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泉 彭無情
(1.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2.西南政法大學 行政法學院,重慶 401120;3.新疆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新疆地域遼闊,特別是在古代,不同地區(qū)種族、語言和文化等方面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塔里木盆地南緣在地理、種族和文化上具有相似性,這也決定了佛教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如早期都流行法藏部和佉盧文,犍陀羅色彩鮮明,佛教遺址以地面寺院建筑為主等等。種族(民族)和文化的相似性為其后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礎(chǔ)。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盆地,東西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面積53萬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俗稱南疆),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區(qū)域,四周高山聳立,北有天山、西有帕米爾高原(即蔥嶺),南有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東有阿爾金山。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濕氣流被高山阻隔而難以進入盆地,所以降水量稀少,年均不足100毫米,最少的僅幾毫米。盆地的大部分為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近34萬平方公里,大約占了我國沙漠面積的半壁江山。
本文所指的塔里木盆地南緣,是指昆侖山、喀喇昆侖山、阿爾金山與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半弧形的連接地帶,與通稱的“絲綢之路天山南路南道”基本一致。源于昆侖山、喀喇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及天山雪山融水的有葉爾羌河(部分屬于塔里木盆地北緣)、和田河、克里雅河、車爾臣河、孔雀河等,這些河流所經(jīng)流之處和早期羅布淖爾地區(qū),形成了一個個適于人居的綠洲,包括樓蘭、米蘭、鄯善、尼雅、且末、精絕、戎盧、扜彌、于闐、渠勒、皮山等地,人類在這里生活的時間較早。
塔里木盆地南緣古代居民點大多遠離山體而接近沙漠,這就決定了這里缺乏開鑿石窟的有利條件,所以佛教遺址以地面建筑(佛塔、寺院等)為主。同時,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沙進人退)以及宗教戰(zhàn)爭,絕大多數(shù)佛教遺址不是被掩埋在沙土之下逃過一劫就是被搗毀一空。
塔里木盆地南緣南下、東進的交通十分不便,南邊是高峰聳立的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東邊是相對較低但仍較難逾越的阿爾金山。南部通過喀喇昆侖山的喀喇昆侖山口、因地拉科里山口等山口與罽賓(迦濕彌羅)、犍陀羅以及印度本土相連,東部越過阿爾金山山間缺口與吐蕃相接。塔里木盆地東端所在之地(羅布淖爾)交通便捷,西與塔里木盆地北緣相銜接,北與絲綢之路天山北路(高昌等地)相連,特別是東接敦煌與中原相通。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著著名的從于闐沿塔里木盆地南緣到中原地區(qū)的“玉石之路”源源不斷地把于闐美玉輸送到中原各地。
西域自古以來就如一座種族、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大熔爐。在種族人類學上,西域是不同體質(zhì)、不同人種的交匯地帶,寬面型和狹面型、短顱型和長顱型等不同體質(zhì)類型,以及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在這里相互影響和彼此接觸。截止目前,考古學、人類學、文化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成果顯示,在遠古時期,西域缺乏當?shù)赝林巳汉屯林幕顒拥嫩E象。處于中西交通要道的西域,從久遠的年代開始,就持續(xù)不斷地受到東、西方人種和文化的強烈影響。由于塔里木盆地南緣和塔里木盆地北緣所處的塔里木盆地四周群山更加寬大高峻而難以逾越,而準噶爾盆地東、西山體都有較大的缺口,很方便東來西往,所以早期東、西方人群和文化往往先到準噶爾盆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然后逐步擴展到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
西方歐羅巴人種由于各種原因較早就開始持續(xù)不斷地向塔里木盆地南緣遷徙,在整個先秦時期,塔里木盆地南緣西方歐羅巴人種相較東方的蒙古人種在人數(shù)、分布地域等方面均處于優(yōu)勢。
1.距今四千多年前
歐羅巴人種古歐洲類型人群向東遷徙到了準噶爾盆地,然后越過天山到達了羅布泊附近的孔雀河流域,這是目前所知最早進入塔里木盆地的歐羅巴人種。這已經(jīng)在考古學上得到了縝密的證實。1979年,在孔雀河下游古墓溝發(fā)掘的42座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人頭骨。據(jù)韓康信先生的研究:“這組頭骨的歐洲人種特征非常鮮明,如顱骨較高、墩型較長、鼻突起明顯、眉間和眉弓強烈突出等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古歐洲人種的表現(xiàn)?!盵1]
遷徙到西域古歐洲類型人群又可分為阿凡納謝沃類型和安德羅諾沃類型兩種。他們先后來到塔里木盆地南緣以后,以孔雀河流域和羅布淖爾等地為根據(jù)地,不斷地向周邊地區(qū)擴散(西向塔里木盆地北緣東段、南向塔里木盆地南緣中段、東北向東天山地區(qū)的吐魯番——哈密盆地)。其后,在與其他東西方人群的融合過程中,其古歐洲人種的特點逐漸發(fā)生了偏離。大概在歐羅巴人種古歐洲類型來到塔里木盆地南緣之后不久,東邊甘青地區(qū)的蒙古人種人群也開始逐步向這里滲透,但其人數(shù)和影響都比較微弱。
2.距今三千多年前
更大規(guī)模的歐羅巴人種地中海東支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群持續(xù)不斷地向西域遷徙,他們對西域的影響更加持久。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群可能是通過北和西兩個方向向西域遷徙。北邊進入準噶爾盆地后,向南越過天山前往塔里木盆地,向東則達到了河西走廊等地(這些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種可能是游牧在敦煌祁連間的大月氏等部族的重要來源之一)。西邊路線是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進入塔里木盆地,然后沿塔里木盆地南緣和塔里木盆地北緣兩條線向東北遷徙,在這兩條線上的綠洲形成一個個居民點,另有部分一直向東遷徙到河西走廊,形成大月氏等部族。
近來有不少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考證了這批來到西域的地中海東支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種就是吐火羅人。并且認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蔥嶺西吐火羅斯坦以及敦煌祁連間的大月氏人在人種、語言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由于這三地的吐火羅人分開的時間較長(達兩千年之久),加之各自在當?shù)嘏c當?shù)夭孔灏l(fā)生血緣上的融合和語言、文化方面的變異,三地吐火羅人之間的共同性在弱化。
地中海東支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群在塔里木盆地南緣的活動得到了考古學的證實。據(jù)研究,同處羅布淖爾荒原,與古墓溝距離不遠,只是時代較晚,出土于樓蘭城郊東漢墓葬中的人頭骨,主體同樣為歐洲人種。狹長顱、高狹面型,卻與歐洲人種中的地中海東支(或稱印度——阿富汗類型)比較符合。這一基地,所出人骨中也見顫髖骨相對寬,面型寬而高,具有蒙古人種特征,顯示了樓蘭王國階段居民種族多源的事實。從居民中具有歐洲人種特征這一角度細察,青銅時代以古墓溝為代表的古歐洲人類型居民,已被具有印度——阿富汗種族特征的居民所代替,他們與東來的蒙古種人共生共處。[2]
同時,東方蒙古人種的西進也一直在進行,他們來到塔里木盆地南緣以后,與歐羅巴人種共同生活,在這個時期,蒙古人種的活動明顯在增強。
3.距今兩千多年前
塞人和羌人大規(guī)模進入到塔里木盆地,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塔里木盆地的種族結(jié)構(gòu)。
塞人越過蔥嶺,在塔什庫爾干建立了穩(wěn)定的居住點,隨后沿塔里木盆地南緣和塔里木盆地北緣兩條線向東進發(fā)。沿塔里木盆地南緣發(fā)展的塞人比較順利地推進到了葉城、皮山、于闐、扜彌、戎盧、精絕等地,但在且末、尼雅、鄯善、米蘭、樓蘭等地卻遭到了原先居住在此地的地中海東支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群的頑強阻擊,塞人在塔里木盆地南緣西段逐漸取代了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群的主導地位,但在塔里木盆地北緣東段仍為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群的天下。
塞人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前后到達帕米爾,至少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進入了塔里木盆地南緣,并在紀元前后發(fā)展到羅布泊一帶。在塞人進入前,這里曾是印度——阿富汗類型人活動的地區(qū)。有跡象表明,塞人活動的中心地區(qū)只要在西部的于闐。據(jù)研究,古代于闐地區(qū)曾流行一種于闐塞語,其早期居民的主體應(yīng)是塞人。或許由于塞人的到來,使此后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的活動區(qū)域主要集中在于闐以東地區(qū)。[2]
近年來,在塔里木盆地南緣中段且末縣扎洪魯克、洛浦縣山普拉、民豐縣尼雅等處,也出土了不少人骨資料。扎洪魯克墓地,自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四三世紀,時代延續(xù)相當長。十分干燥的環(huán)境,使墓地主人不少成了干尸。這些干尸黃發(fā)、高鼻,歐洲人種特征頗為明顯;對出土人骨進行體質(zhì)人類學測量,結(jié)論同樣是墓地主人以歐洲人種為主體,也混居著相當部分蒙古人種;尼雅河尾閭地段的精絕王國故址,主要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4世紀間的遺存,這里同樣不僅出土了高鼻、黃發(fā)的歐洲人種形象的干尸,也保存下來不少很好的遺骨。人類學測量結(jié)論是古代精絕居民的體質(zhì)特征大部分與印度—地中海人種支系中的印度——阿富汗類型接近。而偏低的眶型和淺發(fā)又呈現(xiàn)古歐洲人種因素,可能為具有不同歐洲人種類型的混合種型。測量中還發(fā)現(xiàn),這里的居民存在較多牙周炎、根尖膿瘍、齲齒等口腔疾病,牙齒普遍嚴重磨耗。洛浦山普拉墓地時代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4世紀間。人種特點是眉弓、眉間及鼻骨強烈突起,鼻根深陷、狹鼻型,典型角形和“閉鎖式”眼眶,同樣顯示了歐洲人種性質(zhì),結(jié)合其長狹顱、高狹面形,又接近歐洲人種的地中海東支印度——阿富汗類型,與尼雅遺址骨頭資料顯示的特征相當接近。[3]
羌人,以及來自東方的其他民族(包括漢人)也開始強勢向西域遷徙,他們經(jīng)過河西走廊或阿爾金山中的山間谷地,從塔里木盆地南緣東端向西進發(fā),一直遷徙到塔里木盆地北緣的西端塔什庫爾干等地。雖然這些蒙古人種部族在塔里木盆地南緣東端沒有取得優(yōu)勢,但是他們在塔里木盆地南緣西端以及塔里木盆地北緣西端站穩(wěn)了腳跟。
從漢文文獻的記載來看,最早進入塔里木盆地南緣的蒙古人和民族是中國歷史上十分古老的羌族。據(jù)《后漢書》的記載,秦獻公時(前384—前362年)伐西戎,導致一系列的民族遷徙運動。曾在青海河湟一帶活動的一部分羌族部落,“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shù)千里,與眾羌絕遠,不復交通”。[4]據(jù)研究,這支羌族后來經(jīng)阿爾金山進入塔里木盆地南緣,分布在東起若羌,西及帕米爾的廣大地區(qū)。這些羌人部落在進入塔里木盆地南緣以后與當?shù)氐耐禄鹆_人、塞人等印歐人群有一定程度的融合現(xiàn)象,樓蘭人與鄯善人的形成應(yīng)該就是這種融合現(xiàn)象的產(chǎn)物。[2]
這樣,更大規(guī)模的東西方人種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共同生活。
先秦以后,西邊的部族、民族東向塔里木盆地遷徙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很少見了,更多的是東邊的來自漠北蒙古高原、甘青以及中原地區(qū)的部族、民族頻繁地向塔里木盆地遷徙。主要有匈奴人、月氏人、漢人、柔然人、吐谷渾人、嚈噠人、鐵勒人、突厥人、回鶻人、蒙古人等。其中,月氏人、漢人、突厥人、回鶻人和蒙古人對塔里木盆地的種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2世紀,匈奴人南下,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南緣。公元前1世紀,漢王朝正式統(tǒng)一了西域,大批漢人來到塔里木盆地南緣衛(wèi)戍或屯田。2世紀左右,大量的貴霜人由于國內(nèi)的戰(zhàn)亂而遷徙中國,不少人定居在塔里木盆地南緣。此后,吐谷渾人、柔然人、嚈噠人、鐵勒人、突厥人、吐蕃人、回鶻人紛紛南下西進,給塔里木盆地南緣的民族關(guān)系帶來重大的影響。特別是突厥語系民族的到來,為其后該地區(qū)的民族突厥化聚集了條件。
不同的種族、民族不斷向塔里木盆地南緣遷徙,從而帶來了不同的文化體系。
1.距今四千多年前
來到孔雀河流域和羅布淖爾地區(qū)的古歐洲人種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發(fā)展起了屬于阿凡納謝沃文化系統(tǒng)的小河文化。其后,安德羅諾沃文化也隨著安德羅諾沃人的到來而在塔里木盆地南緣東段扎下了根,并在尼雅等地發(fā)展了喀拉墩文化。東方蒙古人種文化也開始滲入到這些文化之中,但不甚明顯。
2.距今三千多年前
地中海東支的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群給塔里木盆地南緣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在樓蘭發(fā)展了文明程度頗高的小河——古墓溝文化,還在尼雅等地與東方蒙古人種部族(如羌人等)共同創(chuàng)造了具有當?shù)靥厣谋狈角嚆~文化。同時,來自塔里木盆地北緣東端的察吾乎文化和來自于吐魯番盆地的蘇貝希文化持續(xù)向東、向南擴散,不斷地充實著印度——阿富汗系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這個時期,東方蒙古人種文化的強勢影響開始全面展現(xiàn),突出地體現(xiàn)在東方彩陶等文化因素對當?shù)匚幕膹娏矣绊憽?/p>
3.距今兩千多年前
塞人在塔里木盆地南緣中西段的克里雅河流域和車爾臣河流域等地發(fā)展了扎滾魯克文化。同時,隨著東方的羌人等部族和民族的大規(guī)模西進,他們的文化在塔里木盆地南緣的某些地區(qū)處于優(yōu)勢地位。但是在塔里木盆地南緣東段的樓蘭、鄯善、尼雅等地,印度——阿富汗類型人群的文化始終占據(jù)著優(yōu)勢。
先秦以后,大概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塔里木盆地南緣的文化形態(tài)基本上穩(wěn)定下來了。在以于闐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南緣西段,以塞人文化為主,同時東方羌漢文化的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也很可觀,另外原先的印度——阿富汗類型文化的影響也還存在,雖然很有限。在以樓蘭(鄯善)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南緣東段,印度——阿富汗類型文化仍然處于主導地位。
與此同時,東西方文化更多更頻繁地流播到了塔里木盆地南緣。來自西方的祆教文化、佛教文化、摩尼教文化、景教文化等宗教文化,來自東方和北方的薩滿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宗教文化,以及以不同部族、民族為載體的匈奴文化、月氏文化、漢文化、鐵勒文化、突厥文化、回鶻文化和蒙古文化等。特別是月氏文化、漢文化和突厥——回鶻文化,對塔里木盆地南緣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
可見,秦漢時期,塔里木盆地南緣基本上形成了有密切聯(lián)系的兩大區(qū)塊。其中在塔里木盆地南緣東段形成了在種族上以歐羅巴人種為主,同時融合了蒙古人種成分,在部族、民族上以樓蘭(鄯善)人為主,在文化上以印度——阿富汗類型的樓蘭(鄯善)人文化為主,在語言上深受吐火羅語影響的印歐語系為主的狀態(tài)。在塔里木盆地南緣西段形成了種族上以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之間的混血人種為主,在部族、民族上以于闐塞人為主,在文化上以深受波斯文化影響的于闐塞人文化為主,在語言上以印歐語系東伊蘭語為主的狀態(tài)。這些情況,為佛教在塔里木盆地南緣快速傳播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種族、文化和語言條件。
此后,在塔里木盆地南緣東段和西段分別發(fā)展了極具當?shù)靥厣臉翘m(鄯善)佛教和于闐佛教。在塔里木盆地南緣東段由于復雜的民族變遷和社會動蕩,樓蘭(鄯善)佛教于公元四五世紀就衰亡了,從7世紀開始,漢傳佛教在于闐的影響力逐漸顯現(xiàn),而于闐佛教雖然某些時期有些波折,但一直持續(xù)地發(fā)展到了11世紀初。
[1] 王 欣.吐火羅人的族屬[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103.
[2] 余太山.西域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216.
[3] 李吟屏.和田春秋[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0-11.
[4] 后漢書·西羌傳[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