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紅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魯河中學)
周五的作文課是學生最頭痛的兩節(jié)課,面對作文,大多數(shù)學生總會感嘆“想說愛你不容易”。究其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感嘆每天的生活都很枯燥,平淡無奇,根本沒有什么可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手頭掌握了不少素材。這其實是對寫作素材資源的占有與利用的問題。關于寫作素材的積累和運用,《新課標》中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積累和運用寫作素材?!毙抡n程改革要求教師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和利用者,為教育教學開發(fā)更多更廣的資源。為此,筆者在平時教學中,積極探索開發(fā)學生的寫作資源,引進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幫助學生解決寫作時“無米下鍋”的困難,同時輔導學生幫助學生學習運用一些寫作技巧和手法,巧用寫作資源,來提高寫作教學的質(zhì)量和學生寫作水平。教學中,筆者把作文資源分為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教材資源和情感資源四大類,使學生有章可尋,有路可走。
大自然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從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蟲蟻,都會給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與啟迪?!澳昴隁q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四季更替的自然現(xiàn)象,引發(fā)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滾滾東流之水引發(fā)時光飛逝,生命短暫的感嘆;“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又給人以啟示:客觀事物是個多面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
大自然是豐厚、博大、無私、絢麗多彩的。思接千載,那悠悠遠遠的飄渺的云,使同學們聯(lián)想到遠方的游子回歸的身影,聯(lián)想到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那蓊蓊郁郁蒼翠的樹,使學生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與旺盛;還有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宏大背景中所展示的生命的壯美,以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所闡釋的時間的短暫與生命的永恒。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最為寶貴的財富。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對自然多加觀察,多加留心,用心靈與自然對話交流,要學著因春天小草透綠而感悟到新的生命誕生,因秋天葉落而嘆惋美好的東西是多么容易消逝。然后把這些心靈感悟用筆生動描繪與闡述,不難寫出立意深刻與新穎的作文來。
學生學習緊張,觀察了解社會和深入社會實踐的時間有限,而且他們的生活空間比較狹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生活空間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因此,有些學生寫作的時候取材的范圍不廣,視野不寬,總是寫一些學?,嵤拢瑑?nèi)容老套,既缺乏可讀性,立意也難深刻。
但身處社會之中,一個學生又怎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與社會隔離呢!再仔細想想,學生難道真的沒有時間了解社會?平時看報紙,聽新聞,不正是了解這個社會的好時候?課余三五成群談天論地時,不正是拓展視野,提高認識能力的時候?因此作為一個語文工作者,應相機而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從各國大選到金融風暴,從奧運風云到西部大開發(fā),從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設,從韓寒、郭敬明到姚明、劉翔等,只有關注這些社會熱點話題,焦點人物,才能灌輸學生一種為人的責任感,才能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使之能縱觀古今中外,笑談天下風云。作文才能緊貼時代生活,與時俱進。
學生的大量時間是花在對教材的探研中,初中十幾門學科累加起來的一疊厚厚的教科書,是學生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庫。語文教師應充分重視這一“資源”,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各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再現(xiàn)于作文中,那么,學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癟之作,而是擁有豐富的知識底蘊的“大氣”之作了。
首先,應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知識。就文章的內(nèi)容看,學生能博采眾長,將詩詞歌賦、文學經(jīng)典、名家名言、典故軼事點綴在自己的文章里,不僅能大大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還是作文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使文章神采飛揚。而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來源嗎?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讀、多背課文,特別是大綱中要求背誦的篇章,應及時督促學生背誦并經(jīng)常復習,而一些未要求背誦的優(yōu)美句段、獨到的觀點看法、生動的事例,教師也應時常提醒學生,讓他們或摘抄,或熟讀,把分散于各冊課文里的名言、典故、觀點等對寫作有用的材料存儲于自己的腦中,這樣寫作的時候便洋洋灑灑下筆千言了。歷年中考中很多優(yōu)秀作文,就是運用大量的詩文佳句,讓文章滿口生香,詩意盎然而獲得滿分和高分的。
其次,應學會將各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于作文中。生動的歷史故事、廣博的地理知識、豐富的電腦世界,甚至深奧的理化知識,都能成為作文“入味之藥”。
除此之外,那一個個鮮活的學習楷模:如婉約中透出英氣的李清照、意氣豪邁又濃郁冷峭的陸游、身經(jīng)亂世仍關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
雨果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最遼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人的心靈。”人的心靈,遼闊無比,深邃無比,璀璨無比。它是千百年來從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說不盡、寫不完的永久題材。
欣喜若狂,是寫作的情緒,也是寫作的內(nèi)容:杜甫正是沉浸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巨大驚喜中,才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佳句。悲痛欲絕,是寫作的情緒,也是寫作的內(nèi)容:杜甫正是“遭受”著“家書抵萬金”的痛苦,才得以把“白頭搔更短”。利用教材進行情感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中就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個案: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子表現(xiàn)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春望》中的杜甫“白頭搔更短”的愛國情懷讓人嘆惋;《最后一課》中的韓麥爾的堅忍深沉催人奮進。
心靈是最廣闊的,心靈也應該是最自由的。環(huán)境的局促,也不應該妨礙心靈的馳騁,也不妨礙審視心靈、記錄心靈的活動。歐陽修馬上、廁上都可做文章,毛澤東說自己的好幾首詞都是“在馬背上哼成的”。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仄仄的馬背,顛簸的行軍,或許就不會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詩句。這樣看來,逼仄的環(huán)境,往往能引起心靈的激蕩,恰恰能成為詩情文思的出發(fā)點或催化劑。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積累這些資源,運用不同的方法督促學生運用自己所積累的資源,還要鼓勵學生互相分享寫作資源,能夠融會貫通,給自己的作文錦上添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只要指導學生把宏觀寫作資源細分,作文時知道從哪個資源庫里拿“米”,“香噴噴的米飯”準能新鮮出爐。相信作文課上,學生定會露出他們可愛、純真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