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劉世欣
(山東省濰坊昌邑市柳疃鎮(zhèn)東付小學)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學生盲目地去讀,而是帶著問題去讀,帶著筆去讀。這就需要老師課前備課時,在設計問題時最好讓學生用文中的語言回答。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就大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在《掛兩枝筆的孩子》一文“陸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掛上這兩枝寶貝筆”一文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媽媽送給他的圓珠筆是怎樣的一枝筆?”“陸小亮無論到哪,他都不忘掛上這兩枝寶貝筆。這是為什么?”然后讓學生在文中劃出答案。
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語感的基本途徑。教師可以根據要求,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重點是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課文、所有段落都適合有感情地朗讀,教師要抓住重點段,指導學生練讀。
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導語、課后習題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閱讀,既要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還要領會作者表情達意和寫作的方法。教師除了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基本的說明方法外,重點還要讓學生領會使用了這些說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教師重點是要教會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過上下文,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相似文章的閱讀來體會等等。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中年級雖然訓練過,到了高年級還應予以重視。
在日常語段教學中,僅僅對內容深化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讓學生對語段的結構有一定的認識,教會學生從全局看問題。這樣才能為整個文章的閱讀打下基礎。在語段的教學中最好不要出現(xiàn)“分層”這兩個字,因為學生一聽到這兩個字心里自然就產生了一種恐懼,他們往往把握不準“分層”的依據,所以我們最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教給他們分層的方法。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會把“分層”具體化為:“他們是分幾個方面來寫的?”“寫了幾點啊”“寫了哪幾樣東西啊?”等等??傊?,我把抽象具體化,在無形中教給了學生分層的方法,這樣有助于我們課堂教學變得自然連貫。
主要是指結合學習課文的情況,從中找出可借鑒的寫作知識,與寫作教學聯(lián)系起來,指導學生的寫作練習,如學習了課文《母雞》后,先要求學生總結出可借鑒的寫法——運用反語,先抑后揚的對比手法。通過具體事例的描寫,突出對其贊美之情。然后讓學生模仿此方法,寫一個自己熟悉的小動物。學習了《桂林的山》后,同樣讓學生總結出其寫法——抓住山、水的特點、按一定順序、運用比喻、排比等各種修辭,再讓學生進行相關寫景片段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