楊彥璟.自覺、自信、自強:轉型時期文化風險之應對〔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馬克思主義與文化新自覺〔C〕.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5.
〔23〕〔美〕詹姆斯·斯科特.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M〕.王曉毅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