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內政治共識研究述評與拓展——基于CNKI(2002—2013)文獻的研究分析

      2014-12-25 02:12:16
      天府新論 2014年6期
      關鍵詞:共識民主政治

      許 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步入現(xiàn)代化轉型時期,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發(fā)生了整體性的歷史變革。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體系日益式微并漸趨解體,新的社會結構體系逐步建立和發(fā)展,這意味著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急速增長的時期;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的一元、同質化社會轉向多元、異質化社會,“人們利益走向和政治意向都趨于多元化,并有可能產(chǎn)生大量越軌現(xiàn)象,使社會缺乏共識并呈無序混亂狀態(tài)”〔1〕。雖然伴隨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國經(jīng)濟社會等領域的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同時我們也應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并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中國改革已經(jīng)進入“攻堅區(qū)”和“深水區(qū)”,發(fā)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改革不僅需要攻克體制機制的弊端,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而且更需要“凝聚社會共識,協(xié)調推進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改革”,“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2〕。因而,處于轉型期的中國需要在社會多元化的現(xiàn)實背景下求解“最大公約數(shù)”,增強凝聚力,使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有序。簡言之,就是要探尋推進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政治共識。因此,在“經(jīng)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3〕的新形勢下,加強對國內政治共識研究歷史、現(xiàn)狀和問題的梳理和總結,對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國內政治共識研究的總體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國內政治共識研究是與改革開放后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緊密連結在一起的,面對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社會,鑒于我國社會發(fā)展和政治實踐的需要,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有政治學學者開始關注“政治共識”這一議題〔4〕。筆者以“政治共識”為關鍵詞分別在CNKI(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對1989年至2013年間發(fā)表的論文文獻進行了梳理,其基本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圖1 CNKI(1989-2013)中“政治共識”研究文獻數(shù)量變化趨勢

      從圖1中CNKI篇數(shù)的變化趨勢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學術界對政治共識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早,但第一篇關于政治共識研究文章發(fā)表后的二十余年時間里,尤其是2002年以前,政治共識研究未成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研究對象。具體來說,1989年至2002年間,政治共識研究鮮有問津,相關研究成果極其匱乏。2002年至2013年間,政治共識研究文章篇數(shù)雖呈波動趨勢,但從整體來看,研究成果相較于2002年以前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尤其是2010年以來,政治共識研究呈現(xiàn)非常明顯的上升趨勢,這說明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共識研究已得到了學術界較為普遍的關注。

      國內政治共識研究呈現(xiàn)上述變化趨勢的原因,試分析如下:一方面是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的需要,即國內學者對西方政治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關注與引介。20世紀后期,西方學界普遍圍繞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理性多元、異質化場景下主體間共識如何達成這一困境而展開理論探索,如羅爾斯的“重疊共識”理論、哈貝馬斯的“商談共識”理論等,其理論發(fā)展聚焦于協(xié)商民主。協(xié)商民主理論預設的核心旨趣和政治實踐的目的在于使多元主體通過協(xié)商的方式對立法、決策、制度等形成共識。協(xié)商具有公共性、廣泛性、互動性和共識性等內在要求〔5〕,它更強調和關注的是民主運行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協(xié)商民主是對傳統(tǒng)自由民主理論尤其是代議制民主理論在現(xiàn)代政治實踐中的修正,是對參與民主理論的發(fā)展和超越。它使西方的民主理論與民主實踐更加適合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西方國家的現(xiàn)實政治發(fā)展要求?!?〕

      與此同時,美國政治學者阿倫·利普哈特在認識到“多數(shù)民主”可能產(chǎn)生多數(shù)人的暴政等弊端后,提出了“共識民主”這一療救方案,其相關理論也被一些學者介紹到國內。他認為,“多數(shù)民主模式是排他性的、競爭性的和對抗性的,而共識民主模式則以包容、交易和妥協(xié)為特征”〔7〕。因此,“共識民主不僅能代表少數(shù)群體和少數(shù)利益,還能更準確地表達每個人的意愿,而且更具有包容性,能夠代表更多的人、更廣泛的利益”〔8〕,更符合異質化社會背景下國家治理的需求。共識民主理論提出后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共鳴并得到了肯定,如美國學者馬庫斯·克里帕茨認為,“大多數(shù)證據(jù)表明,共識體系中的輸家比多數(shù)主義體系中的輸家更認同政治體系及程序。民主越具有共識,失敗者越有可能對民主的功能作用感到滿意”〔9〕。可以看出,無論是協(xié)商民主理論還是共識民主理論,二者都是在探索理性多元社會背景下國家采用何種治理方式的問題,且二者都強調“政治決策的開放性、參與性和達成共識的重要性”〔10〕。

      另一方面是現(xiàn)實政治實踐的推動,即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正面臨共識困境及其治理的難題,需要學術界提供智力支持。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速,中國社會的轉型也不斷升級,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都發(fā)生了劇烈變遷,西方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共識困境及治理難題無疑也是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所面臨且亟需解決的。為走出共識困境,中國共產(chǎn)黨在實踐中也不斷豐富、完善和創(chuàng)新理論,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的探索路徑,提出了符合中國特殊國情的解決共識困境的方案,如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協(xié)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xié)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增進共識、增強合力”〔11〕,“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12〕;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tǒng)籌謀劃,協(xié)同推進”〔13〕,同時,強調要“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14〕。

      學術研究不僅是為了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而且其研究旨趣也應關懷現(xiàn)實政治實踐的需要。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關鍵詞分析,也為這一判斷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文獻中諸如政治發(fā)展 (中國政治發(fā)展/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市場化改革、中國特色、社會轉型時期、和諧社會、多元社會、政治穩(wěn)定、政治參與、利益表達等關鍵詞的提煉,反應了我國學者研究政治共識多以轉型期為研究背景,以關懷當前中國政治發(fā)展與實踐為主要出發(fā)點進行有關學術研究。因此,國內學術界的“政治共識”研究不僅是引介和關注西方政治理論,更重要的是在借鑒西方政治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探索適合當前我國國情的政治共識理論和實踐依據(jù),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獻策,提供智力支持。

      二、國內學術界的理論貢獻:政治共識的內涵、功能和實現(xiàn)路徑

      有關政治共識的研究雖然近些年才成為學界較為關注的議題,但通過學術界不斷的努力和對國外共識理論研究成果的借鑒,我國的政治共識研究業(yè)已取得不少階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回答了政治共識的內涵、功能和實現(xiàn)路徑等三個方面的基礎性問題,為進一步拓展政治共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為精準把握國內學術界政治共識研究的狀況,筆者選取CNKI(2002-2013)數(shù)據(jù)庫中相關研究文獻為研究對象,以分析和介紹學術界的理論貢獻。

      (一)政治共識之概念辨析

      概念界定是學術研究的基礎,不僅提供了學術對話平臺,而且也能建構相關理論研究體系。按照《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的解釋,共識是指“在一定的時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的人們共有的一系列信念、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準則。在政治意義上,它指的是與政治體系有關的信念”〔15〕。共識的定義為研究共識提供了一個基本架構,即考察共識時可以從信念、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準則三個維度展開。而政治共識是共識的一般在政治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16〕,這意味著政治共識的研究也可以包含信念、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準則或其他基本研究架構。國內研究者在具體描述政治共識定義時雖存有差異,但將共識的定義和薩托利關于共識層次的探討相結合,進而闡釋政治共識內涵,這一闡釋路徑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

      美國學者喬萬尼·薩托利在《民主新論》中關于共識層次的探討認為,共識有三個對象或層次:第一個是共同體層次的共識 (或曰基本的共識),決定著既定社會是否從整體上分享同樣的價值信仰和價值目標;第二個是政體層次的共識(或曰程序的共識),它建立了所謂的游戲規(guī)則;第三個是政策層次的共識 (或曰政策共識),引出了作為異見的共識。 在此基礎上,王明生認為,政治共識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于社會政治體系中的價值、程序和政策等方面所持有的一致意見?!?8〕王海洲認為,政治共識是一定政治共同體中的、得到普遍認同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包括政治生活的基本理念、秩序安排和實踐策略等,作為一種經(jīng)驗性的陳述,它存在于古往今來的各種政治生活中?!?9〕郭中軍認為,政治共識是一個社會中的政黨、政治精英、普通公民對于某種政治價值觀、政治程序與規(guī)則、公共政策等所表示的一致認同,其主體包括政黨、政治精英與普通公民;其客體包含價值共識 (在終極價值與信仰體系層面的共識)、程序共識 (在政治游戲規(guī)則、操作程序層面的共識)、政策共識 (在政府公共政策層面的共識)?!?0〕

      同時,還有學者另辟蹊徑,從其他角度對政治共識內涵進行解讀,拓展了政治共識的研究視野和方法。如受阿爾蒙德政治文化研究路徑和羅爾斯政治正義研究路徑的影響,李風華在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政治共識研究路徑。他認為,政治共識應有著不同于政治正義與政治文化的主體范圍,提出政治共識是指政治共同體的社會成員對于政治基本目標和基本結構的一致觀念?!?1〕受英國學者安德魯·海伍德關于共識概念界定的影響,呂元禮將政治共識分為程序性共識和實質性共識兩種。〔22〕張樹平從結構性角度嘗試建構政治共識,“政治共識的要義在于,它是一種系統(tǒng)性和結構性的存在”,要“發(fā)現(xiàn)和建構一種相互支撐、相互聯(lián)系的結構性共識”,即時代共識、空間共識、合法性共識、主體共識、制度共識?!?3〕

      不難看出,西方共識研究在方法論上受結構功能主義學派的影響較深,如薩托利在區(qū)分共識層次時直接受伊斯頓政治權力合法性層次分類的啟發(fā),具體分析時又借鑒了阿爾蒙德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路徑〔24〕。國內學術界對政治共識概念的辨析,主要是在借鑒國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的,故而在方法上也呈現(xiàn)結構功能主義的特征。此外,雖然學者闡釋政治共識的內涵及要素因角度不同而存在較多分歧,并試圖建構政治共識研究的不同架構,但是將價值共識、程序共識和政策共識作為政治共識的三要素這一觀點還是得到學者的基本認同。這為政治共識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向和路徑,建構了政治共識研究的初始框架,為深入開展政治共識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政治共識之功能

      政治共識研究在方法上受結構功能主義學派的影響。結構功能主義學派強調要從結構和功能以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出發(fā)來分析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結構功能理論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形式的系統(tǒng);構成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lián),并對社會整體發(fā)揮相應的功能;〔25〕等等。因而,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政治共識研究必然呈現(xiàn)相應的功能特征,為社會系統(tǒng)正常運行提供保障。筆者通過分析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國內學者主要從維系政治穩(wěn)定、促進法治建設等方面闡釋政治共識的功能。

      1.政治共識具有維系政治穩(wěn)定功能

      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們“對國家政治生活中呈現(xiàn)的多種景觀,……政治思潮、政治主張及政治價值評價往往無所適從,使人們難以達到對政治系統(tǒng)的基本共識和認同態(tài)度”〔26〕,易造成政治系統(tǒng)的斷裂和失序,社會產(chǎn)生矛盾甚至沖突?!艾F(xiàn)代性產(chǎn)生穩(wěn)定,現(xiàn)代化造成不安定”〔27〕,因而現(xiàn)代化時期“共識與矛盾沖突糾纏在一起,無法擺脫。既然矛盾沖突是人類狀態(tài)的一個核心要素,共識就成為和平而有序地處理社會政治事務的一個頭等重要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一些得到廣泛接受的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準則,社會和政治組織就都不可能存在”〔28〕。亨廷頓指出,“一定程度的共識,是任何社會群體存在的先決條件。一個有效的組織,通常要求其成員對其組織功能的范圍和解決從這種范圍中產(chǎn)生的紛爭的程序,至少應有相當?shù)囊恢滦哉J識”〔29〕。因此,政治共識具有維系政治穩(wěn)定的功能,是實現(xiàn)政治穩(wěn)定的基礎,即“民主政治的有效運作是以與之相應的政治共識為基礎的”〔30〕。

      王明生從政治競爭角度分析政治共識,他認為,政治競爭需要政治共識的支撐,沒有政治共識基礎的政治競爭只會帶來政治惡斗和政治動蕩,增加社會風險和大量社會資源消耗,引發(fā)不同社會利益群體與族群的對立和沖突?!?1〕呂元禮從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結合的角度討論政治共識如何維系政治穩(wěn)定,他認為,政治共識包含基本價值共識和程序共識,基本價值共識的作用在于確立民主的崇高地位,體現(xiàn)價值理性;程序共識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實現(xiàn)民主制度的有效運作,另一方面則是賦予按照民主程序建立起來的公共權力以合法性,體現(xiàn)工具理性?!?2〕王為認為,政治共識是建立社會信任和政治秩序的先決條件,在較高的政治共識中,社會的分歧趨向緩和,政治沖突有可能消弭,從而政治穩(wěn)定的因素得以增長。〔33〕

      2.政治共識具有促進法治建設功能

      “與傳統(tǒng)的專制政治和無序政治相比較,現(xiàn)代民主政治是一種程序政治”,〔34〕“程序通過規(guī)則而明確,所以它是可以設計的” 。而明確程序的社會最高準則是凌駕于一切之上的法律。現(xiàn)代民主國家普遍強調依法治國,強調法律在治國理政中的權威性。但“規(guī)則的普遍確定性以及對規(guī)則的應有遵從是法治的前提”,因此,“真正的好的法律必然來自于社會成員的政治共識。缺乏社會政治共識的法律,必然缺乏相應的權威和應有的尊重”〔36〕,同時,“法治國家建設使得作為程序性共識的法律法規(guī)構成了政治沖突的最終防線”〔37〕。鄭維東認為,政治共識對法治建設具有促進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共識為人們提供了諸如正義、公平等價值的理解基礎和觀念資源,因而政治共識有助于良法的形成;二是較強的政治共識有助于社會普遍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意識的形成和深化,因而政治共識是法治意識形成的基礎;三是政治共識為人們提供了什么是公共利益、什么是必須堅持的原則這些基本的價值資源,從而使人們維系法律規(guī)范和其他社會規(guī)則,因而政治共識有助于法律規(guī)范的維護。〔38〕

      此外,還有學者從其他角度指出政治共識的功能,如政治共識對于構建和諧社會關系具有重要作用〔39〕;政治共識是一個政治共同體賴以存續(xù)的文化基礎〔40〕;政治共識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國民的國家認同感,激發(fā)國民的國家關懷意識〔41〕;等等。

      (三)政治共識之實現(xiàn)路徑

      政治共識對政治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決定了研究實現(xiàn)政治共識路徑的必要性。學者們主要從政治文化視角研究政治共識的實現(xiàn)路徑,提出了諸多富有學術價值的觀點。

      政治文化是“一組態(tài)度、信仰和情感,它賦予政治過程以秩序和含義,并提供一種基本的假設和規(guī)則用以規(guī)范政治體系中的行為。它包裹著政治觀念和政制運行的規(guī)則”〔42〕。在一定意義上,政治共識是由人們接受某種最低限度的社會價值標準或克服各自政治行為選擇的偏好而達成的,即如達爾所言,政治共識之所以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其原因在于“大多數(shù)人,特別是在形成意見和決策中有巨大影響的人,或多或少地被這種政治文化充分社會化了”〔43〕。因而,政治共識的實現(xiàn)路徑研究可以納入政治文化范疇,即根據(jù)派伊對政治文化的釋義,我們可以從政治觀念和政治制度視角加以整合分析。

      政治共識的實現(xiàn)路徑研究首先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政治觀念出發(fā)分析中國傳統(tǒng)政治共識的形成,以從中汲取積極養(yǎng)分。雷戈指出,“功德論”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富實踐性的政治評價體系,是政治觀念的制度化呈現(xiàn)。在秦漢之際它得到了廣泛而靈活的運用,成為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和普遍的政治共識,即“功德論”使人們形成了共識性的政治評價體系,對社會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4〕閭小波則探析了近代以前及近代以降政治共識 (政治一元主義)如何傳承與更張、建構與消解,并指出其對當下中國構建“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啟發(fā)意義?!?5〕張穎認為,中國歷史中形成的“大一統(tǒng)”文化是構建政權機構形態(tài)的基礎理念和價值符號,而共識指向政治統(tǒng)一體內構建縱向權力結構形式的意志,因此,“大一統(tǒng)”理念其實就是當代中國就國家結構制度所形成的核心政治共識?!?6〕

      其次,還有學者從現(xiàn)代政治觀念視角出發(fā)探尋政治共識的實現(xiàn)路徑?,F(xiàn)代社會中存在這樣一種困境,即“現(xiàn)代社會在利益博弈、政治主體性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與政治分歧、利益沖突相伴生”〔47〕,為克服分歧和沖突,現(xiàn)代民主理論家將寬容、妥協(xié)等作為政治主體應追求的美德和行為規(guī)范,將協(xié)商、溝通、論辯等作為政治主體間消解分歧達成共識的行動方案,以實現(xiàn)多元合作,多元共贏。因此,“與其說政治共識是政治共同體的社會成員對于政治基本目標和基本結構的一致觀念,還不如說政治共識是不同的政治利益主體圍繞利益目標,通過協(xié)商、溝通以及妥協(xié)達成的一致性認識”〔48〕。王海洲從共識話語本身出發(fā),提出了達成共識的兩種策略途徑,即以協(xié)商和妥協(xié)為主的平和性的話語策略及以論辯和批判為主的批評性的話語策略?!?9〕除妥協(xié)讓步途徑外,呂元禮還提出,只有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專制社會到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認同轉型,符合民主精神的公共權威或公共政策才能獲得公眾認同,并成為社會的共識,從而實現(xiàn)政治共識?!?0〕

      最后,如果說政治觀念視角的研究還帶有某種抽象意蘊,那么,政治制度研究路徑則是從具體的制度安排與設計出發(fā)探索政治共識如何達成,是對現(xiàn)實政治制度之共識性作用的理性考量和策略選擇。賴靜萍從歷史視角考察了新中國成立之際政治共識之形成,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以民主選舉兼容政治協(xié)商、多元共治的精神,通過實踐包容性民主使全國各階層、各界人士達成了最大限度的政治共識,同時也為新生政權提供了合法性。〔51〕

      三、政治共識研究拓展:一個探索性的框架結構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和總結,可以看出,近年來國內政治共識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不僅深化了對政治共識問題的理論認識,而且也為轉型期我國如何克服共識困境難題提供了智力支持。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在政治共識研究問題中仍然存在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之處。

      第一,政治共識研究創(chuàng)新需本土化。共識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正是為解決現(xiàn)代化而引發(fā)的諸多問題而提出的,且現(xiàn)代化肇始于西方社會,因此共識理論研究源起于西方,伴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才被引介至國內。這意味著政治共識的理論基礎、內涵、價值取向等都帶有濃厚的西方話語色彩,是西方政治發(fā)展理論譜系的當代延伸,也更契合于西方政治實踐的需要。相較于西方社會漫長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我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極其短暫,因而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程度更為顯著。為此,政治共識的研究在科學借鑒西方理論的同時應更彰顯中國本土話語特色,應繼續(xù)與我國獨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元現(xiàn)象背景要素緊密結合,以期更好適應和服務于我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需要。

      第二,政治共識研究中國家、社會與個人的關系需明晰化。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國家、社會和個人是三種趨于平等的利益主體,如何實現(xiàn)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有效對話是政治共識達成的關鍵所在。綜觀政治共識研究,學者更多從國家這一單一主體出發(fā),沿著自上而下的路徑探索政治共識之達成,強調共識于國家利益層,而相對弱化社會及個人利益訴求,也就是說現(xiàn)有研究未揭示各主體在達成政治共識中的各自權限、義務以及相應的職責。

      第三,政治共識研究需突出價值理性視角?,F(xiàn)有研究中,學者們大多側重于從工具理性視角出發(fā)來研究政治共識,即更多關注于歷史或現(xiàn)實的政治制度設計與安排,而鮮有強調從價值理性視角如建構理念共識、道德共識等出發(fā)研究政治共識及其相互間關系問題。事實上,社會理念、道德等價值觀念構成公民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對公民主體意識和公共意識的形塑具有重要作用,會影響公民行為偏好進而影響政治共識之達成。與之相應,“一國之內如果沒有基本的政治共識或共同認可的立國價值,多元的文化和多元的觀念就會變成對抗性意識形態(tài),招致社會分裂”〔52〕。

      第四,政治共識研究需構建理論框架和體系。雖然近年來關注和研究政治共識的學者不斷增多,研究的視角、內容、方法和路徑也層出不窮,但仔細研析易發(fā)現(xiàn),不同研究之間的關聯(lián)度不高,系統(tǒng)性缺乏。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三種有待深化和拓展之處的關鍵原因也在于此。為此,政治共識研究的當務之急是應在整合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逐步探索構建具有中國元敘事語境的理論框架體系,以拓展該領域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彌補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促進該研究趨向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同時,這也有助于不同學科的學者更好地聚焦于該研究,在同一理論平臺開展學術交流與對話,使政治共識研究呈多學科交叉發(fā)展態(tài)勢,在不斷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的同時更有效地指導我國政治實踐的開展。

      學術研究中的政治共識如上所述存有待改進和拓展之處,尤為關鍵的是該研究系統(tǒng)性不強,研究內容模糊、零散,這也使已有的研究內容讓人有霧里看花終隔一層之感。那么,如何將政治共識現(xiàn)有研究進行整合并建構一個研究框架體系呢?筆者思索從發(fā)生學視角即從政治共識系統(tǒng)發(fā)生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切入——政治共識之基礎 (前提)、政治共識之如何達成 (中介)、政治共識之作用 (影響)——探索性地建構該研究的框架結構 (表1)。

      表1 政治共識研究拓展的框架結構

      首先,政治共識之基礎即政治共識實現(xiàn)的前提性要素,按照內容不同具體可以劃分為價值層面和制度層面兩類。一是價值層面,主要包含價值共識、法治共識、道德共識等具體要素。(1)價值共識是指共識主體在價值觀念上達成的共識,即建構于多元平等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具有整合多元價值觀的功能,能通過宣傳、教育等途徑內化至社會、公民的政治心理結構層面,成為社會及公民政治態(tài)度的衡量標尺和政治行為的指南。(2)法治共識是指共識主體在法律制度和規(guī)范上所達成的共識。法治共識是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強調法律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權威性,并要求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依照法律規(guī)則和程序的方式解決問題。(3)道德共識是指共識主體在基本社會道德和規(guī)范上所達成的共識,包括社會公德意識和公共精神,是人們內在的規(guī)范和準則。價值層面的要素都為政治共識的達成提供內在的基礎和動力。二是制度層面,主要包含法制共識、德制共識等具體要素。制度層是價值層的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它主要是為各主體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表達利益訴求等提供合理合法的制度化渠道。因此,制度層面的要素為政治共識的達成提供外在的制度化平臺。

      其次,政治共識之如何達成即政治共識的中介環(huán)節(jié),主要討論的是國家、社會、個人通過協(xié)商民主如政治協(xié)商、聽證會、“民主懇談”等方式達成共識。共識是協(xié)商的內在要求和最終歸宿。協(xié)商的本質是尋求利益交集,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照顧各方利益,促進妥協(xié)、促進共同利益形成?!?3〕具體地說,協(xié)商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對有分歧、有爭議、無充分把握的問題,通過溝通交流,力求增進和最終形成共識。但同時,這個共識不是多數(shù)決定的共識,不是完全一致的共識,而是求同存異的共識,是不斷吸收不同意見形成的共識?!?4〕正如哈耶克所指出,“實際上,在共同目標對人們并非一種終極目標而是一種能夠用于多種多樣意圖的手段的地方,人們才最可能對共同行動達成共識”〔55〕。因此,協(xié)商的過程不僅是討論、說明、質疑、解釋和申辯的過程,而且也蘊含求同存異、包容、妥協(xié)等現(xiàn)代民主價值特征。而制度化的協(xié)商民主則有助于將多元主體納入制度化渠道,通過協(xié)商的途徑解決多元利益訴求,同時可以使主體對某一訴求形成具有共識性約束力的方案,在提升政府決策合法性和有效性,降低社會風險的同時凝聚政治共識。協(xié)商民主的研究將為政治共識之達成提供程序化的對話平臺和機制。

      最后,政治共識之影響即政治共識的達成對現(xiàn)代民主國家政治運行,如政治活動以及政治系統(tǒng)的有序性和連續(xù)性等方面所產(chǎn)生的作用和影響。在多元時代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政治共識達成與否直接影響政治活動的開展,如政治競爭的有效開展“需要政治共識的支撐,沒有政治共識基礎的政治競爭只會帶來政治惡斗和政治動蕩,增加社會風險和大量社會資源消耗,引發(fā)不同社會利益群體與族群的對立和沖突”〔56〕;在國家治理層面,“國家治理的有效程度,往往取決于社會共識的凝聚程度,因為一個缺乏基本社會共識的國家根本談不上有效治理”〔57〕。此外,還可以考察政治共識與政治穩(wěn)定、政治風險、政治參與等的關系問題。

      〔1〕〔4〕徐勇.轉型期的中國政治發(fā)展:困境與出路〔J〕.政治學研究,1989,(1).

      〔2〕習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Z〕.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1-03-17.

      〔5〕〔54〕張獻生,吳茜.試論中國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制度〔J〕.政治學研究,2014,(1).

      〔6〕俞可平.總序〔A〕.〔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協(xié)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C〕.陳家剛等譯.中央編譯局出版社,2006.1.

      〔7〕〔8〕〔美〕阿倫·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個國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績效〔M〕.陳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203.

      〔9〕〔美〕馬庫斯·克里帕茨.全球經(jīng)濟與地方政府:李普哈特的共識民主和包容政治〔A〕.付平編譯.薛曉源,陳家剛.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C〕.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4.

      〔10〕王緝思,唐士其.多元化與同一性并存——三十年世界政治變遷 (1979-2009) 〔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6.

      〔11〕〔1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2.26,31.

      〔13〕〔1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人民出版社,2013.2-3,7.

      〔15〕〔28〕 〔英〕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55,155.

      〔16〕〔22〕〔30〕〔32〕〔50〕呂元禮.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政治共識〔J〕.江蘇社會科學,2005,(3).

      〔17〕〔24〕〔美〕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6-107,106.

      〔18〕〔31〕〔56〕王明生,邵海軍.論中國特色的政治競爭與政治共識〔J〕.南京社會科學,2009,(11).

      〔19〕〔49〕王海洲.政治共識的話語藩籬:從霸權獨白到無責漫談〔J〕.江海學刊,2009,(2).

      〔20〕郭中軍.網(wǎng)絡民粹主義與傳統(tǒng)政治共識的解構〔J〕.學習與探索,2012,(9).

      〔21〕李風華.政治共識:一種新的政治觀念研究路徑〔J〕.政治學研究,2012,(1).

      〔23〕張樹平.從知識結構建構政治共識〔J〕.學習與探索,2012,(9).

      〔25〕劉潤忠.試析結構功能主義及其社會理論〔J〕.天津社會科學,2005,(5).

      〔26〕鄧偉志.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穩(wěn)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7.

      〔27〕〔29〕〔美〕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譯.華夏出版社,1988.47,22.

      〔33〕王為.試論比較政治視野下公民文化理論的價值〔J〕.教學與研究,2012,(7).

      〔34〕張鳳陽,等.政治哲學關鍵詞〔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227.

      〔35〕季衛(wèi)東.程序比較論〔J〕.比較法研究,1993,(1).

      〔36〕〔38〕鄭維東.政治共識與法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3).

      〔37〕李錦峰.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政治共識〔J〕.學習與探索,2012,(9).

      〔39〕袁峰.政治共識與和諧社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40〕〔45〕閭小波.共識依賴:中華政治共識之傳承與更張〔J〕.天津社會科學,2011,(1).

      〔41〕劉杰.國家關懷與政治共識的建構〔J〕.學習與探索,2012,(9).

      〔42〕〔美〕派伊.政治發(fā)展面面觀〔M〕.任曉,王元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124.

      〔43〕〔美〕羅伯特·達爾.多元主義民主的困境——自治與控制〔M〕.周軍華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31.

      〔44〕雷戈.秦漢之際的“功德論”分析——一種政治評價體系的研究〔J〕.人文雜志,2004,(2).

      〔46〕張穎.論中國單一制憲制的“大一統(tǒng)”特色〔J〕.武漢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47〕〔48〕高振崗.政治主體性的歷時性演進及邏輯建構〔J〕.人文雜志,2012,(5).

      〔51〕賴靜萍.包容性民主與政治共識——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對民主選舉的認知〔J〕.中共黨史研究,2012,(5).

      〔52〕楊光斌,曾毅.中國社會紛爭的觀念之維與因應之道〔J〕.探索與爭鳴,2014,(1).

      〔53〕房寧.中國道路的民主經(jīng)驗〔J〕.紅旗文稿,2014,(6).

      〔55〕〔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馮興元,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62.

      〔57〕張賢明.以完善和發(fā)展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J〕.政治學研究,2014,(2).

      猜你喜歡
      共識民主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論思想共識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識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11-18 12:11:06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關于現(xiàn)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好民主 壞民主
      學習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凤城市| 泰和县| 马公市| 城步| 龙海市| 大厂| 怀远县| 格尔木市| 汪清县| 新兴县| 双桥区| 梅河口市| 无棣县| 仁布县| 清苑县| 绍兴市| 封丘县| 佛山市| 革吉县| 金昌市| 新昌县| 九江市| 海阳市| 获嘉县| 乌苏市| 岫岩| 金坛市| 太仆寺旗| 比如县| 会东县| 耒阳市| 恩平市| 缙云县| 三都| 宾川县| 沙洋县| 仪征市| 北川| 屏山县| 胶南市|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