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夢瑤
聽說過“雜物管理師”這個職業(yè)嗎?這個日文單詞實際上來自英文的clutter,就是雜物的意思。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就是這個新型職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即通過整理看得見的那些雜物,來整理你看不見的大腦和心里的困惑和混沌,然后重新去創(chuàng)造你的人生。
這便是一種新型生活主張——斷、舍、離。
大學(xué)期間,山下英子通過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zhí)念的修行哲學(xué)“斷行、舍行、離行”,簡單來說,運用一種對于每個人都可以輕松實踐的整理術(shù),通過對日常家居環(huán)境的收拾整理,改變固有的意識,脫離物欲和執(zhí)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時下,“斷舍離”已成了朋友圈里的熱詞,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生活和心情需要重新“整頓”。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堆滿雜物的房間,塞滿各種票據(jù)毫無頭緒的抽屜,想想都令人窒息。扔掉我們并沒有那么需要卻一直不舍扔掉的物品,像清理電腦硬盤一樣整理釋放我們的空間,經(jīng)過這樣一場清理運動,我們發(fā)現(xiàn)整個空間變得舒適清爽,思緒也變得輕松愉快。
女人衣櫥里永遠少一件衣服?
換季時,女人總覺得自己沒有衣服可穿。雖然衣櫥里其實已經(jīng)堆滿了衣服,甚至有不少重復(fù)的款式。這種感覺用山下英子的解釋就是,不想穿的衣服在衣櫥里堆得滿滿的,但是想穿的衣服卻沒有。不愿意扔掉我們已經(jīng)不需要的衣服抑或是某段回憶,這就是一種執(zhí)念。我們那顆執(zhí)著于某物或某人的心是沒有歸處的,我們不斷積攢衣服、照片、票據(jù)等等雜物,一定是想表達什么,想證明什么,或者是想要保護某段過往。對于過去,無論是值得驕傲的,還是傷害過我們的,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抓住不放,其實都已成往事。勇敢地面對并且做出決斷,這就是斷舍離的起點。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也教我們,你通過放手會得到東西。山下英子告訴我們,斷舍離的目的不是要大家扔?xùn)|西,而是行動改變思想,與我們的執(zhí)著做一個了斷,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否單純地扔掉衣柜里的衣服,抑或是將書柜里的書籍贈予他人就達到斷舍離的目的了呢?當然,物品并不單單只是一個物品,當中會寄寓我們某個過往的念想和某個需要被肯定的自己。通過這樣一個自己來探尋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想要說什么,也就是我們通過觀察自己與物品的關(guān)系來面對自己了解自己。通過扔掉無用的東西才可以把自己內(nèi)心和腦海中那些負面的情緒清理掉,這其實是行動改變思想,而不是思想改變行動。堆積保留物品的原因多數(shù)是源于內(nèi)心的不安,因此舍棄物品,就是放棄不安。用新的東西代替放手的東西,生命才會有新鮮的血液注入。讓那些適合的,真正被需要的物品圍繞我們周圍,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喚醒自己的思考和決斷力
《新民周刊》:斷舍離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種我們發(fā)現(xiàn)并不了解自己,弄不清自己真正需求的盲目感,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先回到原點,找回自己。還是說實施斷舍離后,我們能更接近初衷?
山下英子:當人們跌進物品泛濫的淤泥時,思維、感覺和感受就會麻痹,而斷舍離可以除去讓思維、感覺及感受遲鈍的銹跡,讓它們恢復(fù)靈敏。在斷舍離的過程中感到盲目的情況也是有的,但這都是暫時的。覺得盲目,是因為還沒有看清自己,沒有理清物品與自己的關(guān)系,思維的銹跡還沒有完全被清除,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堅持走下去,不要放棄思考和行動。要相信隨著不斷重復(fù)的訓(xùn)練,人的頭腦一定會慢慢清晰起來,釋放自己,找回初心。
《新民周刊》:生活中有不少平時基本用不著的東西,但總想著也許偶爾會用到,所以舍不得丟掉,這個時候,怎么辦?
山下英子:“覺得偶爾會用到”這種擔心是源于對未來的不安。斷舍離要我們放棄擁有的物品,其實就是要消除我們心中的不安,讓心理狀態(tài)從“沒有的話會很麻煩”轉(zhuǎn)變?yōu)椤皼]有也不要緊”、“需要的時候總會有的”。從小的地方開始勤于練習(xí),不斷積累,對未來的擔心不安也會慢慢被消除的。
《新民周刊》:在實施斷舍離的過程中,與過去的物品和回憶相遇,如何判斷是否適合當下的自己?
山下英子:在判斷物品是否適合當下的自己以前,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樣子,處于何種狀態(tài),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是能給自己帶來舒適、愉悅的感覺的。一旦能準確把握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和所需,就能清楚判斷哪些是適合的、哪些是不適合的。
《新民周刊》:人有時會留在過去某種回憶中不能自拔或者惶恐未來。那么在用斷舍離清理雜念的過程中,如何能夠全身心去享受當下的美好?
山下英子:斷舍離把所有注意力都聚焦于當下,強調(diào)當下的感受,考慮物品與自己的關(guān)系時也一樣。斷舍離是決斷的訓(xùn)練,在反復(fù)的實踐和訓(xùn)練中會慢慢養(yǎng)成果斷選擇的能力,這種果斷選擇的能力能讓人快速把握住當下適合的、需要的,從而令感覺變得更好。能夠把焦點集中在當下,并且切實感覺到當下是舒適的、愉悅的,就自然而然能夠全身心去享受當下的美好。
《新民周刊》:如何運用斷舍離有效地進行整理從而釋放和擴充我們的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而不是單純地丟掉無意義的東西?
山下英子:斷舍離是一個需要注入思考的過程,而并非單純的扔?xùn)|西,這也是它和其他一些整理術(shù)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斷舍離的過程中,誠實面對物品,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遵從自己的意志,慢慢就會喚醒自己的思考和決斷力,釋放出原本積壓在身體里的能量,令內(nèi)在空間和外在空間一樣,得到釋放和擴充。
《新民周刊》:當下很多現(xiàn)代人患有戀物癖、收集癖,舊物常常會讓我們獲得一種情感寄托。我們?nèi)绾文懿槐晃锲坊蚧貞浗壖?,能夠勇敢邁出決斷的那一步?進一步說,決斷之后,我們與物品捆綁在一起的情感應(yīng)如何安放?
山下英子:斷舍離是讓你再次發(fā)現(xiàn)隱藏在過剩的物品下的真正重要的東西,不管是面對物品還是舊的回憶。丟棄所有的舊的、過去的東西,這一理解是非常錯誤的。斷舍離強調(diào)再次發(fā)現(xiàn),注意到舊物品的價值,再次發(fā)現(xiàn)它,重新思考它是否應(yīng)該存在。并非所有的物品和回憶都要被丟棄,要丟棄的,是那些對現(xiàn)在和將來都沒有任何價值、沒有任何正面意義的東西。
《新民周刊》:如何抓住斷舍離的本質(zhì),從而達到坦率地面對自己?
山下英子:反復(fù)地問自己:“對自己而言究竟是否是真正必要的?”“對自己而言是否是舒服的?”就這樣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思考、感覺和感性,于你就能抓住斷舍離的本質(zhì),坦誠地面對你自己。endprint